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不要想著該怎麼做才對,而是你真正想要怎麼做
#過於合理變成無聊
#盡力活成最喜歡的樣子

人生中的命題,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拿高分的方式並不是揣測正解,而是你有沒有傾聽自己的想法,然後付諸實現。

從小到大,我很習慣拿到題目後開始作答,從學生時期的考卷,到職場主管交付的任務,先不管我能不能填上正確的答案,但已經讓我養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肌肉記憶。我曾以為每件事情都像一個保險箱,只要按圖索驥地將密碼輸入,就能拿到多數人想要的寶物,而我盡可能多蒐集幾個這樣的寶物,雖不至於一夕致富,但人生至少能一帆風順,不會出什麼太大的差池。

的確,我因此成為了一個很穩定的人,有穩定的生活、穩重的個性。面對很多事情,我已經很慣性地去思考該怎麼做才得體,也能很順手地給出符合邏輯的回應,就像一篇筆觸工整的文章,起承轉合都沒什麼太大的毛病,旁人都覺得我做得不錯,不過也僅此而已。

直到我漸漸發現,一直小心翼翼追求的「合理」,讓我變成一個墨守成規的無聊男子。我明明用著自己所理解的正確方式來應對,但在別人眼裡卻差強人意,不能說哪裡做得不好,可那就未必是對方想要的解答。我像是把每項科目考到了八十分,卻活得不如連試卷看都不看一眼的人那樣快活。別人颯爽地盡
情奔馳,我卻亦步亦趨地怕踩錯腳步,處心積慮想要讓身旁的人開心,可我卻連這麼做的意義是什麼都不曉得。

原來,每個人都知道「該怎麼做」,但「想怎麼做」又是另外一回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命運走向會截然不同,因為渴望的理想未來,本來就不只有一種。

年紀到了就該結婚、想賺錢就該做哪一行、與人相處就該怎麼做才討喜,如果你也聽過諸如此類的提醒,在遵循或拒絕之前,你都要先問自己,什麼才是你內心最想要的?因為只有你才需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無論對錯成敗,只問你想要什麼樣的未來。

記得把自己的念想放在所有人之前,並收下所有善意的建議與可參考的範例。在這趟有著做不完選擇題的人生裡,盡力活成自己最喜歡的樣子。

P.S. 想要回人生的主控權,就先將「我該……」的口頭禪改成「我想……」吧。

-------
今天有比昨天更好,慢一點也不會怎樣
#沒有一天是輕鬆的
#但你會慶幸還好撐過來了

每一場病都有各自的療程,你不用執著於什麼時候會好,只要明白這終究會好。

我想絕大多數的傷心,都是一種疾病,有時成因不明,症狀也不盡相同,可以是輕咳,也可能是重症。別人可能看來不怎麼樣,但只有你知道,有什麼痛苦在你腦裡掀起風暴。

如果從一開始就能知曉原因,接著對症下藥,或許高燒個幾天就能漸漸好轉。可我們往往花太多時間在苦撐,不願意承認心碎的人為什麼是自己,苟延殘喘地給自己上麻藥,用錯誤的方式止痛,不去看還在流血的傷口,還強顏歡笑著假裝自己很好。於是,在不久之後被併發症給吞噬,變成一個支離破碎的軀殼。

無論是從幾分墜落,傷心的此時此刻,其實都是將原本好端端的生活重新歸零的開始。這聽來可怕,但換個方向想,再糟的狀況也不過就這樣,當你能理解到這點,你便已經在低谷的月球上,留下阿姆斯壯的腳印,往復原狠狠地跨出一大步。

要好起來,最忌諱著急,沒有可以速成的快樂,沒有讓悲傷消失的魔術,每一點進步都是你負重前行得來的。也許有的人會想著不如放棄,當個行屍走肉的遊魂也好,但你要一定要百般提醒自己,只要你肯,一切都會好。這不是空頭支票,是每個劫後餘生的過來人所寫下的日誌。既然如此,早好晚好都沒有現在開始來得重要。復健的過程會疼,但疼痛的係數終將會與快樂交叉,你會重拾那些曾經很美好卻被暫時遺忘的生活,你會像是破繭而出般大口吸啜著空氣,不再因悲傷缺氧。有一天,你會開始不再關注康復的進度,卻一晃眼突然能不帶有一絲勉強地笑出來。

