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這樣說,增加好感
羅沙達比例:讓別人更喜歡你
為什麼曾親密無間的他/她會失去伴侶的信任,無論其如何彌補也無濟於事?為什麼很多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不願意和父母袒露心事,只會做表面的敷衍?為什麼上司會對一個下屬失去耐心,在心裡將其「打入冷宮」?
古人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問題不是突然產生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心理學家對此有精確的統計和研究,可以在人際交往方面給我們極大的啟發。
什麼是羅沙達比例
心理學家馬塞爾‧羅沙達(Marcial Losada)在研究公司組織管理時,測量了三種團隊語言溝通中積極用語與消極用語的比例,發現高效團隊的比例是5.6︰1,中效團隊是1.9︰1,而低效團隊是0.36︰1。綜合來看,團隊溝通中積極詞語與消極詞語的比例大於3︰1的公司更能蓬勃發展,反之就很容易走下坡路。因此,3︰1被稱為溝通中的羅沙達比例。
無獨有偶,婚姻專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統計了不同夫婦的談話後發現,如果積極用語和消極用語的比例低於2.9︰1,就意味著他們快離婚了。要想獲得親密和充滿愛的婚姻,兩者的比例需要達到5︰1,即你對配偶的每句指責帶來的不良影響,都需要用五句積極的話來消除。
知名商業諮詢顧問劉潤老師在一篇文章裡寫道:我有位老闆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工作時,上司是卡莉‧菲奧莉娜(後來擔任惠普全球CEO),他向卡莉匯報工作時,遇到任何問題,卡莉從來不說「這不行,這個想法很愚蠢」,而會說「這個想法很棒,如果在某某方面再完善一下,估計可行性會大大提高」。每次,我這位老闆都滿懷激動地走出卡莉的辦公室。顯然,卡莉在和下屬的溝通中,積極用語和消極用語的比例超過了3︰1,達到了良好的溝通效果。
如何讓別人更喜歡你
用羅沙達比例來解釋開頭的問題,就不難理解。假設一個丈夫在妻子面前總是謊話連篇,甚至實施家暴,那麼妻子遲早會心灰意冷。假設父母總是強迫、批評和責罵孩子,抑或長久不進行走心的交流,那麼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假設一個員工三番五次辦事、說話不靠譜,那麼遲早會被上司嫌棄,甚至辭退。
就像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說的,我們和周圍的每個人之間都有一個隱形的情感帳戶。這個帳戶需要我們定期往裡面「存錢」,保持盈餘,比如經常用積極的話語和對方溝通,關心對方,對方也才會信任和喜歡你。
如果總是「取錢」,比如言而無信、漠不關心、長期不聯繫,那麼這個情感帳戶就會虧損,並逐漸失去對方的信任。就像一位父親長年累月忙於工作,疏忽了對孩子的關愛和陪伴,結果有一天突然發現孩子長大了,不再和他親近,這是父親和孩子的情感帳戶沒有定期存款、長期虧損的結果。
史蒂芬‧柯維提到了向情感帳戶存款的七種做法,分別是:理解他人、注意小節、信守承諾、明確期望、正直誠信、勇於致歉、無條件的愛。無一例外需要我們採用積極正向的言行和對方相處。
有一年,我的老婆送了我一份沒有花一分錢,卻無比用心的生日禮物。她發給我一份清單,上面寫著「愛老公的一百個理由」,列舉了我的一個個優點,以及我們相處的美好時光。讀著這份愛意濃濃的清單,我的眼眶溼潤了,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加倍愛老婆。這份禮物是老婆在我們的情感帳戶裡注入的一大筆「存款」。
