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去蕪存菁只會減低創造力

大誤解 第一次見面就聊私事太失禮了——主動提起自己的私事能加深彼此的關係
[佛羅里達大學 喬拉德]

應該有很多人會認為,面對尚不熟識的對象「很難開口聊自己的私事」。然而,想要加深彼此關係的時候,其實更應該多聊私事。當然,大前提是明白「並非聊什麼都可以」。不過,比起思考「到底要多熟才能聊更深入的話題」,自己主動多聊私事更重要。主動聊私事反而有機會縮短彼此的距離,談論更深入的話題。

「自己主動」和對方聊「有共鳴的話題」
這種方法之所以管用,是因為符合佛羅里達大學西德尼.喬拉德 (Sidney Jourard)所提倡的心理學理論──「自我揭露之回報」。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指的就是談論自己,私事當然也包含在內。主動談論自己的私事時,對方也跟著聊,自然而然會縮短心理上的距離。
這種縮短距離的自我揭露,有兩大重點。

第一個重點就是必須「自己主動開口」。
主動開口很重要,但若你期待開個頭,對方就會主動跟你繼續聊下去,那對方可能會產生戒心,所以請先專注在「自己主動開始聊深入的話題」吧。
我們不會輕易和他人談論私事,就是因為有戒心。
一般而言,我們不會讓無法信任的人知道自己的重要資訊。因為人會自我防衛,所以平常會把心門關起來。
 如果要別人敞開心門,第一步就是要自己主動開口。
話雖如此,也不是聊什麼都可以。
 

第二個重點就是「聊和對方有共鳴的話題」。
回報的法則並非絕對。譬如說,彼此的社會地位有差距、聊的內容太過涉及隱私、和對方已經有一定程度的交情,在這些狀況下效果會比較差。
既然是為了「縮短彼此距離」而自我揭露,那就必須讓對方覺得「可以對這個人敞開心胸」。因此,「有共鳴」非常重要。如果你的自我揭露能讓對方覺得「這個人不錯」或者「想法和這個人很相近」,那對方也有可能會因此對你自我揭露,那你們就能聊比較私人的話題了。
如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樣,人類雖然很複雜,但也有很單純的一面,很多時候我們可以靠這種小技巧打破僵局。

避免自嘲和自誇
那麼什麼話題才會讓人有共鳴呢?
很遺憾,結論是「每個人都不一樣」。如果對方是職業殺手,跟對方聊自己的暗殺經驗最好。因此,事前收集對方的資訊,思考能夠打動對方的自我揭露是最理想的方式。
問題是我們事前能獲得的資訊很少。這種時候比起緊追正確答案,不如避免絕對NG的錯誤回答。即使稍微揮棒落空還有下一次的機會,不過一旦讓對方敗興,之後就很難得到下一次機會。
我自己也一直告訴新生,在課堂上自我介紹時,要盡量「避免自嘲和自誇」。
假設曾經被霸凌的人,自我揭露這段過去。如果對方也曾經有過這種痛苦經驗,或許有可能會因為這樣就變得心意相通。因此,視對象不同,這種自我揭露也不算絕對NG。不過,對初次見面又是不特定多數的人來說,這種自我揭露並不是能讓人輕鬆說出「你當時一定很痛苦」等有共鳴的話,所以我不建議聊這類話題。
一樣的話題,有些人會在自我介紹的時候用幽默的方式自嘲,但這麼做也不好。一般可能會認為痛苦的故事只要幽默呈現就沒問題,但是對方如果否定你的故事,會顯得他不相信你,順著你的話說又顯得失禮,等於是把對方推向地獄二選一。
如果是很熟的朋友,或許可以接受「你這傢伙真的很不受歡迎耶(笑)」這種玩笑話,但對接下來才要深交的朋友來說就不適合,所以一定要特別注意。

別人說比自誇更有效果
另外,自誇也不好。不想被看扁是人類的本能,所以難免會想要一直強調自己厲害的地方,不過日本社會就是會棒打出頭鳥,一旦開始自誇很有可能會被當成在展現自我優越感,讓人產生想迴避的念頭。
不過,「自己開口的話會被當成自誇或是在展現自我優越感,但是有些故事的確可以表達自己的人格特質」。
如果想要讓大家知道,就靜靜等待其他人提起吧。應該自誇的部分,由其他人來說會比自己說更有效果。也就是走水戶黃門的路線。他本人不會自己說,而是由隨從告訴大家:「你以為眼前這位是什麼人?這可是天下無敵的副將軍水戶光國公啊!」然後壞人們就馬上下跪叩拜了。
由別人說出口,不只可以避免好感度下降,還有提升好感的效果。比起自己宣揚長處,透過口碑等外部消息更能增加可信度,這種心理效果就是所謂的「溫莎效應」(Windsor Effect)。(也有人稱為「口碑效應」。)
其實溫莎效應並非已經確立的專門用語,但的確是正中紅心的理論。應慶義塾大學的濱岡在研究中也指出,商品的口碑因為無法受企業管控,所以可信度會增加。
同理,假設有人直接對你說:「部長一直都很帥耶!」你可能會覺得對方沒有真心這麼想,只是在拍馬屁而已,但如果是本人以外的其他人告訴你:「我們小組裡的年輕女生說部長一直都很帥呢!」你會不會降低警戒心,比較容易接受呢?
總之,話題雖然需要經過選擇,但是想多結交好友的人,請盡量主動開始聊深入的話題。不過關於想自誇的事情,盡量讓別人開口比較好喔。
 

