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01 理解規律:用數學思維認識世界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做簡單的加法,他們雖然在進步,但是速度不夠快。有些人則是在做乘法,他們會用一項技能撬動一個很大的槓桿。我們知道,通常乘法比加法的結果要大。
很多人只知道世界上有正數,卻忘記了世界上還有負數,他們做事顧頭不顧尾,總以為自己能夠獲得,忘記了很多努力的結果反而會讓自己失去。
懂得這些道理並不需要太多高深的數學知識,只需要掌握數學思維,習慣於用數學的頭腦來分析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各種現象,從而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的規律。因此,我們這一章就從數學思維談起。

做減法比做加法重要
人類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多不喜歡少,喜歡獲得而不喜歡捨棄,因此人們通常喜歡做加法而不喜歡做減法。然而世界上很多事情卻是要靠做減法才能完成的。
據我的老朋友、曾經在蘋果公司早期擔任副總裁的邁克爾.穆勒先生回憶,一九九六年賈伯斯回到蘋果公司重新擔任執行長時,看到白板上畫了十四條產品線,他拿起筆,劃掉了其中的大部分,最後只剩下四條。正是靠做減法,賈伯斯從死亡線上救回了蘋果公司。
二○二三年全球市值最大的五家公司分別是蘋果、微軟、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字母控股(Google 的母公司)和亞馬遜。它們的市值都達數兆美元,年收入都在兩千億美元以上,但是這五家公司的產品線都非常短,幾乎一個巴掌就能數出來。相比之下,有的集團公司產品線長得不得了,光控股的上市子公司就有十幾家甚至更多,但無論年收入還是市值,都不如這五家公司任何一家的零頭。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想要把自己的成就最大化,或者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都需要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

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我們先來說說個人。
每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做事情的總量也是有限的,這時人就有兩個選擇,要麼追求數量,要麼追求把事情做好。如果是追求數量,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收到的效果和所追求的數量成正比。你如果為自己設定了三個目標,三個目標都實現了,你的成就就是三;設定五個目標,五個目標都實現了,你的成就就是五。因此,很多人就會根據這個邏輯自然而然地想做加法。
但是上面說的只是最理想的情況,而且通常只對簡單任務有效。我們都知道,做任何事情,幾乎只有當成本的投入超過一定的臨界值後才能取得效果,而當成本投入不足時,效果就是零。比如運動,無論是想消耗體內的脂肪還是想訓練心肺功能,都必須超過十分鐘才會有效果。如果只練習三五分鐘就停下了,然後過一會兒又練幾分鐘,時間是花了,但基本上沒有任何作用。讀書也是如此,人們通常五到十分鐘後才能進入深度思考狀態,如果一本書拿起來看幾眼就放下,或者讀書的時候看兩頁就找人聊天去了,看似花了很多時間,其實效果很差。
因此,如果一個人同時做的事情過多,而在每一件事情上的投入都沒有超過開始產生收益的臨界值,那麼所有的事情都做不成,也就是說,時間和精力花了很多卻沒有效果。今天很多中小學生在課外上了很多才藝班,從體育到藝術再到STEM,但等他們高中畢業時卻沒有培養出什麼特長。雖然說什麼活動都嘗試一下,發現自己天賦的機率比較大,但是因為精力太分散,每一項投入都沒有達到獲得收益的臨界值,因此效果加起來為零。
