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
【情緒的存在,是為了保護自己】
所謂的「情緒化」,是指一直受困在「情緒高漲」的狀態,就像「被情緒綁架」了一樣,無法進行冷靜的思考和尋常的應對。
從這樣的語意就可以明白,為什麼很多人會認為「情緒化」是情緒的問題。但是,就如前言所說的,情緒本身並沒有對錯。
本書會將特別激烈或不穩定、讓人受困其中的情緒,加上引號以「情緒化」一詞區分出來。無關對錯的正常情緒,則以沒有引號的情緒兩字來顯示。
那麼,這個沒有括號的情緒,到底是為何而存在的?
這是人類自備的自我防衛機能。
比如說,「燙」或「痛」等身體的各種感知,是在告訴我們「這個狀況對自己的身體有何意義」。因此,當我們感覺到「燙」,就會縮手避開滾燙的東西;感覺到「痛」,就會去移除不小心踩到的物體,或是趕緊處理受傷的部位,以保護自己的身體。
如果身體失去了對於「燙」或「痛」的感知,很可能就會危害到自己。
至於情緒,我們也不妨把它想成是內心的各種感知。譬如「不安」,就是在「無法確保安全」時湧現的情緒。也因為如此,當我們感到不安,就會開始謹言慎行、處處小心。
總之,情緒主要就是在告知我們:
.這個狀況對自己的心有何意義?
.這個狀況對自己這個存在有何意義?
一說到「情緒化」,通常會浮現的印象都是被憤怒、焦躁等情緒支配、困擾的狀態。那麼,「憤怒」又是在告知我們什麼呢?
簡單來說,就是「自己目前正陷入困境」的狀態。
有人或許會認為,自己並沒有陷入困境,之所以生氣是因為對方錯了。然而,即使對方真的錯了,也代表「自己所相信的正確沒有被接受」,對自己來說,仍然是處於困擾的狀態。
〈POINT〉就像燙、痛是身體的感知,情緒則是內心的各種感知。
【「情緒化」思考,讓人越「想」越氣】
當計畫突然被打亂,或是受到衝擊、莫名被人論斷,每個人都會感到憤怒及不安,這是情緒在提醒我們「現在發生了什麼事」。只要承認「自己目前正陷入困境」,就不會陷入「情緒化」的狀態,也能開始改善困擾自己的狀況。
但有些時候,我們卻會不由自主地去增殖這種瞬間的「不快」及「惱怒」。
【例】部屬沒有把我交代的工作做完就回去了,讓我氣得什麼事都做不下去。
這種狀況在「情緒化」的模式中很常見吧?事情的起因,是從發現部屬「沒有做好該做的工作」這個「衝擊」開始;對上司來說,原本預計的是「這項工作交給部屬就結束了」,當事情沒有照著計畫走,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怒火中燒」。
到這個地方為止,都是身為人再正常不過的反應,需要做出選擇的,是之後應對的方法。基本上,一旦像例子中那樣,「情緒化」到什麼事都做不下去,很可能就是自己在不斷增殖這些情緒。
遇到狀況時瞬間所產生的情緒,只是人類對於「計畫遭打亂」、「受衝擊」以及「被評價」等攻擊所做出的自然反應,沒有任何問題。
然而,要是之後一直想著「被交代的事沒做完就敢回去,到底在想什麼」、「那傢伙是不是瞧不起我」,導致怒氣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就會讓事態開始往不對勁的方向發展。也是直到此時,人才真正開始變得「情緒化」。
也就是說,「情緒化」不是情緒的問題,而是思考的方式所導致。這才是關鍵所在。
像這種容易讓人變得「情緒化」、「被情緒綁架」的思考,在本書中被稱作「情緒化思考」。
一開始面對衝擊時所產生的怒氣,還能說是情有可原;但之後不斷增殖的怒氣,對於現實可就毫無助益。畢竟部屬已經回去了,也不可能要他繼續完成工作。
那麼,這時應該怎麼辦呢?是告訴自己:
「再這樣發火也不是辦法,應該放下情緒。」「應該要控制自己的怒氣。」……這樣嗎?
