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7害怕孤單,常被朋友牽著鼻子走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容易寂寞的人。我總是渴望有人陪伴,但每次見面,我又覺得很不自在。我喜歡的那些人,沒有一個人喜歡我。
以前我也曾跟不知為何變熟的朋友相處得融洽,後來卻因為我的失誤而失去這個朋友,導致現在我都是一個人。我很獨立,但同時也覺得孤單。雖然覺得配合他人的喜好很麻煩,但同時也覺得我有些執著於「維繫人際關係」這件事,究竟該怎麼辦才好?我想好好安撫自己的心,活得輕鬆一點。
就像這位投稿者一樣,我們經常誤會「獨立」跟「人際關係」是對立的兩個概念。其實獨立是指能靠自己的力量對自己負責,並不是指人要像孤島一樣,在人際關係中顯得疏離。有時候我們會誤會一些用詞的意思,例如最近常說的「財富自由」,跟希臘時代犬儒學派哲學家所說的「沒錢也能過得很好」,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所謂的「從人際關係中獨立」,其實是能配合自己的需求享受人際。
人類生來就不是能獨居的動物。要想接受這一點,首先必須理解讓人類能以萬物之靈自居的大腦。
雖然身為人類的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很了不起、腦袋很好,但其實從進化的觀點來看,在以生存為目的的原始時代,腦袋並不需要這麼好。如同自然界中的其他動物一樣,強壯的肌肉、尖銳的爪子或牙齒、強大的動態視力等才是有用的條件。但在從前食物非常珍稀的時代,每天會消耗人體兩成熱量的大腦,竟能取代那些生存的必要條件,獲得發展,從某個角度來看其實並不自然,甚至可說是非常不符合性價比。但如果想讓這個說法成立,首先我們必須假設人類是一種能獨立生活的物種。
人類透過精巧與複雜的溝通達成合作,這樣遠比「每個人都具備聰明才智」更有利於生存。因為人類可以擬定戰略狩獵巨大凶猛的動物,個體所具備的知識也能彼此分享、累積。現在最廣泛被接受的假說,就是人類之所以進化成高智能的生物,目的正是為了社交。
既然我們是為了社交而進化,那大腦自然不會喜歡孤立狀態。仔細深究所謂的幸福,其實是大腦製造各種荷爾蒙讓自己獲得快感的狀態,而這正是在進行有利於生存的行為時,大腦所給出的一種獎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幸福不會維持太久,因為如果只靠單一行為就能讓幸福持續,人就不會想去做其他具生產性的活動。例如有毒癮者,成天就只想吸毒。大腦的獎勵機制被設計成要與其他人共同合作才會啟動,雖然我們因為經常對他人失望,所以覺得一個人才會幸福,但其實很多心理學、腦科學研究都讓我們看見,一個人的生命中絕對不能沒有「他人」。
據說人在讓他人開心時所能感受到的快樂,比自身獲得利益時要高上許多倍。即使不與其他人對話,只是跟陌生人一起待在咖啡廳,也能刺激人類分泌血清素。甚至有研究結果指出,就算是跟不認識的人牽手,也能減輕所感到的痛苦。也有人主張,人之所以如此容易在人際關係中受到傷害,正是因為這件事對生存來說非常重要。人體所感覺到的痛苦,就是為了保護這一部分所發出的強烈訊號。
為了成為一個「自尊感強的人」,讓自己不執著於關係、好好生活,我們所要做的並不是完全跳脫所有人際關係,而是要好好經營關係。越是掙扎想脫離人際關係,反而會使人越渴望,這種內在矛盾會降低生活品質。我們平時必須適度投資能量,讓人際關係維持在一定的水準,才能減少相關的煩惱。一個有尊嚴的人,通常都如何待人呢?
