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星期一也能像星期六一樣愉快度過
|Monday Blues|

記得高中時,每週日晚上九點我們全家人都會聚在一起觀看KBS電視臺的綜藝節目《搞笑演唱會》。當時《搞笑演唱會》正處於全盛期,第二天去學校和同學討論的話題必然是前一天的節目內容,彼此模仿節目中的流行語互開玩笑。我每週都很期待,看著節目都不知道時間是怎麼過去的,一直到最後一個單元「鳳仙花學堂」出現,這時就會開始出現徵兆,那是一種對節目即將結束的遺憾,以及對結束後接下來一個禮拜的「憂鬱感」。
「鳳仙花學堂」單元播放完畢,熟悉的節目片尾曲歡快響起,而這時正是「憂鬱」達到頂點的時候,「啊!星期天要結束了」、「明天星期一,又要上學了」。或許是因為遺憾和憂鬱,星期天晚上總是輾轉難眠,想著應該多玩一分鐘才不會委屈。
這就是「週一症候群」,不管是學生或上班族,在學校或職場度過週間重複固定生活的人們,在週日晚間過渡到週一這段時間所經歷的負面情緒或感受,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會出現憂鬱、悲傷、無力、壓力等,神奇的是,離星期一越遠,相關症狀就會越減少。
這種週一症候群其實就是英語圈人們說的「Monday Blues」,甚至還有專門的心理學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與其他工作日相比,人的情緒在週一時確實會比較低。
為什麼會有週一症候群?原因很多,而且因人而異。
首先,根據「預期性焦慮」(Anticipatory Stress),週一症候群的強度有所不同。假設對下週進行的課業或工作感到壓力很大、分量很多,或有不想去學校、職場的想法,週一症候群就會很嚴重。特別是上班族,通常對職場的滿意度和工作的成就感不足,是導致週一症候群嚴重的主要因素。
不僅如此,平日和週末的生活方式差異,也會對週一症候群產生影響。如果平日努力工作,週末也努力做自己的事,這種人較不會因為星期一即將到來而感到憂鬱。有媒體報導,解決週一症候群的方法就是週日上班,或許就是這個考量吧?相反地,平日把加班當家常便飯一樣沉迷於工作,一到週末連手機都關機,足不出戶,只是在家躺著的人,很有可能因平日和週末之間的「差距」而患上週一症候群。
因此,如果因嚴重的週一症候群而苦惱,那麼,讓平日和週末生活方式有一定程度的重疊可能會有幫助。當然,這並不代表鼓勵週日上班(若真的那樣,就不是週一症候群,而是「週日症候群」了),平日工作之餘,也要充分休息和穿插娛樂;週末休息時,也不該只是躺著耍廢,應該撥一點時間散步或看書。
另外,還有個克服週一症候群的方法。大家最近的生活樂趣是什麼?有沒有什麼不須別人指使,也會自動自發去做、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
週一症候群發生的原因,也可以說是因為「平日的快樂和週末的快樂之間的不均衡」。許多有週一症候群的人,會在週末或休假日集中安排所有個人的休閒活動或興趣愛好。因為平日要工作,下班後太累,感覺沒辦法再做其他事,因此連休閒興趣也跳過,平日就這樣成為普通的一天,對週末和休假日就會越期待。
但仔細想想,那些週末的活動平日真的不能做嗎?如果把人生換算成面積,那麼「週一~週五」所占的比例遠遠大於「週六~週日」,那麼長時間的平日,卻只是用工作度過一天,不覺得有些委屈嗎?
