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 篇 習慣的力量
歷史上最成功的人,在各自的領域被許多人稱為「天才」、技藝大師,除了天賦之外,還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依循固定(和特定)的日常習慣。
你會覺得例行事務枯燥乏味,與你心目中的「美好生活」背道而馳。我們以為幸福來自於尋求「更多」─無論這個「更多」是什麼。但其實,日常習慣,指的並不是你日復一日在同樣的辦公室裡待上同樣的時間。你的日常習慣,可能是每個月去不同的國家旅行,也可以是例行性地打破常規。重點不在於日常習慣的內容是什麼,而是透過重複的動作和可預期的結果,讓你的潛意識變得穩定而安然。
無論你希望自己的日常生活裡包含了什麼,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出了決定,然後堅持下去。簡而言之,習慣很重要,因為固定的習慣會產生情緒,而情緒又會塑造你「後天」的個性。
能真正給我們帶來幸福的事物,都不會只是短暫而即時的滿足,而是引發我們的抗拒、需要我們的犧牲。然而,有一種方法可以消除這種「犧牲感」,那就是把一項苦差事「常態化」,或者用常規來克服自我的抗拒。以上的論述─加上所有其他的理由─說明了日常習慣為什麼這麼重要(而幸福的人往往都更願意依循日常習慣)。
01|你的習慣會創造你的情緒,而情緒就是你看待生活的濾鏡。
一般人認為情緒是由想法或是壓力─也就是那些突發性的、讓我們方寸大亂的日常事件─造成的。事實並非如此。因研究人類情緒而享譽國際的心理學家羅伯特‧塞耶(Robert Thayer)認為,情緒是由我們的習慣產生的:我們睡眠時間的多寡、我們的移動頻率、我們在想什麼、我們多常去想某件事情等等。重點是,讓我們感到煩躁不安的,是不斷地去經歷某些想法的思維模式,這麼做會強化該想法,讓它看起來更合情合理。
02|要學會讓理智來主導你,而不是恐懼或衝動。
未被馴服的心靈,猶如布滿地雷。如果缺乏規範、重心、根基、自制的話,任何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讓你誤以為自己想得到那些其實根本就不想要的東西。「今晚我不想要為明天的簡報做準備,我想要出去喝一杯。」這樣的想法,從短期來看似乎沒什麼問題,但從長期來看,卻是糟糕透頂。就為了晚上出去喝杯酒,而搞砸一場超級重要的會議,感覺實在不怎麼值得。學習制定日常習慣,等同於學習引導自己理智地生活,並將所有只能帶來短暫滿足的「垃圾」都拋諸腦後。
03|幸福不在於你做了多少,而在於你做得有多好。
「更多」並不代表著「更好」。幸福不是不斷體驗新的事物;而是以嶄新且不同的方式去體驗你已經擁有的。遺憾的是,我們經常被教導應該要用熱情去驅策每一個想法、行動、決定,於是就陷入了一個困境:我們害怕因為做得不「夠多」,而得不到幸福。
04|開始規範日常行為後,面對未知,而關閉自己的「戰逃反應」。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很難適應改變,也是為什麼生活規律的人會體驗到這麼多的快樂:簡單來說,因為恐懼本能可以關閉一段很長的時間,讓他們得以樂在其中安心地去享受當下。
05|孩童時期,日常習慣提供我們安全感;成人以後,日常習慣賦予我們目標感。
有趣的是,這兩種感覺比你想像的更相似(至少,它們的源頭是相同的)。這與對未知的恐懼是一樣的:小時候,我們認不得路,更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我們未做過的事情會不會很可怕?會不會害我們受傷?長大成人之後,如果能過著規律的生活,我們就能用一個簡單的想法來安慰自己:「我知道該怎麼做,我以前就做過。」
06|你會感到滿足,因為日常習慣會不斷肯定你做出的決定。
假如你做了決定,要寫一本書,而且你決心不管花多久的時間,每晚都要寫三頁,那麼你肯定的不只是最初的選擇,還有完成此事的能力,這無疑是獲得自我認同最健康的方式。
07|在你自我規範後,日常習慣將成為你進入「心流」的途徑。
所謂的「心流」(雖然你八成有聽過,但我還是解釋一下),基本上是指,當我們全心投入手邊的事務時,所有的想法或煩惱都會消失,我們徹底活在當下,一心只剩下眼前的事情。你越常訓練身體在不同的時間做出不同的反應─例如早上七點起床,下午兩點開始寫作等等─你就越能因出於習慣而輕鬆且自然地進入心流狀態。
08|沒有養成規律習慣時,我們就會告訴自己,「恐懼」說明我們正在做錯誤的事情,但其實只意味著我們過度關注結果。
生活缺乏規律,是慣性拖延的溫床。這種行為給了我們縫隙和空間,讓我們的潛意識可以說:「好了,你現在可以休息一下了。」而實際上,你要做的事情是有死線的。如果你習慣在那個時候休息一下,就會放縱自己,因為「你已經習慣了」。
第4 篇 曾經的愛人, 是如何又成了陌生人?
