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疾病
這篇文章想與各位討論「心臟」疾病,它是由情緒延伸出來的疾病。我在之前的文章曾經提過,一個人的身體會依照它的靈魂設定來做反應,如果靈魂感受到能量的阻塞,那麼身體就會依照那樣的感受而反應出實質的疾病。我把所有的疾病歸類為身心靈三大類,其中的心理疾病在我的觀念裡就是由情緒延伸出來的疾病。之所以把「心臟」獨立為一篇文章,是因為我們的內臟所對應的是各自不一樣的情緒,我們在未來會各自分開來做討論。
由於家族有心臟相關病史的緣故,所以我花了許多時間研究心臟疾病,也好幾度懷疑自己可能有心臟的遺傳疾病。多年觀察下來,我發現任何心臟疾病其實都是很標準的情緒疾病。相信各位應該有發現,今日無論你感受到什麼樣的情緒,你的心臟一定都會跟著做出反應。
心臟像是一個情緒的管控中心,掌管著你所有情緒的輸出與輸入。許多事情透過我們用心去感受之後,可以決定我們的情緒到底要如何去表達。就好比在面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或是厭惡的人事物的時候,我們的心可以感受到的不單單只有喜歡,還有哀傷、痛苦、糾結……等各種情緒,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心臟疾病與人的情緒有很大的關係。
在我年少無知的時候,覺得只有毫無情感的人才會得心臟病(像是一種報應一樣),這可能跟我對父親的偏見有關。但透過這麼多年的諮詢,我發現,通常容易得到心臟疾病的人幾乎都有以下特質:
1. 他們可能本身就是一個共感較強的人,所以也比較容易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樂。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無法為自己找到一個抒發情緒的管道的話,那麼他們所感受到的能量就會堆積在胸口處,然後慢慢地形成一種疾病。
2. 他們傾向壓抑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說,即便他們對某件事有很強烈的感覺,但是他們透過邏輯告訴自己是無感的,進而不讓任何情緒表現出來。而這樣的行為往往會先讓他們有胸口悶悶的感覺,進而到胸口疼痛、收縮或者血路不通的感覺。
我們都知道,「心臟」是負責傳送所有血液的工具,也等同於傳送靈魂所需要的所有能量。所以試想,如果你今天一直告訴它不需要去感覺,也就是否定它本身功能的話,那麼它自然會出現問題。我曾說過,身心靈對一個靈魂來說是很重要的投胎因素,除了靈魂與身體上的需求之外,心理上的情緒掌控也是很重要的。一旦人們可以從這三者中取得適當的平衡,自然就能夠找到維持健康的方法。
因此,「心臟」疾病被我分成兩大導因,一是感覺得太多,但釋放得太少;二是完全說服自己不要去感覺,或是過度壓抑情緒。靈魂是具有意識與情緒的存在,藉由身體的感受,我們的感官會比在靈魂狀態下還要來得敏銳,所以當你在面對所有情緒與感覺的時候,與其壓抑或是否定它,最好的方法是去正視、了解並感受它。去思考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又該如何去紓解這樣的情緒。如果這樣的情緒不是自己想要的,那麼你又可以做什麼去排解它,以及避免未來這樣的疾病發生。
此外,有人好奇在面對有心臟疾病的人該怎麼辦?我個人覺得在面對任何疾病的時候,很容易會陷入「我不知道能為對方做什麼」的無能為力感。但我希望各位花一點時間理解,我們靈魂之所以投胎,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更好的靈魂。所以你「要什麼、是什麼、又想成為什麼」對靈魂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基礎。如果你了解這個道理的話,就會知道今天你的身體,無論高矮胖瘦,又或者是有所殘缺,全都是你在還沒有投胎以前精心計劃出來,是最完美也最適合你用來克服人生功課與達到目的的安排。這也是為什麼學會愛自己會是靈魂進化的基礎,而不是老是拿自己與他人做比較。特別是在靈魂具備獨立個體性的前提上,即便再相似的人也會有全然不一樣的功課。
一旦了解靈魂的整個鋪陳,也知道身體上的疾病所反映的只是內在靈魂設定的話,那麼就可以在平常多花一點時間去正視以及處理自己的感覺,而不是讓它形成堵塞或壓抑的存在。每天只要花三十秒的時間與自己對話,稍微對自己的情緒產生覺知並做適當的調整,你自然會慢慢地感受到胸口那股不舒服的感覺得到舒緩。而不是總是要到真的生了場大病之後,才來臨時抱佛腳。既然心是掌管情緒的器官,那麼就學著讓情緒自然地流動吧,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這才是情緒最應該有的模樣喔。
如果人生是鋪陳好的,那又為什麼要與命運對抗?
相信長期追蹤我的朋友們應該很常聽到「人生藍圖」這個詞。意思是說,在這一輩子裡,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平台,遇到什麼人、事、物與功課,全都在藍圖的規劃裡面。也因為這樣的說法,難免有許多網友覺得困惑:如果人的一生都已經在藍圖計劃裡,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那麼努力地與命運對抗?
