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自序:一門沒學分的課,確認大家更快樂
你有沒有注意到,孩子過得多快樂?水坑、塵土、雪花、樹枝,即使是最簡單的小事都能討他們歡心。在我的辦公室後方,是小學的遊樂場,每到下課時間,總是傳來孩子玩耍的嬉鬧聲。但現在,我們的快樂都跑到哪裡去了?一開始,我們都是﹁快樂﹂的孩子,但許多人最後長成﹁不快樂﹂的大人,對生活不甚滿意。即使順風順水,真實長久的快樂也感覺遙不可及。為什麼會這樣?有沒有什麼改變的方法?
  我是發展心理學家,研究兒童心理已有四十年了。我們從完全依賴他人生存的無助嬰兒,成長為能夠蓋出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The Sistine Chapel)、寫出交響曲、建造太空船、發動戰爭的大人,這段過程令我非常著迷。我終生投入研究與教學工作,啟發學生成為下一代科學家,這在我職涯大多數時光給了我很大的滿足感。但大約六年前開始,我注意到新進的一批批學生愈來愈不快樂,他們對自己的學業表現也愈來愈焦慮,而且因為過度擔心成績,想知道在各種考試中得高分的方法,反而對課堂上美妙的研究發現不那麼感興趣了,只在意怎麼衝高成績。我的教學熱忱,也被這種只重成效、目標導向且讓愈來愈多人不快樂的評分方法打敗了。當然,學生們追求學業成績的野心令人欽佩,但這不該以快樂做為代價。此外,心理健康問題並不只發生在我的學生身上,更籠罩著整個高等教育圈。升上大學很辛苦,我會知道是因為我三十年前所做的第一篇有關快樂的研究,裡面就有提到這點,但現在情況變得更糟了。學生正深受心理問題困擾,而我得做點什麼。
  在我的學科裡,有一個領域叫做「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該領域研究的是,如何透過簡單的儀式與活動來提升心理健康,但我對此心存懷疑。我聽說「冥想」很有用,但冥想來自東方宗教,而非經研究證實的科學。大眾媒體上有無數文章探討怎麼過得快樂又成功,而這些在我來看都只治標不治本。怎麼可能那麼輕鬆就變快樂?尤其機場書店充滿著許多資歷存疑的「專家」寫的自助書籍。所以,即使正向心理學的效果全都聽起來誇大且空洞,我仍願意再給它一次機會。
  剛好,我發現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資深心理學家和寄宿學院主任勞
麗.桑托斯(Laurie Santos)當時開了一門在耶魯大受歡迎的心理健康課,叫做
「心理學與美好人生」(Psychology and Good Life)。她是我之前在哈佛的學生,而總是慷慨無私的她,將她的筆記分享給了我。我把這些筆記加上自己的見解,放進二○一八年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試開的「快樂的科學」(The Science of Happiness)課程裡。一開始,我不確定是否有人願意來上課。結果開課第一天,教職員和學生加起來有超過五百人到場。更驚人的是,這門試開且非正式授予學分的課程,只是每週午餐時間開放給所有人的講座課程而已。
  我的這門課是以「科學的方法」探討幸福與快樂,因此我在課堂中討論了人類行為背後的大腦運作機制,而我的研究主題(兒童發展、自我、神經科學)則是課程重點。我對資料和科學證據的力量深具熱忱,想透過課程與學員(包含學生與教職員)分享,所以我還加入了統計資料與實驗設計,來說明為什麼科學是
發掘世間真相的最佳方法。我與許多正向心理學的擁護者不一樣,我對課堂中提到的道理十分謹慎,堅決不過度誇大成效。我下定決心要以最嚴謹的方式探索快樂的科學,所以參與課程的人在上課前後都要做心理測驗,藉此評估我在課堂上建議活動是否讓他們更快樂。我告訴他們,他們就是自己實驗的受試者,而這場實驗的結果將會決定這門課的未來;我也承諾,如果這門課的建議無效,我就會放棄這門課,回到原本的研究領域。
  課程結束,學員佳評如潮,覺得這門課既好玩又有趣,也很開心有機會可以聽課;有些學員覺得這堂課帶給他們「天翻地覆的改變」。但數據是怎麼說的呢?我記得我在統計分析時稍微瞄了一下心理測驗的分數,結果令我目瞪口呆:整體來說,在我提供的幸福感測量中,從課程開始前到十週後課程結束,正面分數成長了百分之十到十五,也就是統計學所說的非常顯著。這聽起來也許不像是徹底進化成永恆的幸福快樂,但只是這麼短的時間就能帶來這麼大的改變,這個現象獨具意義。我的觀念從此轉變,我發現了,你可以透過科學和教育讓人更快樂,而讓你變得更快樂就是這本書的目標。

