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序言 建立適應變動的新模式

全體人類每十年都會見證一些顛覆性的變化,例如戰爭、新科技問世(例如網際網路與人工智慧)、社會與政治動盪、經濟衰退,以及環境危機,這些變化有愈來愈快速與劇烈的趨勢。在個人層面上,失序事件顯得更加普遍。例如,開始新工作、離職、結婚、離婚、生小孩、失去親人、生病、搬到陌生地方居住、從學校畢業、遇見新的摰友、出版著作、升遷、成為空巢族、退休等。研究顯示,一般人在成年時期會經歷三十六次的失序事件,大約每一年半一次,但這不包括「老化」這個永遠在進行中的失序事件,許多人極力抵抗與否認老化,卻總是徒勞無功。我們往往認為,改變與失序是特殊情況,事實上,它們是常態。你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所有的事物都會改變,包括我們。人生永遠不斷變動。

寫本書前的那幾年,我出版了一本書、有了第二個小孩,辭去了一份穩當的工作,搬家到遙遠的地方,不再繼續我做了多年的運動,腿部開刀,痛苦的與某些家族成員疏遠了關係。這些變化有好有壞:在這短短幾年當中,不只有不好的事發生,而是有很多事情發生,這些變化令人難以招架,使這幾年變成了既有趣、又充滿挑戰性的一段時間。

問題在於,我們的文化總是教我們要追求穩定,但這種教導並沒有反映出現實的情況:這個世界一直在變化;只要我們擁有對的能力,改變可以成為成長的強大推力。現在是翻轉情況的時候了。改變是無可避免的,剛開始接受這個事實時,可能會令人害怕,但我後來意識到(你也會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發現),擁抱人生的變動性其實可以賦予我們力量,甚至是優勢。毫無疑問,改變可能帶來痛苦,但也會帶來各種好處。

心理學、生物學、社會學、哲學,以及最先進的神經科學之最新研究都指出,改變本身是中性的。它究竟是負面或正面,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它,更重要的是,取決於我們如何回應它。現代西方社會從線性觀點看人生,並認為人的一生是相對穩定的,然而,許多古老的智慧與傳統思想(例如佛教、斯多葛學派與道家學說),都承認現實有某種週期性,也承認改變的普遍性。古老智慧與現代科學一致同意,世事無常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是宇宙的基本真理。當我們想要抓住永恆這個錯覺,希望不會遇到改變,或者希望大致上能一直保持現狀,如果這種誤解的情況輕微,我們頂多被誤導,情況嚴重的話,我們就會受苦。人生總是在不斷的起起伏伏,我們需要具備特定的能力來度過這些波動,才能發展出強健、持久且一致的自我概念。可惜的是,學校通常不教這些能力,而年輕世代大多也忽略了這些能力,他們往往用掌管控制、安全保障與恆久不變這些概念矇騙自己,這似乎沒問題……直到行不通的時候。

由來已久的偏見導致大多數人在面對改變時,會以下列四種方式的其中一種來回應改變,無論是對自己,或是對更大範圍的生活。

1. 試圖逃避改變或拒絕承認改變的存在
我們試圖將自己與周遭發生的事隔離,有時甚至完全否認改變的存在。例如,企業拒絕轉變成數位商業模式;某個人在與伴侶的關係破裂後,拒絕正視問題所在。

2. 積極的抗拒改變
我們試圖阻止改變發生,盡一切所能拖延改變,即使改變已經無法避免且排山倒海而來。例如,網球選手即使雙膝的軟骨不斷退化,仍然一直拖延手術;父母在孩子上大學之後仍然一直告訴孩子該吃什麼、該穿什麼。

3. 在混亂中犧牲主導力
我們把改變視為無法控制的事,並因此完全不再掌控情況。例如,在得知自己罹患某種疾病後,不再堅守健康的飲食習慣;有焦慮症狀的人拒絕尋求協助,告訴自己要認命,情況不可能改善了;某個人整天坐在電視前,觀看不斷循環播放的新聞,不篩選節目。

4. 試圖回到原來的狀態
我們想著失序事件發生之前的生活,拿現在和過去比較,並且自動回復適用於過去生活的態度和行為。例如,結婚之後,依然希望自己一個人做所有的決定;因為產業規模縮減而失業之後,依然期望在其他公司找到相同的職位。

◆透過改變達到穩定
1980年代晚期,賓州大學神經學家、生理學家暨醫學教授史特林(Peter Sterling),以及專注研究生物學與壓力的跨學科學者艾爾(Joseph Eyer)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健康的系統不會死板的拒絕改變,而是適應改變,以優雅與毅力迎向改變。無論是一整個物種對棲息地的變化做出回應、一個組織對產業的變化進行回應、某個人對於人生的失序事件或正在進行的過程(像是老化)產生回應,這個觀察結果都成立。失序事件發生之後,生命系統會渴求穩定,但它會達到一種新的穩定。史特林與艾爾將動態穩定力定義為「透過改變達到穩定」。

世上所有的事物一直在改變,包括我們在內。我們一直處於秩序、失序、新秩序循環中的某個點。我們的穩定來自我們能夠在這個循環中找到方向,或是套用史特林與艾爾的說法,「我們透過改變達到穩定」。我認為這個說法有雙重意義:要透過改變的過程保持穩定,唯一的方法就是改變,至少是某種程度上的改變。

為了更清楚說明這個概念,我們要從俯視的角度轉換到一些簡單且具體的例子,來看動態穩定力:假如你開始練舉重,或是經常從事園藝活動,你手掌的皮膚一定會經常受到摩擦。於是你的手掌不會試圖保持平滑,而是開始長繭來適應這個挑戰。假如你已經習慣了在數位世界不斷快速轉移注意力,當你要閱讀一本書時,大腦一開始會抗拒這種沒有外來干擾的活動。但如果你堅持下去,你的大腦最後會適應新的情境,並改變聚焦的迴路。

另一個例子是憂鬱或失戀的經歷。所謂的復原並不是回到你的精神狀態受苦之前的狀況,而是對負面情緒有更大的包容性,以及對其他人的痛苦更有同情心。在這些例子中,你不是藉著與改變對抗、或是回到過去的狀態來得到穩定,而是有技巧的與改變合作,然後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調節的主要目標不是僵化的維持不變」,史特林寫道,「而是適應變動的變通能力。」

透過觀點的大逆轉,你會開始將改變與失序視為對話的對象,以及你與環境互相配合共同演出的一支舞。你跳這支舞的技巧愈強,你就愈快樂、愈健康、愈強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