即便我們在每一件事上的投入超過了獲得收益的臨界值,也並非做的事情越多越好,因為這裡涉及做事品質的問題。為了方便說明數量和品質對收益的差異,我們用可量化的例子來加以說明。
同樣是一個品質上乘、結實耐用、功能齊全的手提包,Coach 只要一兩百美元,愛馬仕則要一兩萬美元,一些限量版甚至會到十萬美元。很顯然,這兩個產品的成本不會差到幾百倍,但售價卻是天壤之別,這不僅僅是因為物以稀為貴,一些小眾品牌的手提包一年的銷量還不如愛馬仕,價格照樣上不去。世界上的很多東西,品質、藝術水準差百分之幾,價格就差了好幾倍。
不僅東西如此,人也是如此。俄羅斯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列夫.朗道把物理學家分為五個等級,每差一級,貢獻和影響力就差一個數量級。在朗道的名單中,尼爾斯.波耳、維爾納.海森堡和埃爾溫.薛丁格等少數奠定了現代物理學基礎的科學家是第一級,勉強稱得上是物理學家、剛入職的大學老師,也就是西方的助理教授是第五級,再往下就不能被稱為物理學家了。第一級物理學家的貢獻是第二級的十倍,第二級的又是第三級的十倍,依次類推,這樣第一級物理學家就是第五級的一萬倍。至於朗道的等級理論為什麼成立,我們會在這一章的最後予以分析,這裡我們不妨先承認物理學家之間確實有這麼大的差距。
後來我發現,在幾乎所有的專業領域,朗道的等級理論都成立。在資訊技術領域,能夠開創一個新產業的工程師和電腦科學家當屬第一級,比如提出電腦演算法標準,開創了演算法這個研究領域的高德納當屬第一級,而一個普通的合格工程師最多算是第五級。今天世界上一些頂級的工程師,比如打造出Google 自動駕駛汽車的安東尼.列文多夫斯基,以及發明了Google 雲端運算和深度學習工具的Google大腦的傑夫.迪恩都接近第一級。他們的貢獻和被我們戲稱為「碼農」的普通軟體工程師相比,相差甚至不只千萬倍。當然,貢獻大也會伴隨著收入高。列文多夫斯基在Google 工作了六年,賺了一點二億美元,平均一年兩千萬美元,和普通「碼農」相比,也差了上百倍。
因此,如果一個人從事兩份工作,花兩倍的時間,即便能夠做到互不干擾,最多收入增加一倍。如果他只做一份工作,但屬於高水準的,可能收入會增加好幾倍。
今天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報導,很多底層的民眾不得不打幾份工維持生計。這些人非常可憐,而他們可憐的原因是每一份工作的收入都不高,幾份簡單的工作頂不上一份有難度的工作。
今天很多人想成為「斜槓青年」,醉心於跨界,其實如果只是在低水準上做事情,哪怕做了好幾件事情,哪怕那些事情屬於不同的領域,對社會的貢獻也依然非常有限,因為幾個很小的數值加在一起也不會太大。因此,與其整天想著在名片上多加幾個名詞作為自己的身分標籤,不如在自己的身分標籤之前加上「資深」或者「著名」這樣的形容詞。今天,絕大部分人需要做的不是加法而是減法,不是在低水準上複製,而是把力量集中到一點,實現等級的躍遷。

做減法的意義
接下來我們說說企業。
在賈伯斯回到蘋果之前,蘋果有一堆產品線,但是幾乎沒有哪個產品是盈利的,因此賈伯斯才要砍掉其中的大部分,集中資源做出幾個能盈利的產品。但是很多企業家卻想不清楚這個道理,總覺得市場上有那麼多錢,自己不賺就可惜了。
今天,大部分初創公司的創辦人在談他們的計畫時,都要讓自己顯得無所不能,都有龐大的商業計畫。他們談論的以及所做的經常是全面挑戰行業裡現有的企業,甚至想顛覆整個行業。企業家有點雄心是好事,但通常的結果都是事與願違。一個初創企業,各方面的資源都有限,又沒有現成的產品和市場,照理講不該做太多事情。那些一開始就把攤子鋪得很大的企業,幾乎無一例外都以失敗收場,而且失敗得特別快。相反地,那些能夠聚焦於一點,把一個看似小的問題解決到極致的初創企業,即便最終不能做到成功上市,也會因為自身有特定的價值而被大企業收購,這些企業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因此,幾乎所有的風險投資人和機構,包括我本人在內,在投資前都會要求初創公司把自己的任務清單盡可能地精簡,減到無法再減為止。我在《格局》一書中舉了不少這樣的例子。很多時候,創始團隊不願意這麼做,因此會和投資人產生矛盾,他們會覺得投資人限制了他們才能的發揮。但事實證明,當創辦人意識到做減法的意義,並且能夠把心思放在做出具有代差的產品上時,他們就接近成功了。二○二○年全球公共衛生事件期間,美國有兩家公司特別受關注,一家是全球視訊會議公司Zoom,另一家是送餐公司DoorDash,後者還在二○二○年成功上市。