自尊感強的人與他人相處時總是溫柔親切,但沒見面時就不太會去想對方的事。比起事先準備禮物或小驚喜讓對方感動,他們會選擇在相處時表現貼心且專注的一面,讓對方知道「眼前這個人是真心與我相處」。但除了與他人見面的時間之外,自尊感強的人會專注在自我的生活上,不會要求過於頻繁的交流,這樣反而讓人覺得有吸引力。
維持適當距離,才是交友的健康模式
自尊感強的人不會對人際關係抱持過高的期待。至於極度渴望人際關係的人,身邊大多數的關係都「不夠深刻」。他們嘴巴上雖然說淺淺的友情也不錯,但看其對友情的要求就會知道,其實並非如此。
「我期待的不多,只希望難過時能有個人跟我一起喝酒。」
「希望有難過時能聽我講心事的朋友。」
很多人都會這樣說,但其實這就是要求一種深刻的關係。並不是一定要分享人生的痛苦或內心的故事,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朋友。即使這樣,也不是只有「真正的朋友」才值得你花時間與他相處。很多人都不知道,這種觀念反而會成為人際關係的阻礙。一個自尊感強的人即使在淡薄的人際關係中也能獲得滿足,所以他們不容易有遺憾。例如你在讀書會上認識了一個人,見面時你們會開心地聊跟書有關的事,但分開後也不會特別聯絡。人際關係其實只需要這樣就好,並不會因為你沒在讀書會上找到能相伴終生的朋友,就顯得這件事沒有意義。
面對一段人際關係,一個自尊感強的人會花更多力氣減少失誤,而不是多做一些為對方好的事。我們都以為,對一個人好就是對待人際關係的良好態度,但其實盡可能避免犯錯以傷害對方、讓對方失望才是更重要的。獨處時能好好休息、享受放鬆的狀態,與他人相處時則必須繃緊神經,避免去做不該做的事,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有些人總愛說些不該說的話,有些人則是過於吝嗇,有些人則是因為慣性遲到而惹人生氣,這都會使他們欠下不必要的感情債,進而使人際關係變複雜。其實一個人越依賴人際關係,就越會藉由給予他人好處來博取對方的歡心。與此同時,卻又經常傷害對方的情感。既然我們的精力有限,那不如就把精力放在避免犯錯上,反倒是更聰明的經營方式。
那些自尊感強的人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跟朋友見面後,並不一定會大開話匣子。反倒是那些渴望擁有人際關係的人,和朋友見面時,會一股腦地把想講的話說出來。這種說話方式是他們在人際關係中被孤立的原因,也是結果。因為他們說話時總是不會顧及對方,因而使人們更想疏遠他們。隨著被孤立的時間增加,他們也逐漸遺忘適當的說話方式。至於自尊感強的人,則是話說的不多,但溝通總是很順暢。
從某個角度來看,一個自尊感強的人在人際關係中,仍會著重於專注當下。他們不會執著於過去或未來,而是享受「現在」和自己身邊的人一起度過美好時光。但離開了現在,他們便不會執著,會與他人維持不遠也不近的適當距離。
•如何不被人際關係影響,保有自我?
1. 見面時就好好與對方相處,其他時間則專注在自己身上。
2. 不執著於深刻的關係。
3. 與其想著為對方做些什麼,不如努力減少失誤。
4. 以適當的方式與人溝通。
Case14世界很大,不要只在意人際關係
我有兩個在職場上認識的好朋友。以前我們三個人總是玩在一起,後來我離職自己創業,我們就變得很難找到時間見面。不知從哪天開始,約見面時只要我比較晚到,就會發現他們兩個並肩坐在一起,我得一個人坐在他們對面。通常兩個人見面的時候,都會是面對面坐吧?這種情況發生了好多次,讓我覺得好難過。但這件事實在太小了,我也不好意思去問別人的意見。是我太敏感了,才會有這種感覺嗎?
跟人相處久了,偶爾會遇到一些事情讓自己失望。有時候心裡總覺得不是滋味,但情況似乎也不是太明顯,只有自己一個人覺得有些過不去。不曉得這是暴風雨前的寧靜,還是自己不夠成熟,思緒剪不斷理還亂。投稿者所產生的感受,就屬於這一種情況。
聽完投稿者的敘述,一般人很有可能會認為「是你太敏感了」。只是同事兩個人並肩坐在一起,究竟為什麼會讓人覺得不是滋味?實在不太能感同身受。他們有可能是想讓晚來的人有比較大的空間,所以才會這樣安排座位。況且全球經歷過一場疫情,面對面坐比較容易造成飛沫傳染,可能是因為這樣,他們習慣了並肩而坐。但我想說,感受並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那是無法控制的東西,只能任由它出現、等待它消失。我們唯一能控制的,是改變在感受出現之後的態度。
我覺得無論是誰,都應該要試著改變自己的態度與條件,讓自己不會在人際關係中覺得「不是滋味」。仔細想想,這是一種會徹底破壞生活品質與人際關係的情緒。所謂的不是滋味,究竟是什麼樣的感受?
