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05 雪球速讀法的兩大原則

◎第一原則:「讀得快,更容易理解內容」

當我向別人提到我會速讀的時候,他們常會說出這樣的疑問:「讀那麼快,真的有辦法理解內容在講什麼嗎?」

我都會回答:「當然可以理解書中內容囉!」並反問他們,大約要花多少時間來讀一本書。得到的答案大多是「要花一個禮拜」、「大約要一個月」之類。

聽到他們的答案,我卻覺得「要是讀得那麼慢,反而沒辦法理解內容吧」。而這個想法讓我歸納出第一原則。

若花一個禮拜慢慢讀一本書,讀到後面,就會逐漸忘記書的一開始寫了些什麼內容,反而不容易掌握到這本書的整體架構。

為了掌握住這本書的整體架構以及文字脈絡,即使不明白內容在講些什麼,也該不顧一切的把整本書先讀完。

打個比方來說,請試著回想這樣的經驗。你去參加一個派對,想加入某個小團體之間的對話,你會怎麼做呢?一開始,你並不曉得他們在講些什麼,是不是覺得他們講的東西好像左耳進右耳出?

這種時候,即使不明白內容,也要把他們的對話持續聽下去,直到察覺到「啊,原來你們在講這件事」,一下子便明白他們在講什麼,才有辦法加入他們的對話。

讀書的時候也是一樣,與其執著在看不懂的部分,反覆看上許多遍,不如先一口氣讀下去,以明白整本書的架構,才能更快的掌握到這本書的主旨。換句話說,速讀並不只是「讀得快而且看得懂內容在講什麼」,而是「正因為讀得快,才能看得懂內容在講什麼」。

相反的,大多數的人有著「慢慢讀才看得懂內容」的成見。要是碰到看不懂的部分,就會一直卡關,想慢慢把那個部分讀懂。

雖然許多人覺得「速讀」是「膚淺的閱讀方法」;「精讀、慢讀(Slow Reading)」才是「深入的閱讀方法」,但事實上,慢慢讀並不見得就能夠理解得比較快、比較深入。

◎速讀比精讀更能深入閱讀

選擇慢慢讀的人,容易被內容的細節所困。

有句話說「見樹不見林」,若被一些瑣碎的內容困住,反而不容易理解整個文章的內容。要明白整篇文章的意義,不能只專注這一小部分,而是要放眼文章的整體內容。

當然也不能「見林不見樹」,但一開始先放眼整個森林,掌握整體情形,對我們來說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譬如,上台做簡報的時候,通常會先針對整體報告做出重點式的說明,「關於這個項目有三個重點」,一開始便呈現出簡報的骨架。

對聽眾來說,與其一開始就聽到一大堆詳細的說明,不如先告訴我們整體架構大概是什麼樣子,即使只是粗略的大綱也沒有關係。這樣,聽眾比較容易接受,對於之後所提到的細節也較容易理解。

而且,還有一個較為單純的原因。雖然這是因書而異,但大多數的書籍,看到愈後面,對內容的說明會寫得愈詳細。若一開始就不顧一切的往下閱讀,常常會發現前面本來一直看不懂的地方,其實沒必要花太多時間在上面。

因為有著「反覆閱讀」的前提,在閱讀時別太執著於細節,別一直停在看不懂的地方,總之先粗略的看過一遍,把看得懂的地方先弄明白。像這樣掌握住整體架構,才是深入瞭解書籍內容的捷徑。

使用雪球速讀法時,一開始先將閱讀範圍縮小到目錄、前言、後記,讀到本文時,即使有看不懂的地方也「高速」地把它讀過。這看起來是種很隨便的閱讀方式,但卻能掌握到這本書的整體架構,有著「放眼整片森林」的效果。

這就是第一原則:「讀得快,更容易理解內容」。

當然,如果用這種方式只讀一遍,就只是隨便讀讀而已,是相當膚淺的閱讀方式,但若「高速大量循環」持續重覆閱讀,逐漸深入一些細節以及原本不懂的地方,便能成為快速且深入的閱讀方式。

若精讀或慢讀有辦法持續讀下去,總有一天也能掌握住一本書的整體結構,並理解內容。但若碰到原本不熟悉的內容、艱澀的書籍,就需要超強的耐力及意志力才讀得下去,要是根本對這本書沒興趣,很可能會中途放棄。因此,愈困難的書,就愈不應該慢慢閱讀,而是要快速讀過,並反覆閱讀許多次,較容易理解書中內容。

