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正念是什麼
1-1 正念是當下的專注與覺察
正念的「念」,指的是當下的想法念頭,老祖先的造字真有智慧,「今」、「心」為念,問問自己:如今我的心在哪裡?覺察自己此時的心,觀照自己此刻的心,這就是念。那麼,該如何覺察?如何觀照?要基於事實,而非跟隨自己的想像或編撰;正念的「正」,即為「不妄不虛」,不讓念頭成為妄想和虛構,一旦進入自己想像或編撰的虛構和妄想,念頭就偏離不正了。正念是時時刻刻,不加評斷的覺知,放下自我的執念,專注覺察當下發生的一切。
在諮詢室中,常常有很多人說:「不知不覺這麼多年過去了,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嘛。」這些來訪者總是在擔心明天,卻又緬懷昨日,把精力都浪費在昨天和明天,所以沒有辦法把今天過好,一個又一個空白的今天,不知不覺就老了。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感覺?學習正念,可以讓我們具備旁觀者清的能力,換句話說,我們是自己的觀察者,可以看清楚自己的心思變化。
慢慢來,比較快
如今的社會陷入一種狀態,我稱之為「瞎忙症候群」,大家都很忙,好像陀螺一樣轉來轉去,但很多時候陀螺都在原地打轉,回顧自己到底做了什麼?你會發現好像忙的程度跟真正達到效果的程度不成正比。
有一句話說「慢慢來,比較快」,有研究發現,如果受試者以正念的方式工作,他們在工作上可以節省約二十%到四十%的時間,所以當我們願意專心做一件事時,雖然表面上好像在浪費時間,不是應該一次做五件事情比較快嗎?但就結果而言,你願意專心先把一件事做完,再做另外一件事的效率,其實更快過那些一次做五件事的人。同時做很多事情,越忙越有效率,這真的只是一個迷思,如果我們仔細去看成果,從完成事情的滿意度或花費的時間來看,其實一次只做一件事是聰明的選擇,慢慢來,真的比較快。
特別在現代忙碌的社會裡,你可能覺得慢慢來太難了,沒有時間。一行禪師和他的朋友艾倫曾有一段對話,說明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行禪師問艾倫:「你覺得家庭生活輕鬆嗎?」
艾倫沒有直接回答,他說:「自從小女兒出生後,我已經幾個禮拜沒睡好了,但現在我試著不再去分割時間,我把陪大兒子的時間也當作自己的時間,教他寫作業時,我想辦法把他的時間看成自己的,我和他一起寫作業,感受他的存在,並且想辦法讓自己對我們在那段時間裡做的事感興趣,結果不可思議的是,現在我有了無限的時間給自己。」
有許多正念課程的學員跟我分享,以前的生活總是汲汲營營,現在漸漸變得從容不迫,就像艾倫在陪伴兒子學習時,對於當下保持清醒的覺知,所以他擁有了無限的時間。我也有深刻的體驗,在學習正念前,常覺得工作時間不夠用,但練習正念後,我能夠更專注、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並且是在放鬆從容、不慌不忙的狀態下。即便在工作中,細細體會打字時手指的觸感,仔細聆聽同事說話時背後的情緒,真真切切活在當下,我發現我的時間好像變多了,一天二十四小時似乎變成了四十八小時。
從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到矽谷高科技公司,從一流顧問公司到世界知名教育學府,它們都在開設正念課程,鼓勵員工或學生練習正念。這些都是走在世界最前端的機構,必須具備最快的創新,最高的效率,為什麼願意讓人花時間練習正念?因為它們發現成員在練習正念後,創造力、專注力、抗壓性和身心健康都有所提升。此外,實證顯示學習正念的主管,做事(創造績效的能力)和帶人(領導部屬的能力)都變得更好,所以這些單位持續在企業內推廣正念訓練。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年輕時曾經花了七個月在印度學習冥想,賈伯斯親口說過:「印度的冥想時光塑造了我的世界觀,並最終影響了蘋果的產品設計。」。基金教父雷.達里歐(Ray Dalio)堅持冥想已經四十多年,他說:「冥想是幫助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這些偉大的企業家都從正念中學會了提高工作效率、集中專注的方法,開拓了創新思考的潛能和心靈平靜的力量。
正念並不等於冥想和打坐
大部分人會以為正念就是「冥想打坐」,其實正念包含很多形式,不只是冥想打坐時才正念,吃東西、甚至走路也可以很正念。它是一種態度,你可以應用在生活中各個層面。
當人進入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時,身體的肌肉是放鬆的,但是精神意念是集中的。這其中有兩種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將你的意念固定在一個點上,如自己的呼吸,或有些宗教的冥想可能會重複念某個經文或咒語;第二層面是廣泛的打開所有感官去察覺你的內外,所有聽到的聲音、聞到的味道、空氣的溫度,甚至察覺身體各部位的感覺,心裡的情緒還有頭腦的想法。
