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不適當的壓力
Ch1為自己打造一個你不會想要逃避的人生
──為何大多數人暗自厭惡自己精心打造的人生和職涯
「我們所謂的絕望,往往只不過是期望未獲滿足所引發的迫切渴望。」──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
十五年前我所帶領的組織,其規模增長已超出了我的預期。面對領導員工、因應組織增長、長達十多年的婚姻以及扶養兩名幼子等各方面的壓力,坦白說,我當初想要的人生不是這樣。
某天傍晚,當我把車開回家門口後,我就那樣坐在車裡。夕陽早已西下,天色灰暗,分不清白晝黑夜。收音機兀自播放,但我心不在焉,因為我一直糾結著自己是否還有力氣走進家門。
我猜晚餐還沒準備好。所有事情的進度可能又再次落後了。
當我走進家門正打算躺在沙發上充電時,我不僅會對上彤妮的白眼(怎麼又搞得這麼累,沒看到我需要你幫忙?),還要面對一路蹦跳到我面前,要求玩耍的兩個兒子。
家庭作業肯定還沒寫完,而我最不喜歡的就是輔導家庭作業,尤其是數學。
然後我心想,有人看到我了嗎?我好像沒看到任何人經過窗前。
或許我應該倒車,回去工作。
咳!
念頭一剛升起,我就意識到這不是辦法。工作上要處理的問題不比家裡的少,說不定更多。所以,不不,不回去。
要不,去安德魯家坐坐?
不對,我多久沒發過簡訊給他了……一個月?六個禮拜?這也行不通。
我想逃跑。
我不確定自己在那個階段興起多少次逃跑的念頭。我指的不是真的逃走,而是像辭職、接受大幅減薪、毀掉職涯而讓我太太(再度)認為她嫁錯人的那種逃避,某種掙脫和自由。就像一個五歲小孩覺得自己受夠了家人,於是拎起小背包塞進T恤和手帕,負氣地離家出走。
說來奇怪,我這輩子一直順風順水,至少外人看來是如此。我娶了大學同學,生下兩名健康寶寶。在事業上,我先從廣播界轉行到法律圈,後來成為當地教會的主任牧師(是大多數高中輔導老師大力推薦的職涯)。我原本以為這只是一份為期十八個月、服事幾間鄉下小教會的短期任務,沒想到最後會在多倫多地區一間擁有多個分堂的教會,持續服事同一群人數十年。我們教會在我任期尚未屆滿十年的時候,已經成為同一教派中成長最快的教會,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教會之一。
所以……很成功,對吧?就許多方面來說,是的,但我內心的壓力與日俱增,因為我不確定如何帶領成長中的團隊。我假裝知道,卻眼看自己在人前「邊做邊摸索」的策略逐漸失效。
教會參與人數也超過我所能承擔,原本擅長記憶別人姓名的我,也因為大腦持續超量負荷導致我無論如何也記不住。
「真高興見到你。是新來的朋友嗎?請問你的大名是?」
「我是戴夫,跟我們上禮拜和幾個禮拜前碰面時的名字一樣。」
「喔,對對對,是戴夫。」
沒錯,就是這個情形。有誰會樂意跟著一個記不得你名字的牧者?
我處理教會增長的方式簡單又愚蠢:更多的人=更多的時間。
結果我睡眠不足,長期昏沉倦怠、心浮氣躁。對於組織持續成長和領導增長型組織,我除了「更賣力」之外,沒有任何策略或看法,只依稀感覺這一切正逐漸將我推向提前陣亡的懸崖邊緣。我在擔任領導職務之初相當樂觀,到後來我開始懷疑,我是否勝任?
工作無力也是家庭失敗的開始。我的家人很少看到我最好的一面,因為,就連光腳踩到一片樂高積木這類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能使我全天處於情緒崩潰狀態。
這些只是我當時生活中的鳳毛麟角,我卻因此而感到難以為繼。如果情況再複雜一點、事情再忙碌一些,我肯定全軍覆沒。
更糟糕的是,當時我還不到四十歲。千萬別提醒我還有幾十年可活!