因此,我要給為週一症候群苦惱的人提出建議,把原本在週末進行的休閒活動安排在週一、週二。或許你會想哪有那麼多時間?但哪怕只是下班後的幾個小時,也要試著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動。
休閒週期改成在「週一~週五」達到高峰、「週六~週日」降低的方式,有助於克服週一症候群。例如,把最有趣的活動安排在週一、週二,接著週三、週四、週五逐漸減少對休閒活動的投入。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是因為與週一、週二相比,其他工作日離週末較近。減少了休閒活動的投入,那麼對週末的「期待感」可以填補那個空缺。
以上建議是給平日下班後,仍能抽出時間享受休閒活動的人,那麼,經常得加班的人可能會喊著:「那我該怎麼辦?平日裡除了工作,真的沒有時間做別的事了!」
為了克服週一症候群,還必須嘗試控制相關的環境狀況。也就是說,無論以多麼積極的心態武裝自己,如果現在的工作環境不適合自己或會帶來巨大壓力,就無法根本解決週一症候群。
關鍵在動機和自律。如果自己無法調整工作內容並做出決定,每天只能往返於工作崗位和家之間,成為「被動的生活」,那麼,即使有聽起來很了不起的職銜,工作最終只被視為是為了未來而必須「勉強」、「忍耐」去做的事,這樣對解決週一症候群問題是有限的。因此,為了克服週一症候群,必須改變工作環境。
主動調整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和範圍的「工作重塑」(Job Crafting),有助於改善無力感及克服週一症候群。但如果是完全封閉的工作環境,從長遠來看,組織調整、轉換跑道等果斷方法會是改善週一症候群的根本對策。當然,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往往伴隨著必須努力適應和新的壓力,因此需要有計畫的思考和執行。


◆莫名其妙吸引人的特徵
|主體性與共融性|

給人好感的人具有什麼樣的性格呢?這是研究人際關係的心理學家經常關注的問題。關於這個疑問,首先要介紹心理學家巴坎(David Bakan)的「性格理論」。正直、深思熟慮、堅持不懈、有魄力、可靠、固執、自由奔放、以自我為中心、情緒化和神經質⋯⋯雖然有很多性格表達,不過巴坎找到了隱藏在這眾多表達中的兩個根本性性格因素,就是「主體性」(Agency)和「共融性」(Communion)。
主體性與自我主張和積極的性格有關。主體性強的人表現出自信、具競爭力、重視成就、重視領導力的特點。相反地,共融性高的人重視自己身為共同體中的一員,強調合作和相互依賴的重要。他們表現出溫和、感性豐沛、重視對他人的關懷和紐帶感的特性。主體性和共融性通常與傳統的性別角色有關,但也有心理學家認為與性別無關,是個人差異和性格的一種。
有趣的是,巴坎提到的主體性和共融性,在人際關係中具有評價和接受彼此好感的重要作用。例如,比起凡事畏畏縮縮和消極的人,大家對充滿自信和活潑的人更有好感,這是因為將主體性的特徵作為評價標準。不僅如此,比起冷靜、自我為中心的人,人們更偏好溫和、利他的人。可以想像,這種評估趨勢與共融性也有密切相關。因此帶給別人好感的人,都具有主體性和共融性。
反過來說,為了得到他人的好感,應該怎麼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共融性是獲得他人好感的最可靠的方法。以溫暖、祥和的態度,容易讓他人放鬆戒心。沒有人會拒絕那些不斷幫助自己、態度親切的人。那麼主體性呢?實際上主體性帶來的效果沒有共融性那麼明顯。因為主體性高的人帶給人自信、豪爽的印象。他們會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坦然地行動,那種姿態可能會給人很有魅力的感覺。回想一下學生時代,還記得班上所謂「風雲人物」的特點嗎?至少在我的記憶中,班上的風雲人物都有很強的主體性,總是朝氣蓬勃,聲音大又響亮,從不怯場。
但是主體性並非總是有助於獲得好感。根據心理學家研究,主體性高的人容易表現出渴望對他人比較、支配、影響的特性。他們會果斷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在與他人競爭的過程中獲取自己利益,這樣的人難免會無意間與他人發生摩擦或矛盾。因此,與共融性高的人相比,主體性高的人未必能受到每個人的歡迎,有時過度專注於自我主張或競爭的行為,可能會讓他人產生戒心或不安感。
既然主體性有著潛在的風險,那麼共融性就是最好的嗎?實際上,在某些情況下,擁有主體性比共融性更好。共融性強的人體貼、親切,然而可能會有人藉由這些特點來欺騙或利用他們,把他們當成所謂的「冤大頭」。同時,共融性高的人不像主體性高的人勇於為自己發聲,因此很難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一不小心就會帶給別人鬱悶的感覺。
讓我們來整理一下。主體性和共融性是對人際關係中形成好感的兩大重要軸心,但無論是主體性還是共融性,都不會只帶來好感,那確切作用是什麼呢?難道就沒有有效發揮各自特性的條件嗎?
