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凡事徹底執行,尤其重視清掃
將平凡且理所當然的事徹底執行——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正因為這些事情過於理所當然,容易被忽略,許多人往往無法堅持做到。
但如果只是敷衍地做,那也毫無意義。唯有徹底執行,才能發揮真正的價值。
雖說將理所當然的事貫徹執行一天、二天,不會帶來顯著的變化,但如果持續進行一年、二年的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了。
正如人們說「持之以恆,必有所成」:意思是在點滴積累之下,終將帶來巨大的變化;這也就是「積小成大」的道理。
而對於每一件看似理所當然的事,不只是去做,而是徹底把它做好,才是「凡事徹底執行」。
打招呼、遵守時間、保持儀容整潔……當我們細細思考,會發現應該徹底執行的事情其實不勝枚舉。但大致分為五個方向去做,也就是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習慣。
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清掃」。
如果不清掃,整理與整頓便無從談起。
當我們清掃辦公桌並進行整理整頓時,也應順便清理電腦中無用的檔案與軟體,將其刪除。
當辦公桌與電腦井然有序時,所需物品一目了然,工作效率自然也能提升。
甚至可以說,桌面與電腦的整潔程度,會影響使用者的思維狀態。當整理整頓妥善時,不僅思路變得更加清晰,思考速度自然也會加快。
*
公司董事長從以前就常說:「產品能夠即時交付很重要,但更關鍵的是立即回應的能力。」
關於這點,我認為如果能確實做好「清掃」,然後「整理、整頓」,就可以做到「立即回應」這件事。
如此一來,不僅面對上司、前輩或客戶的突發請求,能夠從容應對;而當客戶來電或發郵件詢問時,也能立即給出答覆。
*
此外,乾淨整潔的辦公環境,確實能夠提升員工的工作動力。讓大家更有幹勁。我從新人到現在,早上一進公司必然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掃。
自己的辦公桌附近或是會議室及洗手間等公共空間,我也會進行清掃。
在日本的學校,會把孩子能夠自行完成教室、走廊、洗手間的清掃,視為教育的一環。但在海外,這些工作往往交由專業的清潔人員負責,因此外國人對於日本孩子主動清掃的習慣感到相當新奇。
而日本的許多企業也會與海外學校相同,聘請專業人員負責辦公室清潔。然而在我們公司,除了特定區域,工作場域的清掃都由員工率先執行,這從我六十六年前進入公司到現在,從來沒有改變過。
*
身為熟悉公司文化的資深員工,我也負責新進員工的培訓。在培訓中,我總是強調凡事徹底與清掃的重要性。
前些日子,我偶然看到一個進公司才一年的新進員工,在使用洗手間的洗手台後,細心地用紙巾擦拭水漬。
我對他說:「早啊!你把洗手台擦得好乾淨,謝謝你啊!」
結果他笑著回應:「課長,您在新進員工培訓時說過,清掃是最重要的事,這就是凡事徹底啊!」
「哎呀,你還記得呀!」我心裡感到十分欣慰,覺得自己所傳達的理念,真正落實到員工的行動中。
◆業務工作從清掃開始
「業務工作從清掃開始」是我多年的看法。
作為業務人員,應該注重個人儀容。整理頭髮、修剪指甲,並且在服裝上也要注意,避免給對方帶來不愉快的感覺。
的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人靠衣裝」這句話有其道理,第一印象決定了對方是否會對你有好感。如果對方覺得「這位業務人員儀容整潔」,就會產生正面的印象;反之,如果覺得「這人不愛乾淨」,則會對你留下負面印象。
而且,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很難挽回。
即使在第二次見面時想要有所改善,仍然很難,因為第一印象的影響力實在非常強大。
*
這不僅僅是業務的問題,公司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是如此。當客戶第一次來到公司時,第一印象就已經定型。
無論是玄關和會議室等「外觀」要保持整潔,連走廊、廁所等地方的清潔也要做到位。員工的桌面是否整理有序?工作態度是否明朗且充滿活力?