前言:變好的練習,平衡思考中心
  身為科學家,我一直都想找出﹁為什麼?﹂背後的答案。為什麼有些人不快樂?為什麼快樂如此脆弱?為什麼正向心理學的介入會有效?我覺得答案應該可以在童年找到。
  大多數家庭中,孩子是眾人目光焦點。他們還沒有經歷人際關係的競爭,也還沒有體會到被他人評價和審視的強烈感受,而這些在進入青春期後將成為日常。大多數孩子都沉浸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中,整日快樂的活在當下,鮮少對過去懷有遺憾,也對未來不抱擔憂。
  然而,當孩子慢慢長大,進入學校考試、人際關係、社群媒體、工作職涯的競技場,就會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再是目光焦點,他們必須學會與他人相處,而這些人也跟他們一樣正在爭取地位與認可。當雙方無法理解彼此的觀點,往往衝突就會發生。我們渴望獲得地位,想受他人喜愛,但這也會造成衝突,要贏又要團隊合作並不容易。以自我中心主義者的觀點來看,若要成為最受歡迎的人,其他人勢必沒那麼有人氣;若要成為最受到喜愛的人,其他人就勢必沒那麼受人喜愛;若想成為最成功的人,勢必也會有其他人遭遇失敗。為了與他人好好相處,讓自己為社會接受,我們需要學會理解他人的想法,並據此調整自己的行動,但這需要一定的練習與技巧。這些能力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逐漸發展。
  比起小時候,成年後的我們累積更多煩惱與憂慮。因此,當我們困在自己的自我中心宇宙時(這很常發生),就會很容易把重心轉移到自己的困擾上,把問題無限放大。請想像一個關係圖,包含我們的自我、他人、我們的問題、與他人想法的交流等關係。
  我們處於自我中心的狀態時,我們將自己視為宇宙的核心,人際關係對我們而言是單向的。我們會對他人產生影響,但他人對我們產生影響的力度不大,因為我們不會將他人的觀點納入思考。與自我中心的孩子不同的是,自我中心的大人對當下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十分敏感。我們會把自己的問題放大,也無法理解別人也有自己的困難,即使知道他人也面臨問題,我們仍認為自己的問題更為重要。對我們來說,我們自己所經歷的困難才是最值得關注的。
  然而,我們可以選擇另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讓我們更加快樂,也就是「他人中心」(allocentric view)。他人中心觀點能理解他人的立場,並認識到社交網絡的相互連結。
  我們的自我縮小了,變得與他人的大小差不多,人際關係將更對等。我們會開始意識到他人有他人的問題,且這些問題對他人的影響程度,可能比我們的問題影響自己的程度更大。透過這樣的觀點,讓我們能換個角度看事情,進而減輕我們自身的煩惱。就如俗話所說:「與人分擔,憂愁減半。」當我們「更以他人為中心」來思考和行為時,我們就能從他人的支持中得益,甚至在關注他人的過程中發現意想不到的快樂。
  大部分的成人都能在需要的時候,跳脫自我、採取他人中心的視角,畢竟學著換位思考正是成長過程很重要的一環。不過,若要以這種方式自然而然的思考,則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很少意識到他人所面臨的困境,除非這個人與我們關係密切,或他們的困境被特別凸顯,因為我們深陷在自己的世界觀裡。當我們太以自我為中心時,即使我們已經聽聞到他人的困境,仍有可能把自己的問題看得比他人更重要。
  正如希臘斯多葛主義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所言:「重點不在於發生何事,而是你回應事情的方式。」也就是說,在生活中遇到一樣的負面事件時,有的人可能很快就能釋懷,有的人則會反覆思索、耿耿於懷好幾天。為什麼會這樣?是什麼能讓人以「杯子半滿」的樂觀角度看待事情,而有的人卻會以「杯子半空」的悲觀視之?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更快樂?這是天生,還是後天造成的?
