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逃跑,而是試著好好地徬徨一次
有個笑話說,
某個人因為對人際關係感到太過疲憊,
選擇進入寺廟裡生活。
然而,當他實際到了寺廟後,
才聽聞原來人際關係是僧侶間相處極為重要的一環。
於是,他立刻放棄出家為僧這件事。
如同為了逃避人際關係而進入寺廟生活的人,
我也總是為了逃避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而不停換工作。
但如果只是為了逃避這裡才改去另一個地方的話,
不過是稍微改變一下外在的型態而已,
類似的壓力依然存在。
無論再怎麼努力生活,再怎麼朝著理想的方向前進,
仍會莫名地有種「不知道哪裡出錯了」的感覺;
因為,自己從來不曾好好思考過真正想做的究竟是什麼,
只是顧著逃離當下罷了。
歌德曾說:「人在努力時,不免會迷誤。」
在徬徨之中成長的人生本身,即是其價值所在。
然而,重複經歷太長時間的徬徨,
就得好好檢視是否正依循著「逃避現實」的方向舵
準備逃跑。
因為討厭這個地方而離開,與前往真正嚮往之處,
顯然是兩回事。
期盼你的人生能朝著真正想去的方向前行,
而非逃避。
◎不要失去自己獨有的速度與方向
當見到某人達到比我更了不起的成就時,
我總會默默在心裡計較著對方的年紀。
儘管此時,也會想起「年紀只是個數字」這句金玉良言,
但理論與現實還是不盡相同吧?
一方面覺得被「年紀」綁手綁腳的文化令人鬱悶,
自己卻又在另一方面早已深深融入其中。
「年紀比我小那麼多,卻已經有那種成就?」
雖然說來有些羞愧,
但這種比較與競爭的心態,總像反射動作一樣蹦了出來。
感覺彷彿打從學生時期就開始的成績排名,
直到老了、死了都還窮追不捨。
必須比別人上更好的大學、賺更多的錢、
維持更好的體態、開更好的車、住更好的房子、
在適當的年紀結婚生子、
趕在太遲之前讓子女順利嫁娶、
到了老年時期就像其他人一樣含飴弄孫⋯⋯
如此令人窒息的賽跑。
置身於這種氛圍,
又有誰能在競爭之中成為自由的靈魂呢?
競爭力與存在價值畫上等號的社會,
無論是升遷或換工作、離職等私人情況的轉變,
似乎都很難完全擺脫這場無邊無際的競技場──
不過是從這裡的競爭,換到那裡的競爭罷了。
努力改變看待世界的思考方式,
或許就是我們能盡全力做到的「最好」。
因此,即使我們在競爭中落於人後,
依然需要不會喪失自己一切價值的心。
自我的存在價值標準,
不只存在外在,同時也存在內在。
像是「雖然考試落榜了,但我已拚盡全力,
所以也沒有遺憾」、
「就算面試被刷掉了,
但也因此有了再挑戰其他工作的勇氣」之類的話語。
儘管明知道比較沒有盡頭,人生也沒有正確答案,
但從小便習慣接受評價的我們,
依然不停地在瞟一眼他人人生的同時,懷疑自己的路。
一聽見早早結婚的人說「晚點結婚也不錯啦」時,
未婚的人便開始來回審視已婚者與自己,
逐漸坐立不安。
無論是羨慕他人或感覺不安的情緒,都沒關係,
人,本來就是如此。
不過,希望你不要過度執著於這些念頭,
因而失去了自己獨有的速度。
希望我們都能以自己獨有的速度成長,
而不是比任何人都快一步的成功;
希望我們都能追求自我實現,
而不是比任何人都來得完美。
◎不要被禁錮在悲劇的想像之中
出席陌生人比較多的聚會或商業會議時,
我習慣會先想像一下那個場面。
由於「現實與想像完全不一樣」
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
因此,事先想好要講的話,
通常也會像什麼也沒準備過似地煙消雲散,
到頭來只是白忙一場。
明知道結果如此,
我卻依然會不由自主地在腦海中啟動模擬作業,
只因對即將到來的事情感到恐懼。
難以控制這種恐懼的情緒時,
先試著轉念會是個好方法。
想像一下,
在自己腦海中出現的最糟劇本是上映中的電影,
而我只是個觀眾。
換句話說,即是一意識到「大腦創造出來的只是幻象」,
就要盡快將自己拉回現實。
如此一來,便能順利分辨現實與想像,
進而客觀地看待情況。
由於思想與情緒會互相影響,
因此,透過「如實看待情況」的練習,
有助於安撫負面情緒。
假如這麼做之後,仍感到恐懼,
不妨試著將負面想法寫成文字,
然後像個被嚴謹的警探上身一樣,問一問自己──
「這件事在現實中發生的機率有多少?」、
「萬一真的發生了,有沒有什麼應對方法?」
所謂的「勇氣」,
意味的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膽,
誰又知道那些表面上做出勇敢行徑的人,
內心是否也是瑟瑟發抖呢?
