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從對話中醒來
轉個彎而己,不代表路已走到盡頭……
除非你不小心沒轉好。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身為一名年輕的建築師,我曾經親眼目睹營造業的許多衝突。吵架的情況很常見:建築師跟工程師吵、工程師跟承包商吵、鄰居與開發商吵、地方官員與業主吵。自負、立場強硬,再加上營建業的高風險跟高利潤,對話常常沒進展,或許一點都不足為奇。
某個寒冷又下雪的冬日早晨,在一間潮濕又尚未完工的一樓空間中,我跟一位名叫賽斯的工程專案經理努力要讓某場會議可以順利進行,要針對一個價值好幾百萬美元的建案,討論出時間表和每月支出。建築物的業主命令他的代表,凱文,要在會議上好好修理大家,讓所有人明白他一點都不信任承包商。建築公司的老闆喬和他的兒子對業主或凱文也沒什麼好感。會前,我和賽斯先審視了經費申請和預算。我們計劃要調整施工時間表,並且批准80%的請款申請。會議上,凱文不斷插嘴,要求要有更多折扣。他辯稱,工程沒進度就表示建商沒資格拿到他們要求的15萬美元。喬和他的兒子火冒三丈。如果沒有全額付款,他們就無法付款給承包商,那建案一定會戛然而止。
喬指責凱文說,他根本是業主的爪牙,凱文則說喬和他兒子都很無能。大家愈來愈激動,賽斯和我還沒來得及想辦法讓大家冷靜,喬的兒子就跨過會議桌,揍了凱文。賽斯和我好不容易把打架的兩個人拉開,請喬和他兒子先離開會議現場。我回到辦公室,冷靜下來後,開始思考這場會議為什麼會搞成這樣。會議室內的每個人都很聰明,而且有共同的目標,但到最後還是打架了事。會議中的每個人都心存善意,但也都有自己的考量、顧慮和理由。
我們都曾經碰過像這樣的交流,讓人既沮喪又覺得壓力很大。有些交流沒有這麼誇張,有些則根本是大亂鬥。我們可以選擇直接離開,期盼類似的情況未來不會再發生,但這樣的作法無法幫助我們下次處理得更好。
日常對話常形成讓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糾結,《有意識對話的藝術》這本書則試圖梳開這些糾結。後來,當我教導客戶如何應用本書中提到的概念,經常會聽到他們說:「為什麼我沒有在小學就學到這些觀念?如果當時就知道,生活會變得比較輕鬆啊!」或是,「感覺會很費工,但一定會讓我變成更好的領導者。」或,「我從來沒注意到自己原來這麼自以為是。」
我們生活在對話中,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魚不會特別意識到自己在水中游泳,我們也一樣,跟他人對話時會往往不假思索。很多時候,我們不會特別去思考隱藏在自己情緒底下的想法或用詞,所以我們跟別人說話或聆聽他人講話時,都會開啟自動導航模式(autopilot)。前一分鐘,我們還正在享受咖啡跟吐司,彷佛身在天堂,下一分鐘就因為老闆傳過來的訊息掉入地獄,心煩意亂。在那一瞬間,我們很渴望自己知道該如何應付要求過分嚴苛的老闆,巴不得已經下班來一杯酒。而且我們會自言自語,在腦中不停碎碎念,說著如果沒準時趕到,我就死定了!不會吧,現在已經六點了?今天不知道會不會塞車?下班以後,我一定要讓喬許了解我的想法。我們也會跟其他人交談,說「你到底躲到哪裡去?」之類的話。或是,「他們怎麼會投票選那個人啦?」我們覺得有壓力,感覺情緒起伏,也想了解為什麼對話的走向到最後變這麼奇怪。我們通常不確定到底發生什麼問題,而且大多數人都不清楚該如何改善對話或關係。
這本書是一本實用指南,幫助我們了解對話,並審慎地反思對話內容,避免落入常見的陷阱,導致人際關係和工作偏離軌道。我們若了解與烹飪相關的化學常識,就會提升烹調技能。若了解國際象棋的規則,就會以全新的眼光來看棋盤上的局勢。若我們在北極與因紐特人一起生活一整年,沉浸在他們的語言中,學習因紐特語中各種不同雪的名字,我們看雪或體驗雪的方式就會從此改變。對話也是如此。在這本書中,我們會探索對話的DNA,從中發現、欣賞語言的力量和本質。我們會對自己如何進行內在對話以及如何與他人對話,以及為什麼有時有用(有時沒用)有初步的認識。
們的對話——不管是在家、在職場或在公共場合——可以成為快樂的源泉和成功的基石,也可以帶來痛苦,導致失敗。因為對話可以幫助我們實現目標,但也很容易成為絆腳石,所以我們應該要用全新的眼光來檢視對話。
