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失敗不是終點,而是重組的起點

1. 跌倒之後,我們真正失去的是什麼?
  多數人以為,挫敗最大的打擊,是失去機會或現實的劇變。但真正讓人動搖的,往往是更隱晦的疑問──那句悄悄浮現心頭的話:「我,還是原來的我嗎?」
  當人生某個部分猝然崩塌──例如職涯中斷、計畫夭折或關係瓦解──我們常用「沒關係,我會再來過」、「失敗是成長的契機」來安慰自己。這些話或許真誠,卻也可能只是逃避心底那份茫然。那麼,失落真正奪走的是什麼?我們已準備好直視了嗎?
  自我動搖並非孤立經驗,許多創作人也曾歷經這種掙扎。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曾談到,早年在富士電視臺製作紀錄片時,屢次遭到提案退回、作品刪減,甚至辛苦完成的計畫也難逃腰斬命運。他形容那段日子充滿挫敗與懷疑,甚至讓他開始質疑:「我所堅持的價值觀,是否根本無法被這個世界接納?」他不是一夕放棄,而是在現實一再否定中,漸漸感受到自己的敘事正在崩解。他說,正因為那段模糊與遲疑,才逼得他找出新的方向,也才拍出後來如《小偷家族》那樣關於邊緣與失序家庭的電影。這些作品不只是創作的成果,更是他在失敗中慢慢重構自己信念的軌跡。
  心理學研究指出,在挫敗經驗後,個體最先出現的並非「目標感缺失」,而是對自我定義的懷疑。當我們曾經相信「我是某種有能力、有價值的人」,但事件與結果反覆傳遞相反訊息時,便會出現「敘事斷裂」的心理困境。這不是單純的情緒低潮,而是一種核心身分與價值觀的動搖。
  這類經驗並非藝術家獨有。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對自我認同的信念,多半不是單獨存在,而是與我們的社會角色、他人評價、成功記錄綁在一起。心理學家丹.麥克亞當斯(Dan P. McAdams)稱這種自我理解為「敘事認同」(Narrative Identity)──我們如何透過編織個人故事,來理解自己是誰。然而,當這段敘事某個重要章節被突如其來的變故打斷,我們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內在失衡感,不只是難過或焦慮,而是找不到下一句要如何延續故事。
  一位在科技業任職超過15年的中階主管,曾在企業重組中被資遣。被問到最痛的感受,他說:「不是失業本身,而是突然不知道,沒有這個職位,我還是誰。」他曾以為自信源自專業實力,卻在失去角色後發現,那份信心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組織的肯定上。一旦組織消失,肯定也隨之抽離,他被迫面對一個深層的問題:「如果我不是這個角色,那我還剩下什麼?」
  心理學家艾倫.蘭格(Ellen Langer)早在1975年就提出「控制錯覺」(Illusion of Control)的概念,指出人們常高估自己對生活結果的掌控力。尤其面對挫折時,更容易將責任歸咎於自身努力不夠或判斷失誤。然而,許多失敗並非全由個人決定,也可能源自結構限制、環境條件,甚至純粹的運氣。當我們執著於「本來可以控制」,便容易陷入自責,而這種執著本身,才是苦的根源。
  心理學家巴瑞.施瓦茨(Barry Schwartz)在《選擇的悖論》(The Paradox of Choice)中談到「價值失序」現象──當社會強調自由與卓越,我們便以為只要努力,就能打造理想人生。然而,當選項過多、期待過高,我們反而容易落入一種沉重的責任幻覺:如果我沒有成功,是不是代表我根本不夠好?這種思維,讓失敗不再只是一次挫折,而是一整套自我價值的否定。
  承認失敗之所以困難,不只是因為怕丟臉,更因為一旦說出口,我們就得直視那個尚未重新定義的自己。那段模糊未明的時期,是心理上最難捱的時光。沒有角色、沒有敘事、沒有方向,一切彷彿暫停。我們不再是「有故事的人」,而只是「曾經失敗的人」。
  然而,正是在這段空白裡,重建才開始成為可能。心理學家詹姆斯.潘尼貝克(James Pennebaker)提出「表達性寫作療法」(Expressive Writing Therapy),就是一種透過書寫重建意義的方式。他的研究發現,即使每天只花15分鐘書寫創傷與失落經驗,也能有效減輕壓力、增強心理穩定。他指出,語言能協助人們整理經驗、轉化意義──當痛苦成為故事的一部分,我們就重新握回與過去對話的主導權。
  這與《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中的核心概念相互呼應。其創始人史蒂文.海耶斯(Steven C. Hayes)指出,心理困擾常來自於我們對「經驗該是什麼樣子」的執著。當我們嘗試壓抑、否定或逃避痛苦時,反而將自己困在對抗之中;唯有學會與失敗同在,並放下對完美劇本的執念,才能騰出空間來書寫新的敘事版本。
  是枝裕和沒有在失敗中停滯,也沒有試圖擦掉那段低谷。他選擇讓那段經歷成為創作的一部分,並說:「我拍這些片子,是想告訴大家,就算不是主流世界裡的人,也有存在的價值。」在人生的故事裡,那些未竟之事、無聲的轉折,或許正是我們學會成為自己的契機。
  人生中的跌倒不一定伴隨疼痛的當下,但會在很久以後,讓你發現自己其實失去了某種更深層的東西。而重新站起來的第一步,從來不是行動,而是承認──承認故事斷了、承認你失落、承認你正在尋找下一句該怎麼寫。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