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02 你的模式,決定你的人生

什麼是模式
模式,就是一個人固有的行為、思維、情緒反應等的統稱,當一個人按照某種方式應對外界的時候,外界也會給他固定的回應。漸漸地,一個人與外部世界的互動就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模式,這個模式將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應對各種場景的模式,有些模式有效,有些模式不僅無效,還會給當事人帶來不好的效果。
勤奮聰明如阿傑,本應該掙不少錢,過上富足的生活,因為他內心深處一直有個聲音在提醒他「錢是不好的東西」,所以在面對錢以及與錢有關的事情時,他的潛意識會讓他選擇逃避。
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懷,讓父母的注意力從哥哥轉移到自己身上,小陳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生病,嚴重影響了工作;而小茜則因為恐懼父親,面對父親就覺得自己沒價值,在工作中面對強勢的人就會恐懼害怕,影響了自己事業的發展;小秦就更加可悲,她以為是自己運氣不好,遇到暴力男,卻並沒發現其實是自己在尋找暴力男,即便她生命中有很多溫柔的男性出現,她也不會注意到他們。
模式對一個人影響很大,有人常常抱怨自己運氣不好,但很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模式有問題,才總會遇到各類不順的事情。

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情緒的ABC理論認為,不同的人對於不同事件(A)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反應(C),並非事件本身引起了這種反應,而是人對這個事件的不同看法(B)導致了不同的反應。看法,在這個理論中被稱為「信念」(B)。
A是指誘發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性事件後產生的信念(Belief),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後果(Consequence)。很多人認為,事件引發了一個人的情緒和行為,但是ABC理論認為,事件只是激發了我們的信念系統,讓它發揮作用,由於人對不同事件的看法不同,才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這個理論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面對同樣一件事情,有些人表現出一種行為,而另一些人表現出另一種行為。真正起作用的就是「B」——我們的信念。
信念是思想裡最關鍵的元素,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動方向,同時也間接決定了這個人生活的狀態。因為,信念決定了人的行動,不同的行動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我們今天的生活狀態就是過去行動結果的呈現。
這也是美國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發現的一種現象。費斯廷格提出了一個很有名的法則,被稱為「費斯廷格法則」——生活中10%的事情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組成的,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的。換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能掌控的。
費斯廷格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丈夫早上起床後洗漱時,隨手將自己的高檔手錶放在洗漱台邊,妻子怕被水淋濕了,隨手拿走,放在餐桌上。兒子起床後,到餐桌上拿麵包時,不小心將手錶碰到地上,摔壞了。
丈夫心疼手錶,朝兒子的屁股一頓揍,然後黑著臉罵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氣,說是怕水把手錶打濕。丈夫說他的手錶是防水的。
於是二人激烈地鬥起嘴來。一氣之下,丈夫早餐也沒有吃,直接開車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時突然發現忘了拿公事包,又立刻返回家。
可是家中沒人,妻子上班去了,兒子上學去了,丈夫的鑰匙放在公事包裡,他進不了門,只好打電話向妻子要鑰匙。
妻子匆匆忙忙地往家趕時,撞翻了路邊的水果攤,攤主拉住她不讓走,要她賠償,她不得不賠了一筆錢才擺脫糾纏。
待門打開拿到公事包再回到公司後,丈夫已遲到了十五分鐘,挨了上司一頓嚴厲批評,丈夫的心情壞到了極點。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
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當月全勤獎。兒子這天參加棒球賽,原本奪冠有望,卻因心情不好發揮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在這個事例中,手錶摔壞是事件的10%,後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當事人沒有很好地掌控那90%,才導致了這天成為「鬧心的一天」。
試想,在那10%的後果產生後,丈夫換一種反應。比如,撫慰兒子:「不要緊,兒子,手錶摔壞了,我拿去修修就好了。」這樣兒子高興,妻子也高興,他本人心情也好,那麼隨後的一切就不會發生了。
所以,當我們形成了一個信念之後,這個信念就會左右我們的行為和態度,漸漸形成一種模式。
模式對人生如此重要,但很少有人能覺察出自己的模式。即便很多人都因為自己的模式備受生活煎熬,經歷很多困苦,但他們很難發現是自己出了問題。

