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拒絕了寇員外:別讓「拒絕敏感」拖累了你
一、盛情難卻
取經路上,唐僧面對的誘惑很多,有美色、金錢與名利,還有安逸、享樂與舒適,在重重關卡面前,如何堅定自己的內心,做一個有始有終、不被誘惑的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唐僧師徒眼看就要到靈山了,看到天色已晚,便想在寇員外家借宿一晚。
寇員外一聽有僧人來,歡喜得不得了,柺杖都丟了,一路小跑出門迎接四人。看到唐僧師徒,寇員外也不怕他們長得醜陋,還畢恭畢敬、熱情地招呼他們進來,並親自做起了領路人,把他們引進上房落腳。這還不算,員外還對唐僧師徒說:「老師們請放心地在這住,讓我敬敬誠意,等到一個月後,我會安排車馬送老師上靈山。」
要說盛情款待,真的沒有比寇員外做得更好的了。唐僧看到寇員外這麼有誠意,也就沒有什麼好拒絕的啦。
二、一心想走
時間一天天過去,唐僧師徒無事可做,就是整日好吃好喝地被伺候,唐僧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就去向寇員外請辭。寇員外自然是不許的,就以「只等我做過了圓滿,方敢送程」為藉口留人。唐僧一聽也覺得寇員外所言有理,不能耽誤人家「做公德」呀,於是就又留下了。
可是唐僧一心想著雷音寶剎,就算暫時留下,心也是不靜的。於是剛過了三四天,唐僧又去請辭了,員外此時打起了人情牌:「老師,是不是我接待不周,怠慢了你們,你們才急於想離開呢?」唐僧趕緊搖頭否定:「不是的,員外的盛情,我們真的是難以回報。只是我承諾唐王三年可回,現在已經過了十四載了,我還沒有取到真經,心裡很是愧疚,希望員外能放貧僧前去,及早了卻貧僧的心願,待貧僧取回真經,再來貴府常住!」
員外見唐僧一心想走,也不好再說什麼,不過心裡肯定是極不情願的。夫人知道老爺的心思,也趕緊出來挽留,說願以針線活來供養師父們,希望師父們可以再住半個月。員外的兒子也出來湊熱鬧了,還說要以學費來養活師父們半月。
面對這種情況,唐僧是什麼態度呢?畢竟一家人都不想他們離開,如果執意要走,豈不是傷了和氣,鬧得雙方都不愉快。我們這樣想,唐僧可不這樣想,他堅定地說:「我今天一定要動身,說什麼也不敢留下了,再耽擱下去,唐王會砍了我的頭!」
三、「拒絕敏感」知多少
唐僧難道沒想過他的這些話會讓對方很難堪嗎?不是的,唐僧知道他這樣會傷了這一家人的心。但是在他眼中,取經的重任遠比人情世故更重要,誰要阻礙或者耽誤他去取經,他都會毫不留情地拒絕。
但是決絕地拒絕別人的盛情邀請,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拒絕敏感」(sensitivity rejection)。什麼意思呢?就是一種不會拒絕,又怕被別人拒絕,無法自如地提出要求的心理狀態。
患有「拒絕敏感」的人,還有「老好人」、「濫好人」、「好脾氣」、「好好先生」等一系列稱謂。他們總是熱心助人,口碑好,別人找他們幫忙,他們從不拒絕,內心的苦水只有自己吞。這就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社交焦慮現象。
拒絕敏感者對資訊非常敏感。拒絕敏感者很容易察覺出來自親近之人的冷漠(往往從蛛絲馬跡中推斷,或憑空想像出來),而且會將種種跡象解釋為:對方故意拒絕自己。甚至他人毫無意識的表情和舉動,拒絕敏感者都會認為是在拒絕自己,這在他人看來似乎是莫名其妙的。
