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書摘1】
我是怎麼看待老人跟老年生活?
我是土生土長的台南人,對台南生活中的一切,都覺得理所當然,從沒想過那是台南特有的狀況。直到上大學,接觸其他縣市的同學,才發現原來不是每個人的早餐都吃鍋燒意麵、菜粽、虱目魚粥,而鱔魚意麵、鵝肉、羊肉湯在其他人眼中,也不能算是點心、宵夜。同樣是台南人的小麗也說,來自台北的室友曾好奇的盯著她手上那碗熱騰騰的湯麵,問:「湯麵不是正餐在吃的嗎?」這問題讓我們非常疑惑,早餐不也是正餐嗎?所以早餐吃湯麵,很合理呀!又有一次,我請中部的同學吃台南人引以為傲的蝦仁肉圓。後來,她說當她看到端上桌的肉圓時,心裡想的是:「這是不是應該再拿去炸一下?」聽到這話,我眼睛瞪大到不行,忍不住激動起來:「你的這個應該,完全是我的邪魔歪道啊!」
「應該」本身就不應該存在
就算是生長在同個年代,只要是成長的地方不同,光這種生活瑣事就會有非常不同的認知與觀點。不過很有趣的是,台灣是一個這麼多元的社會,卻又非常習慣追求標準答案,很容易就快速認定哪一個選擇才是好的、事情應該要怎樣做才是對的。
「升學」這議題,是我個人經驗與多年服務經驗中,體會最深的一件事。二十多年前,台灣普遍存在著「男生應該念理組,女生應該念文組」的觀念,然而我想念的學校和系所歸在理組,所以升高中時,我毫不猶豫的選擇理組。或許是我自己的心理作用放大了旁人的意圖,但我當時真的感覺到,自己一直在被師長們勸退。
後來進入心理系,長輩也認定這科系沒有出路,不斷勸我轉系或重考當時畢業後有較豐厚收入的熱門科系。二十多年過去了,我終於在跌跌撞撞中取得最高學位,也有了一點還算不錯的工作成就。我常常想,當年真不知道自己哪來的勇氣,能夠堅持不跟著旁人的「應該」走;也常常想,若我當時順著大家的「應該」改變選擇,後來還能不能心甘情願、拚死命的撐過念碩士、博士的痛苦歷程。
社區服務時,我常接到因為選擇科系而產生親子衝突的案例。衝突的產生,通常都是家長認為哪個科系的就業機會較多、工作較輕鬆穩定,孩子沒有社會歷練、思考還不夠成熟,所以急著替孩子做自己覺得應該是對的、好的決定。可是,家長認為的,真的就是對的嗎?其實未必。我遇過一位家長認為白衣天使的福利制度佳、工作單純有保障,所以一直告訴女兒「應該要去念護專」,但這位家長不知道的是,高壓與委屈,也是白衣天使的日常,若沒有足夠的興趣與熱忱,這條路會走得非常辛苦。
也就是說,我們腦中所認定的「應該」,很可能只是根據自己對事物的有限認知,甚至是刻板印象,而形成的個人判斷罷了。因此,你我在面對同一件事情時,就會有「你的應該」和「我的應該」出現,但不論是哪一種,都很可能和真正的完整現實有極大落差。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有什麼「應該」或「不應該」,只有「你的看法」和「我的觀點」而已。
高齡者是異質性相當高的族群
關於老年生活「應該」有的樣貌,就更沒有標準答案可言,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老人族群是相異性極高的群體。我們一般是將年滿六十五歲定義為老年人,但從現在台灣社會的平均壽命來看,其實六十五歲之後,還會有將近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四十年可活。根據傳統的定義,這一大群人都算是老年人,但若真的將六十五歲的長輩和八十五歲的長者擺在一起,卻又是一件相當奇怪的事情。
我曾在社區帶老人團體活動,團體成員的年齡範圍非常廣,從六十五歲到九十五歲都有。有一次,我從網路找了一些台南的老照片,打算用來跟老人聊聊過去的生活經驗。前面幾張照片的反應還挺熱烈的,好幾位長輩都七嘴八舌的分享對照片的想法,直到換到一張黑白照片。照片出現的瞬間,所有人都沉默了,幾秒過後,終於有一位女性長輩開口:「這張我就不太知道了,得要問問看老人家。」然後,大家都動作一致的轉身看向坐在最後方、年紀最大的九十五歲長者。
聽到女性長輩說「得要問問看老人家」時,我覺得有點突兀,不過,後來仔細想想,當九十五歲長者是四十歲中年人時,這位七十歲的女性長輩還只是十五歲的初中少女,所以他們的確是完全不同世代的人啊!
