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01問出對方想知道的事情後再開始說明



我還是個上班族的時候,工作是負責說明工廠的環境保護對策。這個工作是為了讓當地居民和前來參觀的人都能夠理解、並且信賴我們工廠。

有一次我們舉辦「居民說明會」要向大家解釋工廠新引進的設備。
「這間工廠引進了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設施,是針對地球暖化問題所進行的對策。」
如此說明以後,聽的人都給我一種「喔?」的感覺。
在我依照流程說明完以後,一位男性提出了問題。
「環境保護對策的事情不是很重要啦,工廠屋頂上會冒白煙耶,那個是什麼啊?裡面有沒有什麼有害物質?」
這時候我才發現一件事情,先前我所做的根本就不是「說明」而是「演講」。我拚命只把自己想說的事情說完,根本沒有說到什麼對方想聽的事情。居民們想要知道的,並非「工廠在環保這方面執行了什麼樣的對策」而是「對於公害與身體健康的影響」還有「工廠的安全對策」等。
之後如果必須要說明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就會先思考「對方想聽的是什麼?」而不再是「我要說什麼」。盡可能先詢問對方,具體來說你想知道些什麼呢?然後再以回答的方式來進行說明。
比方說,特地遠道而來參觀工廠的客人,他們想知道的並非那些看一看公司網站就可以知道的事情,而是到了現場、只有負責人才能說出口的東西。

自從先掌握對方想聽的事情再進行說明以後,先前那總是只有「喔?」的反應也變得大不相同。大家開始會對我說「聽到這些話我就安心了」、「我們也是這麼辛苦呢」等等話語。如此一來也就能夠達成原先「讓對方理解、並且信賴工廠」這個目的。

POINT
不要光顧著說自己想說的事情,要提出對方想知道的事情。


31先說「事實」,再談「個人見解」



對於商務人士來說,基本的工作行動用日文來表示即「報、連、相」,也就是報告、連絡、商量的意思。不管是「報告」、「連絡」或「商量」,最重要的都是「先告知事實」。這是因為在商務場合中,「事實」就是一種「判斷依據」。

舉例來說,A員工在與交易對象的商務會議結束後回到公司,上司問他:「會議開得如何?」假設他是這樣回答的。
「對方的反應普普通通耶。」
什麼叫做「普普通通」啊?真是讓人一頭霧水,這樣一來自然會被說「不需要你的感想」。

「今天的會議中,對方的B課長也在場。B課長表示『這份報價金額,我明天會在部門會議上進行評估』。」
只要告知這樣的「事實」,對方就能夠理解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況了。
另外,就算A員工覺得「普普通通」,或許上司會想著:「那間公司的C部長對於報價的審核非常嚴格,在部門會議時很可能會提出希望我們降價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也許會決定下一步就是「為了避免對方可能要求降價,我們必須準備因應的對策」。
在商務場合中最重要的就是客觀的「事實」,除非對方詢問「你覺得如何?」那麼表達自己的意見才算是合情合理。

在說出自己意見的同時,也要先提出「接下來是我的看法」才可繼續說明。如果讓聽者知道哪個部分是「事實」,哪些部分則是「意見」,那麼對方就會覺得你的說明簡單易懂。

POINT
在商務場合中,要先說「事實」。


32如果被詢問意見,就先說「個人見解」,再談「事實」



在31條中我提到「先說事實」,但也不一定永遠都必須先告知事實。如果對方尋求你的意見,問你「關於○○那件事情你覺得如何?」那麼就要依照「先說出自己的意見與解讀,然後告知依據的事實」這樣的順序來說明。

但若是固執地堅持用「事實↓個人見解」的順序,情況又會如何呢?

「關於○○那件事你覺得如何?」
「關於那件事,其實以前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像這樣從事實開始談起,提出這個問題的人腦中想必會浮現大大的問號才是。對方甚至可能會在內心想說:「你根本就沒有要回答我的問題。」因為對方是問說「你怎麼想?」那麼你就應該要先回答「我這麼認為」,然後再針對你為什麼會這樣想的理由,附上依據的「事實」。

「關於○○那件事你覺得如何?」
「我是這樣想的。這是因為以前發生過這樣的事實。」

用這種方式回答,就是一種回應對方問題的形式,這樣的對話才有頭有尾。而且還告知了「這是因為」什麼的理由,更加令人覺得可以接受。

尤其是你站在需要下判斷的立場,那麼就不要單純只表達自己的意見,務必將你作為根據的事實一起告知對方。與其只說「這樣做就可以」還不如連同「為何會這樣想」的原因也一起講明白,讓他有更深一層的理解,或許會讓對方有全新的認知與收穫。

POINT
為個人見解添加作為根據的事實。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