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若不去直視內心的陰影,它便會化為厄運、反覆降臨
「若你意識不到自己的內心,它就會成為外在的命運。」──卡爾.榮格,《伊雍》(Aion)
榮格心理學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對陰影 (Shadow)的認識。跟一般心理學不同,它並不強調「正向思考」或「自我實現」,而是引導人們勇敢直視自己內在的黑暗與矛盾。
每個人心中都藏有不願承認的面向,一些說不出口的東西,可能是恐懼、嫉妒、脆弱,也可能是尚未開發的潛能與渴望,榮格把它稱為陰影。我們若一味壓抑它,這些能量最終將以扭曲的方式反撲,摧毀我們苦心經營的生活。
他相信,完美不見得會帶來幸福,因為它讓人看不見自己的陰影。黑暗會在那裡滋生,並造成內外壓力的同時反彈。
我們身上都有未覺知到的陰影,它會暗中操控我們的人生,但我們卻將自身的遭遇誤解為老天爺的玩笑,將之歸咎於命運。但是榮格告訴我們:命運是由內在這些未知的部分投射而成的。
唯有接納無意識中的陰影、與之對話,人才能掌握自身的命運。所以「意識」,就是改變命運的鑰匙。
曾有人問過榮格,如果要他用一個字概括形容自己的心理學,那個字會是什麼?他的回答是「禪」。
而引文這句話,「若意識不到自己的內心,它就會成為外在的命運」,的確很有禪意。對禪宗來說,只要此心清淨,命運的吉凶禍福其實只是次要。
清淨的意思是「意識清明」,也就是「覺察」,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它指的是:我曉得自己行為的動機,我願意面對自己的陰影。因此,人雖然生而不自由,但卻擁有獲得自由的潛力。
「覺察」,因此成為榮格心理學最重要的一門功課。
但覺察並不容易,因為我們都在不完美的家庭中長大,注定只能擁有「受損的視野 」(hamartia)。榮格分析師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用這個字來形容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偏見。
這個偏見決定了我們的視角,推動著我們的行為。
在這樣的觀點下,沒有人天生是壞人,但偏見會驅使我們做壞事或遭逢厄運。希臘悲劇中那些受苦的英雄就是我們的縮影,我們和他一樣,問著 Why me?為什麼是我?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
事實上,親密關係的挫折,以及生活中許多層面的痛苦,經常是我們不自覺吸引來的。這些痛苦源於人無意識的行為:
• 無意識地疏離他人,卻抱怨孤單。
• 無意識地依賴伴侶,卻指責對方不耐煩。
• 無意識地過度付出,卻憤怒別人忘恩負義。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充斥在心理晤談室 裡。因為人們看不見受損的視野如何影響自己的人生,所以就會相信自己很「歹命」。
厄運,往往正是這些缺乏覺察的生活模式所帶來的結果。
人若對此保持無意識狀態就可以不必承擔責任,但這也意味著你會失去自由。只有勇敢向內看的人,才能打破這層束縛。
因此,真正的英雄是勇於向內看的人。他們犯錯,受苦,然後看見自己的責任。誰要是願意停止缺乏覺察的生活,開始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誰就能成為自身命運的主人。
但勇氣又是什麼呢?
