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敢開口:這樣說話,一開口就贏了
從小我們學語言,老師都會告訴我們要敢開口。敢開口是學習語言的第一步,也是我們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第一步。如果有話不敢言說,溝通根本無法開始,因為人與人之間進行溝通最重要的媒介就是語言。
Google臺灣工程研究所所長簡立峰曾面試過一群年輕人,這些人的學歷、素養都很高,但是他們的溝通能力和其專業能力非常不符,這讓簡立峰非常驚訝。在這個「溝通至上」的時代,不少企業都有這樣的感嘆,年輕的職場工作者常常不敢說、不愛說。
明明有實力,卻說不出來,這是為什麼呢?很多人只注重自己的專業能力,而忽略了承載專業能力重要的傳遞窗口──溝通能力,因而導致有話說不出、表達不清、人際關係不好等問題。那麼,怎樣才能讓你在溝通中勇於先開口,並且一開口就能贏呢?
本章從告別社交恐懼、和主管溝通、會見客戶三個方面,詳細講解人們該如何在各種場合做到敢開口。日常生活中見到熟人怎麼打招呼、怎麼開口找熟人幫忙,甚至怎麼接觸到「大咖」,等等,這些我們都可以在下文中學習到相應的溝通技巧和話術。職場中和老闆談升職加薪也需要良好的溝通技巧,和客戶談生意、談合作,溝通更是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接著往下讀的時候,可以一邊看案例,一邊思考在實際經驗中,自己該如何運用這些提升溝通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只有學以致用,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有效溝通能力,而不是讀完就結束了,那樣很難有所幫助。
告別社交恐懼,有辦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性格相對外向和善於交際的人越來越受重視,而性格相對內向,不願意主動與人交往的人,往往在社會中不被關注。據調查,很多性格相對內向的人都表示自己並非不想與人交往,而是因為自己在與人交往中有一種恐懼感,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社交恐懼」。見到熟人能躲就躲,不敢主動打招呼,在朋友聚會中不知道說什麼,存在感很低,見到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不知道如何表現能夠讓對方記住自己。這些往往限制了性格相對內向者的發展。
其實,性格內向並不是缺點,而是人們不同的特點罷了。社交恐懼幾乎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不過是在不同階段出現而已,很多名人也曾承認自己有過社交恐懼。其實,社交恐懼可以調整,告別社交恐懼並不難。
1.人人都有社交障礙
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卡文迪許(Henry Cavendish),被譽為自牛頓以後最傑出的英國科學家,同時也是一名有嚴重社交恐懼症的科學家。
卡文迪許幾乎不參加任何社交活動,唯一參加的活動是由一群英國著名自然學家所舉辦的理工人聚會。但卡文迪許在聚會上一句話也不說,只是一個人待著。仰慕卡文迪許能力的人如果想與他交流,只能走到他旁邊,但是要對著另一個方向,向著空氣說出自己的問題。如果卡文迪許聽到了問題,就會小聲地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像是自言自語一樣。卡文迪許不僅在外面與人交往時如此小心翼翼,回家之後也是惜字如金,就連從小一直照顧他的管家,他也從不與之說話,甚至看見女管家都會臉紅。當他有什麼事非得和管家說的時候,他通常會採用遞紙條的方式,而且同樣惜字如金。
某項調查研究顯示,將近1/4的人認為自己有社交恐懼症,而美國精神醫學學會也有調查數據表示,美國成人中有約7%的人有社交焦慮障礙。尤其在這個網際網路發達的社會裡,我們的社交網路無限擴大,但我們多少少都有些社交恐懼,比如想遠離人群,不想與人交流,寧願一個人在家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不願出門,見到熟人不想打招呼,在人際交往中總是擔心別人對自己有什麼想法或者意見,在做某項工作時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好。