這兩家公司規模都不大,但市占率非常高,這既得益於很多人不得不在家辦公並且無法到餐館用餐,也是因為這兩家公司長期堅持只做好一件事。以視訊會議為例,這個市場有很多家實力非常強的競爭對手,比如Google、微軟和思科,其中Google做視訊會議的歷史已經將近二十年了,因此這些企業有更強大的全球基礎架構,更多的資金和工程師,而且它們雲端運算服務的客戶就是現成的市場。但是Zoom 在全世界範圍內更受歡迎,而且發展得更快。
為什麼Google 和微軟這樣的企業做不過小得多的Zoom 呢? 有人專門一項一項地比較了微軟的視訊會議產品Teams 和Zoom。微軟的產品是所謂的一站式服務,即把所有的線上功能都集成到視訊會議系統中,而且能夠使用非常多應用程式,而Zoom只是一個視訊會議系統,沒有其他功能。但是,在涉及視訊會議的各項指標上,如使用的方便性、使用者客製化選項、影像品質(特別是低速網路的影像品質),以及會議規模等方面,Zoom 都超過微軟的同類服務。作為掌握了全球個人電腦市場的企業,微軟有太多個人電腦級別的軟體需要集成到它的視訊會議系統中。Zoom也可以選擇做同樣的事情,但是它選擇了做減法,寧可少一些功能,也要把核心功能做好。
那麼一家企業做大之後是否可以再多做一些事情呢? 通常,在自己不擅長領域的擴張是大企業由盛而衰的開始。假如有這樣兩家企業,一家企業在某個領域的市占率做到了絕對第一,另一家企業在十個領域做到了市占率第二或第三,哪家企業會發展得更好呢? 幾乎無一例外的是第一家。這就如同在每屆奧運會之後,人們能記住的只有得金牌的人,而不是得了十塊銀牌的人。
我在《浪潮之巔》中講了一個「70-20-10」定律,也就是說在很多市場上,第一名要拿走整個市場七○%的利潤,第二名能獲得二○%的利潤,其餘所有的競爭者只有不到一○%的利潤。當然在一些相對傳統的行業,比如製藥行業,似乎各大藥廠的規模和產值差不多,但是在每一類特定的藥品上,依然遵循這個規律。我弟弟吳子寧在半導體行業從業二十多年,擔任過邁威爾科技的技術長,對這個領域有非常全面的了解。他說在半導體行業的任何一個細分市場中,第一名盈利,第二名勉強打平,不賠不賺,剩下的一律虧損。因此,任何一家大的半導體公司,諸如英特爾、輝達和三星,其實真正最具競爭力的產品只有一兩個。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從心理感受上來說,做減法都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情,特別是已經投入了時間、精力、金錢和其他成本之後。最有智慧的人會慎重地開始每一件事,以免耽誤自己做最重要的事情,也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次之的人,在意識到自己的時間、精力和資源被分散後,會理智地做減法。世界上那些百年老店,在歷史上都經歷過做減法的痛苦,但正是因為它們做了減法,因此可以生存到今天,而與它們同時代的大部分企業都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那麼,對個人來說,做減法時該捨棄什麼呢? 日本暢銷書作家山下英子在《斷捨離》一書中給了一個很清晰的原則: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就保留相應的東西,放棄那些和你心目中的生活無關的東西,因為你實際上不需要它們。做事情也一樣,問問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一個人不可能東西南北所有方位都是目標,那樣的話只會寸步難行,更談不上有任何進步。和目標沒有關係的事情,就應該透過做減法刪掉。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