從病危通知走到出院的門口,是恍如隔世,是起死回生,也是你匯集了所有的好不容易。回頭看,沒有一天是輕鬆的,但後來,你總算能鬆一口氣,慶幸自己總算撐過來了。

相信在未來某天,當你看到另一個人心碎的時候,你會將這段歷劫歸來的故事告訴他,要他別放棄、要他撐下去。就算不知道恢復期何時結束,但只要每一天都好一些,慢慢來也可以。你是這樣過來的,他也會是,無庸置疑。

P.S. 今天沒有變好,那還有明天,明天永遠都還有明天,時間會還給從未放棄的人一個公道。

-------
想要無事一身輕,就得先要有拒絕的勇氣
#不要做個燙傷自己的好人
#沒幫上忙也不用感到抱歉


一個什麼都說好的人,肯定很討人喜歡,但這份喜歡的代價,卻是用沒人看得見的辛苦換來的。

我曾經是別人眼中那個「沒問題先生」,這對我來說並不是貶義,因為我很喜歡幫助人,也喜歡看那些得到幫助後的笑容。所以當別人有求於我,我幾乎不會拒絕,甚至當我勉為其難地婉拒,莫名的罪惡感會爬滿全身,即便對方說著沒關係,我也總覺得欠他一個幫助。

我不是在做慈善事業,但我真的很難無視求助訊號。我曾為了別人想要的東西而排隊幾個小時、為了幫同事脫罪而得罪上司、借了不是小數目的金錢讓對方買奢侈品,更誇張的事就不多提了。而且上述這些還都無關愛情,為了戀人我可以赴湯蹈火,又是另外的故事。

有人說這樣的善良是美德,也有人說何必這麼有求必應,而在看到心理學上的「討好型人格」後,我終於得到了解答。「慣性犧牲自己、以別人的想法優先、渴望被喜愛、不懂得拒絕、擔心得罪人、沒有底線」等行為特質,彷彿像是貼在我姓名上的標籤。我竟不在乎別人把麻煩我當作家常便飯,只在意自己是否招待不周;明明幫助人曾是使我開心的事情,但後來逐漸變調時,我卻沒察覺哪裡出了問題。我的好在別人眼裡是理所當然,做得越多反而越不被當作一回事,我才明白能有求必應的不是神,就是傻到沒有原則的人。

為了別人的事情忙得焦頭爛額,本質上就脫離了幫助的美意,就像你想幫別人還債卻散盡家產,本末倒置的結果就是為難了自己。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拒絕,是那個老愛跟我借錢的朋友,在還完跟我借的錢後又再次開口,那一瞬間我便醒了,原來我的毫無底線,也會豢養出別人的毫無底線。我忽然分辨得出他第一次借錢時,低聲下氣裡盡是忐忑與無奈,和多次借錢之後,雖然同樣地可憐兮兮,但語氣中卻有著肯定,彷彿吃定了我不會拒絕。我心一橫直說了沒辦法,當下在他眼神裡看到了一絲震驚,但我沒有對不起他,而他也摸摸鼻子說會再想辦法,我便明白自己做對了事情。

我沒有向想要討好他人的焦慮妥協,沒有被怕別人失望的恐懼威脅,就那麼一次果斷地拒絕,我終於和「討好型人格」和解。即便我還是會伸手救援溺水的人,但我已不再為拒絕感到抱歉。只幫我想幫的,只做我想做的,跟隨內心的聲音,做一個溫暖,但不燙傷自己的好人。

P.S. 拒絕不是自私,是承認自己力有未逮。沒能幫上忙固然抱歉,但於情於理都是兩不相欠。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