這又讓我們回到「逃避」這個話題上來。我並不是整天惦記著斐濟群島的吊床,或是想移居到咖啡廳檔次更高的新城市更換生活型態。都不是,而是渴望找間倉庫躲進去。
不同於我的工作性質,倉庫具備太多吸引人的特點。處理紙箱遠比應付領導任務中的挑戰來得容易,卸載棧板遠比坐在辦公室聽人卸載情緒垃圾有趣太多。在倉庫工作最棒的一點是:疊好的箱子不會亂跑。這跟我的生活境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我生活中的人,總是我行我素;事,總是出人意表。
這不代表我以往的人生不如意,也不代表其中完全沒有我本身的推波助瀾。是的,人生難以預料;沒錯,我無法預知細節,但我從來沒說過我想要擁有壓力。這種感覺就像是你精心打造的生活背棄了你,沒有一樣是符合當初預期。
【沒時間、沒精力,來不及完成任何事情】
當我活在自己想要逃離的生活中,總覺得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真心在意的事,至於那些堆積如山的待辦事項就更別提了。我長期精神不濟,彷彿在自動駕駛和行屍走肉這兩種模式之間來回切換。除此之外,我覺得只要再多經歷倒霉的一天我就會徹底垮掉。至於我的優先事項,我幾乎無法控制,因為我每天……喔不,每小時打算執行的項目都會被其他的人事物半路攔劫。
我不想搞砸自己的生活,但我失望地發現事與願違。我雖然如願以償做著這輩子想做的事情,但我被壓得喘不過氣、過勞且身心俱疲。同樣讓人感到氣餒的事實是,我的夢想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受到排擠。我一直想寫一本書,但我即將邁入四十歲,卻連半個字都沒有生出來。我的家庭財務目標尚未達成,而且雪上加霜的是,我缺乏個人嗜好,找不出時間運動。我暗自痛恨別人擁有時間、享受生活,而我只是勉強活著。
最後,我撐不住了。2006年,難以維持的步調不僅使我潰不成軍,更差點讓我沒命。我突然罹患倦怠症,連續幾個月熱情喪失、油箱枯竭、精力耗盡,心中的盼望也如同餘燼,忽隱忽現。雖然這不是結局,但感覺像是。我變得麻木,身體罷工並提出抗議:「我受夠了這種不正常。」如果你不為工作宣告終點線,身體會自行宣告。
關於這一點,你知道長期壓力有可能對你的身體帶來哪些影響嗎?當然,你或許沒有倦怠症,但如果你不認為壓力會讓你付出任何代價,請務必三思。
【壓力的代價】
壓力,在醫學上的定義是「任何會引發生物性反應的內在或外在刺激」,顯然它可以造成實質性的損傷。美國心理協會(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指出,壓力會影響肌肉和骨骼,造成頭痛、慢性疼痛,以及戰鬥或逃跑情境下的呼吸急促和全面性恐慌發作。壓力也跟胃灼熱、胃酸逆流、腹脹、噁心、不安、消化不良、腸躁症、性慾減退、精少症、精蟲活力不足以及女性不孕症有關。此外,壓力對記憶功能有負面影響,會減緩大腦反應時間,並造成行為和情緒障礙……真是精彩。
壓力也會損害免疫系統和HPA軸之間的(信號)傳導。HPA軸是一種複雜的多重器官回饋系統(multi-organ feedback system),用來調節壓力荷爾蒙,包括皮質醇。對啊,我以前也沒聽過這些,我是查了資料才知道。但壓力顯然會讓你的皮質醇升高,引發一系列身心健康問題,例如慢性疲勞、糖尿病、肥胖症、憂鬱、自體免疫疾病等。研究顯示,壓力與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等致命性心血管疾病之間也有關聯(註2)。
然而出乎意料的,這些都只是壓力造成的部分損害!需要多舉幾個例子嗎?我看是不用了。
科技只會讓這一切變得更為複雜。如果你是工作狂,科技革命並沒有讓事情變得輕省。以前你加班必須去辦公室,現在,歸功於你的手機,辦公室如影隨形。我們無力控制對科技的接觸使用,導致我們病情加重、更加焦慮,也比以往更加心浮氣躁。
【你的目標不只是生存】
你從未想要追求疾病纏身的生活型態,我也一樣。然而實際上,我們全都感到吃不消而且身心俱疲。家長永遠覺得追不上進度、退休人士感到極大壓力、越來越多基層員工和高中生被焦慮和恐慌發作所困擾,就連內在動機超人一等的創業家、中層幹部、學生、護理人員、律師、商家、第一線急救人員、會計師、教會領袖,甚至為我們診斷出壓力的醫生們,全都發現自己僅僅為了追趕進度而疲於奔命。
這真的很了不起,因為,活在這個有史以來最富裕世代的人們(即所有生活在二十一世紀已開發國家的人),居然將日子活成了為生存而生存的狀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說真的,你我不必自製遮蔽下體的纏腰帶,不必深入叢林獵鹿維生,生活也並未要求我們為生存而奮鬥,然而,就在成為有史以來最富裕和自由世代的同時,我們竟然為了求生存而奴役自己。
我們究竟是如何讓自己走到以下這種地步的?
