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自在溝通:人我互動,從心出發

9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冰山─—表裡不一致

人際間的遊戲,常會給我們自己的內在世界,造就一個與外界環境不協調的狀態。如果從人的互動模式裡面,也可以看到人是怎麼樣地在求生存,人在成長的歷程當中,他要非常在乎外界的環境,而這個非常在乎的過程,使他能夠存活下來,因為在他贏得別人的同意、別人的肯定、別人的讚賞之時,他才能擁有生存價值。那時他的內在世界是一個什麼狀態,已經變得不重要,比較重要的,卻是別人對他到底肯定多少,於是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表裡不一致的狀態。

「冰山」是家族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爾了解人的系統。這個系統,我覺得一方面很通俗,一方面又很深刻。她認為人的行為,只是冰山的一角,這個行為的部分,基本上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得到別人的認同,而這個行為因為看得見,所以被別人肯定也好、被別人認同也好,往往就會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標準,所以我們看人也常常會從行為上著眼。

比如有的人愛講粗話,我們就從講粗話的行為去判斷他;如果一個人彬彬有禮,他與別人之間的應對進退讓人覺得很舒適,我們就會說這個人很好相處,但是他骨子裡怎麼樣,我們並不知道;所以,薩提爾這個說法:表示人的行為只是外顯的部分,可以看得見,內在世界、內在狀態,卻是看不見的。人常常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自己外顯的行為上,因為這個部分是跟外界接觸的一個最重要的途徑。我們常常會注意自己的外表,注意自己跟人之間的應對,注意自己跟別人說什麼話等等,可是,我們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它的原因在。

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出現?比如有些人很喜歡控制,一定有他的道理,有些小孩很喜歡說謊話,為什麼?有的人很喜歡對人非常討好、非常謙卑、非常恭敬,他為什麼要這麼委屈自己呢?把自己看得那麼沒有價值呢?這些是有他的道理的。當我們從這樣一個角度去看時,將會發現,人的行為背後,不但有原因在,而且這裡面就是他的生存之道。

薩提爾的看法是說,人跟人之間產生互動時,心理內在的變化,就如同冰山埋在水面下的部分,不被看見,不易察覺,如果我們能夠多去了解一下互動的背後,也就是冰山下面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的話,人我之間的溝通跟互動,就會產生改變的可能。

我們對於改變的想法,其實都相當樂觀,因為在成長的經驗裡面,不需要知道太多的大道理,就是自然而然會被環境模塑、改變,甚至當你面臨到很大的壓力時,也會為了要順應這個壓力,而有所改變。可是問題是,這些改變的歷程,有的是愉快的,有的是不愉快的。今天我們要做的是,透過經驗變成一個很自覺性的改變,就是我自己願意的,而且是在我自己的意識範圍裡運作的。簡單地講就是自我成長,我要讓我自己長出一些新的東西,我就需要從自己的內在冰山裡,去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才會形成我今天的這個樣子。

比如說,性急的人為什麼性急?它的內在原因是什麼?有些慢性子的人做事慢得要命,天塌下來都沒有關係;而有的人總是什麼事情都神經兮兮,很緊張,我們從這些行為表面開始慢慢地往下看,就可以逐漸找到原因,也可以逐漸找到自己內在真正的渴求。當一個人能正視自己、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時,才有可能改變。但是,因為習慣使然,也因為外在評價系統是如此的強大,導致我們對冰山的存在是陌生的、忽視的,久而久之,表裡不一致的現象就出現了,而這種表裡不一,常是不自覺的。

所以,氣焰高漲的人,他內在世界不一定是凶惡的;柔弱的人,內在世界也不一定是脆弱的;表面上凡事不在乎的人,內心也不一定是那麼輕鬆自在的。冰山裡潛藏著我們內在真實的世界,卻把它們冰藏起來,連自己都不自覺,但是它卻足以深深地影響我們的行為。

表裡不一致,是內在冰山運作之後,呈現出來的現象。冰山裡的幾個要素有層次之別,同時也是交互作用的,其中有:感覺、對感覺的感受、規則或觀點、期待、渴望,這些要素影響了也決定了我們在生存當下的自我價值感,我們就帶著這自我價值感進出人群之中,決定自己的位置、決定自己的反應。所以內在冰山和外在世界,從未有一分一秒停止交流過,只是我們不自覺罷了!


覺察自己是善意的開始

在回應時需要去「覺察」的是:我現在「核對」的,是對對方的看法,還是在述說自己的感覺?也就是可以逐漸地清晰判斷,現在我說的是感覺,或者是解釋的部分?是對對方還是自己?這是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最需要當下去覺察的,否則,我們常常會回應說:「我覺得你這個人實在是不講道理。」

用「我覺得」這三個字開頭,但後面跟著的是一個批評、一個判斷,也是一個指責,毫無核對的功效。而且在雙方不明究裡的情況下,一個判斷有時候就如同對一個人的標籤,很容易引起不舒服的感覺,如果不幸對方真的有不舒服的感覺,也許會隱藏下來,但是回應的口氣就不好,僵局便開始了。

但是人們用「我覺得」開始一句話時,總認為自己是十分有理的,因為說的是自己的感覺,如果此人能當下覺察,發現自己的感覺其實是生氣,才做出了這麼一個判斷,那麼,就可以更深入自己的冰山,可能發現原來自己對此人有些期待在,而對方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因而指責就出現了。

此刻,有功能的核對是說出自己的感覺——生氣,原因是自己的期待受到挫折,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指責出現。這時,對方聽到別人對自己的期待,是這樣時的感覺是什麼?看法又是什麼?他將做何反應?如此一來,互動就愈來愈有意思,因為這樣的溝通是真正在影響彼此的關係,而且多半是正面的影響。

這就是一個歷程。你如何在這個過程中,由於知道自己做一件什麼樣的事情,而使你的溝通愈來愈清楚,不但表達清楚,而且明白自己內在的部分,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傳達的是什麼,所以這是一個歷程,如果沒有走這個歷程的話,就很容易陷入互相揣測、批評的陷阱中。

如果因為這樣的察覺,使自己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麼,然後再去找比這個品質更好、自己真正想做的,再如實地把它傳達出來,我想人跟人之間的互動,就不必有這麼多的遊戲,也沒有這麼多的煙霧瀰漫。相反的,因為「覺察」,往往負向情緒的底層,都有一份相當實在的渴望和期待。而內在這個柔軟的部分往往是正向的、善意的,如果不刻意去覺察,這些部分只會被掩蓋住,讓自己總是處在不愉快當中,而關係則是愈來愈找不到出路。

所以,試著覺察自己、表達自己真正的內在感覺與想法,同時允許自己有個空間去核對,溝通的藝術才能傳達人際互動的真心誠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