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時間」成了口頭禪?
──超過七成的人覺得被時間追著跑
「還有一堆事沒做,一眨眼就傍晚了!時間不夠用!」
「平常累到不行,週末只想耍廢,抽不出時間去做真正想做的事……」
「明明覺得時間不夠用,結果一回神竟然滑了一小時手機……」
這些情境是不是很熟悉呢?
有些人清楚知道自己經常把「沒時間」掛在嘴邊,也有人是後來才發現,自己總是不自覺地這麼說。
我們都知道,時間是有限的。但時間不像金錢那樣,能夠清楚看見減少的痕跡。即便一秒已經過去,時間仍彷彿理所當然般持續存在。正因如此,儘管我們明白時間的珍貴,也難免會有拖拖拉拉、虛耗時間的時候。
──為什麼會覺得「時間不夠用」?
說到底,為什麼這麼多人會覺得自己「沒有時間」呢?
一天固定二十四小時,「時間不夠用」多半是因為安排的事情超出二十四小時可完成的範圍。此外,也有些人明明時間充裕,卻總覺得自己沒能善用時間。這往往是因為把太多時間花在思考「我該做什麼」。在資訊龐雜、選項過多的時代,做決定也變得更加困難。
「沒時間」背後隱含兩種不同原因:一是「想做的事情太多」,二是「必須做的事情太多」。兩者乍看相似,實際上本質截然不同。
差別在於是否由自己掌握時間的主控權。如果是因為「想做的事太多」而導致時間不夠用,表示主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是自己想做、自己選擇去做,才陷入被時間追著跑的局面。但若是因為「必須做的事太多」而覺得時間不夠,則代表主控權不在自己手中,只能被迫應付,被時間牽著鼻子走。
如果是出於自己的選擇而造成的結果,只要重新調整時間的使用方式即可。我們會覺得時間不夠,是因為在這個二十四小時的時間容器裡,塞進了太多事情。因此,只要重新檢視優先順序,聚焦於優先度高的事項,就能擺脫「總是被時間追著跑,無法掌控時間」的困境。
但若時間的主控權不在自己手中,光靠調整時間分配,並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
有些行動,其實是出於在意他人眼光、受限於既定觀念,或歸咎於他人或環境,讓人覺得某些事「非做不可」。在這樣的情況下,難以真正自主行動,最後甚至不清楚自己為何而做,只是為了完成而完成。
──你也為「不得不做」所苦嗎?
除了主控權的差異外,這兩種狀態在心境上也有明顯不同。當面對「想做的事」時,我們通常懷抱著積極、喜悅、輕鬆等正向情緒;而面對「不得不做的事」,則容易感到消極、痛苦、麻煩與沉重的壓力,這些負面情緒通常也會隨著時間累積,越來越強烈。在這樣的狀態下行動,即使勉強自己前進,也往往提不起勁,就像一邊踏著油門,一邊踩著剎車。
長期背負這些「不得不做的事」會造成什麼後果呢?不難想像,那就像一直背著沉重的包袱前行,讓人身心俱疲,越走越辛苦。因此,我們有必要找出「不得不做」背後的原因,並採取適當的調整對策。
「不得不做」的想法背後可能有哪些原因呢?
◎ 受人之託
◎ 工作就是這麼一回事
◎ 身為父母、丈夫或妻子,本來就應該這樣
◎ 不想被討厭
◎ 為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必須先完成某些事
……「不得不做」背後隱含著各式各樣的心情。
每個人覺得「時間不夠用」的原因各不相同。我們要先釐清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並有意識地將時間投入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上。
本書將介紹具體的實踐方法,重點在於先建立「主動掌握時間控制權」的意識,再逐步增加花在「想做的事情」上的時間。
你是否有「想做卻一直沒做的事」?
有沒有一些事情,你總是想著「等有時間再做」、「等眼前的事忙完再說」?也許是打掃家裡、讀書、學瑜珈、收集新企劃資料、去看場電影……再列舉下去可能永遠說不完。
不如現在就把這些「想做的事」一一寫下來吧!接著,誠實地問自己:我對這些事情的真實想法是什麼?