對於這個問題,德國心理學家邁克爾・杜夫納(Michael Dufner)和薩沙・克勞斯(Sascha Krause)認為,應該進一步細分人際關係中的「好感」。所謂的「好感」,大致可分為「受歡迎」(Popularity)和「獨特喜好」(Unique Like)。受歡迎意指大多數人都有好感,獨特喜好則是一對一關係中形成的好感。杜夫納和克勞斯假設,主體性有助於獲得大多數人的好感,而共融性則與獨特喜好有關,並進行相關實驗。
他們召集了一百三十九名互不相識的成年男女,將他們分成好幾組,在小組內輪流進行一對一的對話。每次對話結束後,就會詢問參與者對剛才見到的人有多少好感、有沒有想進一步了解的想法、是否有機會成為朋友等問題。同時將整個過程錄影,邀請多名專家一邊觀察參與者們對話的樣子,一邊判斷他們的性格。專家們具體標記了主體性和共融性的行動模式,例如表現出自信、音量較大、炫耀、引領氛圍的樣子,就歸為主體性;若是表現出慈祥、恭敬、溫暖、親切的樣子,就歸為共融性。
透過這個過程,分析表現出主體性和共融性的人,受大眾歡迎程度以及獨特喜歡方面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在「受歡迎」方面,主體性和共融性都產生了積極影響。換句話說,具有高度主體性和共融性的人,都能獲得大多數人的好感。但在「獨特喜好」方面,兩種性格反映出的影響就不同了。發現共融性高的人較容易給對方獨特喜好的感覺,而主體性高的人就沒那麼明顯。
這個研究結果意味什麼呢?主體性和共融性雖然都是獲得對方好感的方法,但仍必須考慮到各自的作用不同。主體性有利於獲得多數人的好感(受歡迎),但若是在一對一的關係中,效果就比不上具高度共融性的人。
由此可以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根據人際關係的類型、目的,應該採取不同的行動策略,如果在發表或演說等希望得到大家注意和好感的狀況,就要均衡展現共融性和主體性;而若是戀愛關係中,展現溫暖、親切的共融性,會比主體性更有利。

◆野心勃勃制定的計畫為何總是失敗?
|自我連續性|

有一個按鈕,只要一按就會出現一千萬元,你想按幾次都行,會不停吐出更多的錢。
但事實上,你只要按下按扭,你的意識就會被強制移送到某個地方,那裡什麼都沒有,你要在那裡度過五億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沒有睡著或死亡等失去意識的選擇。
不過五億年後,你的意識會回到現實世界,回到五億年前按下按鈕的時間,身體也完好無損,你會連在未知之地度過五億年的記憶也完全消失。也就是說,只要按下按鈕,就能體驗「立即」獲得鉅款。好,假設現在你眼前就擺著那個「五億年按鈕」,你會怎麼做?