當我沒有認真思考的時候,就會直接把這個團體中的所有人當成是完全相同的一群人,以為他們知道的事情應該都一樣,可以做到的事情也應該差不多。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所以若想討論老年生活「應該」長怎樣,至少得先定義好「現在討論的是哪個年紀範圍的老年人」。
幸福晚年本來就可以有很多不同樣貌
除了年齡的考量,每個生命的流動歷程也必然不盡相同。即使是初期人生境遇極為相近的同卵雙胞胎,在經過六十年以上不同的生命經驗堆疊,也很可能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生命樣態。
這個老人團體中有一位女性長輩,她的雙胞胎妹妹因為婚後必須分擔夫家茶園的採茶工作,長期彎著身子在山坡地爬上爬下,所以關節磨損嚴重,六十出頭歲就得仰賴輪椅行動,而姊姊還有辦法一手抓著一張椅子,輕鬆的來回走五公尺。不過妹妹並不認為自己過得不好,她覺得自己現在行動不便,正好有理由不用再辛苦工作。她喜歡靜靜的坐在一旁看孩子工作、看孫子玩樂,而且每個孩子都很孝順,住附近的幾乎每天都上門探望,住遠處的也幾乎每天來電噓寒問暖。她認為自己是過著跟姊姊不一樣的幸褔生活。
這例子很清楚的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他非常獨特的經驗跟狀態,所以每個人的幸福也可以有不同的樣貌。因此,要一概而論的說老年生活「應該」要怎樣才對、才好,其實是非常不恰當的。
到此,先請身為子女的你檢視一下,自己有沒有忘了思考父母的年齡和他們的狀態,就直接把腦子裡想像的「老年人應該怎麼樣」套在父母身上。若是如此,請趕快調整自己的腦袋,因為除了每位老人都是獨特的個體,生命也可能隨時發生變化,所以下一刻的完滿未必等同於此刻的幸福。

【書摘2】
刻意創造與父母相處時的正向氛圍

說到詐騙集團,相信各位都聽過愛情詐騙,也一定看過警察和銀行人員努力阻擋被害人匯款,他卻還是對詐騙集團堅信不移的新聞吧!
多數民眾看到這類新聞,都會很直覺的檢討起被害人。若被害人是年長者或社會的中下階層,那麼評論就會是「他們知識水準低落,分辨真假的能力不足」。若受害人是高知識分子或高社經地位者,那就會說「這些人只會死讀書,只懂得自己的專業,跟外面世界脫節,不知人心險惡」。
乍聽之下,這些說法好像有那麼一點道理,但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嗎?事實上,被害人當中並不乏有豐富人生閱歷者,而且許多被害人在一開始,都是抱持著強烈懷疑和高度防備的態度和詐騙集團互動的。那麼,為什麼他們最後會陷進去,甚至拒絕被拉出來呢?
我在網路上認真蒐集了好幾個詐騙故事,發現這些故事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詐騙集團在關係建立上,真的投資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
互動初期,詐騙集團完全沒有提到任何有關金融、投資、貨幣的字眼,就只是每天差不多時間上線跟被害人談天說地、噓寒問暖,然後漸漸聊到我的工作、你的生活,聊到我們的未來。
在這一、兩個月的時間裡,兩人的關係從「你」和「我」,慢慢的變成「我們」,加上這段期間從沒有任何跟金錢有關的話題,被害人自然不覺得需要再繼續抱持強烈的警戒心。等又過了一段時間,詐騙集團才開始有意無意提到自己的收入,或是自己的困境,然後一步一步誘導被害人踏進陷阱。
在我看到的故事中,有好幾位被害人曾興起一絲絲猶豫的念頭,但都很快被詐騙集團的甜嘴蜜舌給化解開來。所有故事都一樣,甜嘴蜜舌的基礎完全奠基在前幾個月累積下來的情感上。所以,真正讓被害人上鉤的關鍵誘餌,其實是「兩個人相處時的良好感覺」。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大家在新聞上看到的情節了。詐騙集團告訴被害人,現在就只差那麼一小步,你只要稍微幫忙做一點小事,我們就可以達到我倆的共同目標了。當被害人真的照做,魚兒就被釣上岸了。
我們並沒有要覬覦父母的錢財,但從某方面來說,我們跟詐騙集團一樣,都希望父母能夠完全信任我們,然後穩定的、持續的跟著我們往某個目標走。
既然詐騙集團的慣用招數有效,那麼為什麼不試著學習這個「在互動經驗中創造舒服感覺」的精髓,藉此牢牢抓住父母的心,讓他們能夠心甘情願接受我們的教養,甚至甘之若飴、至死不渝呢?
