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內文選摘(節錄)

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我(茱迪絲)第一次上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研討課時,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坐立難安,不是因為我不喜歡他說的話,而是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做到他那樣的說話方式。
在研討課中,盧森堡博士會與來聽課的人逐一交談,並讓交談者感受到他與他們心意相通,讓他們對著他笑、對著他哭,或是對著他又哭又笑。「他是怎麼做到的?」我好奇不已。他看起來就像是在變魔術。我搞不清楚他究竟做了些什麼,但我知道,我想要自己能像他一樣用充滿關愛的方式與人對話。多年後,隨著我接受了越來越多的非暴力溝通訓練,也越來越了解到非暴力溝通能如何應用在不說謊和正語的實踐上。
剛開始學習非暴力溝通時,你會覺得它好像都在講說話的語序和措辭──也就是比較著墨於「語法」(syntax)──在這本書中,我們也會把大部分的重點都放在這一塊。不過,我們希望你永遠記住「意圖」(intention)才是非暴力溝通的基礎,「語法」只是幫助我們「想起意圖」的一種策略。
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根本意圖就是「建立連結」:先與自己建立連結,然後才試著與他人建立連結。透過這樣的連結,我們可以創造出雙方都滿意的局面。當我們處在不同的狀態或次文化時,也必須針對它們採取不同的措辭。因此,我們希望你能善於用詞遣字,對你正在對話的對象說出既有意義又能引發他共鳴的話語。

言語的力量之大,不容小覷
然而,倘若我們無法先關心自己,了解自我的感受和需求,我們說出口的話就無法如實反映我們的本意。這種失真的表達方式,也會扭曲我們與他人和這個世界之間的關係。用這種扭曲的方式表達自我,不只會讓自己受苦也會讓其他人受苦。瑜伽和佛學推崇的各種修習,都是為了避免這類苦難的發生。
接下來我要舉的這個例子,可以幫助你更清楚話語會如何折磨人。假如有兩個人約定七點在家裡碰面,卻有一人超過七點才到家,那麼等待的那個人通常會說出這樣的話:「到哪裡鬼混了?為什麼那麼晚到?」其實,等候的那個人很可能是對另一方的遲歸感到不安和擔心,但他說出口的話卻只能讓人感受到他的不滿和憤怒。這時晚歸的那個人很可能也會感到不滿和憤怒,於是雙方非但無法了解到彼此真正的感受和需要,還會大吵一架、互相指責對方的不是。這樣的對話就只會帶來痛苦。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可以經由學習獲得的說話技巧,它會告訴我們如何在日常中實踐「正語」和「不說謊」的方法,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把說話當作一種靈修,持續精進我們的修為,並運用這份修習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連結。下一章,我們就會開始學習這門說話技巧。

非暴力溝通的基本概念
學習非暴力溝通有四個基本的步驟。這些步驟並不是什麼公式,它們只是幫助你活用非暴力溝通的跳板。太過執著於這四個步驟,可能會讓你與現實脫節,無法清楚又準確的與他人溝通,所以請把這四個步驟當作你步入非暴力溝通的起點,待你覺得對這個溝通方式比較得心應手後,就可以不再拘泥這些步驟了。