這是日本漫畫家菅原壯太的漫畫內容,公開之後獲得許多讀者的關注。五億年,超越人類認知範圍的時間帶來的恐懼感有股意外的魅力,但最重要的是,如果自己是漫畫的主角,是否會按下「五億年按鈕」呢?引起熱烈討論。
有人擔心在「五億年」這段超長久過程中會經歷恐懼,所以不敢按;但也有人認為反正回來記憶全失,也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還可以擁有鉅款,所以主張應該按。
「五億年按鈕」漫畫提出了一個非常老套又根本的問題,那就是「我是誰?」。漫畫中至少出現了兩個視角的「我」,即按下按鈕的「我」和體驗五億年的「我」,而是否按下按鈕的選擇,取決於是否將兩個視角的「我」視為同一人。
若將經歷五億年的「我」視為另一個人,可以欣然選擇按下按鈕。因為五億年後會完全失去記憶的條件,可以讓兩個「我」之間有明顯的區隔。
但是,如果把按下按鈕的「我」和體驗五億年的「我」視為同一人,就很難選擇按下按鈕,因為害怕未來的自己將遭受痛苦,即使記憶消失,但在那五億年的「我」依舊是「我」,經歷痛苦的事實不會消失。
有趣的是,五億年按鈕故事中關於「我是誰」的提問,與心理學中的「自我連續性」(Self-Continuity)概念有關。
自我連續性意味著相信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以及未來的我之間相互聯繫的程度。因為存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點,心理學家們將自我連續性分為三類,分別是「過去──現在的連續性」、「現在──未來的連續性」、以及綜合這些的「過去──現在──未來的連續性」。
關於自我連續性的心理學研究給我們帶來了非常有趣的發現,如果過去、未來的視角發生變化,即使生物學上相同的我,也會像面對別人一樣感到陌生。心理學家們發現,回想起「現在我」時活躍的大腦部位,與想像「未來我」時活躍的大腦部位不同。
每個人都有計畫,特別每到新的一年,就會定下減肥、自我開發、投資等各種計畫,但要確實實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不確定在遙遠的未來能否實現的報酬,必須「犧牲」現在眼前的誘惑(美食、娛樂等),是很難的事。
我們為什麼那麼容易放棄未來的計畫?為什麼容易陷入短期的誘惑呢?研究自我連續性的心理學家可能會說:「那是因為現在的我和未來的我並不親近。」
實際研究結果顯示,每個人在自我連續性水準上存在個體差異,而且「現在──未來自我連續性」越高的人,在儲蓄、自我開發、運動等未來指向性行動的傾向就越高。相反地,自我連續性低的人,將現在的我和未來的我視為不同的對象,比起接近陌生的未來我,會更集中於為現在的我尋求利益。
那麼,如果改變想法,以人為誘發自我連續性,是不是可以促進自我面對未來的行動呢?心理學家們透過實驗證明了這一假設。他們利用電腦後製的技術,製作了實驗參與者老了以後的化身,發現參與者「現在──未來自我連續性」增加,與朝向未來的行動聯繫在一起。
心理學家們還提出了幾種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嘗試的方法來提高自我連續性,最簡單的方法是利用想像的力量,認識到現在的我和未來的我是一樣的存在,在心裡想像未來我的具體面貌和特徵。寫信給未來的自己,也是提高「現在──未來自我連續性」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從收到信的未來我的立場,再回信給現在我的話,效果會更好。
最近在某些旅遊景點出現了「慢郵筒」,與平常幾天時間就會收到的普通郵件不同,投入慢郵筒的郵件要過一個月到一年後才會收到。寫信給一年後的自己,這件事本身就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回憶,但同時也會成為將現在我和未來我聯繫起來的寶貴機會。
另一方面,「過去──現在自我連續性」也是構成統一「我」的認同感的重要因素。康斯坦丁・塞迪基德斯(Constantine Sedikides)等心理學家解釋道,Nostalgia(懷舊)的情緒促進了「過去──現在的自我連續性」。「懷舊」是懷念童年、故鄉等的情緒,大致上被認為是溫暖美麗的正面情緒。
沉浸在回憶中,過去幸福的事會更幸福、不幸的事會更不幸。這是一種「回憶偏向」,讓過去的自己更加熟悉和親近,最終達到連接過去我和現在我的作用。
如果你想過更有計畫、更有生產力的生活,就加強「現在──未來自我連續性」;如果你想提高自尊感,獲得堅固的自我認同感,就加強「過去──現在自我連續性」。越親近過去的我和未來的我,生活就會變得越健康。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