「我只要堅持到暑假就行了。」
「我只要熬過期末考就沒事。」
「我的目標真的只是撐過七月,然後狀況就會改善……希望是這樣。」
我們當中有許多人發現自己正處於自己不想要的狀態─厭惡自己精心打造的生活和職涯。有些人就算還不到這個地步,也相去不遠了。
所以我要問:「你,是否渴望逃避?你,是否外在充滿了活動而內在情感十分空虛?」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面對真相。
【不只是過渡期】
你或許會在不堪負荷的狀態下,為了重拾希望而告訴自己,眼前的壓力和瘋忙都不是問題,因為這只是過渡期。我懂。
我在擔任領導職務的最初十年不斷說服自己,忙碌只是階段性的。對此,我有充足的理由,畢竟我承擔的責任實在太多。所以我告訴朋友和家人們:「對啊,忙死了,但現在是忙季。」
一個月後見面,我們仍然重複相同的對話。
後來,朋友和家人開始模仿我,當然也只有朋友和家人才會這樣。「哈!每次都說現在是忙季。你哪時候不是忙季?」他們說的沒錯。
他們的坦誠最終迫使我誠實面對自己。我一再翻新理由解釋自己為何瘋忙,又總說只要方案完成、出差回來、耶誕過後、一年結束,一切就會改觀。任誰都聽得出來這傢伙太久沒用心聽過自己蹩腳的陳年台詞。
你可別跟我用一樣的藉口。階段性是有頭有尾的,如果你的忙碌沒有終點,那就不是階段性忙碌,而是一生忙碌。
Ch1為自己打造一個你不會想要逃避的人生
──為何大多數人暗自厭惡自己精心打造的人生和職涯
「我們所謂的絕望,往往只不過是期望未獲滿足所引發的迫切渴望。」──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
十五年前我所帶領的組織,其規模增長已超出了我的預期。面對領導員工、因應組織增長、長達十多年的婚姻以及扶養兩名幼子等各方面的壓力,坦白說,我當初想要的人生不是這樣。
某天傍晚,當我把車開回家門口後,我就那樣坐在車裡。夕陽早已西下,天色灰暗,分不清白晝黑夜。收音機兀自播放,但我心不在焉,因為我一直糾結著自己是否還有力氣走進家門。
我猜晚餐還沒準備好。所有事情的進度可能又再次落後了。
當我走進家門正打算躺在沙發上充電時,我不僅會對上彤妮的白眼(怎麼又搞得這麼累,沒看到我需要你幫忙?),還要面對一路蹦跳到我面前,要求玩耍的兩個兒子。
家庭作業肯定還沒寫完,而我最不喜歡的就是輔導家庭作業,尤其是數學。
然後我心想,有人看到我了嗎?我好像沒看到任何人經過窗前。
或許我應該倒車,回去工作。
咳!
念頭一剛升起,我就意識到這不是辦法。工作上要處理的問題不比家裡的少,說不定更多。所以,不不,不回去。
要不,去安德魯家坐坐?
