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二章 你怎麼煩,就怎麼卡住:性格與壓力觸發點
第一節 高敏感不是脆弱,是過度掃描風險的超能力

不是你太玻璃,是你的雷達開太強

  周品如是一名國中導師,也是一位「超高敏感型人格」的典型代表。

  她的學生曾這樣形容她:「老師好像什麼都知道,連我們只是互看一眼,她都會說『你們是不是剛剛在講別人?』」

  品如的敏感,不只體現在學生互動上,她對同事間的語氣、辦公室裡空氣的變化,甚至主管今天講話比昨天短五秒,都會被她記在心裡。

  這種敏銳,讓她在教學與溝通中非常有溫度,學生與家長都說她是「很懂孩子的人」。但這樣的她,也經常陷入極大的情緒疲憊。

  某次行政會議結束後,她發現自己的報告部分被主管跳過,其他講師都獲得了口頭鼓勵,唯獨她被略過。她整整一晚睡不著,不停想著:「是不是我哪裡表現不好?是不是有人對我有意見?」

  這正是高敏感型人格在面對壓力時的常見現象:他們的感受系統像一臺24小時開機的高規格雷達,任何細微的訊號都會被放大處理。

  而這份處理,並不是情緒脆弱,而是情緒過度掃描所帶來的能量過載。

敏感的背後,是對風險與關係崩壞的預期焦慮

  在心理學上,高敏感型人格被定義為神經系統對內外刺激有較高反應閾值的人群。他們會更快察覺他人情緒、環境氣氛變化,也更容易從細節中構建出整體關係的狀態圖像。

  但這種「資料庫式處理」會有一個副作用:對模糊不確定的事件,會預設最壞解釋。

  品如其實並不是第一次這樣焦慮,她的慣性反應是——只要沒得到正面確認,就會開始進入預警模式。

  例如:「他今天沒笑,是不是我上次的發言惹他不高興?」

  或者:「她沒回訊息,是不是我昨天傳的那句太唐突?」

  這些預設思維,會導致高敏感型人格在壓力中自行生成風險腳本,強化負面情緒的投射循環。

  而這些並非沒根據,而是因為過往的某些事件讓他們形成這種自我保護系統。

  比方說:童年曾因一點失誤被處罰得很重;或是在關係中吃過「沒看清楚訊號」的虧。

  因此,他們的身體記得了這種「預警式生存模式」,久而久之,這就成了一種慣性:「我必須想在前面,才能免於受傷。」

你不是承受不了壓力,而是你太早開始承受了

  很多人以為高敏感的人是「太容易受傷」,但事實上他們的困難往往不是「承受」,而是「過早預備承受」。

  這種提早啟動的情緒應對系統,會讓他們的能量在事情真正發生前就消耗殆盡。

  所以他們往往不是在壓力點上崩潰,而是在壓力還沒真正發生前就已經累了。

  品如曾說:「我不是怕面對真正的批評,我是怕等著被批評的那段時間,那種懸著的感覺很可怕。」

  這樣的心理狀態,長期下來會造成「慢性高壓感」:表面平靜,內心緊繃;別人還在聊天,你心裡已經模擬了十種情境和對策。

  這會讓你在人際互動中感到疲憊,常常無法放鬆,因為你不是在享受對話,而是在掃描「有沒有哪句話會出事?」

情緒減敏練習:讓你收起雷達,不是摧毀它

  高敏感不是問題,它是一種潛在優勢。很多心理師、設計師、藝術家、教育者,本身就有高度情緒感知能力,正因為他們能察覺,他們才有深度。

  但這份能力需要管理,否則你就會被自己的感知淹沒。

  品如後來開始嘗試「情緒減敏練習」,目的是讓雷達「適度休息」,練習關閉不必要的過度解讀:

  .練習情境抽離:當情緒升起,先對自己說:「這是我的詮釋,不一定是事實。」
  .設定延遲解讀點:當你想要立刻解釋對方行為,請自己「隔一晚再做結論」。
  .日記拆解法:每次情緒爆炸,寫下你「第一個感覺」→「內在解釋」→「行為反應」,看是否哪裡過度詮釋。

  這些方法,不是要你「別敏感」,而是讓你意識到你的敏感是「慣性反應」,不是全然現實。

  當你能辨識自己正在啟動防衛時,你就開始擁有對情緒的主導權。

不是每個人都帶刺,也不是每句話都有針

  品如在做了一段時間的減敏練習後,開始學會不把每個沉默都看成冷漠,也不再把每個疏離都理解為拒絕。

  她說:「我開始告訴自己,世界不是敵意組成的,有些忽略只是無心,有些沉默只是累了。」

  這種轉變,不是讓她變遲鈍,而是讓她多了一份內在空間。

  她可以依然細膩、依然善感、依然溫柔,但不再那麼容易內傷。

  她說得最好的一句話是:「我學會相信不是所有人都在觀察我,大部分人只是活著。」

  當你願意放過自己,你才會發現壓力不是因為你不夠堅強,而是因為你總是太早對未來的風險反應太深。

  你的敏感是寶貴的,但讓它成為你的資產,而不是你的負擔,這是成熟的開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