比方說:
◎ 我其實沒那麼想打掃家裡,只是覺得掃一下好像比較好。
◎ 我對瑜珈並沒有特別感興趣,只是看到身邊的人都在做,加上覺得對健康有益,所以才想試試看。
像這類「做比較好」、「姑且試試看」的事情,雖然還不到「無論如何都想做」的程度,卻常被我們歸類為「想做的事」。或許正因為不是出自真心想做,所以才會一直擱著,遲遲沒有實現。
又或者,有些事情確實是你真心想做,但就是沒有付諸行動。
例如:
◎ 想搬去鄉下生活,但覺得現在還不是時候。
◎ 想為新企劃蒐集資訊、擬定方向,但抽不出完整的時間。
如果沒有實際行動,這些「想做的事」就會一直停留在「想做」階段。
當你發現自己「想做某件事卻一直沒去做」時,不妨從「我真的很想做這件事,但是……」這句話開始,試著找出你「給自己的藉口」(沒去做的理由)。
一提到「藉口」,可能會讓人下意識地想逃避、不願正視,但如果你真心希望「想做的事」能有所進展,就必須誠實面對這些藉口。當你釐清了自己「想做卻沒去做」的真正原因,也就更容易看清下一步該怎麼做。
不過,請記住:面對自己找的藉口時,不要責怪自己。有些人在這時會說:「被迫正視那些自己還沒做到的事,真的很難受。」其實你完全沒必要覺得「只有我做不到」。
「沒時間」是我們最常掛在嘴邊的藉口,幾乎每個人都說過:「我真的抽不出時間……」「最近實在太忙了!」久而久之,「沒時間」就成了最方便的擋箭牌,用來合理化自己沒做到的事。那些原本想努力完成的事,卻因為「沒時間」而放棄,真的很可惜。
所以,我們更應該停止把時間浪費在責怪自己或怪罪他人,將時間用在實際行動上,試著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吧!
放手就是任性?如何自在放手?
對於「放手」這件事,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內疚,覺得「把自己不喜歡的事推給別人」或「因為不想做就不去做,好像很糟糕」。不善放手的人不在少數。
學會放手,第一步是覺察,再來是坦然面對那些讓你不舒服的情緒,並逐步放下。
──別輕易忽視「不舒服」的情緒
即使意識到自己「心裡不舒服」或「其實不想做」,我們通常仍會選擇擱置,暫時不去面對。「只要熬過這段時間,應該就能好轉」、「忍一忍就過去了」、「覺得煩躁也許只是心理作用」、「交給別人做可能更麻煩」、「畢竟是對我很照顧的人提出的請求」……諸如此類的理由不勝枚舉。因此,在覺察到這些感受之後,接下來的行動便成了能否真正擺脫無謂時間束縛的關鍵轉捩點。
覺察到自己的感受後,重點在於不要忽視它。試著進一步拆解:究竟是什麼讓你感到不舒服?
雖然這是個極端例子,但假設你發現自己「討厭所有家事」,若就此宣布:「我討厭做家事,從今天起我全都不做了!」那只是任性罷了。而且,家人也不太可能就此回應:「沒問題,全都交給我來吧!」這種想法不切實際。
話雖如此,也別一開始就認定「反正最後還是得自己做」、「講了也沒用」、「我自己做比較快」而壓抑真正的感受。否則你只會永遠被時間追著跑,別說追求舒適自在的時光了,煩躁和壓力只會越積越多。
如果只是把單方面的感受直接告訴對方,然後就置之不理,確實顯得任性;但一味壓抑情緒,也同樣是對自己人生不負責任的做法。
若你發現自己討厭所有家事,首先要把這份感受傳達給同住的人,接著提出協商與解決方案,這才是真正的「放手」。
──不放手的風險
如果總是把事情緊攬在自己身上,最終也可能讓周遭的人陷入不幸。因為不放手,形同剝奪了他人成長和發揮的機會。例如在家庭中,將家事逐步交由孩子負責,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在工作上,管理層雖然明白培養部屬的重要性,卻常因「自己做比較快,品質也有保障」或「尚無合適人選可交付」等理由,而無法妥善分派任務,結果忙得分身乏術。從長遠來看,這不利於提升組織整體生產力,因此也可以說是沒有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
若某項工作長期由特定人員負責,有時可能演變成除了當事人以外,其他人都一無所知的「屬人化」狀態,這也是一種潛在風險。
因此,有意識地主動放手,絕對不是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