根據存在心理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的說法,勇氣是具有「不顧」(in spite of)性質的自我肯定。換言之,勇氣並非缺乏恐懼,而是即使面對恐懼,我仍願意自我肯定並加以超越。換言之,勇氣是帶著恐懼前行的能力。《道德經》說的「勇於不敢」就是這個意思。
這樣的勇氣,使人得以突破自身「受損的視野」,進而改寫自己的生命腳本。當我們能意識到內心的陰影,它便不再是無形的牢籠,而是成長的契機。我們也可以將這個過程稱為「轉識成智」。
覺察會為你的人生帶來清明,當你意識到責任時,自由也隨之而生。我們的確無法選擇自己的過去,但我們可以決定如何回應。
這不僅是榮格心理學的核心,也是所有自我探索的關鍵──真正的自由來自於對我們內心黑暗面的認識。
若不去直視內心的陰影,它便會在現實中化為「厄運」,反覆降臨。
02:我們討厭的人事物,都讓我們更認識自己
「但凡他人使我們惱怒之處,都會讓我們瞭解自己。」──卡爾.榮格,《回憶.夢.省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陰影是什麼,那就仔細看你討厭的人做了什麼,仔細聽你討厭的政論節目說了什麼。
他們那些令你作嘔和憤怒的言行舉止,就是你陰影裡的內容。他們表現了它,而你投射了它,這才引起你的惱怒。
小說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說:「當你恨一個人,你恨的是在他身上看見的、屬於我們自己的某部分,而那些不屬於自己一部分的東西,並不會困擾我們。」
從這個觀點來說,這些人反而使我們更認識了自己。否則陰影的內容就會永遠處於無意識狀態,無法被人發現。
套句我愛說的:喜歡的人給你回憶,討厭的人給你經歷。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所謂「逆境菩薩」,就是那些讓我們「看了就不爽」的人。更甚者,是那些讓我們感覺正在打擊我們、壓迫我們、刺激我們、欺負侮辱我們的人。但透過他們,我們獲得了機緣,得以一窺更深層的內在。
我們討厭的人身上,必然有我們自己的影子。人應該向自己討厭的人學習,因為他身上的負面特質,很可能就是你的需要。
如果你特別討厭我行我素、得寸進尺的人,那表示你可能習慣以大局為重,喜歡照顧他人情緒。但對方身上那種「凡事以自己為尊」的惡劣態度,說不定就是你內心深處的需求。
你不用成為他,但要理解這個情緒的源頭在自己身上,而解答則在他的行為當中:你需要學習他的某些特質,來做為保護自己、愛惜自己的武器。
唯有接納陰影、與之對話,人格才能變得成熟。這便是榮格所說的「個體化」(Individuation)歷程:一段由分裂走向整合,讓自我接觸自性(Self)的旅程。
所謂「修行在人間」,真正困難的修行,就在我們日常的人際關係當中,真正的個體化並不是離群索居,而是一件在關係中才能開展的工作。否則,我們就很容易站著說話不腰疼、高高在上,自以為擁有某種境界。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比一個人深山中修行困難多了。
這就是佛教所謂的「著相 」。禪宗的祖師們很討厭那些佛裡佛氣的修行人,也反對那些把佛祖放得太大、讓世尊變得高不可攀的解經人。修道應是如常,佛祖更不是偶像。
這樣不僅不利修行,對個體化來說也走錯了方向。因為遠離了平常,就難以真正下功夫。
陰影工作不是幻想,而是人際關係中再平凡不過的事。我們被勾起的各種情緒,或好或壞,或羨慕,或嫉妒,都會指向我們內心並不瞭解的事物。透過人際互動,我們才真正體會、認識了它們。
且讓我舉幾個例子,當你覺得對方……
.自私自利 → 他的自我保護,說明你習慣自我犧牲
.吹毛求疵 → 他的注重細節,說明你習慣大事化小
.沒大沒小 → 他的不拘小節,說明你習慣聽從權威
以上說明並非全面,但我們可以從中發現,每個人的缺點與他的優點,都可以說是一體兩面。所謂的「缺點」,基於看待視角的不同,也能成為優點,然而,為什麼有些人的缺點會深深刺痛我們呢?這當中固然有對方的問題,但我們也不能排除:當中有陰影在作祟的可能。
人如果不能認出自己身上的陰影,溝通就只能淪為說服。對話本來可以讓雙方更瞭解彼此,但當我們不認識內在陰影時,對話容易變成指責,反而讓彼此離得更遠。接著,我們會找特定的人或群體來怪罪,並把個人的失敗都歸咎給他或那個群體。這也是弱勢族群經常成為代罪羔羊的原因。
治療師貝克(Aaron Beck)發現,每個暴力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將對方把「人」貶低為「物」的自動化思考在做前導。因此,暴力總會接在「物化他人(怪罪、仇恨,貶低他人身而為人的價值)」之後出現。
