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贏在二十一世紀



在今天的脈絡裡,區分網路世界的成就和擁有成功的品格,可能是不錯的主意,前者指我們在網路世界巧妙地運用位元、圖像和文字,後者則要培養內在的力量和價值觀。今天很多人只關心如何營造本身的數位形象,卻忽略發展真正、真實的自我。
信任、性格、核心價值,是最大的區分因素。
性格是「我們是誰」和「我們做的事」,但我們還有一個分身:我們投射的對象。自我投射是我們向世界投射的形象,任何人、每一個人,都可以有Facebook的身分;人人都可以架個網站,都可以放上關於他們自己的動人圖片。事實上,人人都可以說(也確實這麼說):「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出色的演說家、我是暢銷作家。」賣十本書就可以是暢銷作家了。
在數位時代,要說自己最棒,並拿極具說服力的影像說服人,是非常容易的事。我們的確最容易受視覺影像影響,我們不斷編輯我們的檔案來滿足社群媒體觀眾的需要,我們已經把我們的網路檔案當成商業媒介,因此很難穿越迷霧,看看誰是真的,誰不是。今天有很多銷售人員沒有言出必行,他們會說他們可以教你怎麼做網路生意、怎麼迅速靠網路致富、告訴你他們已經辦到了,但我們沒有辦法查核事實,因為你幾乎什麼都可以發布在你自己的網站上,不會有警察來告訴你什麼不是真的,必須撤下。我們生活在一個你的數位身分常被當成真實自我的世界,人們很難分辨真正的性格為何。
我想引用那句中國名言:「品德是無法偽造的,也無法像衣服一樣隨興地穿上或脫下來丟在一旁。」我們確實可以決定我們是誰,而我們會成為我們所做的事─無可阻擋,就像年輪決定樹木的年紀一樣。你可以有讓人們信以為真的分身,但那就像《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裡,小狗跑進來掀開簾幕,揭露魔法師正在操控他所做的傀儡。你的分身可以被操控,你可以決定自己的定位,但品德無法被操控。
在很多方面,數位世界看似會瓦解信任,我們必須相信他人言出必行,會在我們不在場時忠於我們,相信網路世界是可信任、禁得起檢驗的,而不是呈現誇張、未經證實的主張,或徹頭徹尾的謊言。
信任是凝聚任何關係最重要的膠水,破壞了信任,就是破壞了關係。要是你對十分信任你的人不忠,破壞了信任,信任將一去不返,因為那個人會永遠提防你。信任是每一種關係的精髓─婚姻也好、合夥也好、伴侶也好、友誼也好;信任,以及值得信賴,是至關重要的事情。換句話說,你心裡想的、嘴巴說的、親手做的,要前後一致,始終如一,人們才會信賴你。
有人說,真正的朋友是如果你呼叫他,不管你人在哪裡,都會毫不遲疑親自出現在你面前的人;真正的朋友會讓你依靠,是你可以用生命、用秘密,當然也可以用真相來信任的人。
現今有很多書籍都是抄網路的,透過名叫「搜尋引擎」的美好機制,我們很難完全確定一篇學期報告是否恰當地加註和標明出處。教授的日子很難過,他們必須用某種軟體檢查學生的學期報告,來判定資訊是否經過改寫,或是直接抄襲、複製貼上,剽竊火力全開。
每當有人問我在社群媒體有多活躍,我會說:「我在資訊的公路上被『路殺』了,我的數位裝置都是我孫子安裝的,我會收到各種新玩意當禮物,而他們得幫我插電。」
有人問:「丹尼斯,你是用什麼樣的漏斗做生意的?」
「你是說像把桃樂絲帶去奧茲的龍捲風嗎?」
「噢,不是─是行銷漏斗啦,丹尼斯。你怎麼讓他們取得免費禮物,然後讓他們從最低購買金額慢慢提高到掏出最多錢呢?」
首先,你要請他們給你他們的email地址。那現在已無關緊要;現在你得拿到他們的手機號碼,得拿到他們的簡訊地址,才可能繼續銷售。
演講者會將知識和內容轉化為一連串不同的漏斗,使消費者在他們於網際網路的賺錢網內愈陷愈深。今天的演講者必須有一大套銷售包裹,通常值好幾千美元。他們會從免費提供開始。在會場,他們牆上會有個時鐘告訴你你有十分鐘可以回到那張桌子買新兵訓練營或下一階段的課程,那時你就會學到關於迅速致富的一切秘訣。
在會場,他們總是要我星期六過去,那時每個人都已散盡錢財買其他講者販賣的東西。輪到我講話的時候,與會者的錢都花光了。我只需要試著給他們知識,可用的資訊。
我不賣東西,因為厄爾.南丁格爾、諾曼.文森.皮爾、保羅.哈維等好幾位我真正尊敬的人告訴我,如果你有內涵,要教,不要賣。教你得教的知識,把你知道的一切教給聽眾;如果他們喜歡你,他們會找到你,可能會想從你身上得到更多東西,你不必站起來向人強迫推銷你有多棒。
在數位世界,我們變得非常難以判定誰去過哪裡、誰做過什麼、誰只是用非常滑溜的方式賣東西。有些真的非常優秀的銷售人員在做podcast、天天推文、天天發訊息,每天你都會在Instagram或Facebook上看到你現階段偶像的直播,那個人每一天都以各種方式告訴你如何致富,只要他們賣的東西你照單全收。
這是成為網路教練、從那些一直在找網路精神科醫師的人身上攢錢的方法,哪怕他們承諾過度、履行不足。畢竟,好的心理學家只會試著突顯你一直在擔心的事情,告訴你其他人也解決過同樣的問題,因此絕對有理由相信你可以恢復明智、重拾樂觀。
我有一點倦了,但不致疲憊不堪,因為世界確實由樂觀主宰。悲觀的人清理更衣室,樂觀的人獲得面試,大家都想面試贏家,而非抱持負面態度的人,會帶領人們走向應許之地的人,才會吸引人們靠近。好消息是,人們賣的是隧道盡頭的光;壞消息是,他們自己並未搭過穿越那條隧道的列車。