羅沙達比例不僅適用於婚姻家庭方面,在所有需要建立良好關係的人際交往中都適用。我們和周圍人溝通時,要盡可能多表達關心、支持、鼓勵、幽默,少表達冷漠、批評、指責、謾罵。如果使用了消極用語,就盡量用三倍的積極用語抵消掉不良影響,如此才能保持對彼此的好感。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沒有時間爭吵、道歉、傷心,我們只有時間去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阿米效應:讓別人更珍惜
越難得到的東西,得到後越會珍惜。這貌似是社會常識,但是在心理學家看來,所謂的常識也需要經過嚴格的實證,才能被確定為科學結論。我們來瞭解一個社會心理學實驗,從中可以發現人際交往中讓對方更加珍惜、認同、重視的奧秘。
什麼是阿米效應
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和賈德森‧米爾斯(Judson Mills)設計了一項實驗,他們招募了六十三名大學生參與研究,這些大學生被隨機分為三組,每組二十一人,第一組大學生經歷嚴苛的入會儀式方能加入研究小組,第二組大學生經歷溫和的入會儀式即可加入,第三組大學生不需要經歷任何入會儀式就能加入。
研究者讓三組人聽一段與研究相關的錄音,錄音裡的內容非常枯燥,說話者結結巴巴、斷斷續續、語無倫次。然後每個人需要對錄音的趣味性、價值進行打分,結果第二組和第三組大學生的評價是枯燥乏味,而第一組大學生的評價是令人興奮、有吸引力。
為什麼第一組大學生對錄音的評價遠高於另外兩組呢?原因是他們在加入研究小組時經歷了嚴苛的入會儀式,這種來之不易讓他們對參與研究更加珍惜,更有興趣,對研究小組的認可和歸屬也更強烈。
我們可以把這個實驗結論泛化為:人們在前期投入的時間、精力、金錢等成本越多,後期就會越珍惜、越重視(心理學中沒有一個專業詞彙來概括這個實驗結論,筆者為了行文方便,姑且稱之為「阿米效應」)。
讓別人更加珍惜和重視的方法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會有意識地運用「阿米效應」。比如,企業在招聘員工時設置嚴格的條件和流程,社團在招募新成員時設置一定門檻。這樣做,既能篩選出組織需要的人,同時還能讓加入者更加珍惜和重視。女生被男生追求時,初期不輕易答應,也是這個道理。
羅沙達比例:讓別人更喜歡你
為什麼曾親密無間的他/她會失去伴侶的信任,無論其如何彌補也無濟於事?為什麼很多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不願意和父母袒露心事,只會做表面的敷衍?為什麼上司會對一個下屬失去耐心,在心裡將其「打入冷宮」?
古人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問題不是突然產生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心理學家對此有精確的統計和研究,可以在人際交往方面給我們極大的啟發。
什麼是羅沙達比例
心理學家馬塞爾‧羅沙達(Marcial Losada)在研究公司組織管理時,測量了三種團隊語言溝通中積極用語與消極用語的比例,發現高效團隊的比例是5.6︰1,中效團隊是1.9︰1,而低效團隊是0.36︰1。綜合來看,團隊溝通中積極詞語與消極詞語的比例大於3︰1的公司更能蓬勃發展,反之就很容易走下坡路。因此,3︰1被稱為溝通中的羅沙達比例。
無獨有偶,婚姻專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統計了不同夫婦的談話後發現,如果積極用語和消極用語的比例低於2.9︰1,就意味著他們快離婚了。要想獲得親密和充滿愛的婚姻,兩者的比例需要達到5︰1,即你對配偶的每句指責帶來的不良影響,都需要用五句積極的話來消除。
知名商業諮詢顧問劉潤老師在一篇文章裡寫道:我有位老闆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工作時,上司是卡莉‧菲奧莉娜(後來擔任惠普全球CEO),他向卡莉匯報工作時,遇到任何問題,卡莉從來不說「這不行,這個想法很愚蠢」,而會說「這個想法很棒,如果在某某方面再完善一下,估計可行性會大大提高」。每次,我這位老闆都滿懷激動地走出卡莉的辦公室。顯然,卡莉在和下屬的溝通中,積極用語和消極用語的比例超過了3︰1,達到了良好的溝通效果。