這個將他人「物化」的思考一閃及逝,簡短而且偏頗,它繞開了理性的監控,快速促動人的情緒反應,催生了歧視、家暴,與屠殺。
也因此,榮格心理學認為,認識陰影是每位公民的必修課。我們不僅要認識自己的陰影,也要認識社會的陰影。前者是我們的個人內在視角盲區,後者是整個社會文化的視角盲區。
陰影不會因為我們無視它就消失。每一次否認、投射、怪罪,都在為更大的災難埋下種子。個體的陰影如果不被覺察,就會在群體中累積成仇恨、暴力與毀滅。認識陰影,是我們這個時代每一個靈魂不可推卸的責任。
不要害怕你的陰影,那是如星辰般美好的事物誕生的地方。認識陰影,就是走向一條通往完整與自由的路。你每一次誠實的自我面對,都是在替心靈鋪上一塊穩固的地磚。
希望人人都能學會以溫柔代替防衛,以理解代替指責,一小步、一小步,走向更深的自己。
03:父母的覺察,就是送給孩子最好的未來
「父母在生命裡的缺憾,會以相反的型式遺傳給孩子。換言之,孩子會在無意識中被迫選擇一條人生路,以補償父母未完成的生命。」──卡爾.榮格,〈婚姻作為一種心理學關係〉("Marriage as a Psychological Relationship")
孩子會活出父母「未及」成為的樣子。如果父母對人生有遺憾,孩子會繼承他們的遺憾,從而用自己的努力替代父母「光宗耀祖」。
有些孩子也會活出父母「不想」成為的樣子。如果父母的人生已經很完美,孩子會繼承他們的陰影,成為父母親不願他成為的人。
俗語說的「歹竹出好筍,好竹出龜崙」就是這個意思:子女的表現,恰好與父母的成就相反。
原因無他,孩子必須與父母競爭才能獲取獨立,如果父母方方面面都很優秀,那他只能往壞的那一面去發展了。他的不成材是父母太過優異的補償。
原來壞與惡,也是父母應該去完成的生命嗎?榮格的說法令人震撼。但他此處的完成,指的是「認識」我們的另一面。
如果父母願意給自身的「懶」與「無用」足夠的空間,那麼,孩子就有空間,不去活成父母「未及成為」或者「不想成為」的樣子,而這樣,有益的事物就有機會從其中生長出來。
現代父母普遍焦慮,常想用各種學習活動填滿孩子的寒暑假,而現在的孩子,則喜歡用垃圾資訊或3C產品填滿自己的休息時間。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說,這都不太像榮格心理學說的「無用」。
我們說的無用並不是滑手機,因為這類的「方便」其實會讓我們與自然脫節。無用指的是單純的存在,或專注地完成一件沒有產值的事,最好能與自然相連結。例如,榮格會雕刻石頭或畫一幅畫,我則會排積木士兵,或給戶外的三葉草澆水,不設定任何成長目標。
教養中的焦慮,源於父母未完成的生命,或者他不想成為的生命。孩子自然而然接收了大人的各種情緒,學會了該對什麼事物起什麼樣的反應。教養其實是攬鏡自照的過程,我們以為自己在「教」,但其實我們是在自說自話。
我們對自己瞭解得越深,越有機會修正不良的反應,中止它的世代循環。育兒是人獲得成長的絕佳時機,所以孩子既是試煉,也是禮物。
越來越多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但依舊有一些父母不這麼想。
事實上,學校教育不可能完全替代家庭教育。如果希望孩子過得比我們這一代還幸福,父母的自我認識可能比賺更多錢還有幫助。
陰影的投射與承接都是無意識的,稍有覺察的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前大概就都發現了,他們的言行舉止經常是父母的翻版,或者父母最討厭的人的翻版。父母無意間流露的想法與使用的語言,都可能變成他們的信念,或者他們必須打倒的信念。
父母的侷限成為了他們的侷限,父母的價值觀,也成為了他們無意識中不可逾越的天花板。或者,他們不知不覺逆反父母的價值觀,活成了父母最討厭的那種人,過著父母最痛恨、最懼怕的人生。
於是,長大的孩子繼續受父母當年受過的苦,甚至站到了父母的對立面。沒有什麼比這更讓父母心痛。
好的教養一定不能脫離幾個要素:
‧ 向性格開放的父母多學習「適時放手、給予空間」
‧ 經常花時間跟孩子分享自己的難關與奮鬥,讓孩子看見你的平凡與努力
‧ 能大方向孩子認錯
‧ 不吝惜用言行向孩子傳遞自己的愛
‧ 願意當一個不斷成長的人
上面沒有任何技巧或方法,講的全是心態。但即使這麼做,孩子依舊不會成為我們期待的樣子。他們是他們自己。他們屬於未來,我們屬於現在。