價值觀:四隻腳

價值觀靠四隻腳站立,這些是我們的價值觀據以立足的基礎:第一隻腳是歸屬感,第二隻是個人認同感,第三隻是價值感,第四隻是掌控和勝任感。我們的價值觀是從這四樣東西冒出來的,而我們的人生都需要這四樣東西。
首先,頂尖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行為科學家都已證明「附屬的本能」(affiliation drive),也就是歸屬感,是世界最強大的動力。爸媽愛你、養育你─這是最強大的歸屬。不屬於這裡、格格不入或不被愛的孤寂,是最難容忍的感受,是低自尊最大的成因之一。那也是人們加入幫派的原因,他們在家裡不被愛,或許他們的爸媽不稱職,所以他們希望自己歸屬於某個地方。
我們都希望自己是一支團隊、某個致勝團體的一分子;我們是如此認同我們的球隊,認同到穿他們的球衣、戴他們的頭盔去看他們比賽。
這就是桌子的第一隻腳:感覺被愛而非不被愛,感覺被接納而非被排斥。第二隻腳,個人認同感,也非常重要,雖然我們今天已經不大熱衷了。我們會認同某些人、某些地方、某些事物:我們有毯子、泰迪熊、臥室、拿來圍在脖子上的東西。那給予我們一種與眾不同的獨特感,我們甚至會有虛擬的朋友,而那也是我們身分認同的一部分。
近五十年來,我一直在和夥伴研究第三隻腳:價值感。我們很難使人理解這個觀念:價值是本身固有的,與表現不同。在高中,如果你長得不美不帥、運動細胞不好、不會跳舞、不擅長玩音樂、沒有鬼扯的天分、沒什麼特殊才能,你很難相信自己能實現美國夢,你會覺得迷惘,因為你不相信自己配得上。
美國夢有時會在國高中遭到埋沒,孩子會開始縮小關於自己可以做什麼或可以去哪裡的信念,會開始覺得自己注定成為天生注定成為的人。「我就是只能這樣、我是這樣被養大的、我小時候沒有被善待」,但你會見到某些自最鄙陋或最可憎背景出身的人,仍能從貧民窟邁向偉大,儘管遭遇重重難關,他們仍有所貢獻。
認為你必須生在一個高智商、懂教養、眾人和睦相處、沒有離婚的家庭,必須住在優質社區,必須上大學、長得好看、讓大家認為你有魅力又聰明,才有價值可言─這種觀念完全不切實際,而且跟價值毫無關係,但要說服人們不這麼想,卻是世上最困難的事。
在某些國家,你向外界展現的臉孔就是全部,如果那張臉孔不知怎地被刺穿了,真實的人格被揭露了,那是天底下最丟臉的事。
表現確實會反映價值,但未必能衡量價值,因為人通常會按照自認的價值來表現,除非你覺得自己值得付出,你絕對不會投資自己。如果你因為沒看到自己的潛力而覺得自己不值得受教育、訓練或精進,就很難繼續學習,你必須找個榜樣、教練或導師指出你所有幸事而非瑕疵,讓你相信自己。
我已在這方面鑽研多時─讓人們和樂觀者相處、跟樂觀者共進午餐。就算你是跟悲觀者共事,或是你出自一個悲觀的家庭,起碼找個樂觀的朋友吧;看你想做什麼事情,找個正在做的人,跟他交朋友吧。
如果你剛被解雇,別跟剛被解雇的人出去,花點時間精進你的技能;要跟朋友廝混的話,請找有類似目標,別找有類似問題的─除非他們正在解決問題的路上。和有類似目標,且樂觀進取的人在一起,把自己視為擁有解決方案的人。
批評、抱怨太容易了,事實上,我們是世上最會抱怨的社會,因為我們總是會找理由認定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問題。如果你碰巧相信世界在進步,你會被視為完全脫離現實的人,但事實上,現在恐怕是史上最適合生存的時機。人擁有比以往更多機會離開貧民窟,憑藉著自己的決定邁向偉大。
我長年完全忽略第四隻腳─勝任感和掌控感。我一直以為你只要有歸屬感、有身分認同、覺得自己有價值就夠了,但最近徹底改觀:我明白那些曾經犯法的人後來能成為領導人,是因為他們改變了自己的勝任感,以及對結果的掌控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