不對,我多久沒發過簡訊給他了……一個月?六個禮拜?這也行不通。
我想逃跑。
我不確定自己在那個階段興起多少次逃跑的念頭。我指的不是真的逃走,而是像辭職、接受大幅減薪、毀掉職涯而讓我太太(再度)認為她嫁錯人的那種逃避,某種掙脫和自由。就像一個五歲小孩覺得自己受夠了家人,於是拎起小背包塞進T恤和手帕,負氣地離家出走。
說來奇怪,我這輩子一直順風順水,至少外人看來是如此。我娶了大學同學,生下兩名健康寶寶。在事業上,我先從廣播界轉行到法律圈,後來成為當地教會的主任牧師(是大多數高中輔導老師大力推薦的職涯)。我原本以為這只是一份為期十八個月、服事幾間鄉下小教會的短期任務,沒想到最後會在多倫多地區一間擁有多個分堂的教會,持續服事同一群人數十年。我們教會在我任期尚未屆滿十年的時候,已經成為同一教派中成長最快的教會,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教會之一。
所以……很成功,對吧?就許多方面來說,是的,但我內心的壓力與日俱增,因為我不確定如何帶領成長中的團隊。我假裝知道,卻眼看自己在人前「邊做邊摸索」的策略逐漸失效。
教會參與人數也超過我所能承擔,原本擅長記憶別人姓名的我,也因為大腦持續超量負荷導致我無論如何也記不住。
「真高興見到你。是新來的朋友嗎?請問你的大名是?」
「我是戴夫,跟我們上禮拜和幾個禮拜前碰面時的名字一樣。」
「喔,對對對,是戴夫。」
沒錯,就是這個情形。有誰會樂意跟著一個記不得你名字的牧者?
我處理教會增長的方式簡單又愚蠢:更多的人=更多的時間。
結果我睡眠不足,長期昏沉倦怠、心浮氣躁。對於組織持續成長和領導增長型組織,我除了「更賣力」之外,沒有任何策略或看法,只依稀感覺這一切正逐漸將我推向提前陣亡的懸崖邊緣。我在擔任領導職務之初相當樂觀,到後來我開始懷疑,我是否勝任?
工作無力也是家庭失敗的開始。我的家人很少看到我最好的一面,因為,就連光腳踩到一片樂高積木這類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能使我全天處於情緒崩潰狀態。
這些只是我當時生活中的鳳毛麟角,我卻因此而感到難以為繼。如果情況再複雜一點、事情再忙碌一些,我肯定全軍覆沒。
更糟糕的是,當時我還不到四十歲。千萬別提醒我還有幾十年可活!
這又讓我們回到「逃避」這個話題上來。我並不是整天惦記著斐濟群島的吊床,或是想移居到咖啡廳檔次更高的新城市更換生活型態。都不是,而是渴望找間倉庫躲進去。
不同於我的工作性質,倉庫具備太多吸引人的特點。處理紙箱遠比應付領導任務中的挑戰來得容易,卸載棧板遠比坐在辦公室聽人卸載情緒垃圾有趣太多。在倉庫工作最棒的一點是:疊好的箱子不會亂跑。這跟我的生活境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我生活中的人,總是我行我素;事,總是出人意表。
這不代表我以往的人生不如意,也不代表其中完全沒有我本身的推波助瀾。是的,人生難以預料;沒錯,我無法預知細節,但我從來沒說過我想要擁有壓力。這種感覺就像是你精心打造的生活背棄了你,沒有一樣是符合當初預期。
【沒時間、沒精力,來不及完成任何事情】
當我活在自己想要逃離的生活中,總覺得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真心在意的事,至於那些堆積如山的待辦事項就更別提了。我長期精神不濟,彷彿在自動駕駛和行屍走肉這兩種模式之間來回切換。除此之外,我覺得只要再多經歷倒霉的一天我就會徹底垮掉。至於我的優先事項,我幾乎無法控制,因為我每天……喔不,每小時打算執行的項目都會被其他的人事物半路攔劫。
我不想搞砸自己的生活,但我失望地發現事與願違。我雖然如願以償做著這輩子想做的事情,但我被壓得喘不過氣、過勞且身心俱疲。同樣讓人感到氣餒的事實是,我的夢想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受到排擠。我一直想寫一本書,但我即將邁入四十歲,卻連半個字都沒有生出來。我的家庭財務目標尚未達成,而且雪上加霜的是,我缺乏個人嗜好,找不出時間運動。我暗自痛恨別人擁有時間、享受生活,而我只是勉強活著。
