好書試閱

PART1 心理學究竟是什麼?

心理學就是了解內心運作機制的科學
分析表露在行為和身體的變化,針對潛意識進行推測

心理學的英文是Psychology。語源來自希臘語的心(Psyche)加上邏輯(Logos)這兩個單字組合而成。據說發明心理學一詞的是德國哲學家魯道夫.郭克蘭紐。他在1590年把它當作論文的標題使用。
從字面上看來,所謂的心理學,就是以合乎邏輯的方式研究人類心智運作的學科。而這門以科學方式探求真相的學問,已經行之有年,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我想,正在閱讀本書的你,應該也曾想過「不知該怎麼做,才能維持人際關係?」「不知道是否有辦法得知那個人的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所謂的心理學,就是透過實驗、觀察、面談等各種方式針對人內心的運作進行檢證,闡明難以顯露的意識(潛意識)。
人的內心用肉眼無法看見。但是,內心的跌宕起伏,會從一個人的行動和身體的變化表露無遺。換言之,只要分析表情、眼神流轉、說出口的話等,就可以推測出一個人的心理狀態。
在潛意識下表現出來的行動和肢體動作,反映的是一個人內心深處的狀態。如果知道這一點並充分加以運用,除了工作和人際關係之外,整個人生也能因此受益良多。

應用範圍擴及眾多領域的心理學
能夠與所有的課題結合,是守護人類與社會的重要學問

心理學的歷史超過2000年,從古至今,進行相關研究的哲學家、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等不知凡幾。到了現代,心理學也和醫學、教育、經濟、產業等眾多領域攜手合作,在社會上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
心理學可大致分為基礎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基礎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足以作為心理學骨幹的現象,以人類為集團一份子的觀點進行實證。
近年來,研究洗腦和心靈操控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人從出生到死亡之心理變化的發展心理學、研究記憶發生並將之活用的認知心理學等都不斷受到關注。
簡單來說,應用心理學就是把以基礎心理學為架構的理論活用在其他領域的心理學。包括有助改善憂鬱症、恐慌症、成癮症等心理疾病的臨床心理學、研究犯罪心理的犯罪心理學、研究災害發生時對人心的影響,對受災者進行心理復健的災害心理學等。
另外也延伸至激發員工士氣以達到業績提升、檢證購買行為以影響商品銷路的領域,除此之外,冀望能促進產業和經濟發展的心理學研究也相當活絡。

COLUMN
心理測驗(1)「心中之樹」
請輕輕閉上眼,想像著「在廣闊的草原中央,挺立著一棵大樹」。接著在右邊的空格裡畫出這棵樹。
你畫出來的樹是哪一種呢?
從你畫的樹可以知道內心的老化程度!

PART2 透過心理學認識真正的自己

轉移憤怒的「stop法」
利用6秒鐘的思考和停止行動,等待憤怒的情緒消退

無法控制怒火的人愈來愈多了。怒氣一股腦爆發,會埋下危機的種子。或許日後等待你的是人際關係破裂、遭到下屬投訴職權騷擾等惡果。
強烈到足以用「理智線斷掉」形容的怒火,據說憤怒的高峰期為6秒鐘。雖然僅有短短6秒,但是情緒都集中在這6秒,所以難以控制。
為了控制憤怒的脾氣,最有效的方法是當自己冷靜時,預先分析自己遇到什麼樣的場合最容易發脾氣。人生氣的時候,常常忍不住找藉口,像是「對方有錯在先」「一定要讓他知道我不好惹」等,好替自己的行為正當化,但是等到恢復冷靜,自己應該也心知肚明,很清楚勃然大怒根本無法解決問題。
另一個原則是儘量遠離會讓自己生氣的原因。舉例而言,當你覺得怒火中燒,請讓腦子放空,什麼都不要做。為了達到這一點,建議各位不妨在心裡默念「stop」。藉由這個「stop法」,能夠讓這6秒的高峰期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另外,情況允許的話,建議你先離開現場,在心裡默數6秒。在這短短的6秒中,想著自己最珍惜的人事物和快樂的事。總而言之,對應的方法不只一種,最重要的還是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

不要輕忽「藉由購物抒發壓力」的問題
買得愈多,物質欲變得愈強,墜入難以翻身的成癮無底洞

正如日本有句俗諺說「錢在天下輪流轉」,如果把「不要花錢」的原則擺第一,因此放棄了所有自己想做的事,時間久了,難免會有問題發生。相反地,「純粹為了花錢而花錢」的行為也會產生問題。
相信有些人聽過購物成癮症。這是一種藉由購物來抒發壓力,或者得到滿足感的症狀。簡單來說,購物本身成為行動的目的。雖然患者在購物的瞬間覺得心滿意足,但沒多久購物癮又會再犯。
如此一來,患者就會陷入必須不斷購物,否則就會心神不寧的惡性循環,而且經濟也會出問題。
判斷是否陷入購物成癮的基準很簡單,就是收支是否平衡。如果不惜負債也要繼續購物,表示已經陷入成癮的狀態。
成癮症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性格,而是內心向外界發出的求救信號。患者必須得到周圍的支持和專業機構的協助,以改善自己的精神狀態。雖然也可以利用其他方法,例如剪掉信用卡以免自己隨便刷卡買東西、養成記帳的習慣等,但只要「對購物上癮的心態」沒有改變,還是很難從根本獲得解決。
建議將心思轉移到購物以外的事,例如重新經營人際關係、培養興趣嗜好、尋找讓自己熱衷的新鮮事物等。

