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什麼是「了結」
如果你跟我一樣在心理健康領域工作,你會發現自己一再重複某些對話。我的每一個諮商當事人都是一個個體,有自己的人生經驗、觀點和目標,可是某些主題就是會一再出現。其中之一就是「了結」。儘管每個諮商當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時候他們卻會說出同樣的話。
「假如我能夠得到了結……」
「在這件事情上他實在欠我一個了結。」
「她為什麼要逃避,不願意給我一個了結?」
而我太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我要求有個了結!」
可是「了結」是什麼呢?為什麼我們總是這麼想得到它?儘管我們經常談到「了結」,要加以定義卻出奇困難。
從字面意義來看,「了結」(closure)意指某件事情告終,例如一段戀愛關係的結束,一段工作關係的結束,或是一個生命的結束(這是最令人心碎的)。可是「了結」比這更複雜。事實上,有時候「了結」根本與結束無關,而是關於設法解決一個似乎經常出現的問題。
你如何知道自己因為欠缺「了結」而苦惱?以下是一些跡象。你可能會發現自己……

 要求與某人對話,談談你們之間發生的事。
 預先排練你想對某人說的話,好讓對方了解你的感受。(而且當你預想對方將如何回答──或你希望對方如何回答,你心裡會覺得很不自在。)
 想像在你們做過這番「重要談話」之後,你和對方的關係將會是如何。
 幻想對方會有什麼感覺,當你「報復」了他對你所做的事。

或是你可能發現自己想要……

 回到你認為這段關係應有的狀態,彼此以公平的方式付出與接受。
 終於得到你應該得到、而對方拒絕給你的東西,不管對方是有意或無意。
 卸下內疚的重擔,當對方終於原諒你,不再追究你對他做過的某件事──或是反過來,你可能想要對方請求你原諒(你可能會原諒,也可能不原諒)。
 為了你所做的貢獻而得到肯定與尊重。

如果上述清單中有任何一個陳述引起了你的共鳴,那麼你可能就需要得到「了結」。

想要得到「了結」的例子
要定義某件事物,有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舉例,所以我在此舉出我執業時遇到的幾個綜合案例,當事人對我談起他們想要得到「了結」的理由。
艾莉與男友在交往兩年多之後分手。最後那幾個月他們之間的關係愈來愈僵──至今她仍然不確定原因何在。分手發生得很突然,就在一次導致兩人決定分道揚鑣的爭吵中。在那一夜之後,艾莉與這位前男友互傳了幾次簡訊,就只是問候彼此平安。她請求和他碰面,談一談所發生的事,但是他拒絕了。「我必須要有個了結」,她說。「為什麼他不讓我有個了結?」艾莉感覺心痛,渴望原諒,也真心感到憤怒……
湯米最近被裁員,失去他做了五年的工作。他和他的主管不總是意見一致,而他的主管在不滿意湯米的工作表現時,不只一次責怪過他。但是整體而言,湯米認為他們相處得還不錯。然後湯米被叫到人資部門,收到了裁員通知。那天他的主管不在辦公室,於是湯米收拾了個人物品就離開了。他寫了好幾封電子郵件給他的主管,詢問他們能否談談所發生的事,而他的主管沒有回覆。「他至少該給我一些回答,關於我的工作出了什麼問題」,湯米說。「我不能得到一些了結嗎?」湯米感到沮喪,對未來感到恐懼,也覺得很不公平……
亞曼妲患有一種慢性疾病,多年來都由同一位醫師診治。當亞曼妲說她喜歡她的醫生,她說的是真心話。她們曾一起經歷過一些艱難時刻,而亞曼妲尤其感激她能夠坦白地向醫生傾吐心聲。上星期,亞曼妲收到一封信,通知她那位醫師已經離職,她被轉診給某某醫生。亞曼妲深受打擊。「要承認這一點讓我覺得很尷尬」,她告訴我,「可是我以為她會跟我說再見,並且告訴我保持聯絡的方式。假如她這麼做了,她離職的事還是會令我難過,但至少我會覺得有個了結。」亞曼妲感到失望難過,也擔心要適應新醫師可能會遭遇的問題……
關於「了結」,我還有許多故事可說,有些來自諮商當事人的生活,有些來自我自己的生活。有些故事有好的結局,有些則否,但這些故事都彰顯出追求「了結」乃是我們的基本需求。
人生的重大事件──分手、失業、死亡,最可能觸發尋求「了結」的心理需求。但我也想指出,人類對「了結」的天生需求是如此強烈,會在我們生活的各方面出現,哪怕是在相對而言並不重要的情況下。
以下是幾個例子。
你在趕時間時衝進一家藥局領取處方藥。你等著輪到你,付了藥錢,就又衝出門去。忽然間,你意識到自己沒有花時間回應向你微笑道謝的藥劑師。你擔心自己會顯得失禮。你想著下一次再來這間藥局時但願能遇見同一位藥劑師,讓你能夠格外有禮貌地對待他。你甚至考慮要走回去,為了自己匆忙離去而道歉。你所尋求的就是「了結」。
或是你和一組同事正在開會討論一個專案。當你正在描述你試圖解決的一個問題,另一個同事打斷了你的話,提出一個解決辦法,與你正在敘述的解決辦法完全相同。當下你沒說什麼,因為從大局來看,這沒什麼大不了,可是你自覺受了委屈。你應該在會議中質問對方嗎?事後找對方談一談?去找你的主管?你明白你放不下這件事,除非設法把事情做個了斷。所有這些疑問都意味著你想要得到「了結」。

