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願你承得下悲傷,也輸得出力量
  任何一種心態都是每個人對生活的不同看法。在現實生活中,每個女人都可能遭受各種打擊和挫折:因為考試落榜而精神萎靡,因為失戀而憂傷,因為無法適應快節奏的工作而垂頭喪氣……這些心理多半是人們意志薄弱,心態不成熟的一種表現。而這些異常的、悲觀的心理往往導致痛苦的人生,往往影響你對世界的正確看法。
  悲觀的女人實際上是以自己悲觀消極的想法看待客觀世界,在悲觀者心中,現實是或多或少被醜化了的。有些女人對未來和生活,往往持有一種悲觀的迷茫心理。對自己的過去,無論輝煌與否都一概加以否定,心裡充滿了自責與痛苦,口中有說不完的遺憾和悔恨。她們對未來缺乏信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什麼事都做不好,認知上否定自己的優勢與能力,無限放大自己的缺陷。她們經常失眠多夢,嗜睡懶動,或覺得自己比平時更敏感、更愛掉眼淚等,重者自我意志消沉,時常自怨自艾,或心境悲哀、待人冷漠。
  放眼二十世紀的女作家,張愛玲的一生完整地詮釋了悲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多麼巨大。
  張愛玲一生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族小姐,卻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憫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在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是待人還是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來獨往。她在文章裡和讀者閒話家常,但生活中卻始終與他人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一九四〇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簡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所以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這種生活態度的確不是普通人能夠承受或者是理解的,但用現代心理學的眼光看,其實張愛玲的這種生活態度源於她始終抱著一種悲觀的心態活在人間,這種悲觀的心態讓她無法真正深入生活,因此她總在兩種生活狀態裡不停地左右徘徊。
  張愛玲悲觀蒼涼的色調,深深地沉積在她的作品中,無處不在,產生了巨大而獨特的藝術魅力。但無論作家用怎樣流利俊俏的文字,寫出怎樣可笑或傳奇的故事,終不免露出悲音。那種滲透著個人身世之感的悲劇意識,使她能與時代生活中的悲劇氛圍相通,從而在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上臻於深廣。
  張愛玲所擁有的深刻的悲劇意識,並沒有把她引向西方現代派文學那種對人生徹底絕望的境界。個人氣質和文化底蘊最終決定了她只能回到傳統文化的意境,且不免自傷自憐。因此在生活中,她時而沉浸在世俗的喧囂中,時而又沉浸在極度的寂寞中,最後孤獨終老。
  張愛玲的悲劇人生讓我們看到了悲觀對一個人的殘害是多麼慘重,女人要追求幸福的生活,就要讓自己的心靈從悲觀的冰河裡泅渡出來。
  我們不難發現那些生長在廢墟之下的植物,它們被壓在沉重的石頭磚瓦之下,一年又一年,幾乎已經喪失了生存的機會。但一旦它們見到陽光,就立刻恢復了勃勃生機,而且令人意外地綻開一朵朵美麗的鮮花。
  其實,女人也是如此。一個女人,不管她遭受了多少苦難,一旦信念的陽光照耀在她的身上,她便能獲得至高無上的力量,這力量推動她去改變生活,擁抱幸福燦爛的人生。
打不破思維,憑什麼過漂亮的生活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按照傳統的模式生活、工作,我們會覺得苦悶,生活沒有絲毫的樂趣,只是機械地重複,今天重複昨天,明天重複今天,在生活的河流中沒有一點新鮮的顏色。我們慣於只走別人走過的路,卻從不曾發現另一條路上的果實更多,更誘人。
  在《莊子》中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
  惠子家裡有一個大瓠瓜,他卻因為它太大而發愁,因為他不知道拿它做什麼用。莊子就批評惠子,把大瓠瓜晒乾了挖空當作一條簡易的船,可以方便出行,惠子竟然擔心瓠瓜太大了沒有用,真是「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莊子這一句話不僅罵了惠子,還罵了古今中外的很多人。一個人心中空空,不懂得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考慮問題,不善於利用資源,缺乏創新,就是一個十足的大笨蛋。
  有一位禪師寫了兩句話要弟子們參悟,這兩句話是:「綿綿陰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弟子們得到這個話題便議論了起來。
  第一個說:「兩個人走在雨地裡,有一個人卻不淋雨,那是因為他穿了雨衣。」
  第二個說:「那是一個區域性的陣雨,有時候連馬背上都是一邊淋雨,另一邊是乾的,兩個人走在雨地裡,有一個人不淋雨,卻是乾的,那有什麼稀奇。」
  第三個弟子得意地說:「你們都說錯了,明明是綿綿細雨嘛,怎可說是區域性陣雨,一定是有一個人走在屋簷底下。」
  這樣,弟子們你一句我一句,說得好像都有理。
  最後,禪師看時機已到,就為大家揭開謎底:「你們都執著於『不淋一人』的話題,且執著得過分厲害,那當然要爭論不休。由於爭論,所以距離真理越來越遠。其實啊,所謂『不淋一人』,不就是兩人都在淋雨嗎?」
  很多時候,我們思考問題時,就如同這些弟子一樣一味地只在表面上轉來轉去,鑽牛角尖,這樣只會離問題的實質越來越遠。要學會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式,只有創新才會有突破。
  科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跳蚤放在桌子上,然後一拍桌子,跳蚤條件反射地跳起來,跳得很高。然後,在跳蚤的上方放一塊玻璃罩,再拍桌子,跳蚤再跳就撞到了玻璃,跳蚤發現有障礙,就開始調整跳的高度。然後科學家再把玻璃罩往下壓,然後再拍桌子。跳蚤再跳上去,再撞上去,再調整高度。就這樣透過不斷地調整玻璃罩的高度,跳蚤就不斷地撞上去,不斷地調整高度。直到玻璃罩與桌子高度幾乎相平,這時,把玻璃罩拿開,再拍桌子,跳蚤已經不會跳了,變成了「爬蚤」。
  跳蚤之所以變成「爬蚤」,並非已喪失了跳躍能力,而是在一次次受挫後學乖了。牠為自己設了一個限制,認為自己永遠也跳不出去。儘管後來玻璃罩已經不存在了,但玻璃罩已經「罩」在牠的潛意識裡,罩在牠的心上,變得根深蒂固。行動的欲望和潛能被固定的心態扼殺了,牠認為自己永遠喪失了跳躍的可能。
  我們很多時候就像這隻跳蚤一樣,一次次的受挫、碰壁後,奮發的熱情、欲望就被壓制、扼殺。你開始對失敗惶恐不安,卻又習以為常,喪失了信心和勇氣,漸漸養成了懦弱、猶豫、害怕承擔責任、不思進取、不敢打拚的習慣。這樣不知不覺就會被各式各樣的鎖鏈困住,所以,我們要悉心審視纏繞於身的鎖鏈,讓自己從中解放出來,去創造新的生活。
  而我們常常又習慣於傳統的思維方式,按照眾人流行的慣性思維去思考,走著別人走過的路,做著別人做過的事,一切的一切都是別人的,所以我們無從突破。勇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才能採擷到豐碩的果實。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