前者的正念冥想法是把你的意識收窄,專注在一件事上,稱之為「集中式覺察(Focus Attention)」;後者的正念冥想法是在冥想當下全然的開放,去感受和觀察,將意識感官整個打開,全然的覺知發生的一切,稱之為「開放式覺察(Open Monitoring)」,敞開自己覺察當下,心會逐漸變得寬廣,我們學習接受一切事物,不帶好惡評判。
我曾看過一部紀錄片,片中的主持人去訪問每個行業中的頂尖專家,包括享譽國際的神經外科醫生、米其林三星餐廳主廚或國寶級雕塑大師。他們都分享了自己在工作時的狀態:全然投注在自己每一個工作步驟上,以至於他們的感官可以放大數倍,能夠察覺到許多細微變化。例如神經外科醫生在開刀時,他能夠察覺病人神經的細微變化;米其林三星主廚在料理時,能感覺到食材的細微變化;雕塑大師在捏陶時,可以感受到陶土在他手中的細微變化。這些都需要我們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當下,打開感官,好好去覺察自己的每一步在做什麼。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僧人得道了。小和尚問他:「師父,你得道前在做什麼?」師父回答:「吃飯、掃地、砍柴。」
小和尚又問:「那得道之後呢?」師父說:「吃飯、掃地、砍柴。」
小和尚說:「兩者差別在哪裡?」
師父說:「以前我是吃飯的時候想著砍柴,砍柴的時候想著掃地,掃地時想著吃飯。現在吃飯的時候吃飯,砍柴的時候砍柴,掃地的時候掃地,也就是,活在當下。」
師父的心思意念不偏離,就只放在當下該做的事情上,而且是打開所有感官,細細品味當下每一件事,包括砍柴的力度、掃地的角度、煮飯的溫度等,他都能夠一一感受,這也是練習正念中最重要的第一步:學習覺察。
開放式覺察的練習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什麼是開放式覺察,我想讓大家玩一個遊戲。
「哇!好驚訝!」這是大家結束遊戲時的反應。我第一次玩的時候也是,第二次玩就發現端倪了。第一次玩時,所有注意力都只放在被拿走的牌上。但是第二次玩時,你不只會注意你挑選的牌,也會注意周遭所有的牌,你是開放的覺察當下所有的訊息,因此就會發現,雖然後面沒有出現你挑選的牌,但也察覺到所有牌都換掉了。
在未來的八週練習課程裡,大家從集中式覺察開始練習,漸漸到開放式覺察練習,開放自己去覺察和接納你的身體、情緒、想法與環境。
1-1 正念是當下的專注與覺察
正念的「念」,指的是當下的想法念頭,老祖先的造字真有智慧,「今」、「心」為念,問問自己:如今我的心在哪裡?覺察自己此時的心,觀照自己此刻的心,這就是念。那麼,該如何覺察?如何觀照?要基於事實,而非跟隨自己的想像或編撰;正念的「正」,即為「不妄不虛」,不讓念頭成為妄想和虛構,一旦進入自己想像或編撰的虛構和妄想,念頭就偏離不正了。正念是時時刻刻,不加評斷的覺知,放下自我的執念,專注覺察當下發生的一切。
在諮詢室中,常常有很多人說:「不知不覺這麼多年過去了,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嘛。」這些來訪者總是在擔心明天,卻又緬懷昨日,把精力都浪費在昨天和明天,所以沒有辦法把今天過好,一個又一個空白的今天,不知不覺就老了。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感覺?學習正念,可以讓我們具備旁觀者清的能力,換句話說,我們是自己的觀察者,可以看清楚自己的心思變化。
慢慢來,比較快
如今的社會陷入一種狀態,我稱之為「瞎忙症候群」,大家都很忙,好像陀螺一樣轉來轉去,但很多時候陀螺都在原地打轉,回顧自己到底做了什麼?你會發現好像忙的程度跟真正達到效果的程度不成正比。
有一句話說「慢慢來,比較快」,有研究發現,如果受試者以正念的方式工作,他們在工作上可以節省約二十%到四十%的時間,所以當我們願意專心做一件事時,雖然表面上好像在浪費時間,不是應該一次做五件事情比較快嗎?但就結果而言,你願意專心先把一件事做完,再做另外一件事的效率,其實更快過那些一次做五件事的人。同時做很多事情,越忙越有效率,這真的只是一個迷思,如果我們仔細去看成果,從完成事情的滿意度或花費的時間來看,其實一次只做一件事是聰明的選擇,慢慢來,真的比較快。
特別在現代忙碌的社會裡,你可能覺得慢慢來太難了,沒有時間。一行禪師和他的朋友艾倫曾有一段對話,說明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行禪師問艾倫:「你覺得家庭生活輕鬆嗎?」
艾倫沒有直接回答,他說:「自從小女兒出生後,我已經幾個禮拜沒睡好了,但現在我試著不再去分割時間,我把陪大兒子的時間也當作自己的時間,教他寫作業時,我想辦法把他的時間看成自己的,我和他一起寫作業,感受他的存在,並且想辦法讓自己對我們在那段時間裡做的事感興趣,結果不可思議的是,現在我有了無限的時間給自己。」