回想看看,一個對你來說曾經是一切的人,為什麼卻又失去了所有意義?我們如何學會了遺忘,又如何強迫自己去遺忘。在那個過渡時期,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
相較於那段感情關係,分手之後的各種變化,總是讓你明白─悲傷是比快樂更好的老師─像這樣兩人分道揚鑣成為陌生人,到底有什麼意義?你們依舊難以忘懷彼此。也許你別無選擇,但他再也不是那個知道你每天的焦慮、知道你裸體的模樣、知道你的哭點、知道你有多愛他的人。
一旦生活繞著某個人轉時,縱使後來只剩下一些些記憶的殘像,我們依舊會繞著那些殘像轉個不停。你們一起去過的地方、說過的話、聽過的歌,都在你的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回憶。
某一天,我們發現自己站在排隊結帳的隊伍中,突然聽到某首歌的旋律,才意識到我們的思緒又在圍繞著舊愛打轉。我們無法停止想念。
你是否真的忘記舊愛的生日?你是否真的忘掉了你們之間所有的第一次,無論是親密的或是其他的?你們的週年紀念日真的已經是一年當中普通的一天嗎?你做過的事、曾經許下的諾言,真的不會在你心中再起波濤嗎?因為分手了,所以往事與誓言如今都已成空嗎?或是你別無選擇,只能鐵了心無視往日情懷呢?我猜想,是大腦要你繼續往前走,並且強迫你的心跟上吧。
我願意相信,你或許永遠愛著某個人,或許你根本就沒有真正愛過。兩個人相遇產生化學反應,雙方都會有所改變。有時,我們傷人太深,深到我們沒辦法再冒險回到他們身旁。我不願意相信,分手,是因為彼此不再認為對方重要。我知道愛情不是無足輕重的,我猜想,又或許是盼望,我們只是強迫自己不再需要對方。
也許只是因為,我們都在自己的小宇宙,有時會和其他人的重疊,而那一點點的交集,會讓我們的某一部分改變。小宇宙之間的碰撞可以摧毀我們、改變我們、移動我們。有時我們會合二為一,有時我們會分道揚鑣,而失去自以為熟悉的東西,會讓我們感到悵然。
無論如何,你的小宇宙總會慢慢擴張。於是你會對愛有更多的了解、知道愛有什麼能耐;也會為心中的空洞、床上的空白,以及旁邊椅子上的空蕩感到苦楚。那個人,是否還會回來填補那個洞……我不知道。是否還會出現其他人,與深刻的他有著相似的輪廓……我也不知道。
在愛情發生之前,我們都是陌生人。我們在愛情裡所做的選擇無法解釋,我們發現了一個魅力無法擋的人,我們發現對方心靈與自己相通。同學、夥伴、鄰居、家人、朋友、表親……我們的生活與他們彼此交織,就連他們也都覺得這種關係是密不可分的,這是一種美好的感受。但我們渴求的不是這種愜意又容易的關係,我現在所描寫的不是這種關係,我們不會在這種關係結束之後念念不忘。我們都在等待另一個小宇宙與我們產生火花,來改變我們無法單靠自己就改變的事物。奇妙的是,在分手風暴歸於平靜之後,我們眼中會看到另一片星空,而我們不知道,也無從選擇,與誰的碰撞,能帶給我們這樣的感觸變化。
在愛情發生之前,我們都是陌生人。但是我們忘記了,我們不希望最終成為那個熟悉的陌生人。
第8 篇 身體的任何一部分, 都不能代表「我」
假設一下,我們把你所有的器官都從體內拿出來,放在桌子上。
感受你的心跳;想像心臟離開你的身體。你不會看著心臟想:「那個是我。」你會想:「那個是我的心臟。」
現在,感受你的呼吸。感受它跟你的心跳同步,你通常不會意識到它們的存在,然而它們都在不斷地運作著。你不會說:「我就是我的呼吸。」你會說 「我在呼吸。」
為什麼在我們把它們收集並連結起來之後,情況就會有所不同?