有品質的陪伴優於長時間的陪伴
唯有「陪伴」,才有機會創造舒服的互動經驗。舒服的互動經驗多了,逆耳的忠言也就會變得比較容易入耳。
可是,陪伴是件「說」比「做」容易許多的事情。每個人都知道要花時間陪伴,但真的要做到從頭到尾都好好陪伴、能從頭到尾都彼此感覺舒服,是需要技巧的。
在服務家庭照顧者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看到一個現象,就是站在第一線,負責全程照顧的子女,壓力都特別大,也特別容易遭到長輩各式各樣的不滿與埋怨;反而是那些遠在天邊,久久才回家噓寒問暖的子女,卻相當容易得到長輩的認同與讚揚。
同樣一句話,無論陪伴的子女如何苦口婆心勸告,長輩就是充耳不聞,但當這句話是從久未見面的子女口中冒出,馬上就會變成一句應該要銘記在心的金玉良言。
那些偶爾探望一次的子女,其實並未多做什麼特別的事,通常就只是買些長輩需要或想要的東西過來,然後陪長輩吃飯、聊天,頂多再帶長輩到外面走走看看。幾個小時後,再依依不捨的跟長輩告別,說會再找時間過來看他。
這些全都是陪伴在父母身邊的子女的例行公事罷了,但不一樣的是,長輩和偶爾才來探望的子女心底都非常清楚,彼此相處的時間有限,再怎樣不開心,幾個小時就會分開,然後就各過各的了,所以要忍耐那些自己不太喜歡的言語或行為,是相對容易的。因此,不管對方說些什麼或做些什麼,自己都還是可以維持耐心,保持笑顏。
加上分開之後,雙方都會有充分的時間去消化情緒和補充能量,等到下次見面,又是一個嶄新的狀態。可是每天陪伴就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就算再怎麼理性,兩個人相處或多或少還是會有不契合的時候,而且天天綁在一起,雙方也沒有足夠時間與空間來重整自己,情緒的累積和堆疊到最後就會變成壓力。有了壓力之後,接下來看待彼此的眼光,就沒有辦法像原本那樣的客觀和有彈性。
因此,除非父母是必須有人隨侍在側的狀態,那就另當別論,否則若父母健康狀況還行,大部分的獨立生活能力都還在,那麼建議你可以好好思考如何安排陪伴的時間和方式。
要記得,時間長短並沒那麼重要,陪伴時的心情與狀態才是重點。
能力範圍內盡量外包
陪伴父母時要有好的狀態,最好的做法就是:可以外包的事情盡量外包,別讓自己太過勞累。
COVID-19三級警戒的那段時間,全國各級學校和公私立幼兒園都停止到校上課,讓所有家長陷入一陣混亂。我因為工作自由度較高,所以擔負起陪伴四歲小外甥的任務。那時我停掉大部分工作,只留下幾個取消不了的課程和會議,因此白天總是能夠神清氣爽的迎接小孩到來,從早上八點就開始陪著精力充沛的小男生追趕跑跳碰。晚上等他媽把他領回家後,我還有精神逛逛網路、看看小說。
陪伴小小孩真的是場硬戰,所以我非常注意自己的作息,每天都早早上床睡覺,只有一次不小心太過沉迷小說情節,看到三更半夜才入睡。隔天醒來,我就知道那天很不妙。果然,平日小外甥玩瘋了,開始橫衝直撞、調皮搗蛋時,我都能平心靜氣把他抱進懷裡,哄著他一起坐下來冷靜,然後再放他去玩,但那天我非常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不耐煩,就算不斷閉眼深呼吸,提醒自己要保持理智,口氣還是比平時嚴厲許多。所以當天小外甥一回家,我就馬上躺回床上補眠,好讓自己隔天恢復應有的狀態。
我能有正常作息、穩定的心情,關鍵在於我從頭到尾只要負責陪伴小孩就好,其他事情都會有名叫阿公、阿嬤的小精靈出面處理。吃飯時間到了,餐桌就會自動冒出熱騰騰的飯菜;飯後午休起來,就會發現碗筷已經洗好並且跑進碗籃裡了。小孩回家後,也自然會有小精靈出來整理混亂的戰場,讓我可以直接拍拍屁股回房間打混。
過去我都會告訴照顧子女的父母或照顧父母的子女,家裡不需要太乾淨,把時間精力拿來陪伴子女或父母比較實在,但得到的回應常是家事還是得要有人做,就算再怎麼不在意整潔,還是得兩邊兼顧。有了這次全職照顧的經驗之後,我開始意識到,只有改變習慣是不夠的,還需要其他資源加入。所以,有子女來諮詢照顧父母的問題時,我會稍微了解一下對方的家庭經濟條件,如果感覺還行,就會提出「外包」的建議。
劉經理是第一個被我說動的個案。她期待自己每天晚上能陪爸爸到公園走走,幫爸爸養成運動的習慣,但她又要處理公務、又要盯小孩功課、又要整理家裡環境,撐不到一個月,她就感覺壓力超出負荷,甚至開始對自己產生懷疑。最後,她決定花錢請清潔阿姨一星期來打掃兩次。
劉經理還有房貸要繳,沒辦法每天請人打掃,不過三天整理一次,就已經可以讓環境免於髒亂不堪了。而且,她每天還因此多出一、二個小時,可以好好教導孩子、陪伴爸爸。劉經理覺得這樣還滿划算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