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1 自信溝通很重要嗎?~如何建立心理安全感?

[「心理安全感」:提升公司生產力的重要關鍵]
各位最近應該常聽到「心理安全感」這個詞吧?
所謂的心理安全感,是指「在職場上無論對誰都能夠毫無顧忌地發表意見」的狀態。Google 從二○一二年到二○一六年推出了一項大規模職場改革計畫,其結果顯示:
「心理安全感是提升公司生產力不可或缺的要素。」
此結論一出,心理安全感立刻成為大小公司的矚目焦點,市面上也出現許多心理安全感的相關書籍,其中也包括艾美.艾德蒙森(Amy C.Edmondson )教授、石井遼介先生等人的作品。
如今人們的價值觀愈來愈多元。
以往日本公司只在畢業季招募新血,採取的也是論資排輩的終身雇用制;如今換工作已逐漸成為常態,我們每天都在多元價值觀之中求生存。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人們開始注意到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性,心理安全感這個詞也在短時間內廣為流傳。

[關係對等才能建立心理安全感]
問題來了,要如何才能建立心理安全感呢?
答案就是「溝通能力」。
很多人對於「該如何建立良好的雙向關係」這個問題都是一個頭兩個大。
也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企業組織開始引進「自信溝通」的概念和技巧。
本書除了列舉溝通的「技巧」,還會教各位應用什麼樣的「心態」與人來往,建立彼此相互理解的關係。基本上,要做到自信溝通,你必須建立下述三種心態:
●即便與對方意見相異、價值觀有所不同,也要做到互信互重,進行有建設性的討論。
●雙方都能夠暢所欲言,坦率說出己見,毫無顧忌地闡述想法。
●即便發現有錯,也能夠以對等的態度進行對話。
關於這三點,我們將在下一節詳述。

[自信溝通:建立心理安全感的良方]
你是否經常這樣想呢──
「我這樣說會不會很奇怪啊?」
「我的想法一定是錯的⋯⋯」
「人家一定不會把我這種小咖的意見當一回事⋯⋯」
事實上,這些想法正是阻擾自信溝通的罪魁禍首。只要養成自信溝通的心態並學會相關技巧,就能夠一次解決這些問題,讓職場上的意見交流更加熱絡。
沒錯,想要在組織和團隊建立心理安全感,自信溝通就是這麼有效。

2 只注重「資訊分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一對一面談,你需要的是自信溝通]
現在很多公司都讓上司和下屬採用「一對一面談」的溝通方式,這時就一定要具備自信溝通的觀念和技巧。
在一對一面談時,上司必須引導下屬說出真正的想法,在下屬遇到煩惱或問題時給予適當建議。因中間一定會牽扯到上下從屬關係,導致上司有時說話態度高高在上,或固執己見。
在這樣的情況下,下屬很容易因為過於顧忌而無法說出真正的想法,這麼一來,不僅糟蹋了得來不易的溝通機會,也辜負了公司安排一對一面談的美意。
「自信溝通」能幫助我們跳脫上下尊卑的框架,以對等的角度向彼此表達想法,無論你是上司還是下屬,要在職場裡溝通無礙,就一定要學會這套技巧。

[溝通不僅僅是分享資訊]
在遠距工作成為主流後,許多企業開始透過即時通訊功能或電子郵件來報告和聯絡事項、分享資訊。但就溝通而言,光這麼做是不夠的。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平時在與人相處時,都會想像對方現在的心情如何。只有坦率地去分享彼此的狀況,才能拉近心的距離。
職場也是同樣道理,同事之間必須透過對話來釐清對方的價值觀,像是對方注重什麼,或得知彼此的感受,像是:
「現在不知該如何處理某項工作。」
「客戶說了某些話,讓我很擔心。」
「今天身體很不舒服,目前已累得半死。」
也就是說,如果企業多用通訊軟體、電子郵件作為溝通工具,讓溝通只剩下報告和聯絡事項等資訊分享,將減少拉近「心距」的機會。
我到企業教課時,常有學員跟我說:
「開始遠距工作後,有時想要向同事分享一些小事,像是被某人稱讚很高興、客戶說了某些話讓我感到很幸運、很擔心某件事之類的,都不知道該怎麼開口⋯⋯」
有些人則表示遠距工作讓他們感到孤獨空虛。
在這個遠距工作愈來愈發達的時代,我們更需要與人分享小事、坦率表達自己的感受,「刻意」地去與人交談。

3 你的自我表達方式是哪一種?