當真的被拒絕時,拒絕敏感者內心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感到難受,可能會表達出一些過激的言詞,比如責怪對方,恐嚇要傷害對方等等。這將進一步激化雙方的矛盾,對雙方的關係或者心理健康更加不利。
那「拒絕敏感」是怎麼產生的呢?心理學研究發現有些人對他人的拒絕會產生過度的情緒及行為反應,他們總在焦慮地預期自己可能會被拒。在一些明明不好不壞、模稜兩可的情境中,他們更容易感覺自己會被拒絕。在這樣的認知狀態下,人們就容易形成「拒絕敏感」的人格特質。這種潛意識害怕被拒的感覺有可能和童年經常遭受父母的拒絕或者與以往的消極經歷有關。
四、「拒絕敏感」,在唐僧這裡根本不存在
說起「拒絕敏感」,我們再來看一下唐僧的行為。就算面對這麼大的人際壓力,他也沒覺得不好意思或難為情。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我西行的心。不管你使出什麼招數,我就三個字回應:不答應。
為什麼唐僧可以這樣理直氣壯地說出「不」呢?因為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不管外面有多大的誘惑,有多大的福利,通通和他無關。他只關心自己的事,他只想完成自己的任務。外人盛情邀約,不行,我還要去取經,不能留在這;旁人想用人情拴住我,想用安逸舒適迷惑我,不行,取經任務沒完成,一刻也不能耽擱。
所以,只要明確自己的目的,說出「不」就很容易了。
五、直接拒絕真的很難
現代社會有很多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人。能夠像唐僧這樣立場鮮明、實話實說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朋友要求幫忙的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明明讓我們很為難,甚至會影響我們自己要做的事,我們還是習慣性地答應了。明明是下班時間,老闆突然一通電話過來,讓你緊急加班,完成一項任務。你雖很不樂意,牢騷已經收不住了,但還是乖乖地接受了老闆的安排。
面對朋友與主管,我們不敢大聲地說出「不」字,因為我們害怕傷了情分,害怕丟了飯碗,所以我們只能為難自己了。
就算有的時候真的拒絕了,我們採取的方式也不是直截了當地說「不行」,而是費盡心機地編個理由,搪塞過去。比如:當你的朋友叫你一起吃頓飯,但你不想去時,你通常不會直接說「不想去」,而是編了個「有事情去不了」的理由;當與你久不聯絡的人突然聯絡了你,開口就讓你幫忙時,你並不情願,但是礙於情面,你會說「我最近有點忙,手頭的工作還有很多沒做,可能幫不了你」。
「找個理由」已不只是我們拒絕別人的方法,我們也會建議別人這樣做。比如聽到好友的抱怨:「這件事我真的不想幫他收拾了,好想把這個人封鎖啊!」我們會耐著性子,勸自己的朋友說:「找個藉口拒絕了吧。」
「找個理由」來拒絕別人已經成為我們的「金科玉律」。凡是不想做的事,我們都可以找個理由搪塞過去。可是我們為什麼寧願撒謊,冒著被人戳穿的風險也不敢直接拒絕別人呢?我們為什麼鼓足勇氣,猶豫了又猶豫,但終究把心裡真實的想法扼在喉嚨間?