如果面對任何事都毫不畏懼的話,
其實也證明了那些事對自己來說,
根本一點也不重要。
儘管對於伴隨著「選擇」而來的艱難,
使人感到恐懼,
卻依然堅信自己是正確的,
這才是真正的勇氣。
我很喜歡環遊全世界的自行車旅行家車白星先生
說過的話──
「當我騎著登山車上山後,
看見眼前有碎石或樹根之類的障礙物時,
若變得怯懦,就一定會摔倒。
這種時候,果斷地騎過去,反而才是最安全的。」
過度的想像,很容易讓人失去勇氣。
因此,在被禁錮在「我做不到」的想法前,
直接去做吧!
想得少一點,
並且銘記,恐懼即是勇氣本身。
「勇氣不是無所畏懼,
而是即使畏懼仍勇往直前。」
─安琪・湯馬斯(Angie Thomas)
◎不必費心理解無法理解的事
我很喜歡演員尹汝貞女士。
憑藉電影《夢想之地》榮獲奧斯卡女配角獎的她,
得獎感言又成為了話題。
而我看完獲獎影片後,也對這個人變得更加好奇了。
我在後來找到的一段訪談報導中,見到了這段文字──
以前,
她曾經為了就算只是演個小角色,
也會被多數人討厭的事而感到痛苦。
因為觀眾說:「不想看到離婚的女人出現在電視上。」
可是,現在大家卻很喜歡她。
對此,她會不會覺得很奇怪呢?
尹汝貞女士說:
「很奇怪啊,不過人本來就是如此。」
讀完這段文字後,
我想起了過去無法理解的那些關係,
包括自己曾敞開心胸靠近,最後卻形同陌路的人們;
以及嘗試理解,遺憾卻始終揮之不去,
最後只是搞得自己不停胡思亂想的那些關係。
或許是自己在那些關係之中做錯了什麼,讓彼此漸行漸遠?
我一直想從自己身上找出原因。
現在,只要再次因為煩惱人際關係而心亂如麻時,
我就會想起她說過的話。
確實很奇怪,但人本來就是如此啊。
別人可以一下子喜歡我又一下子討厭我。
然後又在討厭我一陣子後,重新變得喜歡我。
當一段關係出現問題時,
過度的分析其實沒有什麼幫助。
分析,既挽回不了友情或愛情,
也解決不了矛盾。
因此,不必非得釐清藏在他人話語與行動背後的意義。
「他為什麼要對我說那種話、做那種行為?」
他人不過隨心所欲罷了,
只要不再絞盡腦汁地翻攪回憶、揣測,
人生與人際關係也會變得輕鬆許多。
你我都活在不一樣的情況與環境之中,
自然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理解彼此,百分之百清楚一切內情。
因此,如實地接受他人的話語與行動吧,
不必再費心思,去嘗試理解無法理解的事了。
◎不要把今天活得「暫時」
每隔兩年搬一次家的我,
總是覺得自己很快就會離開這個地方;
按照自己的喜好裝飾所處的空間,
似乎只是無謂的奢侈、浪費。
持續積累著並非我喜好的時間,
枯等著不久將來的「某一天」,
而過程中卻絲毫感覺不到「我的人生屬於我」。
駐足在被標籤了「暫時」的空間,
使得連在這個地方的人生,都變得暫時。
曾聽過一位收養流浪貓
邁入第七個年頭的中途之家愛媽表示,
其實經過這麼久的時間,
早就已經不是「中途之家」,
而是一起生活的家人了。
自從我下定決心「將來有一天能擁有自己房子的話,
一定要把它打造成充滿我風格的空間」後,
已經經過了兩年、四年、n年⋯⋯
日積月累的一天又一天,就此成為了我的人生。
如果說過去的趨勢,
是只有在婚後擁有房子後才認真裝潢的話,
近來則是吹起了一陣替租屋處自行裝飾的風潮。
因為,即使一輩子都不可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
卻也不想再為了不確定的未來,典當今天的幸福了。
「我以後再做」這句話,
其實就是「我根本不會做」的另一種說法。
為了不想再活得「暫時」,
我決定今天也要細膩地觀察生活的空間,
並且讓它充滿著專屬於我的喜好。
打理好自己的空間,是我不願隨便對待自己人生的意志,
也是我對今天這個日子,展現何謂活在當下的堅定決心。
有個笑話說,
某個人因為對人際關係感到太過疲憊,
選擇進入寺廟裡生活。
然而,當他實際到了寺廟後,
才聽聞原來人際關係是僧侶間相處極為重要的一環。
於是,他立刻放棄出家為僧這件事。
如同為了逃避人際關係而進入寺廟生活的人,