利用1張紙和1支筆了解自己的方法
透過誠實面對自己的20個項目,發現自己新的一面

以下為各位介紹自己一個人也能進行的自我認識法。有一種名為「投射法」的性格測驗,有助於讓我們深入了解隱藏於內心深處的潛意識情感與欲求。
在各種投射法的測驗當中,「20題陳述測驗」是一種方便又有效的方法。需要準備的道具很簡單,只要紙和筆就夠了。要做的事也很簡單,只要提筆在紙上寫下20個「我是○○」的句子就好了。
或許有人覺得不過區區20個句子很容易,但很多人寫著寫著,卻變得愈來愈沒有把握,而且寫下的內容應該也會牽涉到自我內在。從一個人究竟是振筆疾書,一下子就寫好20個,還是遲遲難以下筆,可以看出一個人面對自己的態度是時常思索,還是漠不關心、不想面對。
至於寫下來的這20個項目,並不需要進一步的分析、評論、判斷,只要將之視為一種如何看待自我的客觀手法就好了。透過檢視自己寫下的內容,或許你會發現自己以往不曾正視的缺點,或是值得感到驕傲的事、對未來的目標和期許等。
除了這種稱為「句子完成測驗」的手法,投射法還有好幾種不同形式。例如替圖畫的對話框填上文字的「氣球測驗」及「你覺得自己像哪種動物?」等把人物比喻成其他事物的「比喻法」等。

人為什麼會利用網路毀謗、中傷別人
處於匿名狀態和置身於群體之中時,人會變得比實際更加無情

不知道各位是否也曾遇過這樣的人:明明和對方毫無利害關係,卻直接對著當事人批評其發表的意見,像是「你錯了」「你這個人沒有活著的價值」。
假設你確實遇過這種人,無疑地,這種惡意批評別人的人才是大有問題,而這樣的事在網路上早已是家常便飯了。
如果透過網路,許多人就會毫不猶豫地毀謗中傷別人,用難聽到當面說不出口的話辱罵對方。成為群起攻擊對象的人,必須承受各種謾罵與侮辱。雖然有時也會出現某些自詡為正義之士、宣稱要「矯正錯誤」的人,但話說回來,如果要他們在大眾面前公開自己的身分,他們還做得出同樣的事嗎?
這種現象就是因匿名性造成的「去個性化」下的產物。透過美國的心理學家津巴多的實驗,已經證實在匿名的情況下,人會變得較為冷酷,也容易出現暴力行為。
透過實驗也證實,反覆的攻擊會使人變得更加殘忍無情。這種狀態在集體互動相當頻繁的網路世界會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有其便利性,但也隱藏著風險。
在此建議各位,假設哪天自己成為眾矢之的,請不要進行無謂的爭辯,而是當場離開。另外,當你要透過網路留下評論時,請在按下傳送鍵前,想想自己的留言是否有可能會讓認識的人自行對號入座的針對性。

PART3 解決人際關係難題的溝通技術

絕對不會讓你吃閉門羹的交涉技巧
利用以退為進或得寸進尺的策略,得到對方的首肯

希望對方接受自己的請託時,如果很不客氣地要求「我要你做這件事!」,十之八九對方不會買單。為了確保交涉能夠順利進行,以下為各位介紹一種名為登門檻效應的心理手法。這項技巧同樣可應用在家人之間的交涉、資金周轉等場合。
在委託對方重任之前,先從小事開始,再逐步加重份量的方法稱為登門檻效應(得寸進尺效應)。
舉例而言,你想請同事幫忙時,一開始先說:「不好意思,可以撥一個小時幫我嗎?」這種程度的請求,一般人通常都會答應,於是你乘勝追擊,進一步提出要求:「那可以延長成兩個小時嗎?」因為同事已經先說一次OK了,現在不好意思拒絕,所以就會爽快答應說「好,沒問題!」。
逆向操作也是另一個方法。這種方法是一開始先要求對方幫個大忙,再逐漸放寬自己的要求,最終讓對方同意接受自己實際設定的目的。這種方法稱為門在臉上策略(Door in the face technique,又稱為以退為進法)。
舉例而言,假設你原本打算拜託對方完成的工作大約需耗時1小時,但一開始你先對他說:「請你幫我3~4個小時」如果對方拒絕了,你就改口:「那如果只要1個小時呢?」因為有所讓步,對方很可能就願意幫忙了。

只要說出對方的名字就能增加親暱度
在談話中稱呼對方名字,並找出雙方的共通點,以利留下好印象

洽商時,如果希望事情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進行,或者想要和公司的新進員工、第一次見面的人拉近彼此關係,重點在於如何縮短心理上的距離。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各位可以試試在對話中用名字稱呼對方。
舉例而言,如果你本來要說的是「剛才提到的事……」,就把它改成「○○你剛才提到的事……」。各位將會發現,只不過是在對話中稱呼對方的名字,就能加深對方對你的親密感和信賴感。將這個方法運用在線上會議、洽商、聚餐等場合都有不錯的效果。只要在談話中加入對方的名字,就能消弭對方對自己是否辭不達意,讓你無法充分理解的不安。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