有許多正念課程的學員跟我分享,以前的生活總是汲汲營營,現在漸漸變得從容不迫,就像艾倫在陪伴兒子學習時,對於當下保持清醒的覺知,所以他擁有了無限的時間。我也有深刻的體驗,在學習正念前,常覺得工作時間不夠用,但練習正念後,我能夠更專注、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並且是在放鬆從容、不慌不忙的狀態下。即便在工作中,細細體會打字時手指的觸感,仔細聆聽同事說話時背後的情緒,真真切切活在當下,我發現我的時間好像變多了,一天二十四小時似乎變成了四十八小時。
從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到矽谷高科技公司,從一流顧問公司到世界知名教育學府,它們都在開設正念課程,鼓勵員工或學生練習正念。這些都是走在世界最前端的機構,必須具備最快的創新,最高的效率,為什麼願意讓人花時間練習正念?因為它們發現成員在練習正念後,創造力、專注力、抗壓性和身心健康都有所提升。此外,實證顯示學習正念的主管,做事(創造績效的能力)和帶人(領導部屬的能力)都變得更好,所以這些單位持續在企業內推廣正念訓練。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年輕時曾經花了七個月在印度學習冥想,賈伯斯親口說過:「印度的冥想時光塑造了我的世界觀,並最終影響了蘋果的產品設計。」。基金教父雷.達里歐(Ray Dalio)堅持冥想已經四十多年,他說:「冥想是幫助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這些偉大的企業家都從正念中學會了提高工作效率、集中專注的方法,開拓了創新思考的潛能和心靈平靜的力量。
正念並不等於冥想和打坐
大部分人會以為正念就是「冥想打坐」,其實正念包含很多形式,不只是冥想打坐時才正念,吃東西、甚至走路也可以很正念。它是一種態度,你可以應用在生活中各個層面。
當人進入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時,身體的肌肉是放鬆的,但是精神意念是集中的。這其中有兩種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將你的意念固定在一個點上,如自己的呼吸,或有些宗教的冥想可能會重複念某個經文或咒語;第二層面是廣泛的打開所有感官去察覺你的內外,所有聽到的聲音、聞到的味道、空氣的溫度,甚至察覺身體各部位的感覺,心裡的情緒還有頭腦的想法。
前者的正念冥想法是把你的意識收窄,專注在一件事上,稱之為「集中式覺察(Focus Attention)」;後者的正念冥想法是在冥想當下全然的開放,去感受和觀察,將意識感官整個打開,全然的覺知發生的一切,稱之為「開放式覺察(Open Monitoring)」,敞開自己覺察當下,心會逐漸變得寬廣,我們學習接受一切事物,不帶好惡評判。
我曾看過一部紀錄片,片中的主持人去訪問每個行業中的頂尖專家,包括享譽國際的神經外科醫生、米其林三星餐廳主廚或國寶級雕塑大師。他們都分享了自己在工作時的狀態:全然投注在自己每一個工作步驟上,以至於他們的感官可以放大數倍,能夠察覺到許多細微變化。例如神經外科醫生在開刀時,他能夠察覺病人神經的細微變化;米其林三星主廚在料理時,能感覺到食材的細微變化;雕塑大師在捏陶時,可以感受到陶土在他手中的細微變化。這些都需要我們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當下,打開感官,好好去覺察自己的每一步在做什麼。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僧人得道了。小和尚問他:「師父,你得道前在做什麼?」師父回答:「吃飯、掃地、砍柴。」
小和尚又問:「那得道之後呢?」師父說:「吃飯、掃地、砍柴。」
小和尚說:「兩者差別在哪裡?」
師父說:「以前我是吃飯的時候想著砍柴,砍柴的時候想著掃地,掃地時想著吃飯。現在吃飯的時候吃飯,砍柴的時候砍柴,掃地的時候掃地,也就是,活在當下。」
師父的心思意念不偏離,就只放在當下該做的事情上,而且是打開所有感官,細細品味當下每一件事,包括砍柴的力度、掃地的角度、煮飯的溫度等,他都能夠一一感受,這也是練習正念中最重要的第一步:學習覺察。
開放式覺察的練習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什麼是開放式覺察,我想讓大家玩一個遊戲。
「哇!好驚訝!」這是大家結束遊戲時的反應。我第一次玩的時候也是,第二次玩就發現端倪了。第一次玩時,所有注意力都只放在被拿走的牌上。但是第二次玩時,你不只會注意你挑選的牌,也會注意周遭所有的牌,你是開放的覺察當下所有的訊息,因此就會發現,雖然後面沒有出現你挑選的牌,但也察覺到所有牌都換掉了。
在未來的八週練習課程裡,大家從集中式覺察開始練習,漸漸到開放式覺察練習,開放自己去覺察和接納你的身體、情緒、想法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