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中的另一個「自己」——為何猜不透對方心理?因為你不了解自己!
想必每個人對自己腦筋好壞,個人好惡,性格內、外向都有自知之明。
但如果想從這些零碎的資料中,拼湊出一個真正的「自己」,譬如:求職、就學所寫之履歷、自傳,卻往往摸不著頭緒,無法確實掌握住自己的能力、性格與性向。這在我們稱之為——「自我迷失的時代」尤其明顯。
最典型的就是「過渡型人類」——種發生於西歐等高度工業化、都市化的先進社會的「退化病理現象」。
這種「過渡型人類」既無法脫離國家、社會而獨立生存,卻又像貓一般,四處找尋獵物,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雖然可算是一種文明社會病,但如此無法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恐怕也是件棘手的事。
占星術、血型分析之流行也有著同樣的背景。初次見面就開口詢問對方「血型」、「星座」的人,認為這樣做是了解對方和自己最簡便的方法。
經由此一方法可以在雙方交談的剎那間,判斷出對方是敵是友,讓自己和陌生人之間的關係明朗化。即使不見得將對方個性摸得一清二楚,卻也或多或少能稍解因不了解而感不安的情緒。詳細分析此一行動的動機,不外乎是為了消除因不了解對方而引起的欲求不滿。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矣!」
愛琴海的狄洛斯島上的阿波羅神殿石柱上刻著——了解你自己!
傳說是希臘神話裡的太陽神阿波羅所說,由女祭司轉述給古希臘人的神諭。這句話,不僅對二千五百年前的希臘人有著極大的衝擊力,時至今日,仍深深影響現代人的生活。
那麼要怎樣才能「了解自己」呢?心理學上最常用的一個方法就是——「周哈里窗戶」。
「周哈里窗戶」由美籍社會心理學家 Joseph Luft 和 Harry Jugham 共同設計出來的,它將人類的心理構造,依「現象」加以分類的方法。為了讓世人知道兩學者的貢獻,取兩個人名字的前半部,稱之為「周哈里窗戶」。
你我心中都有「自己曉得,別人不知道」的部分,這部分就是「周哈里窗戶」中的「逃避或隱藏領域」。當然這部分在工作上,或人際關係方面無多大關係。
另一方面,「別人知道,自己不曉得」的部分,就是「周哈里窗戶」中的「盲目領域」部分。大多數人都會想隱藏甚至消除這一部分。
四個領域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由活動領域」,它會隨著與他人的交往或接觸,而漸漸擴大。
人們在和他人交往(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得以將自己知道,別人不曉得的「逃避或隱藏領域」呈現出來,並予以縮小,而擴大「自由活動領域」。同樣地,別人也會指出自己未曾注意到的部分,帶來相同的結果。
也就是說,與他人接觸機會少的人,也就等於放棄再次發現自我的機會。因此,為了了解自我,實在有必要盡一切所能地給自己製造機會。
但麻煩的是,他人的指摘往往摻雜著某種目的。孔子所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洞悉事物的能力,是需要培養的。
——拿掉有色眼鏡後,將會看到什麼?
人的交往關係往往都只會鑽到能接受自己、贊同自己的人群裡,而對於那些忠言逆耳的朋友的提醒,往往會置之不理。不願別人「哪壺不開提哪壺」來打擊自己。
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碰到與自己所倡導學說互相抵觸、矛盾的事實時,都會當場筆記下來。為什麼呢?他如此說:「矛盾的事實,讓我感覺難受。一般人都會想忘記這種難受感覺,同時也想將這感覺的起因——這絕對的事實,一併忘記。為了不忘記這一事實,我才將它記錄下來。」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自己,最重要的是坦率地對他人,面對自己。以有色眼光看待事物,既無法看清對方,也無法了解自己。
——他人的眼?,照映出自己看不到的內心!