這可能和我們的人情文化有關。有一句話是「人要臉,樹要皮」,在我們的文化教育中,直接拒絕他人,相當於駁人面子。
我們常會聽到對方說:「這點小忙都幫不了嗎?不給我這個面子是不是?」「就我們這交情,你就喝這麼點?不給我面子!」甚至有的時候,父母或朋友都得進來插一腳:「這件事還是幫人家辦了吧,不然多不給人面子……」
我們生活在「人情」的社會中,受到這樣的文化薰陶,自然不敢直接拒絕別人。但是我們並非無法改變這種情況。要想擺脫「不好意思」,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的立場,面對真實的內心,善待現在的自己。
就像唐僧,他知道要是他再不走,心理上的焦慮就會日夜折磨著他,讓他吃不好也睡不好。與其這樣身心摧殘,還不如直接說出那個「不」字。雖然員外可能當場掛不住臉,但是事後冷靜下來,應該也會理解他的行為。所以,面對自己的內心,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才不會被「拒絕敏感」拖累。
一、盛情難卻
取經路上,唐僧面對的誘惑很多,有美色、金錢與名利,還有安逸、享樂與舒適,在重重關卡面前,如何堅定自己的內心,做一個有始有終、不被誘惑的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唐僧師徒眼看就要到靈山了,看到天色已晚,便想在寇員外家借宿一晚。
寇員外一聽有僧人來,歡喜得不得了,柺杖都丟了,一路小跑出門迎接四人。看到唐僧師徒,寇員外也不怕他們長得醜陋,還畢恭畢敬、熱情地招呼他們進來,並親自做起了領路人,把他們引進上房落腳。這還不算,員外還對唐僧師徒說:「老師們請放心地在這住,讓我敬敬誠意,等到一個月後,我會安排車馬送老師上靈山。」
要說盛情款待,真的沒有比寇員外做得更好的了。唐僧看到寇員外這麼有誠意,也就沒有什麼好拒絕的啦。
二、一心想走
時間一天天過去,唐僧師徒無事可做,就是整日好吃好喝地被伺候,唐僧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就去向寇員外請辭。寇員外自然是不許的,就以「只等我做過了圓滿,方敢送程」為藉口留人。唐僧一聽也覺得寇員外所言有理,不能耽誤人家「做公德」呀,於是就又留下了。
可是唐僧一心想著雷音寶剎,就算暫時留下,心也是不靜的。於是剛過了三四天,唐僧又去請辭了,員外此時打起了人情牌:「老師,是不是我接待不周,怠慢了你們,你們才急於想離開呢?」唐僧趕緊搖頭否定:「不是的,員外的盛情,我們真的是難以回報。只是我承諾唐王三年可回,現在已經過了十四載了,我還沒有取到真經,心裡很是愧疚,希望員外能放貧僧前去,及早了卻貧僧的心願,待貧僧取回真經,再來貴府常住!」
員外見唐僧一心想走,也不好再說什麼,不過心裡肯定是極不情願的。夫人知道老爺的心思,也趕緊出來挽留,說願以針線活來供養師父們,希望師父們可以再住半個月。員外的兒子也出來湊熱鬧了,還說要以學費來養活師父們半月。
面對這種情況,唐僧是什麼態度呢?畢竟一家人都不想他們離開,如果執意要走,豈不是傷了和氣,鬧得雙方都不愉快。我們這樣想,唐僧可不這樣想,他堅定地說:「我今天一定要動身,說什麼也不敢留下了,再耽擱下去,唐王會砍了我的頭!」
三、「拒絕敏感」知多少
唐僧難道沒想過他的這些話會讓對方很難堪嗎?不是的,唐僧知道他這樣會傷了這一家人的心。但是在他眼中,取經的重任遠比人情世故更重要,誰要阻礙或者耽誤他去取經,他都會毫不留情地拒絕。
但是決絕地拒絕別人的盛情邀請,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拒絕敏感」(sensitivity rejection)。什麼意思呢?就是一種不會拒絕,又怕被別人拒絕,無法自如地提出要求的心理狀態。
患有「拒絕敏感」的人,還有「老好人」、「濫好人」、「好脾氣」、「好好先生」等一系列稱謂。他們總是熱心助人,口碑好,別人找他們幫忙,他們從不拒絕,內心的苦水只有自己吞。這就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社交焦慮現象。
拒絕敏感者對資訊非常敏感。拒絕敏感者很容易察覺出來自親近之人的冷漠(往往從蛛絲馬跡中推斷,或憑空想像出來),而且會將種種跡象解釋為:對方故意拒絕自己。甚至他人毫無意識的表情和舉動,拒絕敏感者都會認為是在拒絕自己,這在他人看來似乎是莫名其妙的。