逐步替「了結」下定義
如同前面所說,要替「了結」下一個精準的定義很難,但我會盡力而為。依我之見,「了結」是由「終結感」與「明確感」來界定的一種情緒狀態。這表示你對某個情況不再有曖昧不清的感覺。你的疑問大多得到了回答,即便你未必喜歡所有的答案。當一種情況沒有讓你得到「了結」,你會常常去想它,甚至想個不停,試圖弄清楚事情何以會這樣發生,或是想像假如你採取了不同的行動,事情可能會如何。而當你得到了「了結」,你未必對事態的發展感到滿意,但是卻對事態有了更清楚的理解,不再覺得有必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在這上頭;你可以繼續前進,專注在其他事情上。
最令人滿意、也是大家最想得到的「了結」,往往涉及人際間的誠實溝通以及和平解決衝突,得到整體而言令你稱心的結果。不過,這不是「了結」的唯一形式。「了結」可能令人傷心或痛苦,可能令你為對方的行為(或是你自己的行為)感到遺憾,但是希望你能夠理解這些行為。你未必都會喜歡自己的疑問所得到的回答,可是只要這些疑問以令你滿意的方式得到了回答,而你覺得自己能夠拋下過去,那麼恭喜你,這就是「了結」。
比如說,與你交往了好幾年的人最近跟你分手了,而你無比震驚,完全沒料到這件事會發生。你本來覺得一切都很好,結果突然之間:砰!事情就發生了。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想要得到某種「了結」,對吧?
以下是「了結」可能發生的一種方式:你和前男友(或女友)碰面,談談你們各自給這段關係帶來了什麼,不管是有利於這段情侶關係成功的,還是不利於這段關係成功的。你們兩人都覺得從這番討論中對自己有了更多了解──哪些地方你們做得很好,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以及你們未來應該尋找什麼樣的伴侶。談完之後,你們互相擁抱,然後離開,也許含著淚,也許帶著微笑,也許感到些許懊悔,懊悔這段關係沒有能夠更好,但現在明白了原因何在。
我把這視為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我們在結束一段關係時都想要經歷的。好萊塢也編不出比這更好的劇情。當我的諮商當事人處於這種情況,而我們討論到「了結」,這種場景就是他們最希望看到的。而儘管這種場景不算常見,卻的確會發生──至少是它的某種版本。
不過,以下是另一種場景:你的前男友(或女友)顯然情緒激動地來到你們碰面的地方。在你尚未開口之前,對方就對你進行言語攻擊,把你們這段關係裡出的差錯全都怪在你頭上,說他認為你這個人糟糕透頂。你根本插不進話。最後你起身離開,留下對方獨自發怒。
你可能會因為沒有機會說出你的看法而感到難過、生氣和沮喪,但這個不愉快的經驗或許的確回答了你的某些疑問。假如你曾經疑惑這段關係是否還有機會挽回,現在你可以確定答案是否定的。或者你可能明白了你的前男友(或女友)是個不講理或不厚道的人,少了他你會過得更好。這也許不是我們都想要的好萊塢式結局,可是如果這個結局使你理解了某些事,讓你能夠向前看,繼續過日子,那麼這也可以是另一種形式的「了結」。
「了結」以許多種不同的形式出現,而得到「了結」的一個關鍵在於敞開心胸接受下述這種可能性:即使得不到你期望得到的那種「了結」,也未必表示你沒有得到「了結」。這一點我將會在後面幾章加以討論。我們所想要、需要或自認為應得的「了結」未必都會以我們所希望的方式發生,但即使是不盡理想的「了結」也能解開我們的疑惑,使我們感到解脫。