「心中覺得有些缺失而感到不好受。」這是字典對「不是滋味」的定義。這不是對他人明確的憤怒或埋怨,只是覺得好像哪裡少了點什麼。由於事情實在太小,不足以生氣或抗議,卻又讓人產生了一些負面情緒。這種情況,我們通常會以不是滋味來形容。人會產生這種情緒,通常都是因為心理上覺得親近的人所致。生活中會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確實有很多事情都會讓人覺得不是滋味。但要是經常覺得如此,又總是無法排解,那就該反省自己了。
首先,如果經常覺得不是滋味,那就需要回頭思考,是否自己的視野比較狹隘,或是太過以自我為中心。如果太自我中心,或自認為有些不足之處,那就很容易在人際關係中感到不是滋味。當你感到不是滋味時,很多時候只要靜下心來觀察,就會發現從對方的立場來看,他很可能別無選擇。所以當人際關係出現摩擦時,我們要習慣先想想對方的立場,這樣就能讓自己舒服一點。
如果你是一個地位比較高的人,更要好好安撫這種情緒。在人際關係中,地位較高的人通常需要照顧地位較低者,這是不成文的默契。但如果被公開要求照顧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或被公開批評說沒有做到這一點,就很容易讓人因為面子掛不住而覺得有些難受。這樣鬱悶的情緒要是沒有正常排解,很容易扭曲成被動的攻擊性,進而使他人難受。
一個自我意識較弱的人,也很容易覺得不是滋味。因為這一類的人對自己的感受與判斷不夠有信心,所以比較不會選擇表達意見或平淡地讓情緒過去,而是會以「不是滋味」去詮釋「對方沒有錯,自己也沒有錯,但介在這之間有些模糊」的感受。就像投稿者一樣,看到兩個朋友坐在一起等自己,如果當下自己的心靈處在平衡的狀態,很有可能就不會多想。但如果覺得跟以前不太一樣,有一些讓你在意的事情,其實只需要直接開口詢就好。例如:「有件事我想問一下,你們為什麼要這樣並肩坐在一起?為什麼不面對面啊?」
如果你們之間的關係夠親近,問這種問題當然沒什麼。通常只要聽到對方的回答,讓你難受的疑問往往都能迎刃而解。讓這種疑問浸泡在曖昧不明的情緒裡,可不是一種健康的做法。
如果上述事件真的是對方疏遠你的證據,你也真的明確感受到,就更需要前文所說的確認過程。因為一個足夠自信的人,通常會更明確地把負面情緒定義為「心情不好」、「讓人生氣」,而不是「不是滋味」這種模稜兩可的狀態。
不要太依賴人際關係,自然就不會太在意
此外,那些高度依賴人際關係的人,也會經常在人際關係裡覺得不是滋味。
雖然人的一生都需要和他人相處往來,但其實每個人都是孤單的存在。基本上來說,我們應該要以能獨自經營個人生活為核心,並將與他人之間的善意往來視為「令人感激的額外收穫」,才是能與孤獨並存的正確之道。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而不是他人身上,自然就不會對他人產生過高的期待,更不會因為在意他們的一舉一動,而讓自己覺得不是滋味。這樣的人即使親切待人,也不會太過期待獲得實質或情感上的回報。因為他們的付出不到需要得到回報的程度,他們也並不期待獲得回報。
每一次我遇到一些狀況,讓我想起「忘恩負義」這幾個字時,我就會想起在卡內基書裡看到的一句話。書中說耶穌曾經為了展現神蹟,一口氣治療了十名痲瘋病患,但其中只有一個人跟祂道謝。作者講完這個小故事之後便問讀者:「你覺得自己有什麼理由得到比耶穌更好的待遇?」
人是一種了解越多越讓人失望的生物。就好像我們有時會覺得自己某些地方仍有待加強,別人也同樣會有些不足之處。所以我們不該為人際關係付出自己的一切,還期待對方也能完美回報。
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在人際關係裡感到不是滋味,我建議你試著拓展人際吧!因為與你建立人際關係的人數越少,你就越會依賴對方,也會對那段關係過度敏感。一但關係遭到破壞,你便會受到難以承受的打擊,而這會使你更加執著於那段關係,進而陷入惡性循環。當你陷入這種惡性循環,便會經常覺得不是滋味。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試著讓自己不要覺得不是滋味,或許才是保持健康心態的方法。
.感覺到不是滋味時,請這樣檢視自己
1. 是不是目光太過短淺,才會採取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
2. 自己是否處在很脆弱的狀態?