如果是比較輕微的情緒,或許能這樣處理,但如果這樣做也無法轉換心情,卻還是拚命說服自己「應該控制怒氣」,有時就會讓事態惡化。
也就是說,越想要壓抑怒氣,就越可能加深「情緒化」的程度。因為,我們會對於無法控制憤怒的自己更加生氣,進而讓憤怒占滿心思,控制了整個思考。結果,只有自己一直被困在糟糕的心情裡,被討厭的情緒不斷折磨(丟下工作的部屬說不定早就在哪裡開心玩樂了)。
〈POINT〉生氣沒有錯,但思考會讓它膨脹、增殖。
【能夠忍耐、壓抑自己,才是成熟的大人?】
【例】朋友每次出遊都把訂房等瑣事丟給我,我實在很不滿,但又覺得斤斤計較很不成熟,所以什麼都沒說。某天,她突然又說:「我想去這裡玩,你去訂房吧!」我終於情緒爆發,說了「我不想再跟你一起出去」,結果這個朋友竟到處跟別的朋友說我「精神出了問題」。
在對方侵入自己的「領域」時,下意識地忍讓;然後,這份忍讓又會連結到「情緒化」的反應。有很多人大概都明白這個原理了,人類是有限度的生物,不斷逼自己忍耐,總有一天會爆發。
之前一起行動時明明沒有任何異狀,卻突然發脾氣說「不想再跟你一起出去」。從對方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很大的衝擊。而這個情緒爆發的當事人,就是沒有對自己的「領域」負起責任的例子。
明明只要跟對方說一句:「之前都是我訂的,這次換你處理。」就能避免最後的發飆暴走。這樣的情緒爆發將對人際關係造成毀滅性的破壞,還會讓雙方都留下糟糕的回憶,所以一定要盡力避免。
況且,對於「把訂房等瑣事全都丟給自己的朋友」是怎麼想的,只有自己才清楚,所以是屬於自身「領域」的事。就是因為自己沒有負起責任,努力將這份真正的感受傳達出去,才導致了「最終的爆發」。
當然,很多人會覺得:「明明是對方太過自私,把什麼事都丟給別人,所以人家發飆也是正常的吧?哪裡有錯了?」
但是,就如第4章會談到的,「正確」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說不定,對方其實很不擅長處理找房、訂房這樣的事。而「一直以來都是自己在處理」這個部分,也很值得關注。
從來沒有表達過不滿,只是默默照對方的話去做,就等於是自己主動和對方建立了這樣的模式。對方理所當然會認為,「你很擅長處理訂房、找房這樣的事」。
然而,如果說「自己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所以需要努力傳達給對方」,又會有人覺得:「連自己不高興這種事都要一一跟對方說,好像太不成熟了。」
就是這種「好像不成熟」的概念,在逼迫我們不斷忍耐。乍看之下,忍耐似乎是一種「很成熟」的行為,事實上卻剛好相反。
基本上,「成熟」的人際關係應該是對自己的「領域」負責,同時尊重對方的「領域」。對自己的「領域」負責,也就是努力將自己的感受傳達出去,比起逼迫自己忍氣吞聲,這樣的做法才更為「成熟」。
前面曾經說過,情緒是要提醒我們「這個狀況對自己這個存在有何意義」,所以如果不是過於輕微的情緒,最好不要輕易忽視,才能讓它發揮保護自己的功能。
而這個例子就是無視自己覺得「什麼?又是我?」的不滿,也就是輕忽了自己所產生的情緒,最終才導致「情緒化」的結果。
〈POINT〉願意順應、面對自己的情緒,就是「對自己的領域負責」。
Ⅱ《你不必和每個人都合拍》
【「不合拍」的感受從何而來?】
「我跟那個人處不來」、「那個人的○○部分很讓我困擾」……就像這樣,我們常會在人際相處的情境中,覺得和某人「不合拍、不對盤而感到困擾、窮於應付」。
這種「不合拍」的困擾,有時是來自「對方總是酸言酸語」、「經常被硬塞工作」等伴隨實質傷害的問題,有時也可能是「對方個性太high」、「服裝品味奇怪」這種簡單的情境,還有時則是「不知所以」、就是「莫名地」覺得不舒服、不對盤,狀況不一而足。
人在這麼多時候都會產生「不合拍」的困擾,卻很少有人認真思考過,這種情緒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醉漢」令人困擾?〉
我們可以藉由「令人困擾的醉漢」這個例子,來理解「不合拍」這種困擾感的本質。
醉漢有哪些地方會讓人覺得「困擾」呢?