◎第二原則:「第二次讀的時候,能比第一次讀得更快」

雪球速讀法就是高速大量循環的閱讀方式,「高速」與第一原則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大量循環」則是與第二原則「第二次讀的時候,會比第一次讀得更快」有密切關聯。

我會注意到這一點,是拜我的速讀體驗之賜。

經過一番與速讀的苦戰之後,我總算也能夠用速讀讀完一本書。但我卻發現自己愈來愈常反覆閱讀同一本書。

要說為什麼,自從我學會速讀之後,讀完一本書所花的時間變少許多,即使從頭到尾讀一遍也不會覺得疲累。由於多出許多時間,自然而然就會想再讀一遍看看。而且,以前讀過的書也會時常拿來重新閱讀。

這時我發現到,「和第一次讀比起來,第二次讀的時候能讀得更快」。就像先前所說,這是因為我已累積了足夠的資料庫,所以能大幅提升我的速讀能力。

具體來說,這是因為和第一次讀比起來,第二次讀的時候,對於書中的單字、語詞,以及文字脈絡較熟悉,能掌握整體構造的緣故。

事實上,如同先前所介紹的,速讀教室中的「擬似速讀訓練」也是要學員反覆閱讀同一本書,使學員能夠體驗到「反覆閱讀同一本書,閱讀速度就會有所提升」,並在閱讀時「回想起這樣的感覺,以達到速讀的目的」。我便是由此而領悟到第二原則「第二次讀的時候,能比第一次讀得更快」。

這第二原則看似非常單純,然而能活用這個特性的人卻少之又少。先不說別的,當一個人花了許多時間,終於看完一本書之後,會覺得相當疲勞,連喘口氣都來不及,更不可能會想要馬上把同一本書再念第二遍。
因此,很少人能領悟到這個原則。

◎雪球速讀法助你短期內通過高難度考試

第一原則:「讀得快,更容易理解內容」。
第二原則:「第二次讀的時候,會比第一次讀得更快」。

以這兩個原則為基礎,最後誕生出來的,便是雪球速讀法。二○○三年,剛辭去工作自行獨立創業的我,為了測試雪球速讀法的效果,試著做一次公開實驗,我宣布我預計只花一個月的時間來準備CFP考試(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為國際認證財務規劃師最高資格),並且第一次考試就要通過。

實驗結果證明雪球速讀法相當有效。這可能會給人「這項考試可以靠速讀通過」的印象,但事實上,要是沒有把考試範圍內容好好理解並記憶,就不可能通過考試。我想試著說明準備考試時,速讀可以幫上哪些忙,於是創立一個電子郵件雜誌,報告自己準備考試時的情形,以及唸書的方法。

我在準備考試時所念的書,是某個特定範圍內的的數學題庫以及參考書。我在一個月內,持續閱讀這些書籍,就準備考試來說,一個月的時間聽起來好像有點短,但對讀書來說,卻是很長的一段時間。

當然,我用的方法與大家印象中的讀書法不同,而是大量的反覆閱讀,也許看幾次、也許看幾十次。因為若以考試為目標,必須確實記住內容,因此反覆閱讀這些參考書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高速」與「大量循環」的相乘作用

在反覆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和第一次讀比起來,第二次讀的時候能讀得更快」,而第三次又讀得比第二次快、第四次又比第三次快……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加,讀者能實際感受到閱讀「速度」也會有顯著的提升。

閱讀速度提升,反覆閱讀的次數又能更進一步增加,累積更多資料庫,又能再提升閱讀速度。就這樣良性循環,如同滾雪球一樣,速度一直在上升,唸書的進度也一直在前進。

1 閱讀速度快,所以能重覆閱讀許多次
2 重覆閱讀了許多次,所以能讀得更快
3 讀得更快,所以能重覆閱讀更多次
4 重覆閱讀更多次,所以又能再讀得更快

便形成這樣的良性回饋。

不過,大部分準備考試的人,並不會採用高速大量循環的方式閱讀,反而會陷入「低速少量循環」的困境。由於想要念得仔細一點,閱讀速度變得相當緩慢。又因為念得慢,念完一本書要花很多時間,沒有多餘的時間反覆閱讀。無法累積資料庫,看得又更慢。最後形成惡性循環。

這是因為以往的閱讀方法中,讀者會強烈的「想要明白」、「想要記住」,所以閱讀的速度反而會愈來愈慢。

在這樣的狀態下,別說要反覆閱讀,讀者很可能連完整的讀過一遍都做不到。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