就像詩人紀伯倫(Gibran Khalil Gibran)所說: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本身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每一代人都在學著更溫柔地愛。榮格心理學深信,父母的覺察,就是送給孩子最好的未來。
「若你意識不到自己的內心,它就會成為外在的命運。」──卡爾.榮格,《伊雍》(Aion)
榮格心理學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對陰影 (Shadow)的認識。跟一般心理學不同,它並不強調「正向思考」或「自我實現」,而是引導人們勇敢直視自己內在的黑暗與矛盾。
每個人心中都藏有不願承認的面向,一些說不出口的東西,可能是恐懼、嫉妒、脆弱,也可能是尚未開發的潛能與渴望,榮格把它稱為陰影。我們若一味壓抑它,這些能量最終將以扭曲的方式反撲,摧毀我們苦心經營的生活。
他相信,完美不見得會帶來幸福,因為它讓人看不見自己的陰影。黑暗會在那裡滋生,並造成內外壓力的同時反彈。
我們身上都有未覺知到的陰影,它會暗中操控我們的人生,但我們卻將自身的遭遇誤解為老天爺的玩笑,將之歸咎於命運。但是榮格告訴我們:命運是由內在這些未知的部分投射而成的。
唯有接納無意識中的陰影、與之對話,人才能掌握自身的命運。所以「意識」,就是改變命運的鑰匙。
曾有人問過榮格,如果要他用一個字概括形容自己的心理學,那個字會是什麼?他的回答是「禪」。
而引文這句話,「若意識不到自己的內心,它就會成為外在的命運」,的確很有禪意。對禪宗來說,只要此心清淨,命運的吉凶禍福其實只是次要。
清淨的意思是「意識清明」,也就是「覺察」,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它指的是:我曉得自己行為的動機,我願意面對自己的陰影。因此,人雖然生而不自由,但卻擁有獲得自由的潛力。
「覺察」,因此成為榮格心理學最重要的一門功課。
但覺察並不容易,因為我們都在不完美的家庭中長大,注定只能擁有「受損的視野 」(hamartia)。榮格分析師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用這個字來形容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偏見。
這個偏見決定了我們的視角,推動著我們的行為。
在這樣的觀點下,沒有人天生是壞人,但偏見會驅使我們做壞事或遭逢厄運。希臘悲劇中那些受苦的英雄就是我們的縮影,我們和他一樣,問著 Why me?為什麼是我?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
事實上,親密關係的挫折,以及生活中許多層面的痛苦,經常是我們不自覺吸引來的。這些痛苦源於人無意識的行為:
• 無意識地疏離他人,卻抱怨孤單。
• 無意識地依賴伴侶,卻指責對方不耐煩。
• 無意識地過度付出,卻憤怒別人忘恩負義。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充斥在心理晤談室 裡。因為人們看不見受損的視野如何影響自己的人生,所以就會相信自己很「歹命」。
厄運,往往正是這些缺乏覺察的生活模式所帶來的結果。
人若對此保持無意識狀態就可以不必承擔責任,但這也意味著你會失去自由。只有勇敢向內看的人,才能打破這層束縛。
因此,真正的英雄是勇於向內看的人。他們犯錯,受苦,然後看見自己的責任。誰要是願意停止缺乏覺察的生活,開始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誰就能成為自身命運的主人。
但勇氣又是什麼呢?
根據存在心理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的說法,勇氣是具有「不顧」(in spite of)性質的自我肯定。換言之,勇氣並非缺乏恐懼,而是即使面對恐懼,我仍願意自我肯定並加以超越。換言之,勇氣是帶著恐懼前行的能力。《道德經》說的「勇於不敢」就是這個意思。
這樣的勇氣,使人得以突破自身「受損的視野」,進而改寫自己的生命腳本。當我們能意識到內心的陰影,它便不再是無形的牢籠,而是成長的契機。我們也可以將這個過程稱為「轉識成智」。
覺察會為你的人生帶來清明,當你意識到責任時,自由也隨之而生。我們的確無法選擇自己的過去,但我們可以決定如何回應。
這不僅是榮格心理學的核心,也是所有自我探索的關鍵──真正的自由來自於對我們內心黑暗面的認識。
若不去直視內心的陰影,它便會在現實中化為「厄運」,反覆降臨。