如何讓別人更喜歡你
用羅沙達比例來解釋開頭的問題,就不難理解。假設一個丈夫在妻子面前總是謊話連篇,甚至實施家暴,那麼妻子遲早會心灰意冷。假設父母總是強迫、批評和責罵孩子,抑或長久不進行走心的交流,那麼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假設一個員工三番五次辦事、說話不靠譜,那麼遲早會被上司嫌棄,甚至辭退。
就像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說的,我們和周圍的每個人之間都有一個隱形的情感帳戶。這個帳戶需要我們定期往裡面「存錢」,保持盈餘,比如經常用積極的話語和對方溝通,關心對方,對方也才會信任和喜歡你。
如果總是「取錢」,比如言而無信、漠不關心、長期不聯繫,那麼這個情感帳戶就會虧損,並逐漸失去對方的信任。就像一位父親長年累月忙於工作,疏忽了對孩子的關愛和陪伴,結果有一天突然發現孩子長大了,不再和他親近,這是父親和孩子的情感帳戶沒有定期存款、長期虧損的結果。
史蒂芬‧柯維提到了向情感帳戶存款的七種做法,分別是:理解他人、注意小節、信守承諾、明確期望、正直誠信、勇於致歉、無條件的愛。無一例外需要我們採用積極正向的言行和對方相處。
有一年,我的老婆送了我一份沒有花一分錢,卻無比用心的生日禮物。她發給我一份清單,上面寫著「愛老公的一百個理由」,列舉了我的一個個優點,以及我們相處的美好時光。讀著這份愛意濃濃的清單,我的眼眶溼潤了,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加倍愛老婆。這份禮物是老婆在我們的情感帳戶裡注入的一大筆「存款」。
羅沙達比例不僅適用於婚姻家庭方面,在所有需要建立良好關係的人際交往中都適用。我們和周圍人溝通時,要盡可能多表達關心、支持、鼓勵、幽默,少表達冷漠、批評、指責、謾罵。如果使用了消極用語,就盡量用三倍的積極用語抵消掉不良影響,如此才能保持對彼此的好感。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沒有時間爭吵、道歉、傷心,我們只有時間去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阿米效應:讓別人更珍惜
越難得到的東西,得到後越會珍惜。這貌似是社會常識,但是在心理學家看來,所謂的常識也需要經過嚴格的實證,才能被確定為科學結論。我們來瞭解一個社會心理學實驗,從中可以發現人際交往中讓對方更加珍惜、認同、重視的奧秘。
什麼是阿米效應
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和賈德森‧米爾斯(Judson Mills)設計了一項實驗,他們招募了六十三名大學生參與研究,這些大學生被隨機分為三組,每組二十一人,第一組大學生經歷嚴苛的入會儀式方能加入研究小組,第二組大學生經歷溫和的入會儀式即可加入,第三組大學生不需要經歷任何入會儀式就能加入。
研究者讓三組人聽一段與研究相關的錄音,錄音裡的內容非常枯燥,說話者結結巴巴、斷斷續續、語無倫次。然後每個人需要對錄音的趣味性、價值進行打分,結果第二組和第三組大學生的評價是枯燥乏味,而第一組大學生的評價是令人興奮、有吸引力。
為什麼第一組大學生對錄音的評價遠高於另外兩組呢?原因是他們在加入研究小組時經歷了嚴苛的入會儀式,這種來之不易讓他們對參與研究更加珍惜,更有興趣,對研究小組的認可和歸屬也更強烈。
我們可以把這個實驗結論泛化為:人們在前期投入的時間、精力、金錢等成本越多,後期就會越珍惜、越重視(心理學中沒有一個專業詞彙來概括這個實驗結論,筆者為了行文方便,姑且稱之為「阿米效應」)。
讓別人更加珍惜和重視的方法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會有意識地運用「阿米效應」。比如,企業在招聘員工時設置嚴格的條件和流程,社團在招募新成員時設置一定門檻。這樣做,既能篩選出組織需要的人,同時還能讓加入者更加珍惜和重視。女生被男生追求時,初期不輕易答應,也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