  無庸置疑,快樂的孩子會成長為快樂的大人,而孩子會快樂的部分原因,來自於父母基因的遺傳。科學家透過比較(研究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和只(有一半基因相同的)異卵雙胞胎,就可以知道其快樂的分數有多少是歸因於基因,又有多少是受環境影響。這種分析方法稱為「遺傳性」。在比較幸福感的測量結果時,不管是相似或相異,基因的影響平均都不超過百分之四十到五十,跟智力的遺傳性相差不遠。我們每個人都會從父母身上遺傳到一些基因,好壞都有,但並不是全部。快樂就跟其他的人格面向一樣,無法完全以生物學解釋。
  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ONS)訪問了十到十五歲的青少年,什麼會讓他們感到快樂3。結果顯示,讓孩子感到快樂的不是遊戲機、社群媒體追蹤人數、金錢、放假、或學業成績,而是:「感覺被愛,擁有正向支持性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和朋友與家人),像是有人可以傾訴和依賴。」這個研究發現非常重要,因為在另一項調查一九七○年代出生的一萬七千多位成人的研究中,這些受訪者也被詢問類似的問題:「你對自己現在生活的滿意程度為何?」結果發現,影響四十二歲成人生活滿意度的最大指標,是他們孩童時期心理健康的適應能力。我們在兒童時期的社交互動狀況,是成年後與人互動模式的根基,而這會影響到我們的快樂程度。當我們與他人建立良好連結,就能學到如何面對生活的挫折與挑戰。生活環境中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到幸福感,如薪資、婚姻或伴侶,但在這麼多物質因素中,最能預測我們成年後幸福感的指標,卻是孩童時期的社交狀況。
  這表示,如果我們的童年不開心,成年後就不可能快樂了嗎?不一定。我的童年並不快樂。我成長於一個四處漂泊的家庭,因為我父親嗜酒成性、性格暴躁且鬱鬱寡歡,他不停的更換工作、找尋人生目標和生命意義,導致我們一家不斷的在不同國家遊走。他在我十五歲時去世,兩年後,母親獨自回到她的故鄉澳洲,留我獨自找尋出路。雖然有這樣的童年創傷,我卻覺得自己算是個快樂的大人。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我知道教育可以教會人變得快樂,而我也有科學證據可以支持這個說法。
  這些證據就來自「快樂的科學」這堂講座課。現在,這門課已經在布里斯托大學開設五年,做為大一新生的學分課程。自從教了這門課之後,我漸漸發現童年背後有一個常見的運作機制,而這個機制也許能回答關於快樂的答案。我們自我中心的偏誤(egocentric bias)也許會永遠跟著我們,但我們還是可以訓練自己的思考變得更以他人為中心。在自我中心與他人中心之間的平衡,是變得快樂的關鍵,也是本書每一個實踐技巧的重點。
  在本書的七堂課中,我會以科學的方法來說明如何變得快樂,並解釋這些方法背後的運作機制。在第一堂課〈改變自我〉中,我會介紹自我意識在兒童發展時期建構的過程。起初,我們會是極度的以自我為中心,但隨著成長,會漸漸開始意識到他人的存在和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然而,如果我們仍持續以自我為中
心,這種「自我專注」(self-focus)就可能會扭曲我們看待事物的視角,導致不
快樂。在第二課〈杜絕社交孤立〉中,我們會探索人類因為異於其他物種的童年發展和大腦結構,而對社交關係較為依賴的過程。大腦也是在第三課〈不做負面比較〉的主題,我們會討論大腦接收資訊時天生存在的偏誤,以及這些偏誤讓我們不快樂的原因。第四課的〈練習樂觀〉中指出,人類天生傾向做最壞的假設、聚焦最糟糕的事情,這個問題我們會在這章處理。而這個議題也會延伸到第五課〈掌控注意力〉 ,探索大腦沒有投入在需要專注的活動時,就容易負面思考過
程,並提出打破這種模式的方法。此外,為了對付這種天生傾向,我們在第六課〈連結他人〉會解說與他人互動的好處,破除我們以為與陌生人說話會尷尬的誤解。而在最後一課〈跳脫思考〉中,我們會探索看待世界的各種新方法,藉此提升幸福感。
  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心理自助書,從很多方面來說,它都是一本「自我解構」的書,因為過度的自我中心,往往是我們不快樂的根源。但是,我們既沒辦法、也不該透過獨尊他人中心來摒除「自我」。如果只為他人著想、只關注他人的感受,我們可能會完全失去自我感,而自我感對心理健康而言,就跟與他人連結一樣重要。此外,如果只專注在無法掌控的衝突或危機上,我們還可能會被絕望擊倒。我們不應該把快樂的責任全放在他人身上,否則就會失去掌控自己心理健康的權力。
  在這七堂課當中,能學到的是:我們必須在自我中心和他人中心的視角間取得平衡。每一堂課的中間和結尾,都會有簡單的快樂小練習,幫助我們學會平衡,進而變得更快樂。
  但請記得,只有知識是不夠的。我已經展示過很多次,這門課的確能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減輕了他們的焦慮和寂寞感,但唯有這些參與的學生持續練習時,狀況才會持續進步。就跟身體健康的道理一樣:變得更健壯的前提是,要努力。如果不用健康的方式生活,就不會獲得健康。快樂也是一樣,要「刻意練習」才會長久。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