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超簡單心理課:自然科超高效學習指南

79特價71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
心理學的科學基礎

心理學的歷史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研究,探討人類的心智及心智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人類對自我心智的興趣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哲學家:心理學的英文「psychology」源自希臘文「psyche」一詞,意為「靈魂」與「心靈」。然而心理學一直要到19世紀70年代才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此時心理學家開始將科學方法應用於研究中。

重點
・心理學——也就是對人力心智與行為的科學研究——在19世紀70年代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心理學的研究取向被稱為「典範」(paradigms)。
・舊的研究取向會被新的研究和觀點取代,這個現象稱為「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s)。

1879年
心理學的奠基者
德國生理學家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在德國萊比錫創立了世界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他要求受試者在專注於某項外在刺激上(如節拍器的滴答聲),並同時講述自己的心理歷程。這項方法被稱為內省法(introspection)。

1895年
心理動力學取向(psychodynamic approach)
奧地利神經學家西格蒙.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在他的著作《歇斯底里研究》(Studies on Hysteria)一書中,記錄了對患者的心理治療過程。他提出「心理動力學」這個研究取向,主張探索潛意識(unconscious mind)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1897年
行為主義取向(behaviourist approach)
俄國生理學家伊凡.巴夫洛夫(Ivan Pavlov)研究狗對食物與鈴聲的反應,發現狗會經由連結學習(associative learning)產生新的行為模式。他的實驗啟發了「行為主義取向」,主張心理學應關注可觀察的外在行為,而非內在的心智活動。

1938年
行為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史金納(B. F. Skinner)曾出版《生物行為學》(The Behaviour of Organisms)一書,描述他對老鼠所做的實驗,並指出「獎勵」與「懲罰」如何影響生物的行為,史金納因此成為行為主義取向的重要代表人物。

1943年
人本主義取向(humanistic approach)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基本需求必須先被滿足,才能進而追求其他層次的需求。這項理論標誌著「人本主義取向」的誕生,人本主義關注人的整體,而不僅是心智或行為。

1950—1960年代
認知取向(cognitive approach)
科技的進步使心理學家發現,人類的心理過程與電腦程式有相似之處。認知心理學家因此提出關於人類記憶的理論模型,並使用與電腦程式相關的詞彙,來描述人的心理運作。

1980年代
生物取向(biological approach)
當時發展出的新的大腦掃描技術,讓心理學家首次能夠觀察和測量人類大腦的活動。心理學的「生物取向」因此逐漸確立,心理學家開始研究基因、神經傳導物質和荷爾蒙對大腦和人體的影響。

1990年代
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
認知心理學與生物心理學的研究顯示,這兩種取向可以彼此合作。這項發現促成心理學取向的融合,並開展出了「認知神經科學」:這個領域專門研究人類心理過程(如思考與記憶)的生物學基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