比如在職場中,有人見到陌生客戶可能會緊張,見到自己的上級更是緊張得不敢開口;有人即使平時特別能言善道,也會在見到重要人物、參加重要活動的時候緊張;有人遇到了自己處理不了的事情,需要與其他部門不熟悉的同事溝通時,便在對方的辦公區周圍走來走去,就是不知道如何開口。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遠遠地看到了認識的人,卻低頭玩手機,假裝沒看見,甚至直接繞路避開,只是為了不跟對方打招呼。在朋友聚會的時候,一群人侃侃而談,但總有那麼一、兩個人自己坐在角落裡不說話,以至於被大多數人所忽略。有時候,我們在某個社交場合看到自己欣賞的知名專業人士,很想向對方請教,卻不知道如何開口要對方的聯絡方式……
這些場景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非常常見,也給很多人造成了困擾。大家都想在這些情況下脫穎而出,或者至少正常發揮,而前提就是要敢開口說話。所以,我選取了工作和生活中常見的4種不敢開口說話的場合,幫助大家邁出有效溝通的第一步,做到敢開口。
2.遇到不熟的人怎麼打招呼
在騰訊大廈修好之前,執行長馬化騰跟員工一起乘坐電梯。有一次,一位員工在電梯裡偶然遇到了馬化騰。馬化騰看他站在角落裡獨自看著手機,不知道怎麼跟自己說話,內心有些緊張,但還是對自己點頭問好:「Pony(馬化騰的英文名)。」馬化騰也靦腆地笑著回覆:「嗯,您好。」然後兩個人就一起等電梯到達一樓,中途沒有再說一句話。
像這樣在電梯裡碰到了主管,只能尷尬地說句「你好」,不知道接下來該說什麼的情況,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常見。在職場中,我們經常在各種場合見到不熟悉的主管和同事,比如電梯、停車場、上班的途中、辦公區,甚至是廁所。正因為這種事情的普遍性,我們在網路上搜尋「遇到不熟的人怎麼打招呼」,會發現有多達3,600萬則相關話題。
那麼,面對不熟的人,我們究竟應該怎樣打招呼呢?
(1)主動出擊,並不可怕
不論是對於職場上的主管、同事,還是生活中不熟的朋友,見面的時候我們都應該主動打招呼。大部分時候,只需要簡單快速地打個招呼即可。比如,遠遠地見到一位不是很熟的朋友,甚至都不需要說話,只需要一個點頭和微笑就可以解決。
如果是在職場中,早上見到同事,我們就簡單地點個頭,說一聲「早安」就可以了。如果是見到主管,更要主動打招呼,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我們在和主管打招呼時,要記得帶上主管的稱謂,也就是職位,例如「早安,張總」、「王經理早」、「劉主管好」。但如果公司文化中提倡直呼名字,也要尊重公司文化。若你剛到一家公司,特別是網路公司,很難分辨該直呼其名還是要加上稱謂的話,你可以先保持正式的問候方式,等主管提出說不必如此時再調整。
(2)聊聊當下,開啟話題
與主管或者同事問候完之後,恰好還要同行一段路,那我們就不能只打一聲招呼就不說話了。此時可以從聊聊當下開始開啟話題,從而緩解尷尬。比如:
「您今天是怎麼來的呀?坐捷運還是開車?」
「早餐吃了嗎?」
「這個時間開車是不是很塞?」
「我今天早上看了新聞,今年政府著重教育政策,您有看到相關消息嗎?」
(3)虛心請教,緊抓機遇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學到一些與工作有關的知識,也可以趁著跟主管同行的時候虛心請教。比如業內的相關書籍、資訊,也可以是主管感興趣的話題等,都可以交流。比如:
「王總,有件事我想請教您一下,我最近看了一本關於商業的書,對我們產業進行了一些預測……從您的角度看,我們這個產業下一步會往什麼方向發展呢?」
「劉總,我最近在學習一些演講的小技巧,平時您在開會時說話特別有感染力,我很佩服,想學習一下。不知道您有沒有什麼好的演講方法,因為我有時候講話還是容易緊張。」
用這樣的方式虛心請教主管擅長的事情,既能夠開啟話題,又能夠促進關係。
整體而言,與人打招呼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保持熱情和尋找共同話題。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活中要做一個細心的人,留意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因為我們留意到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成為下一次談話中的好話題。好的溝通氣氛往往從身邊的細小點滴聊起。
3.怎樣開口找別人幫忙
在職場當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需要找不太熟的同事幫忙,但又不太好意思,不知道怎麼開口。這時該怎麼辦呢?
