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
尼爾(Neil)是電影《春風化雨》(Dead Poets Society)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在他的倡導下,死亡詩社這個曾經在威爾頓貴族學校存在過的組織得以重建。它的重建受到了許多同學的歡迎,他們加入詩社,並經常一起聚會,探討優美的詩句和戲劇。
尼爾性格開朗、學習成績優秀、運動全能,還十分樂於助人,是學校裡的完美學生。他的領導能力也很強,意志十分堅定,在詩社裡的其他成員動搖時,他能夠站出來領導同學們堅持下去。對於尼爾來說,他的這份堅持來源於他對表演和詩歌的熱愛。
可是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尼爾在完美演出了《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後,用父親的手槍自殺了。尼爾的死立刻在威爾頓貴族學校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校方迫於壓力不得不對尼爾自殺的原因展開調查,最終校方認為老師約翰(John)應該對此事負責。約翰是一個充滿熱情的英語老師,到校任教後因新奇的上課方式得到了學生們的喜愛。但在校方看來,約翰未免太過離經叛道,如果沒有約翰的支持,尼爾就不會組織死亡詩社,更不會自殺。
最終,約翰在一堂英語課上與學生們告別,學生們則站在課桌上大聲朗讀詩歌,目送著約翰離開。
尼爾的自殺到底該由誰來負責?尼爾在學校裡是個有著很強決斷力的人,他會鼓勵同學放下恐懼,堅持自己心中所想,他也會主動積極地去參加自己所熱愛的表演和詩歌朗誦活動。但在父母眼中尼爾是個只會乖乖聽話的孩子,他從未向父親坦露過自己喜愛表演的事情。對於父親,尼爾一直感到非常畏懼,雖然約翰老師曾鼓勵他勇敢地向父親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但尼爾卻一直沒能鼓足勇氣。
父親沒有徵得尼爾的同意,就擅自代他辭去了在校刊的職務。尼爾得知後立刻質問道:「爸爸,你為什麼要這樣做?」父親說:「尼爾,你不要反駁我!」之後尼爾就放棄了反抗:「好的,爸爸。」
尼爾的父親幫兒子規劃好了人生,從威爾頓貴族學校畢業後,他就會將尼爾送去軍校,他根本不在乎兒子的愛好和興趣。對於尼爾來說,表演是他的夢想,當他得知自己將被送去軍校,永遠也不可能走上表演的道路時,尼爾陷入了極端的痛苦之中。尼爾不知道該如何反抗父親,他之前的人生都是按照父親的安排進行的,他要做的就是遵從命令。他很愛父親,也很尊重父親,他不想拒絕父親,但尼爾十分熱愛表演,他也不想放棄表演。兩難之下,尼爾選擇了自殺。
尼爾的死讓人十分意外,他明明有更好的選擇,例如像約翰老師所建議的那樣和父親好好溝通,讓父親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但這對尼爾來說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他從小就按照父親安排的計畫去做,他已經習慣了聽父親的話,不論他在學校表現得如何優秀,在父親面前,他都只是一個懦弱的孩子,不懂得反抗,只能一味地妥協。
在尼爾短暫的一生中,他一直在聽從父親的安排,壓抑真實的自我。
當尼爾接觸到表演後,他才真正地得到了快樂。他非常清楚,只有從事表演,自己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但他卻無法面對這樣真實的自我,因此當尼爾得知父親將要安排自己去軍校時,他雖痛苦不已,卻依舊無法突破內心的局限,成為真正的自己。於是他放棄了反抗,他不願成為父親所期望的樣子,他選擇了告別人世。
情緒勒索雖然是一種無形的勒索,卻比普通的勒索更加可怕。在普通的勒索中,受害者明確知道自己被勒索了,儘管會因反抗遭到傷害,但這種傷害是可見的,可是情緒勒索所帶來的傷害卻是無形的,因為情緒勒索者往往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而且對自己向對方造成的傷害並不自知,自認為是為對方好。