如何改變模式
想要改變一種模式,首先必須要認識到自己的模式。有句話我們常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們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模式,因為他們用這種方式行動了很久,早已習慣,也根本看不出來這是一種模式。
怎樣才能覺察自己的模式呢?利用情緒去尋找自己的模式。
人的情緒與思想有關。在任何情況下,人們的情緒都是隨著思想感知的改變而改變的,這就意味著,通過情緒,我們可以找到它背後的信念。所以,當你活得不開心時,不妨問問自己:「是我的什麼想法導致了不開心的感覺嗎?」這時潛意識浮出來的想法,也許就是你要找的「信念」。
所以,覺察的第一步,是找到生活中讓你痛苦的那個點,順著這個點,回想一下自己是否總是在相似的命運中打轉,無論走到哪裡都會遇到「討厭」的人;每一段感情都是差不多的開頭和結尾;辛苦工作很多年,財富卻還是沒怎麼增加……
如果你找到了生活中讓你痛苦的地方,接下來就來看看如何改變你的模式吧。

有很多人可能也知道自己某些行為或者說話方式、行為方式會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但是他們卻很難改變。有人會說:「我就是這樣的人啊!我有什麼辦法!」
真的沒有辦法嗎?
一個人的模式之所以很難改變,是因為這種模式下是一個「堅固」的信念,如果你的信念不改變,模式永遠不會改變。
阿傑對我說,只要一談錢,他就覺得非常不舒服、很緊張,好像他做了錯事一樣。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因為他小時候的那段關於錢的痛苦經歷,給他帶來的痛苦情緒與當時產生的想法「錢把我害慘了」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自我保護的系統,為了避免自己再遭受那樣的痛苦,他的潛意識當然會讓他遠離金錢。
找到模式背後的信念只是改變模式的第一步。之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改變這個信念。改變信念的方法很多,由於信念往往來自我們的原生家庭,所以我們必須先了解原生家庭是怎樣的,了解這個信念最初是怎樣產生的。
改變信念需要藉助情緒,每一個信念都是堅固的,用講道理的方式幾乎沒辦法讓一個人改變信念,只有情緒的參與與認知療法共同進行才可以改變一個人根深蒂固的信念。

每一個信念都是堅固的,用講道理的方式幾乎沒辦法讓一個人改變信念。



03 改變並不容易,但是值得擁有

我們思維中有很多錯誤的信念,它們剝奪了人們獲得成功、獲得幸福生活的權利,這些信念被稱為「思想病毒」。這些信念會在幾十年的人生中漸漸形成一個人的模式,這種模式若不能打破,一個人就會在一種命運中反覆輪迴。所以,建立新的信念、改變固有模式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模式的改變並不容易。因為僅僅覺察到模式背後的信念都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何況建立新的信念。將一種新的模式運用到生活中,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所以課堂上的練習和體驗就顯得非常重要。一種理論,即便大家覺得很有道理,也很難將它實踐於生活中,因為你沒有將它固化在你的信念系統中。
我常常用磚頭來比喻一個信念,信念就是磚,一個個的信念壘成一面牆,但磚是被水泥固定住的,沒有水泥的固定,磚無法牢固。固定信念的「水泥」是什麼呢?就是情緒。一個道理很難帶出情緒,所以僅僅明白道理沒用。這也是我常常鼓勵大家走入課堂的原因。課程中的體驗部分讓當事人認識到自己信念的問題,引發當事人的情緒,讓他們看到自己曾經因為這個錯誤的、過時的信念受了多少苦。當他們有了情緒之後,他們才有可能放棄那個舊的信念,建立新的信念,並且讓這個新的信念固化到他們的思維中。
我們不滿意的現狀,大部分源於我們固有的行為模式,而這個模式之下必然有一個信念,如果我們想要改變生活的現狀,就需要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改變這個陳舊的信念。很多時候你會有這樣的體會,明明覺得別人說的話很有道理,可就是做不到。因為你的理智知道這個道理是對的,但是你沒有從感情上接納它。所以,知道道理並不能改變生活,還需要方法。
NLP說,相信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如果你不能拋掉那個阻礙你成功、幸福的信念,你將會永遠生活在自己的模式中,失去改變命運的可能性。
各位朋友,從本章的四個故事以及關於模式的闡述中,你覺察到了什麼呢?我邀請你暫時停下來,試試用下面的方法去探索自己的模式。

1. 把注意力集中到生活或工作中最讓你困擾的地方;
2. 去感受這種困擾給你帶來的不愉快;
3. 跟隨這種強烈的感覺,讓它把你帶到某一個過去的創傷事件中;
4. 重溫創傷給你帶來的傷痛;
5. 覺察傷痛時你產生了哪些負面的想法,這個想法就是「思想病毒」;
6. 打破狀態,站起來,或變換一個位置,用一個成熟的成人的智慧給當年的自己一個建議,感謝當年的「思想病毒」對自己的保護,放下它,並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強而有力的信念;
7. 帶著新的信念去模擬未來。

我們不滿意的現狀,大部分源於我們固有的行為模式,而這個模式之下,必然有一個信念。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