語言哲學和語言學的偉大思想家以及老師,已經針對溝通交流和人際關係寫了很多文章,但這些作品往往令人望而生畏,難以理解,也很難消化。這類書籍很厚,擺在國內外大學的書架上。而這類的課程通常都很深奧。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希望能把讓人感到昏頭轉向的理論和哲學轉化成容易理解的觀念,並為讀者提供醍醐灌頂又實用的工具。
過去25年間,我在與妻子、孩子、朋友和同事對話時,不斷改進有意識對話的藝術。我也有幸與好幾百名客戶一起合作,幫助他們應用本書的工具,改善對話。
某天,我其中一位客戶傑米和我相約喝酒。在此之前,我們兩個已經有一年沒見面。我們先聊了他的工作近況後,傑米向我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現在有很多工具和練習,對我在家和在職場工作都非常有幫助,但我不知道該如何把這些工具跟練習全部整合在一起。你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把這些點都連起來,全部組合起來?」那一刻,我沒有答案,但他的問題讓我思考了好幾個月。我想知道自己要怎麼把建構、安排這些工具跟觀念,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和應用。幾個月後,我和妻子到海灘散步時,我找到了答案。傑米提到的許多工具和複雜的情況,可以分成四種基本類型的對話。我在美國第一所獲得教練課程認證的紐菲爾德學院求學時,從朱利歐‧歐利亞(Julio Olalla)、拉斐爾‧俄切維里亞(Rafael Echeverria)與蕾斯莉.波利特(Lesley Pollitt)身上學到這四種對話基本類型。我豁然開朗的那一刻,為這本書播下種子。
四種對話模式——說故事、合作性、創造性和承諾性——也成為這本書的基本結構,幫助我們把各個點連起來。
說故事的對話(Storytelling Conversation):
你的故事不是真相
說故事的對話裡會談到我們相信並且會告訴自己和他人的故事。這些故事會以很多形式定義我們,決定我們如何向這個世界展現自己。這個部分會探討我們沒有說出口的敘事中隱藏的智慧,以及介於情緒、事實和觀點之間錯綜複雜又令人困惑的關係。
合作性的對話(Collaborative Conversation):
尋求試圖理解並吸收他人的觀點
在這種對話模式中,我們個人的故事會與其他人的故事交融,讓不同的觀點浮現出來。在合作性對話中,我們學習如何吸收與我們相反的立場,改變自己的觀點,放下防衛,改變自己的傾聽方式。我們用建議和提問來改善自己的對話技巧,與他人相處更愉快。
創造性的對話(Creative Conversation):
相信你的直覺
創造性的對話會讓我們打開心胸,接受新見解。透過創造性的對話,我們可以嘗試整合大腦理性的左腦和創意的右腦。創造性對話的練習包括學習聆聽自己的直覺、產生新想法,以及重視與他人步調一致。我們如果能更專心,更開放心胸,就能做好準備,看到、聽到與我們交會的機會,並且採取行動。
承諾性的對話(Commitment Conversation):
不要做出無法兌現的承諾
承諾性對話的重點是起而行。我們每天都會跟其他人交換無關緊要或重大承諾。從答應說會洗碗到簽訂重要的合約,我們對彼此說出口的承諾是我們與其他人協調的基礎。我們協議決定誰負責什麼、時間、方法、地點以及原因。透過這種方式,我們才能完成工作。第四部分的工具會幫助我們做出更明智的決定,給承諾的時候也會更謹慎,藉此建立信任。
這四個對話模式各有不同,同時相輔相成。我們可能會在一瞬間同時體驗四種模式的對話,也可能會需要專注於其中一種。這四種模式提供源源不斷的材料讓我們可以使用。
這本書不是什麼新時代幸福的承諾。要進行有意識的對話也不需要依循特定的教條或信念。你只需要擇善固執,下定決心要重新審視自己與老闆、朋友、親人之間的互動—還有跟你自己的互動。
我希望這些概念和練習能夠引導讀者進行更有意識的對話,建立滿意的人際關係,也有成功的事業。一次一個對話慢慢改,你便能夠慢慢減少自己的壓力,讓自己活得更自在輕鬆。
練習
無論從事什麼運動,練習都會改善自己的表現。書中每一章的練習提供不同的反思、見解和每天都可以應用的實用工具,讓你可以不斷改善自己的對話。
開始探索前,試著先以好奇的心態客觀地觀察自己和自己的對話,不要自我批判。拿一本筆記本,寫下你的觀察和想法。留心和關注會幫助大腦把習以為常、帶來壓力的交流模式重新調整,讓我們重新檢視我們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