我也總是為了逃避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而不停換工作。
但如果只是為了逃避這裡才改去另一個地方的話,
不過是稍微改變一下外在的型態而已,
類似的壓力依然存在。
無論再怎麼努力生活,再怎麼朝著理想的方向前進,
仍會莫名地有種「不知道哪裡出錯了」的感覺;
因為,自己從來不曾好好思考過真正想做的究竟是什麼,
只是顧著逃離當下罷了。
歌德曾說:「人在努力時,不免會迷誤。」
在徬徨之中成長的人生本身,即是其價值所在。
然而,重複經歷太長時間的徬徨,
就得好好檢視是否正依循著「逃避現實」的方向舵
準備逃跑。
因為討厭這個地方而離開,與前往真正嚮往之處,
顯然是兩回事。
期盼你的人生能朝著真正想去的方向前行,
而非逃避。
◎不要失去自己獨有的速度與方向
當見到某人達到比我更了不起的成就時,
我總會默默在心裡計較著對方的年紀。
儘管此時,也會想起「年紀只是個數字」這句金玉良言,
但理論與現實還是不盡相同吧?
一方面覺得被「年紀」綁手綁腳的文化令人鬱悶,
自己卻又在另一方面早已深深融入其中。
「年紀比我小那麼多,卻已經有那種成就?」
雖然說來有些羞愧,
但這種比較與競爭的心態,總像反射動作一樣蹦了出來。
感覺彷彿打從學生時期就開始的成績排名,
直到老了、死了都還窮追不捨。
必須比別人上更好的大學、賺更多的錢、
維持更好的體態、開更好的車、住更好的房子、
在適當的年紀結婚生子、
趕在太遲之前讓子女順利嫁娶、
到了老年時期就像其他人一樣含飴弄孫⋯⋯
如此令人窒息的賽跑。
置身於這種氛圍,
又有誰能在競爭之中成為自由的靈魂呢?
競爭力與存在價值畫上等號的社會,
無論是升遷或換工作、離職等私人情況的轉變,
似乎都很難完全擺脫這場無邊無際的競技場──
不過是從這裡的競爭,換到那裡的競爭罷了。
努力改變看待世界的思考方式,
或許就是我們能盡全力做到的「最好」。
因此,即使我們在競爭中落於人後,
依然需要不會喪失自己一切價值的心。
自我的存在價值標準,
不只存在外在,同時也存在內在。
像是「雖然考試落榜了,但我已拚盡全力,
所以也沒有遺憾」、
「就算面試被刷掉了,
但也因此有了再挑戰其他工作的勇氣」之類的話語。
儘管明知道比較沒有盡頭,人生也沒有正確答案,
但從小便習慣接受評價的我們,
依然不停地在瞟一眼他人人生的同時,懷疑自己的路。
一聽見早早結婚的人說「晚點結婚也不錯啦」時,
未婚的人便開始來回審視已婚者與自己,
逐漸坐立不安。
無論是羨慕他人或感覺不安的情緒,都沒關係,
人,本來就是如此。
不過,希望你不要過度執著於這些念頭,
因而失去了自己獨有的速度。
希望我們都能以自己獨有的速度成長,
而不是比任何人都快一步的成功;
希望我們都能追求自我實現,
而不是比任何人都來得完美。
◎不要被禁錮在悲劇的想像之中
出席陌生人比較多的聚會或商業會議時,
我習慣會先想像一下那個場面。
由於「現實與想像完全不一樣」
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
因此,事先想好要講的話,
通常也會像什麼也沒準備過似地煙消雲散,
到頭來只是白忙一場。
明知道結果如此,
我卻依然會不由自主地在腦海中啟動模擬作業,
只因對即將到來的事情感到恐懼。
難以控制這種恐懼的情緒時,
先試著轉念會是個好方法。
想像一下,
在自己腦海中出現的最糟劇本是上映中的電影,
而我只是個觀眾。
換句話說,即是一意識到「大腦創造出來的只是幻象」,
就要盡快將自己拉回現實。
如此一來,便能順利分辨現實與想像,
進而客觀地看待情況。
由於思想與情緒會互相影響,
因此,透過「如實看待情況」的練習,
有助於安撫負面情緒。
假如這麼做之後,仍感到恐懼,
不妨試著將負面想法寫成文字,
然後像個被嚴謹的警探上身一樣,問一問自己──
「這件事在現實中發生的機率有多少?」、
「萬一真的發生了,有沒有什麼應對方法?」
所謂的「勇氣」,
意味的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膽,
誰又知道那些表面上做出勇敢行徑的人,
內心是否也是瑟瑟發抖呢?