我希望能藉過這篇文章的解釋,讓大家知道它們並沒有相互抵觸的地方。
首先,我提過所謂的「人生藍圖」與他人和物質沒有任何的關係,包括你未來會和誰結婚,買什麼房子或車子,又或者是做什麼工作。「人生藍圖」本身比較著重在靈魂內在的進化。就好比你這一輩子想要學習如何去愛,那麼你的平台在設計上可能會讓你在童年時感受不到愛的感覺,中期會發現這樣的行為模式無法讓你得到愛,而後期會透過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慢慢地找到愛人的方法。或者是想要學習信任的人,可能會有個無法信任任何人的成長背景,以致於可以慢慢地學習克服這個功課,進而找到可以信任人的方法。
當然,各位一定會好奇,為什麼我們想要學習的事物都會與我們的平台設計背道而馳?這源自於人們在快樂的情境下往往無法學習,唯有透過親身體驗磨練與考驗的痛苦之後,才會為了避免相同的事情再次重演而強迫自己成長與改進。這也是為什麼一出生就感受幸福與愛的人,不會想要對現有的人生做任何改變;而渴望被愛卻無法感受到愛的人,會潛意識地想要做些改變以達到未來可以被人愛的結果。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體驗所學習到的領悟,會深植在靈魂的記憶深處,等到有一天必須從這個身體離開時,我們還可以帶著這些領悟進化到下一輩子。在凡事皆為一體兩面的前提下,安逸會造就人們的理所當然或是懶散的態度,而困苦的環境會激發人們改善的欲望。
而「人生藍圖」之所以與物質沒有任何關係,是因為一個人所接觸到的人事物,可能會因為自身振動的不同而有所轉換。舉例來說:對一個五歲小孩來說,十元可能就算有錢,但對一個四十歲的人來說,十元根本連有錢都談不上。對貧窮人來說,一百萬能夠改善一輩子的生活,對習慣奢華的人來說可能還不夠一個晚上的消費。這也是為什麼在人生藍圖的鋪陳上,很少有任何物質的定位,而是更著重在精神層面上的感覺。因為一旦感覺是明確的,周遭的物質自然會隨著你當下的振動而有所改變。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吸引力法則只會回應你是誰,而不是你想要什麼。
現在讓我們回到問題上,為什麼人生藍圖已經計劃好了,你卻還要與命運對抗?這就像是你出門時已經預計自己要到某個目的地,在設定GPS時總會給你幾個選項。行程中如果不小心脫離了軌道,GPS就會重新計算你的路線,但最後一定還是會帶領你到達想去的目的地。
人生藍圖就好比是你要到某個目的地的決定,正如GPS一樣,你的人生不會只有一條路走,而是有各種路線供你選擇。你認知裡「與命運對抗」的過程,就像實際開車上路一樣,因為如果不上路,你就永遠不可能到達那個終點。這也是為什麼在過去的諮詢裡,有許多人質疑自己是不是偏離人生軌道時,我的答案都是千篇一律地回答「不可能」。如果你理解人生藍圖的安排,你就會清楚地知道,今日無論你選擇了那一條道路,或是用哪一種方式到達,你的靈魂都會重新計算路線以幫助你達到你想要的目的地。
靈魂是一種全知的存在,在安排來投胎之前,祂就已經思考過各種你可能會選擇的選項,特別是與你一同經歷了一世又一世的輪迴之後,祂們格外地清楚你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所以即便在人生的旅途中你選擇轉換跑道,那也全都是在祂們的計劃範圍之內。因為沒有哪一條路是正確的路,而是每一條你所選擇的路,無論在人類的觀念裡是好是壞,全部都會帶領你走向那個終點。因為命運本身並沒有任何的物質標準,它就像是到達目的地的路線,而你的努力則像是你要用什麼方式到達。無論你選擇步行、騎腳踏車、開車或是坐飛機,你可以選擇沿路欣賞風景慢慢地走到你的目的地,也可以選擇早點到達目的地,利用多餘的時間去享受你辛苦得來的成果。如果這一輩子沒有辦法達到靈魂想要的結果,那麼頂多是帶著到目前為止所學習到的領悟到下輩子再繼續努力罷了。但無論如何,如果「人生藍圖」等同於目標的話,那麼「努力」這兩字就等同於你的行動力。無論你人生想要得到什麼,都得要去執行之後才能有所收穫。
不過,即便我這麼解釋,還是有許多人認為:反正不管我選擇哪一條路都會到達那個終點,那麼我什麼事都不做不也可以到達那個終點?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在問:如果不出門,是否也可以到達西雅圖?沒錯,你或許可以從網路上查到西雅圖長什麼樣子,有什麼景點或美食,但那些體驗永遠不會是你的。就好像你眼睛看到的美食永遠不會吃進你的肚子裡是同樣的意思。如果你什麼事都不做的話會不會到達那個目的地?答案是:如果這輩子什麼都不做,那麼這一輩子一定不會到達那個目的地。但在「這輩子沒做完的功課,永遠會成為下一輩子的功課」的前提下,你下輩子做同樣功課的機率絕對是百分之百。所以無論如何,你一定會到達那個終點,只是不知道是哪一輩子而已。而且別忘了,拖延的功課往往還有附加利息,它不會變得更容易,只會變得更困難。所以,偶爾擺爛就像是走累了想要休息一下,而經常性的擺爛就好像決定不再繼續走下去,而一直在原地踏步罷了。人生是你自己的,你要用什麼方式到達那個目的地,或是以什麼速度前進,全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只要記得,你所能吸引的物質、生活條件全都取決於你的振動,而你所做的努力會決定你會以什麼樣頻率在振動著,以及顯化出什麼樣的生活水平。當你幫助靈魂到達祂想要進化的終點時,你沿途的振動也會因此而改變,進而改善你生活的品質,你所學習到的每一項領悟,也都會成為改善你生活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