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DAY 2選擇遊戲的「關卡」
關卡是指前往理想結局途中要挑戰的「想做的事」。關卡數量不拘,可以設置簡單的關卡快樂遊玩,也可以設置難度較高的關卡奮鬥。就在你選擇的關卡中自在地開始遊戲吧。

不要把「想做的事」看得太嚴肅
近幾年,年紀輕輕就拓展職涯經歷、換工作或做副業越來越理所當然,職涯選項越來越廣,想要找出「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這麼想的人也隨之增加。
參加這個遊戲的你或許也是其中之一。

不過,一旦開始認真想找出「想做的事」,才發現實際上很難找到……我想這種人應該滿多的。

這是因為很多人對「想做的事」的定義懵懵懂懂。
例如一般對「想做的事」印象如下:
 自己喜歡,可以長時間持續的事
 可以讓社會認定為優秀的事
 自己熱中且能賺錢的事

很多是這類型的事。

看著這些事,就會忍不住覺得「想做的事」門檻很高。對抱有這類印象的人來說,如果不是很了不起的內容,他們就會難以啟齒說「這就是我想做的事」。

可是這樣一來,要找出「想做的事」門檻實在太高了,光是努力在「尋找想做的事」,實在太浪費人生中寶貴的青壯年期了。
原本想把人生花費在「想做的事情」上,結果卻花了更多時間在「尋找想做的事情」,這樣是本末倒置了。

所以,往後不要再將「想做的事」看得太嚴肅。
這麼做應該就可以浮現出好幾個「想做的事」,拉長人生中「沉浸在想做的事裡的時光」。



「想做的事」只是一種手段

本書中定義的「想做的事」如下。
想做的事→實現「理想未來」的手段

也就是說,遊戲第一天我們已經釐清了自己的「理想未來」,而可以實現該「理想未來」的事=你「想做的事」。

當然「能不能賺錢」、「能不能持續一輩子」、「社會上看來是否有價值」都不是「想做的事」的必要條件。
只要能夠通往你理想的未來,不論那是什麼樣的事,都是你真真正正「想做的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很神奇地就能浮現好幾個具體的「想做的事」。

假設我們在第一天的每日任務中發現自己理想的未來第一名是「生活在有寬敞庭院的家」。若想實現這個願望,我們就會思考「該怎麼擠出費用購買帶庭院的家」。

那麼,具體來說有哪些手段呢?這麼一想會發現……
 節流增加存款
 升遷提升年薪
 換工作提升年薪
 靠副業增加額外收入
 運用資產增加財產
等等,有很多方法。

不論選擇哪一個方法,感覺都能更接近實現你「理想的未來」。
也就是說,這些全部都可以說是你「想做的事」。

節流、升遷、轉職、副業、運用資產……如果不管挑戰哪一個,都能穩健地接近「理想的未來」,覺得怎麼樣呢?光是想著「要從哪個開始做呢?」就很興奮吧。

我們依樣思考其他案例。
例如理想的未來是「成為隨時都充滿自信的人」。
 轉職到每天都能接觸喜愛的時尚的職場
 找與擅長的英語有關的工作
 升遷到可以指導後輩工作的職位
 刻意調職到感覺可以克服不擅長領域的業務部
類似這樣,還可以想到其他的「手段」。這些全部都是你「想做的事」清單。
不管挑戰其中的哪一項,都可以通往你理想的未來,因此選擇你喜歡的,自在地一步一步挑戰吧。

為了在最後抵達理想的結局,從各式各樣的遊戲關卡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關卡開始玩,大概是這樣的感覺。
一關一關慢慢破,最後所有關卡都結束時,就抵達了理想的結局。

怎麼樣,對「想做的事」這句話的印象,開始從「很難找」漸漸轉變成「似乎找得到」了吧?

因為很重要我再重複一次。
想做的事→實現「理想未來」的手段
為了避免往後又陷入「尋找想做的事」泥沼中而浪費時間,一定要牢記這句話。



從「理想的未來」反推「想做的事」

那麼,具體而言該怎麼找出「想做的事」呢?
答案是「反推回去」思考。從「理想的未來」回溯,決定現在「想做的事」。

具體來說,按照下列四個步驟思考。
○1決定「理想的未來」與其「實現時期」的具體時間
○2搜尋在○1的實現時期之前「必須準備好的東西」(不準備就無法達成理想未來的最低限度事物)並寫下來
○3為了備齊○2,決定現在工作的「必要變化」
○4選擇可以實行○3的變化的「行動」←這就是「想做的事」!