3. 是否過度依賴人際關係?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容易寂寞的人。我總是渴望有人陪伴,但每次見面,我又覺得很不自在。我喜歡的那些人,沒有一個人喜歡我。
以前我也曾跟不知為何變熟的朋友相處得融洽,後來卻因為我的失誤而失去這個朋友,導致現在我都是一個人。我很獨立,但同時也覺得孤單。雖然覺得配合他人的喜好很麻煩,但同時也覺得我有些執著於「維繫人際關係」這件事,究竟該怎麼辦才好?我想好好安撫自己的心,活得輕鬆一點。
就像這位投稿者一樣,我們經常誤會「獨立」跟「人際關係」是對立的兩個概念。其實獨立是指能靠自己的力量對自己負責,並不是指人要像孤島一樣,在人際關係中顯得疏離。有時候我們會誤會一些用詞的意思,例如最近常說的「財富自由」,跟希臘時代犬儒學派哲學家所說的「沒錢也能過得很好」,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所謂的「從人際關係中獨立」,其實是能配合自己的需求享受人際。
人類生來就不是能獨居的動物。要想接受這一點,首先必須理解讓人類能以萬物之靈自居的大腦。
雖然身為人類的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很了不起、腦袋很好,但其實從進化的觀點來看,在以生存為目的的原始時代,腦袋並不需要這麼好。如同自然界中的其他動物一樣,強壯的肌肉、尖銳的爪子或牙齒、強大的動態視力等才是有用的條件。但在從前食物非常珍稀的時代,每天會消耗人體兩成熱量的大腦,竟能取代那些生存的必要條件,獲得發展,從某個角度來看其實並不自然,甚至可說是非常不符合性價比。但如果想讓這個說法成立,首先我們必須假設人類是一種能獨立生活的物種。
人類透過精巧與複雜的溝通達成合作,這樣遠比「每個人都具備聰明才智」更有利於生存。因為人類可以擬定戰略狩獵巨大凶猛的動物,個體所具備的知識也能彼此分享、累積。現在最廣泛被接受的假說,就是人類之所以進化成高智能的生物,目的正是為了社交。
既然我們是為了社交而進化,那大腦自然不會喜歡孤立狀態。仔細深究所謂的幸福,其實是大腦製造各種荷爾蒙讓自己獲得快感的狀態,而這正是在進行有利於生存的行為時,大腦所給出的一種獎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幸福不會維持太久,因為如果只靠單一行為就能讓幸福持續,人就不會想去做其他具生產性的活動。例如有毒癮者,成天就只想吸毒。大腦的獎勵機制被設計成要與其他人共同合作才會啟動,雖然我們因為經常對他人失望,所以覺得一個人才會幸福,但其實很多心理學、腦科學研究都讓我們看見,一個人的生命中絕對不能沒有「他人」。
據說人在讓他人開心時所能感受到的快樂,比自身獲得利益時要高上許多倍。即使不與其他人對話,只是跟陌生人一起待在咖啡廳,也能刺激人類分泌血清素。甚至有研究結果指出,就算是跟不認識的人牽手,也能減輕所感到的痛苦。也有人主張,人之所以如此容易在人際關係中受到傷害,正是因為這件事對生存來說非常重要。人體所感覺到的痛苦,就是為了保護這一部分所發出的強烈訊號。
為了成為一個「自尊感強的人」,讓自己不執著於關係、好好生活,我們所要做的並不是完全跳脫所有人際關係,而是要好好經營關係。越是掙扎想脫離人際關係,反而會使人越渴望,這種內在矛盾會降低生活品質。我們平時必須適度投資能量,讓人際關係維持在一定的水準,才能減少相關的煩惱。一個有尊嚴的人,通常都如何待人呢?