對於尼爾的父親來說,他強行安排兒子的一生,並不是想把兒子推上絕路,他是想要尼爾過好自己的一生,並且他自認為這是對尼爾好,是在幫助尼爾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在尼爾的父親看來,自己是個十分負責的父親,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尼爾好,他的一切行為都是用心良苦。但他從未想過,這只是他眼中的自己而已。在尼爾眼中,父親是不容挑戰的權威,他只能放棄自己的愛好和興趣來迎合父親。尼爾的父親從未設身處地考慮過尼爾的感受,他只想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在情緒勒索中,勒索者在向受害者提出要求時,只想要一個結果,那就是受害者的服從。如果受害者反抗了,勒索者就會開始貶低和攻擊對方,直到對方服從。
尼爾在學校裡的表現十分優秀,他有著很強的決斷力,也完全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做主。但到了父親那裡,尼爾就變成了一個無法做主的孩子,只能仰賴父親做決定,只能接受父親的操控,他將父親的需求擺在首位,服從父親對於尼爾來說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容不得絲毫反抗。但尼爾的一次次服從只會讓這段父子關係變得更加扭曲,父親會變得越來越不容挑戰,而他只能一次次地讓步,儘管他在讓步和妥協中感到憤怒和挫敗。在這段不平等的父子關係中,尼爾只將焦點放在了父親的需求上,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實需求。
從尼爾父親的角度來看,他一定認為自己的出發點是正確的,畢竟他比尼爾多出了幾十年的人生經驗。尼爾從某種程度上也認同父親的價值觀,不然他不會陷入痛苦的矛盾之中。
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像尼爾父親一樣的父母,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去干涉子女的人生。例如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他們以為像繪畫、音樂這樣的專業則是很難找到穩定工作的,一旦孩子提出想學繪畫或音樂時,父母就會立刻想辦法改變孩子的想法,甚至是擅自更改孩子的報考志願。
在情緒勒索中,勒索者和受害者「相輔相成」。勒索者對受害者進行勒索、壓榨,同時受害者也在默許、縱容勒索者。對於勒索者來說,他能從情緒勒索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因此他才會樂此不疲地故技重施。那麼受害者為什麼會一直深陷情緒勒索中無法自拔呢?像尼爾,他明明有更好的選擇,只要擺脫了父親的控制,他就能繼續在自己喜愛的表演道路上走下去,但他卻做了最壞的選擇。
情緒勒索是建立在一段親密關係之上的,對受害者來說,勒索者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面對勒索者提出的要求和發出的威脅,受害者無法發洩自己的怨恨和不滿,只能扭曲自己的真實感受,認為勒索者是正確的,從而為自己感到羞愧,最終選擇做出讓步,於是勒索者的目的就達到了。
當勒索者達到目的時,就不再以貶低、攻擊的姿態出現,他會變成受害者所愛的那個人,受害者會因勒索者的開心而感到欣慰。於是在一次次的情緒勒索、一次次的扭曲自我真實感受中,受害者開始認同勒索者,每當勒索者提出要求時,受害者都會答應,並將情緒勒索視為正常的親密關係。
在正常的親密關係中,做出一定的讓步和犧牲是正常的,不然人與人之間無法和睦相處。但情緒勒索和正常親密關係中所做出的讓步和犧牲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受害者或讓步方的真實感受。
如果一個人是因為愛做出了讓步,那麼他不會有憤恨和不滿等消極情緒,他也不會感覺自己受到了脅迫,這才是正常的親密關係。但在情緒勒索中,受害者的感受卻是憤恨和不滿,因為他感覺自己的真實感受被壓抑或否定了,他想要滿足勒索者的要求,就必須犧牲自己的真實感受,不然就會被對方以愛的名義進行攻擊和貶低。因此,一旦你感覺到對方所提的要求讓你覺得不舒服,產生了壓力,那麼你就要提高警惕了。
最關鍵的是,在正常的親密關係中,讓步和犧牲是相互的,而在情緒勒索中,受害者只能一味地做出讓步和犧牲。對於勒索者來說,尊重對方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在他看來,自己才是正確的,他根本不會將對方看作是一個有著獨立人格的存在。為了達到控制受害者的目的,勒索者會利用貶低的手段打壓受害者的人格,因為只有被擠壓和矮化的人格才更好掌控。愛一定是建立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的,而不是像情緒勒索那樣,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