舉例來說,思考順序如下。

○1理想的未來:五年後讓女兒到美國留學

○2五年內必須準備好的東西:留學費用兩百萬日圓

○3現在的工作該做的「變化」:每個月增加三.三萬日圓的收入

○4可以實行變化的「行動」(從下列七個選項中選擇):
 「在目前的職場中提升好評」→x(月薪不會增加)
 「在目前的職場中升遷、升格」→△(無法增加到三萬日圓)
 「在目前的職場中調職到其他部門」→x(月薪不會增加)
 「轉職」→○(月薪有可能增加一~三萬日圓)
 「副業」→○(月薪有可能增加一~三萬日圓)
 「創業」→△(家庭支出的關係無法馬上辭掉正職)
 「其他」:透過公司內部表揚取得獎金→△(一次只有五萬日圓不夠)

在這個例子中,七個選項裡「轉職」或「副業」上畫了○,所以先將其中一項設定成「想做的事」似乎不錯。

當然除了這七項之外還有其他的選擇。
若是為了「增加收入」而採取的行動,還有「投資」這個方法,或是相反的「節流」以「增加存款」也是一種方式。

另外,「行動」不是只能選擇一項,「在努力升遷的同時做副業」、「投資的同時換工作」,可以像這樣透過好幾個動作來實現「理想的未來」。

不管怎麼做,這樣從「理想的未來」反推整理之後,自然就會浮現出通往理想未來的「想做的事」了。



「尋找想做的事」時的三項鐵則

在進入尋找「想做的事」的每日任務之前,這裡要提醒三項鐵則。

鐵則○1「想做的事」無論大小都OK!
鐵則○2中途改變「想做的事」也OK!
鐵則○3不管有幾樣「想做的事」都OK!

有些鐵則可能超出各位對「想做的事」的印象了。
不過光是知道這些鐵則,就可以明白自己為什麼將「尋找想做的事」門檻訂得很高的原因,可以在原先焦躁不安的情緒煙消雲散的狀態下,順暢地書寫之後的每日任務。

那麼,現在開始一項一項詳細解說。


鐵則○1 「想做的事」無論大小都OK!

剛才已經稍微提過,一般人容易將「想做的事」=天職或使命,當成一生的志業看待。
這個印象感覺有些沉重吧。

若是太受到這樣的印象束縛,陷入「除非找到自己的天職,否則不願做任何行動」的話,當然目前的人生不會有任何改變,只有時間在消逝,這樣實在太可惜了。

所以「想做的事」無論大小都OK,不要想得太嚴肅。
不管是多些微的事,只要讓你覺得似乎可以更靠近「理想的未來」一步,那一定就是你「想做的事」。即使不能向他人誇耀也沒有關係。

例如「想住在北歐風的家」,為了這個理想的未來,不是只有「轉職到薪水更好的公司」這件「想做的事」大目標值得重視,在「百元商店買北歐風雜貨」、「做一日打工」之類小小的「想做的事」也要試著同樣重視。

不論每一件事有多微小,只要不斷累積「通往理想未來的事」,就不可能比現在更偏離「理想的未來」,而是更接近實現「理想的未來」。
這麼一想,迷惘於「該不該行動」的時間就會大幅減少。

不要想太多大事可以、小事不行,只要是感覺「好像可以讓自己的未來更好!」的事,都不斷地去挑戰吧。


鐵則○2 中途改變「想做的事」也OK!

中途改變「想做的事」也沒關係。應該說,保持「改變是很正常的事」的心態會比較好。

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目前的你所描繪的「理想未來」本身經常就會因為某些契機而改變。

證據就是有多少人還持續著小學畢業作文中所寫的「將來的夢想」呢?應該幾乎所有的人夢想都已經改變,或者是根本不記得了吧。

這麼一想就會覺得很理所當然了吧。隨著我們的經驗值以及能力增加,或是周圍環境以及時代改變,價值觀也會漸漸改變。
如此一來,原先描繪的「想變成這樣」的理想未來也會跟著改變。這樣的話,可以說「想做的事」產生改變也是非常自然的過程。

世界上總是有將不斷改變「想做的事」視為負面印象的人。
像是經常可以聽到「旁人會不會覺得這樣沒有定性?」或是「在確定『想投入一輩子去做的事』之前就行動,會不會是浪費時間?」

可是仔細一想,比起「被旁人認為是個有定性的人」或是「不浪費任何一分一秒」,「實現理想的未來」重要得太多了。

同樣地,比起「在找到想要花一輩子去做的事之前什麼都不做」,不論結果如何,「去嘗試各式各樣的可能」都能學到東西,更能朝著「實現理想的未來」往前一步。



鐵則○3 不管有幾樣「想做的事」都OK!

最後,「想做的事」不論有幾樣都沒關係。
應該說,「想做的事」只能有一樣,這樣的想法會讓自己開始思考「這真的是我想做的那唯一一件事嗎?」,反而讓「尋找想做的事」變得更加困難。

就像先前提過的,
想做的事→實現「理想未來」的手段

因此,「手段」是越多越好。
仔細一想就會知道將手段局限在只能有一個是多麼可怕,會變成「如果這唯一的手段沒用的話,就無法實現理想的未來了」。

擁有五花八門的興趣,「這個也做那個也做」,結果每一樣都三分鐘熱度半途而廢,有的人極端害怕這樣的情況,但其實這不過是「如何安排優先順序」的問題。
「先徹底嘗試這樣,結束之後接著嘗試那樣」,只要像這樣優先順序很明確,就不會出現「每一個都半途而廢」的情況了。

在這之後的每日任務中,寫下多個通往「理想未來」的「手段」,並確實安排好優先順序,然後選擇現在「想做的事」。

假使成果不如預期,就換到下一個「想做的事」。

總之,「想做的事」只能有一個,這種根深柢固的觀念會讓你綁手綁腳,一定要趁這個機會解開束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