人類對「了結」的需要
「了結」跟什麼有關?對我的諮商當事人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往往是:一切!或者至少是跟他們的心理健康、幸福、自尊有關;這只是其中幾件他們認為關係重大的事。我們之所以渴望「了結」是因為我們需要表達自己的感受,需要徹底理解一件事何以發生,需要找到前進的路。我們也可能為了別的原因而尋求「了結」:為了原諒別人或是被原諒,為了澄清一個誤會,為了療癒我們自身的感受。
我們對「了結」的需要何以如此強烈?避免不確定的事物乃是人類的天性。我們會對抗、否認、逃避不確定的事物,並且因此而受苦。對於懸而未決的事、沒說出口的話、未與別人分享的感受、擔心自己沒能履行的義務,我們天生就會感到不安。人類想要知道。我們不喜歡心有懸念,討厭不明白一件事何以發生、不明白另一個人何以選擇做出某種行為。而視我們本身自我防衛的程度而定,我們也會想知道自己可能做了什麼而導致這種情況。
「想要知道」是種非常人性化的渴望,能使我們得到自己所尋找的理解,但也可能導致執念,使我們陷入不再握有權力的處境。而在缺少真實資訊的情況下,我們的大腦過於樂意介入,替我們編出可能導致更多痛苦與折磨的故事。
當我們想像著得到「了結」,事情似乎很簡單。兩個成年人坐下來,設法把事情解決。雙方描述各自的觀點,傾聽並且理解,針對如何向前邁進達成某種協議,不管是否要一起走下去。可是如同我們所知,人類是相當複雜的。任何一位治療師都會告訴你:整理情緒和釐清自我不是件容易的事。這需要你有能力表達自己的感受,能用言語表達你的想法和感覺,能夠聆聽而不懷著自我防衛的心態。這需要雙方互相遷就。以我的經驗,當你向另一個人尋求「了結」,你是在請求對方敞開胸懷、展現自己的脆弱、願意挺身而出與你進行誠實的討論。這可能是個很大的要求,當你和對方都被困在自己的人性中,包括人性的所有天賦、缺點和矛盾。