只要這些方面都達到合格標準,客戶才可能會想:「這家公司很棒,我要多和它做生意。」
事實上自疫情以來,公司和每位員工在防疫措施上的投入,是否認真且合理,也成為衡量公司好壞的重要指標。如果公司或員工的防疫措施不充分,那麼它們對於商業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也可能令人懷疑。
因此,不僅是與客戶直接接觸的外勤人員,內勤員工也應該視為業務活動中的一員,而他們的基本工作之一便是清潔。
◆不說教,不話當年勇,不說妄語
當上司或前輩在聆聽年輕職員的話時,不應只是用耳朵聽,而是要用心去感受。
年輕職員或許會對公司和工作提出各種創新想法,這時候,如果做前輩的人只是聽聽而已,很可能就會擺出資深的架勢,直接潑冷水:「這種天方夜譚怎麼可能實現?」
然而,若是用心去聆聽,就會在內心留下深刻印象,甚至產生「我想要支持這個滿懷熱情的年輕人」的想法。
而當年輕人提出宏大構想時,作為上司或前輩的,與其直接潑冷水,不如引導他們思考當下能夠實踐的部分,幫助他們腳踏實地邁出第一步。畢竟,如果沒有時刻審視現狀並持續努力,那麼當機會降臨時,也可能會錯失良機。
上司與前輩還需注意,切勿變成說教、沉迷於回憶過去的輝煌事蹟,或是愛講誇大的故事。
當與年輕人交流時,上司和前輩往往會忍不住談起自己年輕時的英勇事蹟或得意經歷。由於這些故事缺乏驗證,可能會越講越誇張,甚至添油加醋。
隨著年齡增長,人也變得健忘(儘管對過去的事倒是記得很清楚),因此,可能忘記自己已經講過了,於是不知不覺中反覆說了好幾次。
對於年輕人來說,某些經驗在第一次聽到時,或許還會讚嘆:「前輩好厲害啊!」但一旦被迫聽了好幾遍,就只會徒增困擾了。我可能也會犯這種錯,因此,除非年輕人主動詢問,否則我會刻意避免提及那些無關緊要的往事。
此外,上司或前輩有時也會分享過去的失敗經驗,這本身無可厚非,但關鍵在於,不能只停留在「我當年失敗過」這個層面。
雖然經歷了失敗,但重點在於如何挽回局面,最終將其轉化為成功。若無法講述這個過程,我認為就不應該在他人面前談論這段失敗經歷。
因為失敗若只是以失敗告終,那就只是個笑話,從中能學到的東西少之又少。
◆凡事徹底執行,尤其重視清掃
將平凡且理所當然的事徹底執行——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正因為這些事情過於理所當然,容易被忽略,許多人往往無法堅持做到。
但如果只是敷衍地做,那也毫無意義。唯有徹底執行,才能發揮真正的價值。
雖說將理所當然的事貫徹執行一天、二天,不會帶來顯著的變化,但如果持續進行一年、二年的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了。
正如人們說「持之以恆,必有所成」:意思是在點滴積累之下,終將帶來巨大的變化;這也就是「積小成大」的道理。
而對於每一件看似理所當然的事,不只是去做,而是徹底把它做好,才是「凡事徹底執行」。
打招呼、遵守時間、保持儀容整潔……當我們細細思考,會發現應該徹底執行的事情其實不勝枚舉。但大致分為五個方向去做,也就是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習慣。
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清掃」。
如果不清掃,整理與整頓便無從談起。
當我們清掃辦公桌並進行整理整頓時,也應順便清理電腦中無用的檔案與軟體,將其刪除。
當辦公桌與電腦井然有序時,所需物品一目了然,工作效率自然也能提升。
甚至可以說,桌面與電腦的整潔程度,會影響使用者的思維狀態。當整理整頓妥善時,不僅思路變得更加清晰,思考速度自然也會加快。
*
公司董事長從以前就常說:「產品能夠即時交付很重要,但更關鍵的是立即回應的能力。」
關於這點,我認為如果能確實做好「清掃」,然後「整理、整頓」,就可以做到「立即回應」這件事。
如此一來,不僅面對上司、前輩或客戶的突發請求,能夠從容應對;而當客戶來電或發郵件詢問時,也能立即給出答覆。
*
此外,乾淨整潔的辦公環境,確實能夠提升員工的工作動力。讓大家更有幹勁。我從新人到現在,早上一進公司必然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掃。