自尊感強的人與他人相處時總是溫柔親切,但沒見面時就不太會去想對方的事。比起事先準備禮物或小驚喜讓對方感動,他們會選擇在相處時表現貼心且專注的一面,讓對方知道「眼前這個人是真心與我相處」。但除了與他人見面的時間之外,自尊感強的人會專注在自我的生活上,不會要求過於頻繁的交流,這樣反而讓人覺得有吸引力。
維持適當距離,才是交友的健康模式
自尊感強的人不會對人際關係抱持過高的期待。至於極度渴望人際關係的人,身邊大多數的關係都「不夠深刻」。他們嘴巴上雖然說淺淺的友情也不錯,但看其對友情的要求就會知道,其實並非如此。
「我期待的不多,只希望難過時能有個人跟我一起喝酒。」
「希望有難過時能聽我講心事的朋友。」
很多人都會這樣說,但其實這就是要求一種深刻的關係。並不是一定要分享人生的痛苦或內心的故事,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朋友。即使這樣,也不是只有「真正的朋友」才值得你花時間與他相處。很多人都不知道,這種觀念反而會成為人際關係的阻礙。一個自尊感強的人即使在淡薄的人際關係中也能獲得滿足,所以他們不容易有遺憾。例如你在讀書會上認識了一個人,見面時你們會開心地聊跟書有關的事,但分開後也不會特別聯絡。人際關係其實只需要這樣就好,並不會因為你沒在讀書會上找到能相伴終生的朋友,就顯得這件事沒有意義。
面對一段人際關係,一個自尊感強的人會花更多力氣減少失誤,而不是多做一些為對方好的事。我們都以為,對一個人好就是對待人際關係的良好態度,但其實盡可能避免犯錯以傷害對方、讓對方失望才是更重要的。獨處時能好好休息、享受放鬆的狀態,與他人相處時則必須繃緊神經,避免去做不該做的事,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有些人總愛說些不該說的話,有些人則是過於吝嗇,有些人則是因為慣性遲到而惹人生氣,這都會使他們欠下不必要的感情債,進而使人際關係變複雜。其實一個人越依賴人際關係,就越會藉由給予他人好處來博取對方的歡心。與此同時,卻又經常傷害對方的情感。既然我們的精力有限,那不如就把精力放在避免犯錯上,反倒是更聰明的經營方式。
那些自尊感強的人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跟朋友見面後,並不一定會大開話匣子。反倒是那些渴望擁有人際關係的人,和朋友見面時,會一股腦地把想講的話說出來。這種說話方式是他們在人際關係中被孤立的原因,也是結果。因為他們說話時總是不會顧及對方,因而使人們更想疏遠他們。隨著被孤立的時間增加,他們也逐漸遺忘適當的說話方式。至於自尊感強的人,則是話說的不多,但溝通總是很順暢。
從某個角度來看,一個自尊感強的人在人際關係中,仍會著重於專注當下。他們不會執著於過去或未來,而是享受「現在」和自己身邊的人一起度過美好時光。但離開了現在,他們便不會執著,會與他人維持不遠也不近的適當距離。
•如何不被人際關係影響,保有自我?
1. 見面時就好好與對方相處,其他時間則專注在自己身上。
2. 不執著於深刻的關係。
3. 與其想著為對方做些什麼,不如努力減少失誤。
4. 以適當的方式與人溝通。
Case14世界很大,不要只在意人際關係
我有兩個在職場上認識的好朋友。以前我們三個人總是玩在一起,後來我離職自己創業,我們就變得很難找到時間見面。不知從哪天開始,約見面時只要我比較晚到,就會發現他們兩個並肩坐在一起,我得一個人坐在他們對面。通常兩個人見面的時候,都會是面對面坐吧?這種情況發生了好多次,讓我覺得好難過。但這件事實在太小了,我也不好意思去問別人的意見。是我太敏感了,才會有這種感覺嗎?
跟人相處久了,偶爾會遇到一些事情讓自己失望。有時候心裡總覺得不是滋味,但情況似乎也不是太明顯,只有自己一個人覺得有些過不去。不曉得這是暴風雨前的寧靜,還是自己不夠成熟,思緒剪不斷理還亂。投稿者所產生的感受,就屬於這一種情況。
聽完投稿者的敘述,一般人很有可能會認為「是你太敏感了」。只是同事兩個人並肩坐在一起,究竟為什麼會讓人覺得不是滋味?實在不太能感同身受。他們有可能是想讓晚來的人有比較大的空間,所以才會這樣安排座位。況且全球經歷過一場疫情,面對面坐比較容易造成飛沫傳染,可能是因為這樣,他們習慣了並肩而坐。但我想說,感受並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那是無法控制的東西,只能任由它出現、等待它消失。我們唯一能控制的,是改變在感受出現之後的態度。
我覺得無論是誰,都應該要試著改變自己的態度與條件,讓自己不會在人際關係中覺得「不是滋味」。仔細想想,這是一種會徹底破壞生活品質與人際關係的情緒。所謂的不是滋味,究竟是什麼樣的感受?