大誤解 全部都靠遠端聯絡就夠了——「總之見面再聊」有其意義

[德國耶拿大學 安布拉斯等人]


面對面談話究竟是好是壞,這個話題離不開新冠疫情(COVID-19)的影響,不過這裡先撇除疫情的問題,單純針對見面和不見面的差異做說明。
直接見面談可能會更混亂的話題――譬如說分手,這幾年有愈來愈多人都用LINE或訊息解決。這種時候,被提分手的人,如果還餘情未了,應該會提議「總之見面再聊」。
就提分手的人來看,可能會覺得「一點也不想見面」、「見面也沒意義」。除此之外,應該也有人認為:「用LINE談不就好了?」
然而,有些狀況見面談一定會比較好。
剛才的「見面再聊」有可能只是單純因為不想分手,試圖延後結論而說出口的話。不過在工作和私領域上,的確有因為「不見面談」而失敗,「見面談」反而成功的要素。
也就是說,「見面再聊」的確有其意義。

面對面的資訊量非常龐大
首先,在談論面對面的意義之前,先來看看「只有文字的對話、或者視訊通話(會議)的對話」與「見面對話」的差異吧。
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無法利用各種非語言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的手段,所以資訊量會大幅減少。
「Non-Verbal」意指「非語言」。包含表情、視線、身體動作、聲音語調等語言以外可以傳達的資訊。我這樣寫,大家可能會覺得理所當然,不過問題在於,非語言資訊會帶來什麼影響。
解釋這一點的時候經常會用到美國心理學家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提出的「麥拉賓法則」(the rule of Mehrabian)。經過各種溝通實驗,他得出的結論是,人類在溝通中形塑印象時,透過視覺得到的訊息占55%,透過聽覺得到的訊息占38%,透過語言得到的訊息占7%。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研究者進行類似的研究,加州州立大學的阿普爾鮑姆(Applebaum)與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博懷斯特爾(Birdwhistell)認為,雖然有數據上的差異,但非語言資訊對決定一個人的印象仍占65%,比語言資訊來得高很多,這和麥拉賓的研究有共通的結論。
而且,按照語言資訊占的百分比,可以看到表情、聽到聲音的視訊會議,依然會減少很多資訊量。
面對面的話就可以透過視線方向、眨眼、呼吸、身體的活動方式、當下的氛圍猜測對方的想法,但是隔著螢幕幾乎無法做到這一點。至於聲音也是,有很多狀況無法像面對面那樣傳達更多訊息。

比起螢幕,面對面會比較有親切感
那麼見面聊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這裡分兩大要素介紹。
首先,溝通的重要目的是「建構人際關係」。這種時候非語言溝通的資訊量就很重要。光靠語言資訊,聽到「你好優秀!」、「我想跟你交朋友!」這些話,我們通常都不會輕易相信。就算相信,沒有非語言的資訊,也很難掌握這些話的輕重。
而且,有研究指出實際見過面會比較有親近感。
──────────────────────────────────
根據德國耶拿大學安布拉斯(Ambrus)等人的研究,在畫面上見過和實際面對面相比,後者會比較有親近感。
在這場實驗中,設定三種情境:
1.短時間多次見到名人
2.獲得該人物資訊的情況下多次見到名人
3.直接和一般人見面
實驗中一邊測量腦波一邊調查對每個人有多少認識、感受到多少程度的親近感。
結果顯示,親近的程度由高至低依序是3→2→1。
──────────────────────────────────
就結果來看,可以說比起像2這樣接觸量和資訊都多的情況,還不如3直接見面更能有效建構人際關係。
而且,物理上的距離和心理上的距離有比例關係。親近的人,也就是心理距離較近的人,物理上的距離也會比較近,人會自然而然地靠近向親近的人。反之亦然,不想有關聯的人,也就是心理上有距離的人,在物理空間上也會想保持距離。
這一點無論是訊息或者視訊通話等透過網路的遠距溝通,都有絕對無法跨越的物理距離存在,所以無論如何都無法達成面對面溝通拉近人際關係的目的。
──────────────────────────────────
利物浦大學盧特(Rutter)等人的研究指出,和對方相關的物理性「線索」愈多就愈容易有親近感。
──────────────────────────────────
所謂的「線索」包含穿戴在身上的東西或對話時的氛圍等各種非語言資訊。
遠距溝通和面對面溝通相比,非語言資訊少很多,當然無法拉近心理上的距離。
從這個角度思考,對方提出分手的時候要求「見面再聊」,雖然成功機率低,但考量有可能再度縮短已經拉遠的心理距離,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