最後,我撐不住了。2006年,難以維持的步調不僅使我潰不成軍,更差點讓我沒命。我突然罹患倦怠症,連續幾個月熱情喪失、油箱枯竭、精力耗盡,心中的盼望也如同餘燼,忽隱忽現。雖然這不是結局,但感覺像是。我變得麻木,身體罷工並提出抗議:「我受夠了這種不正常。」如果你不為工作宣告終點線,身體會自行宣告。
關於這一點,你知道長期壓力有可能對你的身體帶來哪些影響嗎?當然,你或許沒有倦怠症,但如果你不認為壓力會讓你付出任何代價,請務必三思。
【壓力的代價】
壓力,在醫學上的定義是「任何會引發生物性反應的內在或外在刺激」,顯然它可以造成實質性的損傷。美國心理協會(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指出,壓力會影響肌肉和骨骼,造成頭痛、慢性疼痛,以及戰鬥或逃跑情境下的呼吸急促和全面性恐慌發作。壓力也跟胃灼熱、胃酸逆流、腹脹、噁心、不安、消化不良、腸躁症、性慾減退、精少症、精蟲活力不足以及女性不孕症有關。此外,壓力對記憶功能有負面影響,會減緩大腦反應時間,並造成行為和情緒障礙……真是精彩。
壓力也會損害免疫系統和HPA軸之間的(信號)傳導。HPA軸是一種複雜的多重器官回饋系統(multi-organ feedback system),用來調節壓力荷爾蒙,包括皮質醇。對啊,我以前也沒聽過這些,我是查了資料才知道。但壓力顯然會讓你的皮質醇升高,引發一系列身心健康問題,例如慢性疲勞、糖尿病、肥胖症、憂鬱、自體免疫疾病等。研究顯示,壓力與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等致命性心血管疾病之間也有關聯(註2)。
然而出乎意料的,這些都只是壓力造成的部分損害!需要多舉幾個例子嗎?我看是不用了。
科技只會讓這一切變得更為複雜。如果你是工作狂,科技革命並沒有讓事情變得輕省。以前你加班必須去辦公室,現在,歸功於你的手機,辦公室如影隨形。我們無力控制對科技的接觸使用,導致我們病情加重、更加焦慮,也比以往更加心浮氣躁。
【你的目標不只是生存】
你從未想要追求疾病纏身的生活型態,我也一樣。然而實際上,我們全都感到吃不消而且身心俱疲。家長永遠覺得追不上進度、退休人士感到極大壓力、越來越多基層員工和高中生被焦慮和恐慌發作所困擾,就連內在動機超人一等的創業家、中層幹部、學生、護理人員、律師、商家、第一線急救人員、會計師、教會領袖,甚至為我們診斷出壓力的醫生們,全都發現自己僅僅為了追趕進度而疲於奔命。
這真的很了不起,因為,活在這個有史以來最富裕世代的人們(即所有生活在二十一世紀已開發國家的人),居然將日子活成了為生存而生存的狀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說真的,你我不必自製遮蔽下體的纏腰帶,不必深入叢林獵鹿維生,生活也並未要求我們為生存而奮鬥,然而,就在成為有史以來最富裕和自由世代的同時,我們竟然為了求生存而奴役自己。
我們究竟是如何讓自己走到以下這種地步的?
「我只要堅持到暑假就行了。」
「我只要熬過期末考就沒事。」
「我的目標真的只是撐過七月,然後狀況就會改善……希望是這樣。」
我們當中有許多人發現自己正處於自己不想要的狀態─厭惡自己精心打造的生活和職涯。有些人就算還不到這個地步,也相去不遠了。
所以我要問:「你,是否渴望逃避?你,是否外在充滿了活動而內在情感十分空虛?」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面對真相。
【不只是過渡期】
你或許會在不堪負荷的狀態下,為了重拾希望而告訴自己,眼前的壓力和瘋忙都不是問題,因為這只是過渡期。我懂。
我在擔任領導職務的最初十年不斷說服自己,忙碌只是階段性的。對此,我有充足的理由,畢竟我承擔的責任實在太多。所以我告訴朋友和家人們:「對啊,忙死了,但現在是忙季。」
一個月後見面,我們仍然重複相同的對話。
後來,朋友和家人開始模仿我,當然也只有朋友和家人才會這樣。「哈!每次都說現在是忙季。你哪時候不是忙季?」他們說的沒錯。
他們的坦誠最終迫使我誠實面對自己。我一再翻新理由解釋自己為何瘋忙,又總說只要方案完成、出差回來、耶誕過後、一年結束,一切就會改觀。任誰都聽得出來這傢伙太久沒用心聽過自己蹩腳的陳年台詞。
你可別跟我用一樣的藉口。階段性是有頭有尾的,如果你的忙碌沒有終點,那就不是階段性忙碌,而是一生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