尼爾(Neil)是電影《春風化雨》(Dead Poets Society)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在他的倡導下,死亡詩社這個曾經在威爾頓貴族學校存在過的組織得以重建。它的重建受到了許多同學的歡迎,他們加入詩社,並經常一起聚會,探討優美的詩句和戲劇。
尼爾性格開朗、學習成績優秀、運動全能,還十分樂於助人,是學校裡的完美學生。他的領導能力也很強,意志十分堅定,在詩社裡的其他成員動搖時,他能夠站出來領導同學們堅持下去。對於尼爾來說,他的這份堅持來源於他對表演和詩歌的熱愛。
可是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尼爾在完美演出了《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後,用父親的手槍自殺了。尼爾的死立刻在威爾頓貴族學校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校方迫於壓力不得不對尼爾自殺的原因展開調查,最終校方認為老師約翰(John)應該對此事負責。約翰是一個充滿熱情的英語老師,到校任教後因新奇的上課方式得到了學生們的喜愛。但在校方看來,約翰未免太過離經叛道,如果沒有約翰的支持,尼爾就不會組織死亡詩社,更不會自殺。
最終,約翰在一堂英語課上與學生們告別,學生們則站在課桌上大聲朗讀詩歌,目送著約翰離開。
尼爾的自殺到底該由誰來負責?尼爾在學校裡是個有著很強決斷力的人,他會鼓勵同學放下恐懼,堅持自己心中所想,他也會主動積極地去參加自己所熱愛的表演和詩歌朗誦活動。但在父母眼中尼爾是個只會乖乖聽話的孩子,他從未向父親坦露過自己喜愛表演的事情。對於父親,尼爾一直感到非常畏懼,雖然約翰老師曾鼓勵他勇敢地向父親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但尼爾卻一直沒能鼓足勇氣。
父親沒有徵得尼爾的同意,就擅自代他辭去了在校刊的職務。尼爾得知後立刻質問道:「爸爸,你為什麼要這樣做?」父親說:「尼爾,你不要反駁我!」之後尼爾就放棄了反抗:「好的,爸爸。」
尼爾的父親幫兒子規劃好了人生,從威爾頓貴族學校畢業後,他就會將尼爾送去軍校,他根本不在乎兒子的愛好和興趣。對於尼爾來說,表演是他的夢想,當他得知自己將被送去軍校,永遠也不可能走上表演的道路時,尼爾陷入了極端的痛苦之中。尼爾不知道該如何反抗父親,他之前的人生都是按照父親的安排進行的,他要做的就是遵從命令。他很愛父親,也很尊重父親,他不想拒絕父親,但尼爾十分熱愛表演,他也不想放棄表演。兩難之下,尼爾選擇了自殺。
尼爾的死讓人十分意外,他明明有更好的選擇,例如像約翰老師所建議的那樣和父親好好溝通,讓父親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但這對尼爾來說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他從小就按照父親安排的計畫去做,他已經習慣了聽父親的話,不論他在學校表現得如何優秀,在父親面前,他都只是一個懦弱的孩子,不懂得反抗,只能一味地妥協。
在尼爾短暫的一生中,他一直在聽從父親的安排,壓抑真實的自我。
當尼爾接觸到表演後,他才真正地得到了快樂。他非常清楚,只有從事表演,自己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但他卻無法面對這樣真實的自我,因此當尼爾得知父親將要安排自己去軍校時,他雖痛苦不已,卻依舊無法突破內心的局限,成為真正的自己。於是他放棄了反抗,他不願成為父親所期望的樣子,他選擇了告別人世。
情緒勒索雖然是一種無形的勒索,卻比普通的勒索更加可怕。在普通的勒索中,受害者明確知道自己被勒索了,儘管會因反抗遭到傷害,但這種傷害是可見的,可是情緒勒索所帶來的傷害卻是無形的,因為情緒勒索者往往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而且對自己向對方造成的傷害並不自知,自認為是為對方好。
對於尼爾的父親來說,他強行安排兒子的一生,並不是想把兒子推上絕路,他是想要尼爾過好自己的一生,並且他自認為這是對尼爾好,是在幫助尼爾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在尼爾的父親看來,自己是個十分負責的父親,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尼爾好,他的一切行為都是用心良苦。但他從未想過,這只是他眼中的自己而已。在尼爾眼中,父親是不容挑戰的權威,他只能放棄自己的愛好和興趣來迎合父親。尼爾的父親從未設身處地考慮過尼爾的感受,他只想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在情緒勒索中,勒索者在向受害者提出要求時,只想要一個結果,那就是受害者的服從。如果受害者反抗了,勒索者就會開始貶低和攻擊對方,直到對方服從。