[攻擊型自我表達]
除了自信型自我表達,還有攻擊型自我表達,以及消極型自我表達。接下來要請各位回顧一下自己的表達方式,釐清自己經常使用哪種表達方式,在哪些場合又習慣使用哪種表達方式。
攻擊型自我表達是「用打壓對方來堅持己見」。簡單來說,就是不打算透過對話或討論來解決問題,而是設法支配、制服對方來讓自己處於上風。該類型認為「溝通的目標是贏過對方」,有些人甚至會在發現對方的意見、想法、期望與自己不同時,馬上變得劍拔弩張。
你平常在表達時有以下情形嗎?
●自顧自地闡述意見,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
●因不肯讓步而變得十分強勢或情緒化。
●不願聽對方說話,無視對方感受。
●得理不饒人(想方設法辯贏對方,不給對方反駁的餘地)。
●不合己意就強迫對方服從,例如怒罵對方:「少廢話!乖乖聽話就對了!」
●用職位權力來威嚇、支配對方。
●以「這是規定!」逼人就範,也不好好向對方解釋。
這類人在責備下屬或後輩時,一般都是很情緒化地破口大罵,像是:
「這已經不是你第一次犯這種錯了!」
「上次你也是一直道歉說不會有下次了,結果呢?你一定是不夠用心,否則這種錯怎麼會一犯再犯?」
即便對方已經在反省了,還是咄咄逼人,用言語攻擊對方。
有些案例甚至會在不順心時遷怒出氣,做出用力甩門、踢東西、拍桌,或大聲嘆氣、「嘖」地發出咂嘴聲、發出很大的聲響等等擾人行為。
這種做法只有在極少數的情況下能讓事情順心如意,大多時候都只會讓人感到畏縮,甚至讓對方心生怨懟。
這樣當然無法建立起信任關係,更別提打造一個有心理安全感的職場了。

[你是否對人發動了「被動式攻擊」?]
各位聽過「被動式攻擊」這個詞嗎?
這個詞的英文為「Passive Aggression 」,「Passive 」是「被動的」,「Aggression 」是「攻擊」之意,合起來就成了聽起來有些矛盾的「被動式攻擊」。
下列這些非直接攻擊人的言行,都屬於「被動式攻擊」──
●不趕快完成人家交代的事,一拖再拖造成對方麻煩。
●扯人後腿,給團隊添亂。
●在背後說人壞話。
●只要有人拜託你做事,就故意唉聲嘆氣,擺臭臉表達不滿。
●拿東西出氣,像是打字時用力敲鍵盤。
●刻意忽略某人,不跟某人說話。
●未完成工作交接就惡意離職,讓同事大傷腦筋。
上述行為乍看之下或許不具攻擊性,但其實都屬於攻擊行為。
這類行為不只發生在職場,也會發生在私生活中。舉例來說,A因為另一半B不幫忙做家事而心生不滿,像這種情況,A應該要直接告訴B:「我希望你可以幫忙洗碗。」
然而,A卻沒有直說,而是在心裡暗罵道:「我上一整天的班已經累得半死,回來還要伺候你吃飯,為什麼你可以悠悠哉哉在那邊看電視?這種時候應該要自己主動過來幫忙吧?傻眼欸⋯⋯」
A很不高興B沒有察覺他的不悅,於是便擺著一張臭臉,不時大聲嘆氣,故意發出很大的聲響⋯⋯。
在沒有明說的情況下,別人當然搞不清楚你到底在生什麼氣。經歷太多次這種「無言的抗議」後,對方只會覺得你很難搞,進而跟你保持距離,盡可能地減少與你接觸。
另外,這類型的人離職時大多都是心懷怨恨,他們不會明確說出自己的不滿,而是在把整個辦公室搞得烏煙瘴氣後就拍拍屁股走人,讓留下來的同事收拾爛攤子。
這麼做會讓其他人產生罪惡感,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進而怪自己不該惹對方生氣。
事實上,這正是這類人發動被動式攻擊的其中一個目的,即便他們無意為之,這些行為還是會傷害到別人。
在這裡要告訴大家,這樣是無法與人建立牢固的信任關係的。
事實上,無需劍拔弩張,一樣可以向人表達自己的意見!
如果你常對人發動上述的被動式攻擊,請務必重新審視什麼才是溝通的目標,學習其他的表達方式。如果你經常遭受被動式攻擊,本書也會教你如何見招拆招,還請繼續看下去。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