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我的常識不是他的常識?

我從小就是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成長,經常被告誡著:「遇見有困難的人要展現親切的態度。」所以換作是我看見迷路的人,肯定會坐立難安,非上前幫忙不可。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出身於基督教的家庭,所以我理當很清楚,「所有人都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長大」。
儘管如此,我在那瞬間還是感到意外又氣憤。

除了向人問路,出門上班走樓梯遇見樓下鄰居時,明明說了「早安!」卻沒得到回應時,也會感到一陣錯愕。
「明明都笑著打招呼了,為什麼當作沒看到?」上班的路上,腦袋不住思考著這件事,甚至陷入自我懷疑,「就算在工作,一想起來還是鬱悶不已的我是不是很奇怪?」
但這正是因為我將「回應打招呼視為理所當然」,才會陷入不愉快的情緒之中。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要主動向別人打招呼!」因為深信「人際間的問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當別人擺出「視而不見」的冷漠態度,就會覺得彷彿「被背叛了!」一樣,瞬間湧現怒氣。
有時連我都很驚訝,居然連在工作時想到都會生氣。但這都是因為我過度信任社會上人際關係的緣故。

不過,最近無論是在學校的課堂上,或是愈來愈多家長都會再三叮囑孩子:「不認識的人來打招呼,不要理會。」
這是因為社會上發生許多孩子在與陌生人交談後遭到誘拐的事件,所以各界咸認有必要提高孩子的警覺心。
在這種教育下的孩子長大之後,自然會覺得「對陌生人的問候視而不見很正常」。
如此一來,當對方表現出冷漠、忽視的態度時,倒也不能因此就怪罪對方。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家庭,甚至不同的時代,人們所接受的教育與常識自然都不同。然而,唯獨我因為過度依賴人際間的原則,認為大家應該都和自己一樣才對,才會感到吃驚,並且覺得遭到不當對待而受到打擊。

◎愈是「不相信別人」的人,就愈相信別人

像這種「對社會過度的信賴感」,就是同儕壓力的根源之一。
但是,那些施加同儕壓力的人並不會察覺到「正是自己對社會過度的信賴感,造成自己無法容忍別人出錯」這一點。
而且他們會漸漸覺得,「不管是誰都讓人很火大!」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誰也不相信」的緣故。

但是,現實生活中「別人往往不會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所以一心認為「別人本來就應該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的人才會這麼憤怒。
如果真的「誰也不相信」,對別人根本毫無期待,就不會因為別人違背自己的想法而發怒吧?也就是說,那些嘴上總說「自己誰也不相信」的人,實際上心裡卻認為他人「理所當然會那樣做」,對他人抱著過剩的信賴感。
所以,只要稍微偏離自己的標準,就會嚴厲指責對方「為什麼那樣做!」「連這點程度都做不到嗎!」給予他人極大的壓力。
雖然自己也覺得「如果不抱期待,何必把同儕壓力強加在別人身上⋯⋯」可一旦發現有人的行動踰越了自己所設下的那條線,又立刻怒氣沖沖地加以撻伐。

◎試著放下對這世界的信賴感

其實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中數也數不清。
例如開車。
原本還一派輕鬆地說「本來就有形形色色的駕駛」,但當自己因為塞車而耽擱到既定行程,又發現「那輛貨車怎麼在超車道上慢吞吞的,前面明明很空!」時,整個人火氣就上來了,「搞什麼鬼!後面塞成一團,為什麼還不趕快離開超車道!」
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後面會塞得這麼嚴重,是因為貨車駕駛分心在玩手機」,於是內心更火大了。
不過,馬路上本來就不乏那些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因此與其對外部不可控的因素抱著過度的期待,不如想著先保護好自己,這才是所謂「大人」應該優先考慮的現實問題。只不過當下情緒湧上,對社會的信賴感瞬間提升,就會忍不住因為「大家本來就應該好好遵守交通規則!」的念頭而勃然大怒。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即便原本嘴上說得好聽,願意接受自己與周遭人的差異。然而當情感遭受衝擊,卻又立刻高舉原則大旗「大家都得這麼做才行!」就此化身為同儕壓力兒童。

正因如此,請務必建立你的自覺。
也就是相信這世界,卻不會因此生氣的自覺。
我現在察覺到「自己正在施加同儕壓力」的次數變多了。雖然目前已經可以很快意識到「啊,我又來了∼」然後快速抽離那樣的狀態。但以前可是會對那些「背離規矩的人」滿滿怒火、不斷抨擊呢。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變身成同儕壓力兒童,務必去意識到自己正是因為「對這社會有著驚人的信賴感,才會這麼生氣」。
試著放下對這世界的信賴感,你就會發現到「咦,原來自己也可以這麼淡然」,內心的同儕壓力便瞬間一掃而空。
話雖如此,當情感一再受到影響,過去那個動不動發脾氣的自己還是會帶著火氣回來,並且怒斥對方「為什麼不去做○○!」。
然而,這種帶著攻擊性的情感到底從何而來?
我會在下一節,進一步介紹這種情感的機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