尼爾在學校裡的表現十分優秀,他有著很強的決斷力,也完全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做主。但到了父親那裡,尼爾就變成了一個無法做主的孩子,只能仰賴父親做決定,只能接受父親的操控,他將父親的需求擺在首位,服從父親對於尼爾來說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容不得絲毫反抗。但尼爾的一次次服從只會讓這段父子關係變得更加扭曲,父親會變得越來越不容挑戰,而他只能一次次地讓步,儘管他在讓步和妥協中感到憤怒和挫敗。在這段不平等的父子關係中,尼爾只將焦點放在了父親的需求上,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實需求。
從尼爾父親的角度來看,他一定認為自己的出發點是正確的,畢竟他比尼爾多出了幾十年的人生經驗。尼爾從某種程度上也認同父親的價值觀,不然他不會陷入痛苦的矛盾之中。
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像尼爾父親一樣的父母,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去干涉子女的人生。例如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他們以為像繪畫、音樂這樣的專業則是很難找到穩定工作的,一旦孩子提出想學繪畫或音樂時,父母就會立刻想辦法改變孩子的想法,甚至是擅自更改孩子的報考志願。
在情緒勒索中,勒索者和受害者「相輔相成」。勒索者對受害者進行勒索、壓榨,同時受害者也在默許、縱容勒索者。對於勒索者來說,他能從情緒勒索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因此他才會樂此不疲地故技重施。那麼受害者為什麼會一直深陷情緒勒索中無法自拔呢?像尼爾,他明明有更好的選擇,只要擺脫了父親的控制,他就能繼續在自己喜愛的表演道路上走下去,但他卻做了最壞的選擇。
情緒勒索是建立在一段親密關係之上的,對受害者來說,勒索者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面對勒索者提出的要求和發出的威脅,受害者無法發洩自己的怨恨和不滿,只能扭曲自己的真實感受,認為勒索者是正確的,從而為自己感到羞愧,最終選擇做出讓步,於是勒索者的目的就達到了。
當勒索者達到目的時,就不再以貶低、攻擊的姿態出現,他會變成受害者所愛的那個人,受害者會因勒索者的開心而感到欣慰。於是在一次次的情緒勒索、一次次的扭曲自我真實感受中,受害者開始認同勒索者,每當勒索者提出要求時,受害者都會答應,並將情緒勒索視為正常的親密關係。
在正常的親密關係中,做出一定的讓步和犧牲是正常的,不然人與人之間無法和睦相處。但情緒勒索和正常親密關係中所做出的讓步和犧牲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受害者或讓步方的真實感受。
如果一個人是因為愛做出了讓步,那麼他不會有憤恨和不滿等消極情緒,他也不會感覺自己受到了脅迫,這才是正常的親密關係。但在情緒勒索中,受害者的感受卻是憤恨和不滿,因為他感覺自己的真實感受被壓抑或否定了,他想要滿足勒索者的要求,就必須犧牲自己的真實感受,不然就會被對方以愛的名義進行攻擊和貶低。因此,一旦你感覺到對方所提的要求讓你覺得不舒服,產生了壓力,那麼你就要提高警惕了。
最關鍵的是,在正常的親密關係中,讓步和犧牲是相互的,而在情緒勒索中,受害者只能一味地做出讓步和犧牲。對於勒索者來說,尊重對方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在他看來,自己才是正確的,他根本不會將對方看作是一個有著獨立人格的存在。為了達到控制受害者的目的,勒索者會利用貶低的手段打壓受害者的人格,因為只有被擠壓和矮化的人格才更好掌控。愛一定是建立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的,而不是像情緒勒索那樣,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