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節 囚徒困境:日常合作的掙扎
賽局理論的經典起點
  在賽局理論的眾多模型中,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或許是最為人熟知的一個。這個模型由數學家梅里爾.弗勒德(Merrill Flood)與梅爾文.德雷希爾(Melvin Dresher)在二十世紀中葉首次提出,後來由阿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命名並推廣。情境設定相當戲劇化:兩名嫌疑犯被警方分開審問,無法彼此溝通。如果兩人都選擇沉默,他們將因輕罪而被判短期刑期;如果一人選擇背叛並指控對方,而另一人保持沉默,背叛者不僅能免刑,還會獲得檢方獎勵,而沉默的一方則會被判最重的刑期;若兩人都選擇背叛,則兩人皆會受到中等刑期。從單純的理性分析來看,背叛似乎是最安全的選擇,因為無論對方如何選擇,背叛都能避免最壞的結果。但矛盾的是,如果雙方都採取這樣的策略,結果反而是比合作更糟的結局。這種「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相互衝突的情境,就是囚徒困境的精髓。
  囚徒困境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因為它簡單明瞭,更因為它揭示了人性深處的矛盾。在現實社會裡,個體往往傾向於追求自身最大利益,但若每個人都只考慮自己的得失,最終導致的可能是所有人一同受害。這種結構不僅存在於法律與犯罪場景中,更廣泛地出現在家庭、職場、社會,乃至國際政治的互動當中。
為什麼合作如此困難
  從理論上來看,合作是最佳的選擇,但在沒有外部約束或完全信任的情況下,合作往往難以持續。心理學研究指出,人類在決策時傾向於「最壞情境預期」,也就是高估對方背叛的可能性。這種心理機制源於演化過程:在不確定的環境裡,寧可保守防禦,也不要暴露於被背叛的風險之下。結果就是,人們往往搶先採取自保的行為,即便這會導致更差的整體結果。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兩位大學生共用一間租屋的廚房,如果雙方都願意輪流清理,廚房就會保持乾淨整潔;但若其中一人心想「反正室友會收拾,我偷懶一次沒差」,就會選擇不清理。短期看來,偷懶者似乎占了便宜,但長期下來,廚房環境會惡化,兩人都會受到影響。這就是囚徒困境在日常生活裡的翻版:合作的結果最好,但自利的衝動卻驅使人們背叛。
心理學研究的啟發
  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對囚徒困境做了大量的實驗。最著名的當屬羅伯特.阿克塞爾羅(Robert Axelrod)在1980年代舉辦的「電腦策略競賽」。他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設計電腦程式,彼此在「重複的囚徒困境」遊戲中對弈。結果出乎意料:最成功的策略不是複雜的演算法,而是極為簡單的「以牙還牙」(Tit for Tat)。這個策略的邏輯是:第一回合先合作,如果對方也合作,就繼續合作;若對方背叛,就立刻在下一回合以背叛回應。這個策略展現了三大特點:友善、不先發制人、能快速懲罰,但也能迅速原諒。
  這個實驗的結果啟發我們理解人性。人類並非天生冷酷自私,而是傾向於在長期互動中維持合作,只要有機制能懲罰背叛並回饋合作。這與心理學中的「互惠原則」一致:我們傾向於回報他人的善意,也傾向於懲罰那些違反規則的人。換句話說,囚徒困境並不是宿命,透過制度設計與信任累積,合作是可以被維持的。
社區生活中的案例
  臺灣的社區管理就是囚徒困境的縮影。以垃圾分類為例,如果所有住戶都遵守規範,社區環境會保持整潔,清潔成本也會降低;但若部分住戶心想「反正別人會分類,我偷懶沒差」,短期內似乎省了麻煩,但結果是垃圾亂堆、環境惡臭,甚至被環保單位處罰。這就是囚徒困境的現實展現:每個人都想省一點力氣,但最後的結果卻是大家都受害。
  這種困境迫使社區訂立規範,例如安裝監視器、設立罰則或聘請管理員。這些做法的目的,就是把一次性的囚徒困境,轉化為「重複博弈」。當人知道自己的行為會被觀察,且不良行為會有代價,合作的誘因就會增加。這種制度設計其實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囚徒困境的最佳方法之一。
職場合作的隱形博弈
  囚徒困境也廣泛出現在職場當中。想像一個情境:兩位同事共同負責一份企劃書,如果兩人都盡全力完成,成果將會非常出色;但若其中一人偷懶,另一人就必須加倍努力完成,偷懶者短期看似省了力氣,但長遠來看,不僅影響了合作關係,也可能損害自己的職場聲譽。如果兩人都抱著「少做一點沒差」的心態,那麼企劃就會失敗,兩人都會被主管責備。這正是囚徒困境在職場的翻版。
  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又被稱為「社會懈怠」(social loafing)。研究發現,當任務由團隊共同承擔時,個體往往會降低努力程度,因為責任被分散了。這也是囚徒困境的一種形式:每個人都想減少自己的付出,但若大家都這樣做,最終整體績效反而下降。
情感關係中的信任挑戰
  囚徒困境同樣存在於愛情與婚姻關係中。假設兩位伴侶在感情裡都選擇忠誠與坦誠,他們的關係將能穩固並持續發展;若一方背叛,另一方則會承受最大的情感傷害;若雙方都缺乏誠意,這段關係便會迅速惡化。心理學研究指出,長期的親密關係本質上是一場「重複博弈」。一次性的背叛或許能帶來短期的快感或利益,但若考慮到長遠的信任與感情投資,誠信才是維繫均衡的根本。
  這也是為什麼承諾在愛情與婚姻裡如此重要。承諾不僅是一種情感表達,更是一種心理契約。它的存在,就像在重複的囚徒困境裡加入了「未來懲罰」的可能,使人不敢輕易背叛。
公共資源與國際合作的挑戰
  囚徒困境並不僅限於個人或小群體,它同樣存在於國際政治之中。以氣候變遷為例,如果所有國家都減少碳排放,地球環境將會改善;但若有國家選擇繼續高排放,短期內能維持經濟優勢,卻讓其他國家的努力功虧一簣。這就是全球版的囚徒困境。
  心理學家與政治學者一致指出,人類在面對這種大規模合作問題時,往往需要外部制度來約束。國際協議、跨國組織與制裁措施,都是為了在「缺乏信任」的環境裡創造合作誘因。這也告訴我們,囚徒困境的解法並不是期待人性突然變好,而是設計合理的規則。
如何走出困境
  囚徒困境雖然普遍,但並非無解。首先,建立長期互動是關鍵。當人知道彼此未來還會合作,就會更傾向於維持良好關係,而非短期自利。其次,透明的規則與懲罰機制能夠降低背叛的誘惑。再者,培養共同體意識,讓人明白「我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緊密相連」,能有效降低自私行為。最後,正向回饋也很重要,合作行為若能及時獲得肯定,會讓人更願意持續下去。
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提醒我們,生活並不是一場簡單的輸贏遊戲,而是一連串複雜的互動過程。在家庭裡、友情中、職場裡,甚至國際舞臺上,合作往往能帶來最大利益,但卻需要信任、規則與長期互惠來維持。真正的智慧,不只是保護自己,更是懂得如何設計環境,讓合作成為最合理的選擇。當我們開始用賽局思維檢視生活,就會發現:每一場互動,都是一個囚徒困境的縮影,而我們能否跳脫困境,決定了生活的品質與人生的方向。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