糾纏不清;不知道自己給別人帶來麻煩;渾身散發酒臭味;不懂得保持距離;不在乎旁人的厭惡;胡亂找碴;不講道理;無法正常溝通;蠻橫霸道;舉止無度;言行難以控制;不知道何時會發飆暴走……
總之,醉漢身上可說是集結了所有讓人「覺得不合拍而困擾」的要素。只不過,為什麼這樣的人會讓我們「覺得不合拍而深感困擾」呢?
因為對方讓我們產生「無法控制的感覺」。
無法控制對方不過來糾纏。無法控制對方不渾身散發酒臭味。
無法控制對方和自己保持距離。就算厭惡,也無法控制對方的言行。
無法控制雙方能在合情合理的狀況下進行溝通。就算再有耐心,也無法讓對方理解。
也就是說,我們無法控制對方來理解我們。因為感覺到自己「無法控制」對方的言行及現場的態勢,而產生了「不合拍的困擾」。
「不合拍的情境」看似各種各樣,但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最根本的源頭,都是來自「無法控制的感覺」。
【「不合拍的人」類型2——強迫他人讓人「不耐」】
〈例〉「我都在忍了,你也應該忍耐。」男友總是忽視我的意願,要我配合他。
該為什麼忍耐、又要忍耐到何種程度,這個判斷的標準不只存在於「男友(我)」的領域中,也存在於「女友(你)」的領域中。男生要求女友「也應該跟他忍耐同一件事」的行為,顯示出他是一個缺乏「領域」概念的人,不懂得在「自己」與「他人」之間畫出界限。
而當他用「我都在忍了」做為理由時,其實等於連自己的「領域」都放棄了。
即使要「忍耐」,也不是因為誰的命令,而是自己所做的選擇,因此要不要忍耐,只需在「自己的領域」裡判斷。既然是應該在各自「領域」裡決定的事,卻強迫別人要一起忍耐,這就是侵入「他人的領域」了。
〈無法尊重他人,往往也無法對自己負責〉
一般來說,無法尊重他人「領域」的人,往往也無法對自己的「領域」負責。明明是在「自己的領域」、憑自己的意願所下的決定,卻仍然覺得自己是「被強迫」的。
或者,明明是「自我領域」裡的事,不表達出來別人就不會知道,卻要求對方必須「察言觀色」、「主動理解」,一旦對方做不到,還會加以責備。像這樣未曾意識到彼此界限的人,其實會帶給他人很大的壓力。畢竟,他人不可能完全了解我們內心的想法,若因此產生不滿,覺得對方「好冷漠」、「很白目」,也只是徒增困擾。
如果只是人際關係造成的壓力,呈現出來的問題可能不一而足,但這些人際壓力要是會發展成「我跟這個人不合拍!」的困擾,都是因為問題已經不再侷限於「領域受到侵害」,還摻進了自己「難以控制局面」的無力感。
【「眼不見為淨」並非是逃避】
想擺脫「不合拍的困擾」,就必須設法消除「無法控制的感覺」,而首先就必須接受這個想法——「覺得不合拍也沒關係」。
這並非是要大家就此獨來獨往地生存,也不代表「還是有不合拍的人比較好」,而是「接受現實」。畢竟,否認現實等於是讓時間就此停滯;即使不斷和現實拔河,一心盼望著「這不是真的就好了」,也還是戰勝不了,只能拉扯著繩子停留在原地,白白消耗能量,還不如用來「讓自己前進」更有價值。
舉例來說,如果現在面對某個人會「激化內在的負面情緒」,可能就是內心的傷口受到了刺激,要是再自責「為什麼不能誠心地為對方的成功高興,我真是惡劣」,更會讓「無法控制感」越形強烈。