本章結語:我本身有關「了結」的故事
我母親常說:「假如每次聽見有人說……,我就能拿到五分錢的話……」我對「了結」這個字眼,也經常有這種感覺。身為心理治療師,我相信自己不是唯一有此感受的人。可是我必須要說,「了結」是我自己人生中一再出現的課題,而我經常懷疑自己是否因此而吸引了同樣試圖處理這個問題的當事人。當我開始寫作此書,我的心情正由於最近因「了結」而起的掙扎而十分沉重。以下是我的故事(至少是其中之一)。
我的好友大衛在他成長的國家擁有物業,在朋友的推薦下,他雇用了一位積極友善的年輕人協助處理物業的維修工作,此人名叫韋克多。大衛和我都認為韋克多很有潛力。大衛決定提攜他,開始定期資助他的基本開銷與學費,並且替他與他的家人提供其他協助。我也和韋克多成為朋友,偶爾幫忙提供一點小錢,也送給他一部新電腦。
可是幾年之後,大衛發現了幾件事,令他深感失望。他得知韋克多並未按照他所說的方式使用他接受的錢,而且還編了些故事來確保自己能繼續得到資助。大衛贈與韋克多的金錢相當可觀,如今他在情感上和財務上都受到損傷。看到他深深感覺被辜負,我覺得很難過。
一切都分崩離析,而大衛結束了他與韋克多的關係,在那之後,我又去那個國家造訪。自從那些事發生之後我就不曾再跟韋克多談過話,而他問我是否可以和他一起吃頓飯。我決定赴約,因為我想得到某種「了結」。只可惜我並未得到。在吃飯時,韋克多告訴我在他生活中發生的事,而我知道那根本不是事實。我覺得自己被辜負了,但是我更覺得擔心,擔心他所做的決定,擔心他人生的走向。
在我回美國之後,韋克多繼續傳簡訊給我,而我猶豫自己該不該回覆,因為我覺得自己應該站在大衛這一邊。可是大衛讓我自己決定,於是過了幾天之後,我簡短地回覆:我希望你沒事。在這之後不久,韋克多就封鎖了我。
和韋克多失去聯絡之後,我愈來愈渴望得到「了結」,而且我想像著這件事該如何發生,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個非常具體的畫面。我想要韋克多承認自己說了謊,並且向我道歉。我想要接受他的道歉。我告訴自己,這對他來說將是個成長的機會,但我知道這也涉及我的「自我」。(我們的「自我」永遠都牽涉其中。)我想要跟他保持聯絡,在需要時幫助他,如果我能夠做到這一點而不至於讓我的朋友大衛覺得更進一步受到背叛。
兩年過去了。在這段時間裡,我完全不知道韋克多在做些什麼,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也不知道他過得好不好。
有一天,我在工作時接到大衛的電話。我聽得出來他說話時在哭。他告訴我韋克多去世了,死於癌症,而我們都不知道他罹患了癌症。我回想起他似乎經常生病,想起他不時需要協助以支付醫院帳單。我想起最後一次見面的情景,想起當我擁抱他說再見時感覺到他是多麼消瘦。之前沒有得到解答的疑問頓時都有了答案。我明白了在我們認識他的那整段時間裡他可能都生著病,卻從不曾告訴我們。這個年輕人活在什麼樣的恐怖中,包括可能感受到自己死亡的陰影?他為什麼不告訴我們?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假如他告訴了我們,事情有可能大不相同,我們能夠以他與他的家人最需要的方式提供協助。我要求得到回答。雖然我的理智告訴我,要得到回答是不可能的,但我仍然要求得到回答!
有好幾天,我發現自己坐在辦公室裡,在提供諮詢的空檔哭泣。我對每個人說我的眼睛紅腫是由於過敏。當我坐著流淚,我又一次想到「了結」。我想像自己和大衛搭機前往他的國家,帶食物去探望韋克多及其家人,確保他得到妥善的照顧。我想像自己坐在韋克多的床邊,告訴他我們感謝他、原諒他、愛他,請求他原諒我沒有更努力和他保持聯絡。最重要的是,我想要擁抱他。
我想要得到「了結」,想要有第二次機會去得到「了結」。真正棒透了的「了結」,能讓我們全都感覺像在一部溫馨感人的電影結尾。
然而又一次,我沒能得到「了結」。
我感到難過,為了我自己、我朋友大衛和韋克多這個年輕人。我為了自己人生中需要得到「了結」卻沒能得到的所有時刻感到難過。我替我的諮商當事人感到難過,他們得不到翻開人生新頁所需要的「了結」,而掙扎著活下去。我想起那許許多多次的諮商,當事人坐在我的沙發上談起自己沒能得到的「了結」。分手,離婚,裁員,調職,被診斷出罹患重症,死亡。當事人掩面哭泣,當他們述說他們想要知道理由!需要知道!有權利知道!然而……卻無法得知。
想要得到「了結」乃是人之常情。尋求「了結」可以獲致解答與成長,也可能導致挫折和更多痛苦。但即使是得不到「了結」的痛苦,最終也能促進個人的成長。在我自己以及許多諮商當事人的生活中,尋求「了結」是個痛苦但有意義的過程。對你來說也是嗎?我邀請你與我一起踏上追求「了結」的旅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