「心中覺得有些缺失而感到不好受。」這是字典對「不是滋味」的定義。這不是對他人明確的憤怒或埋怨,只是覺得好像哪裡少了點什麼。由於事情實在太小,不足以生氣或抗議,卻又讓人產生了一些負面情緒。這種情況,我們通常會以不是滋味來形容。人會產生這種情緒,通常都是因為心理上覺得親近的人所致。生活中會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確實有很多事情都會讓人覺得不是滋味。但要是經常覺得如此,又總是無法排解,那就該反省自己了。
首先,如果經常覺得不是滋味,那就需要回頭思考,是否自己的視野比較狹隘,或是太過以自我為中心。如果太自我中心,或自認為有些不足之處,那就很容易在人際關係中感到不是滋味。當你感到不是滋味時,很多時候只要靜下心來觀察,就會發現從對方的立場來看,他很可能別無選擇。所以當人際關係出現摩擦時,我們要習慣先想想對方的立場,這樣就能讓自己舒服一點。
如果你是一個地位比較高的人,更要好好安撫這種情緒。在人際關係中,地位較高的人通常需要照顧地位較低者,這是不成文的默契。但如果被公開要求照顧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或被公開批評說沒有做到這一點,就很容易讓人因為面子掛不住而覺得有些難受。這樣鬱悶的情緒要是沒有正常排解,很容易扭曲成被動的攻擊性,進而使他人難受。
一個自我意識較弱的人,也很容易覺得不是滋味。因為這一類的人對自己的感受與判斷不夠有信心,所以比較不會選擇表達意見或平淡地讓情緒過去,而是會以「不是滋味」去詮釋「對方沒有錯,自己也沒有錯,但介在這之間有些模糊」的感受。就像投稿者一樣,看到兩個朋友坐在一起等自己,如果當下自己的心靈處在平衡的狀態,很有可能就不會多想。但如果覺得跟以前不太一樣,有一些讓你在意的事情,其實只需要直接開口詢就好。例如:「有件事我想問一下,你們為什麼要這樣並肩坐在一起?為什麼不面對面啊?」
如果你們之間的關係夠親近,問這種問題當然沒什麼。通常只要聽到對方的回答,讓你難受的疑問往往都能迎刃而解。讓這種疑問浸泡在曖昧不明的情緒裡,可不是一種健康的做法。
如果上述事件真的是對方疏遠你的證據,你也真的明確感受到,就更需要前文所說的確認過程。因為一個足夠自信的人,通常會更明確地把負面情緒定義為「心情不好」、「讓人生氣」,而不是「不是滋味」這種模稜兩可的狀態。
不要太依賴人際關係,自然就不會太在意
此外,那些高度依賴人際關係的人,也會經常在人際關係裡覺得不是滋味。
雖然人的一生都需要和他人相處往來,但其實每個人都是孤單的存在。基本上來說,我們應該要以能獨自經營個人生活為核心,並將與他人之間的善意往來視為「令人感激的額外收穫」,才是能與孤獨並存的正確之道。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而不是他人身上,自然就不會對他人產生過高的期待,更不會因為在意他們的一舉一動,而讓自己覺得不是滋味。這樣的人即使親切待人,也不會太過期待獲得實質或情感上的回報。因為他們的付出不到需要得到回報的程度,他們也並不期待獲得回報。
每一次我遇到一些狀況,讓我想起「忘恩負義」這幾個字時,我就會想起在卡內基書裡看到的一句話。書中說耶穌曾經為了展現神蹟,一口氣治療了十名痲瘋病患,但其中只有一個人跟祂道謝。作者講完這個小故事之後便問讀者:「你覺得自己有什麼理由得到比耶穌更好的待遇?」
人是一種了解越多越讓人失望的生物。就好像我們有時會覺得自己某些地方仍有待加強,別人也同樣會有些不足之處。所以我們不該為人際關係付出自己的一切,還期待對方也能完美回報。
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在人際關係裡感到不是滋味,我建議你試著拓展人際吧!因為與你建立人際關係的人數越少,你就越會依賴對方,也會對那段關係過度敏感。一但關係遭到破壞,你便會受到難以承受的打擊,而這會使你更加執著於那段關係,進而陷入惡性循環。當你陷入這種惡性循環,便會經常覺得不是滋味。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試著讓自己不要覺得不是滋味,或許才是保持健康心態的方法。
.感覺到不是滋味時,請這樣檢視自己
1. 是不是目光太過短淺,才會採取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
2. 自己是否處在很脆弱的狀態?
3. 是否過度依賴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