我們之所以不好意思找不熟的同事幫忙,主要是因為我們跟不熟的同事缺少情感連結。史蒂芬.柯維(Stephen R.Covey)在《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提出「情感帳戶」一詞,即人與人交往的同時,會在心中建立一個「帳戶」,用來儲存彼此之間的感情,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任何的連結,那我們直接去找別人幫忙的時候,就難免會有心理負擔。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要心安理得地找別人幫忙,就需要先跟他人建立情感帳戶。
建立情感帳戶的方式有很多,一起吃過飯、喝過茶、聊過天,都是情感帳戶的基礎。如果我們想請其他部門完全不熟悉的同事幫忙,但之前沒有機會與對方建立情感連結,我們可以先找一位自己熟悉的同事當中間人,幫忙引薦一下。這樣就有了建立情感帳戶的媒介,也會大大提高成功的機率。
在人際關係中,有一個理論叫做「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指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可以透過六層以內的關係鏈和任何其他人連繫起來。也就是說,最多透過6個人,你就可以認識世界上任何一位陌生人。
即使是完全不認識的人也可以透過6層人脈連繫起來,更何況是在同一個工作環境下的同事呢?因此,如果你想跟不熟悉的同事建立關係,那麼找一位大家共同熟悉的同事來引薦,會更快速、更高效地達成目的。
除了職場中有些工作需要同事幫忙,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有求助於他人的時候。很多人因為不想讓自己被他人認為多事、喜歡麻煩他人,於是不傾向於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尋求幫助。但朋友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別人的幫助下,我們能做到更多原本不可能做到的事。這就需要我們學會正確的求助方法。
從小我們學語言,老師都會告訴我們要敢開口。敢開口是學習語言的第一步,也是我們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第一步。如果有話不敢言說,溝通根本無法開始,因為人與人之間進行溝通最重要的媒介就是語言。
Google臺灣工程研究所所長簡立峰曾面試過一群年輕人,這些人的學歷、素養都很高,但是他們的溝通能力和其專業能力非常不符,這讓簡立峰非常驚訝。在這個「溝通至上」的時代,不少企業都有這樣的感嘆,年輕的職場工作者常常不敢說、不愛說。
明明有實力,卻說不出來,這是為什麼呢?很多人只注重自己的專業能力,而忽略了承載專業能力重要的傳遞窗口──溝通能力,因而導致有話說不出、表達不清、人際關係不好等問題。那麼,怎樣才能讓你在溝通中勇於先開口,並且一開口就能贏呢?