基本上,若顧慮到自己內心的傷口,無法誠心地為對方高興也是可以想見。強迫自己去做辦不到的事,只會深陷於「無法控制的感覺」,想要培養出「沒關係,總會有辦法」的餘裕,就要先從「肯定現在的自己」做起,再找到適合的方式慢慢努力。
〈能寬待自己,也就能寬待對方〉
所以,如果覺得「現在的自己還無法坦然面對那個人」,就選擇暫時不要接觸。這是在「此刻的自己還做不到」這個條件之下,承認自己「無法和對方好好相處」,所以積極地做出「暫時不要接觸」這個選擇。
這不是「逃避」,也不是「懦弱的證據」,而是接受自己當下的狀態,在需要的時候給予自己適當的照護。這才是對「自己的領域」負起責任的做法。
畢竟,每個人都有各自背負的狀況與原因,所以我們會在此時覺得某人「不合拍」也是很正常的事。如果能對自己的原由寬容看待,也就能對別人的原由寬容看待。
然而,若還是嚴格地要求自己「不應該覺得不合拍」,就會同樣嚴格地要求他人「應該做好身而為人該做的事」,唯有放下這樣的執念,世界才會變得更加開闊。
【接受「不可能」,也是一種控制的形式】
〈例〉和說話無趣的朋友相處,實在很困擾。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跟這樣的朋友相處呢?
當然,除了「說話有趣」之外,人還有許多其他的價值,並不是對方說話索然無味,就不值得我們交往結識。只要對方有其他讓我們欣賞、喜歡的部分,當然可以結交為朋友。況且雖說是朋友,也有可能是以往的同班同學這種「自然形成的關係」。
現在,我們再回到「不合拍的困擾」這個問題。這個例子裡有哪個部分,讓人產生了「無法控制的感覺」呢?
乍看之下,朋友說話無趣似乎就是導致「無法控制感」的成因,但這件事其實是屬於「對方的領域」。
批評對方的說話內容就已經是「領域的侵害」了,想要說話無趣的人變得有意思,基本上更是不可能的事。而接受不可能,也是一種「控制」的形式。就是因為一廂情願地希望對方改變,才會產生「無法控制的感覺」。
這麼思考下來,導致「無法控制感」的狀況,大概就是「必須和說話無趣的朋友聊天」了。既然如此,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將「無法控制感」轉變為「能夠控制的感覺」呢?
此時,就必須仰賴「覺得不合拍也沒關係」的認知了。
只要接受自己「和說話無趣的朋友聊天很困擾」這個現狀,就能思考各種具體的對策來因應,像是盡量縮短說話時間、不要一對一聊天……等。
〈既然不適合聊天,還有別的相處方法〉
接著,我們再來思考該如何與這個朋友愉快相處的方法。
我們可以和對方一起逛街購物、共同運動或做菜,有許多其他的相處方式都不必以「聊天」做為重點。當然,如果「不想做到這種程度還勉強相處」,就讓彼此的關係維持在「一群人出遊還可以接受」的狀態,也是一個方法。
這樣思考「與朋友相處的方式」,並不是失禮的事。因為,讓我們覺得「不合拍」的並不是「說話無趣的朋友」本身,而是「和這個朋友聊天」的狀況,只要找到適合彼此個性的相處方式,問題就能夠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