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身體陪伴靈魂的二十個生活行動

9特價86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出版序 林小雯◆

小城如澳門,也許容不下許多職業的藝術家,卻自有人將生活「活」成了藝術。倘若藝術不僅是物質與財富,而是一種活法,藝術家所創造的和與世界分享的,也許是以藝術為名的時間。
—— 寫在前

對時間和周遭環境的細膩感受,一直是祖賢創作的靈感來源。
在她早些年的錄像作品《永永遠遠》(2018)中,水滴逆轉倒流,波濤洶湧後退;不過數十秒時光,便截斷了感受時間的慣性,拮穿關於永恆的假象。
《詭變日常遇見各種荒誕》(2021)以一系列看似寫實的影像為基礎,呈現各種超現實的情節——石屎森林中的窗格在平移,黃昏路邊的燈柱無限攀升,山間田野內的雞隻在雲上被飼養……詭變的時空,並不指向新的寓言,卻暗示日常的另一種可能。
《身體陪伴靈魂的二十個生活行動》看似是截然不同的行為創作與出版計劃,卻始終貫徹作者對人類如何回應身處時代和社會環境的思考。
它從每個人自身出發,嘗試去問「我是誰」?靈魂能代表「我」嗎?還是我們物質性的身體?還是身體與靈魂的合一,被作者稱為「我們」的集合體?

書中一個又一個的練習,都在嘗試提示讀者,如何關注內心,洞察身體,照料好「我們」。而這種身體與靈魂的回歸,正是一切改變的開始。如同當代女權主義作家奥德雷.洛德(Audre Lorde)所說:「照料自己不是自我放縱,而是自我保存,那是政治戰爭中的行為。」
走過變幻而超乎想像的這些年,我們或多或少感受到個人力量的卑微,集體無力不僅是後現代社會的特徵,更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共同病癥。這本書引導我們從幾分鐘的閱讀出發、從力所能及的行動開始,改變我們的習慣,扭轉我們對約定俗成的事情的看法,甚至敢於「與世界短暫對立」。
也許你會質疑,這樣微小的改變有意義嗎?我們無法從社會和生活中完全撤離,但作者提醒我們,是那每一個微小的瞬間,構成了時間長河中的「我們」。與自己連結,與自然和宇宙連結、與一切非生命連結,去獲得一種感知世界的不同方式吧。當那些不相依更不相知的「我們」找到了彼此,也許我們就可以在看似無縫的現實時空中成就微小的革命。

◆編輯序 林香君◆

現代人分秒必爭,如果你有一項緩慢的方法,就等同多了一樣罪行。人類的大腦,有「尋找意義」的本能,現代社會架構,卻又自生集體意義,為了迎合這眾人塑造的「意義」,我們加快身體速度,在這不可見的階梯攀爬而上,間中丟失了靈魂。身體緩慢,便有機會等待被丟失的靈魂。

剛開始接到梁祖賢的想法時,我帶著繪本《遺失的靈魂》去墳場和她會面,這本繪本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Ilga Tokarczuk 文字延伸而來,說一個忙於工作的人,經常往返出差,有一天竟然忘了自己的名,不知來路,也去路不清。醫生告訴他,「如果有人能從上方俯視我們,他會看到,這世上充滿了匆忙、滿身大汗、疲憊不已的人們,以及他們遲來的、遺失的靈魂」為了等待自己遺失的靈魂,他在城市邊緣找了個小房子,每天就坐在椅子上一直等一直等⋯⋯

我們不必如故事中的人物大費周章,藝術家梁祖賢設計這二十個生活行動,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進行的動作。打破例常身體運動,成為與靈魂相伴的行動。

有趣的是,在這些行動中,最開始就是和「名字」有關《行動一:我是誰》和《行動二:我是寵物》。名字是咒、是結界,在各種干擾之中,呼喊自己的名,都像是一種由自身出發的「叫魂」,由我們身體發出的行動,去對待與寵愛自己的靈魂。五感是否有可能成為六識,從身體開始。娥蘇拉•勒瑰恩在奇幻小說《地海巫師》中,牧童雀鷹因巫師天賦而被收入巫師學校就讀,但一次和同學鬥法,召喚亡靈,卻出來不知名黑影攻擊他。雀鷹一輩子都被黑影追擊而亡命,最後轉身呼喚自己的「真名」,並與之合體,才得以解決。

嘗試跟著《身體陪伴靈魂的二十個生活行動》去做,身體與詞語都與靈魂不離悖,我跟著運用它們、不強加控制,有時以之陌生化自己現實的處境(「從上方俯視自己」),彷彿在這些人物關係(無論是水、食物、動物之間的關係)中改變固有的時間感。

我也期待讀者都能在這些行動中,找到自己靈魂的真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