想了解什麼是真正的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交往的朋友、公司同事回饋的訊息中,獲得情報。而且,遭到他人非難、攻擊時,不要只顧著為自己辯白,不妨問問第三者自己行為,是否真有遭人非議的地方,進而從中去學到教訓。如此越能正確地了解自己。總之,不管你採用什麼方法,愈是能客觀正確理解自我者愈佳。
當別人看到的「我」,不像我自己想像的「我」時,我們往往會自認為「遭到誤解」。然而,對方所感覺完全是事實,「遭到誤解」也只不過是你自己這樣認為。
暫且不用為——「為何他們會誤解我?」而心生不快,應該想想為何對方會如此看待自己。
也就是說:自己所認為的「自己」和別人眼中所見的「自己」,也許完全不一樣。為了清楚地知道真正的自己,最重要的是要經由別人的眼睛,修正自己所繪的「自畫像」。儘可能不固執己見,客觀地「由別人的眼光來看自己」。
一旦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所謂——「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就能反省自己,「為什麼他有這樣的反應?」、「是不是自己所說的話和態度,有讓人看不過去的地方?」進而了解到沒有好好注意的內在自己。
能覺悟到——「人原來是充滿偏見的」,也算是一大進步。
想必每個人對自己腦筋好壞,個人好惡,性格內、外向都有自知之明。
但如果想從這些零碎的資料中,拼湊出一個真正的「自己」,譬如:求職、就學所寫之履歷、自傳,卻往往摸不著頭緒,無法確實掌握住自己的能力、性格與性向。這在我們稱之為——「自我迷失的時代」尤其明顯。
最典型的就是「過渡型人類」——種發生於西歐等高度工業化、都市化的先進社會的「退化病理現象」。
這種「過渡型人類」既無法脫離國家、社會而獨立生存,卻又像貓一般,四處找尋獵物,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雖然可算是一種文明社會病,但如此無法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恐怕也是件棘手的事。
占星術、血型分析之流行也有著同樣的背景。初次見面就開口詢問對方「血型」、「星座」的人,認為這樣做是了解對方和自己最簡便的方法。
經由此一方法可以在雙方交談的剎那間,判斷出對方是敵是友,讓自己和陌生人之間的關係明朗化。即使不見得將對方個性摸得一清二楚,卻也或多或少能稍解因不了解而感不安的情緒。詳細分析此一行動的動機,不外乎是為了消除因不了解對方而引起的欲求不滿。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矣!」
愛琴海的狄洛斯島上的阿波羅神殿石柱上刻著——了解你自己!
傳說是希臘神話裡的太陽神阿波羅所說,由女祭司轉述給古希臘人的神諭。這句話,不僅對二千五百年前的希臘人有著極大的衝擊力,時至今日,仍深深影響現代人的生活。
那麼要怎樣才能「了解自己」呢?心理學上最常用的一個方法就是——「周哈里窗戶」。
「周哈里窗戶」由美籍社會心理學家 Joseph Luft 和 Harry Jugham 共同設計出來的,它將人類的心理構造,依「現象」加以分類的方法。為了讓世人知道兩學者的貢獻,取兩個人名字的前半部,稱之為「周哈里窗戶」。
你我心中都有「自己曉得,別人不知道」的部分,這部分就是「周哈里窗戶」中的「逃避或隱藏領域」。當然這部分在工作上,或人際關係方面無多大關係。
另一方面,「別人知道,自己不曉得」的部分,就是「周哈里窗戶」中的「盲目領域」部分。大多數人都會想隱藏甚至消除這一部分。
四個領域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由活動領域」,它會隨著與他人的交往或接觸,而漸漸擴大。
人們在和他人交往(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得以將自己知道,別人不曉得的「逃避或隱藏領域」呈現出來,並予以縮小,而擴大「自由活動領域」。同樣地,別人也會指出自己未曾注意到的部分,帶來相同的結果。
也就是說,與他人接觸機會少的人,也就等於放棄再次發現自我的機會。因此,為了了解自我,實在有必要盡一切所能地給自己製造機會。
但麻煩的是,他人的指摘往往摻雜著某種目的。孔子所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洞悉事物的能力,是需要培養的。
——拿掉有色眼鏡後,將會看到什麼?
人的交往關係往往都只會鑽到能接受自己、贊同自己的人群裡,而對於那些忠言逆耳的朋友的提醒,往往會置之不理。不願別人「哪壺不開提哪壺」來打擊自己。
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碰到與自己所倡導學說互相抵觸、矛盾的事實時,都會當場筆記下來。為什麼呢?他如此說:「矛盾的事實,讓我感覺難受。一般人都會想忘記這種難受感覺,同時也想將這感覺的起因——這絕對的事實,一併忘記。為了不忘記這一事實,我才將它記錄下來。」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自己,最重要的是坦率地對他人,面對自己。以有色眼光看待事物,既無法看清對方,也無法了解自己。
——他人的眼?,照映出自己看不到的內心!
想了解什麼是真正的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交往的朋友、公司同事回饋的訊息中,獲得情報。而且,遭到他人非難、攻擊時,不要只顧著為自己辯白,不妨問問第三者自己行為,是否真有遭人非議的地方,進而從中去學到教訓。如此越能正確地了解自己。總之,不管你採用什麼方法,愈是能客觀正確理解自我者愈佳。
當別人看到的「我」,不像我自己想像的「我」時,我們往往會自認為「遭到誤解」。然而,對方所感覺完全是事實,「遭到誤解」也只不過是你自己這樣認為。
暫且不用為——「為何他們會誤解我?」而心生不快,應該想想為何對方會如此看待自己。
也就是說:自己所認為的「自己」和別人眼中所見的「自己」,也許完全不一樣。為了清楚地知道真正的自己,最重要的是要經由別人的眼睛,修正自己所繪的「自畫像」。儘可能不固執己見,客觀地「由別人的眼光來看自己」。
一旦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所謂——「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就能反省自己,「為什麼他有這樣的反應?」、「是不是自己所說的話和態度,有讓人看不過去的地方?」進而了解到沒有好好注意的內在自己。
能覺悟到——「人原來是充滿偏見的」,也算是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