當真的被拒絕時,拒絕敏感者內心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感到難受,可能會表達出一些過激的言詞,比如責怪對方,恐嚇要傷害對方等等。這將進一步激化雙方的矛盾,對雙方的關係或者心理健康更加不利。
那「拒絕敏感」是怎麼產生的呢?心理學研究發現有些人對他人的拒絕會產生過度的情緒及行為反應,他們總在焦慮地預期自己可能會被拒。在一些明明不好不壞、模稜兩可的情境中,他們更容易感覺自己會被拒絕。在這樣的認知狀態下,人們就容易形成「拒絕敏感」的人格特質。這種潛意識害怕被拒的感覺有可能和童年經常遭受父母的拒絕或者與以往的消極經歷有關。
四、「拒絕敏感」,在唐僧這裡根本不存在
說起「拒絕敏感」,我們再來看一下唐僧的行為。就算面對這麼大的人際壓力,他也沒覺得不好意思或難為情。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我西行的心。不管你使出什麼招數,我就三個字回應:不答應。
為什麼唐僧可以這樣理直氣壯地說出「不」呢?因為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不管外面有多大的誘惑,有多大的福利,通通和他無關。他只關心自己的事,他只想完成自己的任務。外人盛情邀約,不行,我還要去取經,不能留在這;旁人想用人情拴住我,想用安逸舒適迷惑我,不行,取經任務沒完成,一刻也不能耽擱。
所以,只要明確自己的目的,說出「不」就很容易了。
五、直接拒絕真的很難
現代社會有很多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人。能夠像唐僧這樣立場鮮明、實話實說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朋友要求幫忙的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明明讓我們很為難,甚至會影響我們自己要做的事,我們還是習慣性地答應了。明明是下班時間,老闆突然一通電話過來,讓你緊急加班,完成一項任務。你雖很不樂意,牢騷已經收不住了,但還是乖乖地接受了老闆的安排。
面對朋友與主管,我們不敢大聲地說出「不」字,因為我們害怕傷了情分,害怕丟了飯碗,所以我們只能為難自己了。
就算有的時候真的拒絕了,我們採取的方式也不是直截了當地說「不行」,而是費盡心機地編個理由,搪塞過去。比如:當你的朋友叫你一起吃頓飯,但你不想去時,你通常不會直接說「不想去」,而是編了個「有事情去不了」的理由;當與你久不聯絡的人突然聯絡了你,開口就讓你幫忙時,你並不情願,但是礙於情面,你會說「我最近有點忙,手頭的工作還有很多沒做,可能幫不了你」。
「找個理由」已不只是我們拒絕別人的方法,我們也會建議別人這樣做。比如聽到好友的抱怨:「這件事我真的不想幫他收拾了,好想把這個人封鎖啊!」我們會耐著性子,勸自己的朋友說:「找個藉口拒絕了吧。」
「找個理由」來拒絕別人已經成為我們的「金科玉律」。凡是不想做的事,我們都可以找個理由搪塞過去。可是我們為什麼寧願撒謊,冒著被人戳穿的風險也不敢直接拒絕別人呢?我們為什麼鼓足勇氣,猶豫了又猶豫,但終究把心裡真實的想法扼在喉嚨間?
這可能和我們的人情文化有關。有一句話是「人要臉,樹要皮」,在我們的文化教育中,直接拒絕他人,相當於駁人面子。
我們常會聽到對方說:「這點小忙都幫不了嗎?不給我這個面子是不是?」「就我們這交情,你就喝這麼點?不給我面子!」甚至有的時候,父母或朋友都得進來插一腳:「這件事還是幫人家辦了吧,不然多不給人面子……」
我們生活在「人情」的社會中,受到這樣的文化薰陶,自然不敢直接拒絕別人。但是我們並非無法改變這種情況。要想擺脫「不好意思」,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的立場,面對真實的內心,善待現在的自己。
就像唐僧,他知道要是他再不走,心理上的焦慮就會日夜折磨著他,讓他吃不好也睡不好。與其這樣身心摧殘,還不如直接說出那個「不」字。雖然員外可能當場掛不住臉,但是事後冷靜下來,應該也會理解他的行為。所以,面對自己的內心,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才不會被「拒絕敏感」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