如果面對任何事都毫不畏懼的話,
其實也證明了那些事對自己來說,
根本一點也不重要。
儘管對於伴隨著「選擇」而來的艱難,
使人感到恐懼,
卻依然堅信自己是正確的,
這才是真正的勇氣。
我很喜歡環遊全世界的自行車旅行家車白星先生
說過的話──
「當我騎著登山車上山後,
看見眼前有碎石或樹根之類的障礙物時,
若變得怯懦,就一定會摔倒。
這種時候,果斷地騎過去,反而才是最安全的。」
過度的想像,很容易讓人失去勇氣。
因此,在被禁錮在「我做不到」的想法前,
直接去做吧!
想得少一點,
並且銘記,恐懼即是勇氣本身。
「勇氣不是無所畏懼,
而是即使畏懼仍勇往直前。」
─安琪・湯馬斯(Angie Thomas)
◎不必費心理解無法理解的事
我很喜歡演員尹汝貞女士。
憑藉電影《夢想之地》榮獲奧斯卡女配角獎的她,
得獎感言又成為了話題。
而我看完獲獎影片後,也對這個人變得更加好奇了。
我在後來找到的一段訪談報導中,見到了這段文字──
以前,
她曾經為了就算只是演個小角色,
也會被多數人討厭的事而感到痛苦。
因為觀眾說:「不想看到離婚的女人出現在電視上。」
可是,現在大家卻很喜歡她。
對此,她會不會覺得很奇怪呢?
尹汝貞女士說:
「很奇怪啊,不過人本來就是如此。」
讀完這段文字後,
我想起了過去無法理解的那些關係,
包括自己曾敞開心胸靠近,最後卻形同陌路的人們;
以及嘗試理解,遺憾卻始終揮之不去,
最後只是搞得自己不停胡思亂想的那些關係。
或許是自己在那些關係之中做錯了什麼,讓彼此漸行漸遠?
我一直想從自己身上找出原因。
現在,只要再次因為煩惱人際關係而心亂如麻時,
我就會想起她說過的話。
確實很奇怪,但人本來就是如此啊。
別人可以一下子喜歡我又一下子討厭我。
然後又在討厭我一陣子後,重新變得喜歡我。
當一段關係出現問題時,
過度的分析其實沒有什麼幫助。
分析,既挽回不了友情或愛情,
也解決不了矛盾。
因此,不必非得釐清藏在他人話語與行動背後的意義。
「他為什麼要對我說那種話、做那種行為?」
他人不過隨心所欲罷了,
只要不再絞盡腦汁地翻攪回憶、揣測,
人生與人際關係也會變得輕鬆許多。
你我都活在不一樣的情況與環境之中,
自然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理解彼此,百分之百清楚一切內情。
因此,如實地接受他人的話語與行動吧,
不必再費心思,去嘗試理解無法理解的事了。
◎不要把今天活得「暫時」
每隔兩年搬一次家的我,
總是覺得自己很快就會離開這個地方;
按照自己的喜好裝飾所處的空間,
似乎只是無謂的奢侈、浪費。
持續積累著並非我喜好的時間,
枯等著不久將來的「某一天」,
而過程中卻絲毫感覺不到「我的人生屬於我」。
駐足在被標籤了「暫時」的空間,
使得連在這個地方的人生,都變得暫時。
曾聽過一位收養流浪貓
邁入第七個年頭的中途之家愛媽表示,
其實經過這麼久的時間,
早就已經不是「中途之家」,
而是一起生活的家人了。
自從我下定決心「將來有一天能擁有自己房子的話,
一定要把它打造成充滿我風格的空間」後,
已經經過了兩年、四年、n年⋯⋯
日積月累的一天又一天,就此成為了我的人生。
如果說過去的趨勢,
是只有在婚後擁有房子後才認真裝潢的話,
近來則是吹起了一陣替租屋處自行裝飾的風潮。
因為,即使一輩子都不可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
卻也不想再為了不確定的未來,典當今天的幸福了。
「我以後再做」這句話,
其實就是「我根本不會做」的另一種說法。
為了不想再活得「暫時」,
我決定今天也要細膩地觀察生活的空間,
並且讓它充滿著專屬於我的喜好。
打理好自己的空間,是我不願隨便對待自己人生的意志,
也是我對今天這個日子,展現何謂活在當下的堅定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