1.觀察──客觀陳述狀況
首先,我們要客觀說出觀察到的狀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事實」。《瑜伽經》將這稱之為「pramana」(第一章,第七節),意指「正確的認知」,舉例來說「這個月是八月」或「約翰在中午到達」就是一種客觀的論述。
「約翰遲到了」就不是一個客觀的論述,而是一個帶有主觀意識的評論。為什麼?因為約翰或許不認為他遲到了,如果瑪莉告訴他「他遲到了」,他可能會否認並為此反駁。說不定在約翰的認知裡,晚到個十或十五分鐘並不算是遲到,但在瑪莉的標準裡就算只是晚於約定時間一分鐘,都算是遲到。因此,在這個範例中客觀的論述應該是:「瑪莉記得約翰同意在某一個時間與她碰面,但約翰晚到了十分鐘。」
做出這種區分十分重要,因為當我們用帶有主觀判斷的話與他人對話時,很容易讓彼此的對話偏離正題,變成一場辯駁事實的爭論──以這個例子的情況來看就會變成一場辯駁「約翰有沒有遲到」的爭論。這樣的爭論很可能會使兩人完全無法談論到內心的真正感受,同時他們原本可以歡樂共度的時光也都會耗在相互爭吵上。事實上,瑪莉可能只是在擔心約翰的安危,而約翰則是很開心可以如此自在的與瑪莉相處。
我(茱迪絲)把「約翰有遲到」或「約翰沒遲到」這樣的論述稱之為「偽事實」(pseudo fact),意即「偽裝成事實的評論」。屬於偽事實的常見言論有「你開得太快了」、「這裡真的好冷」或「這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我之所以會把這些話歸類成偽事實,是因為它們乍聽之下就像是一句客觀的陳述,但實則不然。由英國學者湯瑪斯‧拜羅姆(Thomas Byrom)所翻譯的《法句經》(The Dhammapada)就寫到,佛陀曾說:「不用追求開悟,只要懂得不再執著某些信念就好」。
一般來說,我們的觀點和信念都屬於偽事實,舉例來說,「這個房間很熱」就是一個偽事實。雖然它聽起來像是一個事實,實際上卻屬於評論。因為,另一個人可能會說:「不,才不是這樣。我覺得很冷。」所謂符合事實的客觀言論應該是(看看溫度計):「這個房間的溫度是華氏八十度。」這樣的陳述方式就不太可能引起紛爭。
現在,請再想想這個情境。一位家長敲了敲房門走進了一名青少年的臥房,然後說了這樣的話:「房間好亂,請在明天早上之前整理乾淨,因為到時候會有客人來家裡。」接著,我們大概都可以猜到這個孩子一定會說:「房間才不亂。」如果這位家長依舊堅守自己的立場,孩子可能會說:「但我喜歡這樣。」萬一這還是無法使家長退讓,孩子恐怕就會拋出這麼一句:「這到底是誰的房間?」我想我們都心知肚明,在這一來一往的對話之後,這對親子之間肯定不會產生什麼美好的連結。
與此相對,假如一開始家長能用客觀的言論開啟對話,或許就可以讓彼此之間產生比較理想的連結,像是:「當我看見你的衣服散落在地上,桌上還有裝著食物的碗盤,床鋪又沒有整理時……」注意到了嗎?這樣的開場方式是不是會帶給你很不一樣的感受?造成這種差異的關鍵就在於這句話是一段客觀的論述而不是評論。相反的,「當我看到你的房間一團亂時……」就不是一句客觀的論述而是評論。「一團亂」是一種帶有主觀感受的措辭,透露了發言者不滿意這種狀態。(這名青少年臥房的情境劇還未完待續,之後會隨著書中的內容陸續上演。)
用這種方式陳述觀察到的狀況,就是我們所說的「靈性對話」(spiritual speech)。我們要學習拋開自我的評判和信念,讓自己就像一臺攝影機般客觀地敘述自己所觀察到的畫面。在本章的尾聲,我們也會提供一些練習活動,幫助你精進這方面的能力。
我們並沒有要在說話上提出什麼新的是非觀念;再者,評判這件事本身也不是什麼錯誤的事情。我們只是想要你知道,你使用了哪種說話方式,這樣你就可以了解到,評判式敘述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反之,客觀式敘述又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然後,你就可以自行決定要用什麼樣的方式說話。
另外,這裡所說的「評判」是指依照個人的道德觀點去判斷某個人或某件事的對或錯。雖然我們在評估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的舉動,也是一種評判,但在進行這番評判時並不是在譴責其他人的動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