有一股具有強烈存在感的能量,匯聚在你的胸口、喉嚨,或許腦袋裡也有一點。那是你的中心。你不會在雙腿上感受到自我。你不會在兩臂上感受到情緒,那些東西都在你的核心之處。
在那同樣的空間裡,同時存在著我們看不見的器官跟感受得到的能量。如果移除了後者,那我們還會剩下些什麼?裡面還存在著什麼?一旦「你」不存在了以後,還有什麼?
你有沒有去感受過體內的它們?你有沒有去思考過它們?你有沒有去逐一感受過身體的每個部位,並且意識到這些部位無法代表「我」呢?你有沒有感受過,只有當「你」跟這些身體的部位結合為一時,「你」才會充滿生命力呢?你有沒有發現你所謂的「屬於你的」跟所謂的「你」之間的差別呢?
想想你的肝臟。還有你的腎臟。想想你的骨頭和血液。想想你的雙腿、你的手指、你的頭髮和你的大腦。你平靜地看著它們。它們只是身體的一部分。它們終歸(大部分)是可以切除和替換的,而且它們的存在完全只是暫時的。你不會在想到它們的時候,看到自己。想到它們的時候,你只會看見它們的形狀。如果你再把它們拆分,它們就只是細胞的集合。你不會在看到它們的時候,腦袋裡浮現:「那就是我!」你會想:「那些是我身體的一部分。」
為什麼在我們把它們收集並連結起來之後,情況就會有所不同?
有一股具有強烈存在感的能量,匯聚在你的胸口、喉嚨,或許腦袋裡也有一點。那是你的中心。你不會在雙腿上感受到自我。你不會在兩臂上感受到情緒,那些東西都在你的核心之處。
在那同樣的空間裡,同時存在著我們看不見的器官跟感受得到的能量。如果移除了後者,那我們還會剩下些什麼?裡面還存在著什麼?一旦「你」不存在了以後,還有什麼?
你有沒有去感受過體內的它們?你有沒有去思考過它們?你有沒有去逐一感受過身體的每個部位,並且意識到這些部位無法代表「我」呢?你有沒有感受過,只有當「你」跟這些身體的部位結合為一時,「你」才會充滿生命力呢?你有沒有發現你所謂的「屬於你的」跟所謂的「你」之間的差別呢?
知道自己是誰,能夠讓你站穩腳步,有跡可尋,堅定未來的目標。但是,一旦我們把特定的意義套用在自己喜歡、重視和想望的事物時,我們就創造出執念。接著,我們會努力將事情控制在自己認可的範圍之內。只要超出控制範圍,我們會有痛苦和挫敗感。我們開始相信,現在的狀態就是永遠。沒有達成我們心中的期望,便成為我們最大的不滿。
比起真實的自己,我們更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比起日復一日的工作,我們更在意自己的頭銜;比起實實在在、細水長流的愛,我們更在意「你能保證永遠愛我嗎?」。也就是說,相較於事物本身的真實模樣,我們更喜歡的是自己對事物所抱持的想法。我們喜歡將自己視為單純的肉身,因為這會讓我們無須去面對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除了這具肉身之外,還存在些什麼?」
但如果「還存在些什麼?」這個問題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呢?如果意識到這件事情,可以讓我們從很多事情之中解放,平息很多想法、緩解很多疼痛呢?如果自我療癒並非導正心態、改變觀點、更動我們對美的標準,而是略微轉化自己的存在、覺知、能量呢?
在這樣的情況下,修復身體的任何部分,都沒有辦法療癒整體。
唯一能夠改變自己和人生的就是,覺察到身體的任何部分都不能代表「我」。「我」是一個整體,「我」是自己的終點,「我」是自己的起點,「我」是那個─那唯一的一個─會改變、會成長、能促使覺察之光芒閃爍,讓你得以質疑構成「人」的所有元素。
我並不是真的要求你思考這些理論。我只是想問你有沒有感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