本章從告別社交恐懼、和主管溝通、會見客戶三個方面,詳細講解人們該如何在各種場合做到敢開口。日常生活中見到熟人怎麼打招呼、怎麼開口找熟人幫忙,甚至怎麼接觸到「大咖」,等等,這些我們都可以在下文中學習到相應的溝通技巧和話術。職場中和老闆談升職加薪也需要良好的溝通技巧,和客戶談生意、談合作,溝通更是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接著往下讀的時候,可以一邊看案例,一邊思考在實際經驗中,自己該如何運用這些提升溝通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只有學以致用,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有效溝通能力,而不是讀完就結束了,那樣很難有所幫助。
告別社交恐懼,有辦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性格相對外向和善於交際的人越來越受重視,而性格相對內向,不願意主動與人交往的人,往往在社會中不被關注。據調查,很多性格相對內向的人都表示自己並非不想與人交往,而是因為自己在與人交往中有一種恐懼感,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社交恐懼」。見到熟人能躲就躲,不敢主動打招呼,在朋友聚會中不知道說什麼,存在感很低,見到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不知道如何表現能夠讓對方記住自己。這些往往限制了性格相對內向者的發展。
其實,性格內向並不是缺點,而是人們不同的特點罷了。社交恐懼幾乎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不過是在不同階段出現而已,很多名人也曾承認自己有過社交恐懼。其實,社交恐懼可以調整,告別社交恐懼並不難。
1.人人都有社交障礙
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卡文迪許(Henry Cavendish),被譽為自牛頓以後最傑出的英國科學家,同時也是一名有嚴重社交恐懼症的科學家。
卡文迪許幾乎不參加任何社交活動,唯一參加的活動是由一群英國著名自然學家所舉辦的理工人聚會。但卡文迪許在聚會上一句話也不說,只是一個人待著。仰慕卡文迪許能力的人如果想與他交流,只能走到他旁邊,但是要對著另一個方向,向著空氣說出自己的問題。如果卡文迪許聽到了問題,就會小聲地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像是自言自語一樣。卡文迪許不僅在外面與人交往時如此小心翼翼,回家之後也是惜字如金,就連從小一直照顧他的管家,他也從不與之說話,甚至看見女管家都會臉紅。當他有什麼事非得和管家說的時候,他通常會採用遞紙條的方式,而且同樣惜字如金。
某項調查研究顯示,將近1/4的人認為自己有社交恐懼症,而美國精神醫學學會也有調查數據表示,美國成人中有約7%的人有社交焦慮障礙。尤其在這個網際網路發達的社會裡,我們的社交網路無限擴大,但我們多少少都有些社交恐懼,比如想遠離人群,不想與人交流,寧願一個人在家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不願出門,見到熟人不想打招呼,在人際交往中總是擔心別人對自己有什麼想法或者意見,在做某項工作時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好。
比如在職場中,有人見到陌生客戶可能會緊張,見到自己的上級更是緊張得不敢開口;有人即使平時特別能言善道,也會在見到重要人物、參加重要活動的時候緊張;有人遇到了自己處理不了的事情,需要與其他部門不熟悉的同事溝通時,便在對方的辦公區周圍走來走去,就是不知道如何開口。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遠遠地看到了認識的人,卻低頭玩手機,假裝沒看見,甚至直接繞路避開,只是為了不跟對方打招呼。在朋友聚會的時候,一群人侃侃而談,但總有那麼一、兩個人自己坐在角落裡不說話,以至於被大多數人所忽略。有時候,我們在某個社交場合看到自己欣賞的知名專業人士,很想向對方請教,卻不知道如何開口要對方的聯絡方式……
這些場景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非常常見,也給很多人造成了困擾。大家都想在這些情況下脫穎而出,或者至少正常發揮,而前提就是要敢開口說話。所以,我選取了工作和生活中常見的4種不敢開口說話的場合,幫助大家邁出有效溝通的第一步,做到敢開口。
2.遇到不熟的人怎麼打招呼
在騰訊大廈修好之前,執行長馬化騰跟員工一起乘坐電梯。有一次,一位員工在電梯裡偶然遇到了馬化騰。馬化騰看他站在角落裡獨自看著手機,不知道怎麼跟自己說話,內心有些緊張,但還是對自己點頭問好:「Pony(馬化騰的英文名)。」馬化騰也靦腆地笑著回覆:「嗯,您好。」然後兩個人就一起等電梯到達一樓,中途沒有再說一句話。
像這樣在電梯裡碰到了主管,只能尷尬地說句「你好」,不知道接下來該說什麼的情況,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常見。在職場中,我們經常在各種場合見到不熟悉的主管和同事,比如電梯、停車場、上班的途中、辦公區,甚至是廁所。正因為這種事情的普遍性,我們在網路上搜尋「遇到不熟的人怎麼打招呼」,會發現有多達3,600萬則相關話題。
那麼,面對不熟的人,我們究竟應該怎樣打招呼呢?