自己的辦公桌附近或是會議室及洗手間等公共空間,我也會進行清掃。
在日本的學校,會把孩子能夠自行完成教室、走廊、洗手間的清掃,視為教育的一環。但在海外,這些工作往往交由專業的清潔人員負責,因此外國人對於日本孩子主動清掃的習慣感到相當新奇。
而日本的許多企業也會與海外學校相同,聘請專業人員負責辦公室清潔。然而在我們公司,除了特定區域,工作場域的清掃都由員工率先執行,這從我六十六年前進入公司到現在,從來沒有改變過。
*
身為熟悉公司文化的資深員工,我也負責新進員工的培訓。在培訓中,我總是強調凡事徹底與清掃的重要性。
前些日子,我偶然看到一個進公司才一年的新進員工,在使用洗手間的洗手台後,細心地用紙巾擦拭水漬。
我對他說:「早啊!你把洗手台擦得好乾淨,謝謝你啊!」
結果他笑著回應:「課長,您在新進員工培訓時說過,清掃是最重要的事,這就是凡事徹底啊!」
「哎呀,你還記得呀!」我心裡感到十分欣慰,覺得自己所傳達的理念,真正落實到員工的行動中。
◆業務工作從清掃開始
「業務工作從清掃開始」是我多年的看法。
作為業務人員,應該注重個人儀容。整理頭髮、修剪指甲,並且在服裝上也要注意,避免給對方帶來不愉快的感覺。
的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人靠衣裝」這句話有其道理,第一印象決定了對方是否會對你有好感。如果對方覺得「這位業務人員儀容整潔」,就會產生正面的印象;反之,如果覺得「這人不愛乾淨」,則會對你留下負面印象。
而且,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很難挽回。
即使在第二次見面時想要有所改善,仍然很難,因為第一印象的影響力實在非常強大。
*
這不僅僅是業務的問題,公司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是如此。當客戶第一次來到公司時,第一印象就已經定型。
無論是玄關和會議室等「外觀」要保持整潔,連走廊、廁所等地方的清潔也要做到位。員工的桌面是否整理有序?工作態度是否明朗且充滿活力?
只要這些方面都達到合格標準,客戶才可能會想:「這家公司很棒,我要多和它做生意。」
事實上自疫情以來,公司和每位員工在防疫措施上的投入,是否認真且合理,也成為衡量公司好壞的重要指標。如果公司或員工的防疫措施不充分,那麼它們對於商業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也可能令人懷疑。
因此,不僅是與客戶直接接觸的外勤人員,內勤員工也應該視為業務活動中的一員,而他們的基本工作之一便是清潔。
◆不說教,不話當年勇,不說妄語
當上司或前輩在聆聽年輕職員的話時,不應只是用耳朵聽,而是要用心去感受。
年輕職員或許會對公司和工作提出各種創新想法,這時候,如果做前輩的人只是聽聽而已,很可能就會擺出資深的架勢,直接潑冷水:「這種天方夜譚怎麼可能實現?」
然而,若是用心去聆聽,就會在內心留下深刻印象,甚至產生「我想要支持這個滿懷熱情的年輕人」的想法。
而當年輕人提出宏大構想時,作為上司或前輩的,與其直接潑冷水,不如引導他們思考當下能夠實踐的部分,幫助他們腳踏實地邁出第一步。畢竟,如果沒有時刻審視現狀並持續努力,那麼當機會降臨時,也可能會錯失良機。
上司與前輩還需注意,切勿變成說教、沉迷於回憶過去的輝煌事蹟,或是愛講誇大的故事。
當與年輕人交流時,上司和前輩往往會忍不住談起自己年輕時的英勇事蹟或得意經歷。由於這些故事缺乏驗證,可能會越講越誇張,甚至添油加醋。
隨著年齡增長,人也變得健忘(儘管對過去的事倒是記得很清楚),因此,可能忘記自己已經講過了,於是不知不覺中反覆說了好幾次。
對於年輕人來說,某些經驗在第一次聽到時,或許還會讚嘆:「前輩好厲害啊!」但一旦被迫聽了好幾遍,就只會徒增困擾了。我可能也會犯這種錯,因此,除非年輕人主動詢問,否則我會刻意避免提及那些無關緊要的往事。
此外,上司或前輩有時也會分享過去的失敗經驗,這本身無可厚非,但關鍵在於,不能只停留在「我當年失敗過」這個層面。
雖然經歷了失敗,但重點在於如何挽回局面,最終將其轉化為成功。若無法講述這個過程,我認為就不應該在他人面前談論這段失敗經歷。
因為失敗若只是以失敗告終,那就只是個笑話,從中能學到的東西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