(1)主動出擊,並不可怕
不論是對於職場上的主管、同事,還是生活中不熟的朋友,見面的時候我們都應該主動打招呼。大部分時候,只需要簡單快速地打個招呼即可。比如,遠遠地見到一位不是很熟的朋友,甚至都不需要說話,只需要一個點頭和微笑就可以解決。
如果是在職場中,早上見到同事,我們就簡單地點個頭,說一聲「早安」就可以了。如果是見到主管,更要主動打招呼,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我們在和主管打招呼時,要記得帶上主管的稱謂,也就是職位,例如「早安,張總」、「王經理早」、「劉主管好」。但如果公司文化中提倡直呼名字,也要尊重公司文化。若你剛到一家公司,特別是網路公司,很難分辨該直呼其名還是要加上稱謂的話,你可以先保持正式的問候方式,等主管提出說不必如此時再調整。
(2)聊聊當下,開啟話題
與主管或者同事問候完之後,恰好還要同行一段路,那我們就不能只打一聲招呼就不說話了。此時可以從聊聊當下開始開啟話題,從而緩解尷尬。比如:
「您今天是怎麼來的呀?坐捷運還是開車?」
「早餐吃了嗎?」
「這個時間開車是不是很塞?」
「我今天早上看了新聞,今年政府著重教育政策,您有看到相關消息嗎?」
(3)虛心請教,緊抓機遇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學到一些與工作有關的知識,也可以趁著跟主管同行的時候虛心請教。比如業內的相關書籍、資訊,也可以是主管感興趣的話題等,都可以交流。比如:
「王總,有件事我想請教您一下,我最近看了一本關於商業的書,對我們產業進行了一些預測……從您的角度看,我們這個產業下一步會往什麼方向發展呢?」
「劉總,我最近在學習一些演講的小技巧,平時您在開會時說話特別有感染力,我很佩服,想學習一下。不知道您有沒有什麼好的演講方法,因為我有時候講話還是容易緊張。」
用這樣的方式虛心請教主管擅長的事情,既能夠開啟話題,又能夠促進關係。
整體而言,與人打招呼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保持熱情和尋找共同話題。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活中要做一個細心的人,留意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因為我們留意到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成為下一次談話中的好話題。好的溝通氣氛往往從身邊的細小點滴聊起。
3.怎樣開口找別人幫忙
在職場當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需要找不太熟的同事幫忙,但又不太好意思,不知道怎麼開口。這時該怎麼辦呢?
我們之所以不好意思找不熟的同事幫忙,主要是因為我們跟不熟的同事缺少情感連結。史蒂芬.柯維(Stephen R.Covey)在《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提出「情感帳戶」一詞,即人與人交往的同時,會在心中建立一個「帳戶」,用來儲存彼此之間的感情,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任何的連結,那我們直接去找別人幫忙的時候,就難免會有心理負擔。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要心安理得地找別人幫忙,就需要先跟他人建立情感帳戶。
建立情感帳戶的方式有很多,一起吃過飯、喝過茶、聊過天,都是情感帳戶的基礎。如果我們想請其他部門完全不熟悉的同事幫忙,但之前沒有機會與對方建立情感連結,我們可以先找一位自己熟悉的同事當中間人,幫忙引薦一下。這樣就有了建立情感帳戶的媒介,也會大大提高成功的機率。
在人際關係中,有一個理論叫做「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指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可以透過六層以內的關係鏈和任何其他人連繫起來。也就是說,最多透過6個人,你就可以認識世界上任何一位陌生人。
即使是完全不認識的人也可以透過6層人脈連繫起來,更何況是在同一個工作環境下的同事呢?因此,如果你想跟不熟悉的同事建立關係,那麼找一位大家共同熟悉的同事來引薦,會更快速、更高效地達成目的。
除了職場中有些工作需要同事幫忙,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有求助於他人的時候。很多人因為不想讓自己被他人認為多事、喜歡麻煩他人,於是不傾向於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尋求幫助。但朋友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別人的幫助下,我們能做到更多原本不可能做到的事。這就需要我們學會正確的求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