02:我們討厭的人事物,都讓我們更認識自己
「但凡他人使我們惱怒之處,都會讓我們瞭解自己。」──卡爾.榮格,《回憶.夢.省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陰影是什麼,那就仔細看你討厭的人做了什麼,仔細聽你討厭的政論節目說了什麼。
他們那些令你作嘔和憤怒的言行舉止,就是你陰影裡的內容。他們表現了它,而你投射了它,這才引起你的惱怒。
小說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說:「當你恨一個人,你恨的是在他身上看見的、屬於我們自己的某部分,而那些不屬於自己一部分的東西,並不會困擾我們。」
從這個觀點來說,這些人反而使我們更認識了自己。否則陰影的內容就會永遠處於無意識狀態,無法被人發現。
套句我愛說的:喜歡的人給你回憶,討厭的人給你經歷。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所謂「逆境菩薩」,就是那些讓我們「看了就不爽」的人。更甚者,是那些讓我們感覺正在打擊我們、壓迫我們、刺激我們、欺負侮辱我們的人。但透過他們,我們獲得了機緣,得以一窺更深層的內在。
我們討厭的人身上,必然有我們自己的影子。人應該向自己討厭的人學習,因為他身上的負面特質,很可能就是你的需要。
如果你特別討厭我行我素、得寸進尺的人,那表示你可能習慣以大局為重,喜歡照顧他人情緒。但對方身上那種「凡事以自己為尊」的惡劣態度,說不定就是你內心深處的需求。
你不用成為他,但要理解這個情緒的源頭在自己身上,而解答則在他的行為當中:你需要學習他的某些特質,來做為保護自己、愛惜自己的武器。
唯有接納陰影、與之對話,人格才能變得成熟。這便是榮格所說的「個體化」(Individuation)歷程:一段由分裂走向整合,讓自我接觸自性(Self)的旅程。
所謂「修行在人間」,真正困難的修行,就在我們日常的人際關係當中,真正的個體化並不是離群索居,而是一件在關係中才能開展的工作。否則,我們就很容易站著說話不腰疼、高高在上,自以為擁有某種境界。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比一個人深山中修行困難多了。
這就是佛教所謂的「著相 」。禪宗的祖師們很討厭那些佛裡佛氣的修行人,也反對那些把佛祖放得太大、讓世尊變得高不可攀的解經人。修道應是如常,佛祖更不是偶像。
這樣不僅不利修行,對個體化來說也走錯了方向。因為遠離了平常,就難以真正下功夫。
陰影工作不是幻想,而是人際關係中再平凡不過的事。我們被勾起的各種情緒,或好或壞,或羨慕,或嫉妒,都會指向我們內心並不瞭解的事物。透過人際互動,我們才真正體會、認識了它們。
且讓我舉幾個例子,當你覺得對方……
.自私自利 → 他的自我保護,說明你習慣自我犧牲
.吹毛求疵 → 他的注重細節,說明你習慣大事化小
.沒大沒小 → 他的不拘小節,說明你習慣聽從權威
以上說明並非全面,但我們可以從中發現,每個人的缺點與他的優點,都可以說是一體兩面。所謂的「缺點」,基於看待視角的不同,也能成為優點,然而,為什麼有些人的缺點會深深刺痛我們呢?這當中固然有對方的問題,但我們也不能排除:當中有陰影在作祟的可能。
人如果不能認出自己身上的陰影,溝通就只能淪為說服。對話本來可以讓雙方更瞭解彼此,但當我們不認識內在陰影時,對話容易變成指責,反而讓彼此離得更遠。接著,我們會找特定的人或群體來怪罪,並把個人的失敗都歸咎給他或那個群體。這也是弱勢族群經常成為代罪羔羊的原因。
治療師貝克(Aaron Beck)發現,每個暴力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將對方把「人」貶低為「物」的自動化思考在做前導。因此,暴力總會接在「物化他人(怪罪、仇恨,貶低他人身而為人的價值)」之後出現。
這個將他人「物化」的思考一閃及逝,簡短而且偏頗,它繞開了理性的監控,快速促動人的情緒反應,催生了歧視、家暴,與屠殺。
也因此,榮格心理學認為,認識陰影是每位公民的必修課。我們不僅要認識自己的陰影,也要認識社會的陰影。前者是我們的個人內在視角盲區,後者是整個社會文化的視角盲區。
陰影不會因為我們無視它就消失。每一次否認、投射、怪罪,都在為更大的災難埋下種子。個體的陰影如果不被覺察,就會在群體中累積成仇恨、暴力與毀滅。認識陰影,是我們這個時代每一個靈魂不可推卸的責任。
不要害怕你的陰影,那是如星辰般美好的事物誕生的地方。認識陰影,就是走向一條通往完整與自由的路。你每一次誠實的自我面對,都是在替心靈鋪上一塊穩固的地磚。
希望人人都能學會以溫柔代替防衛,以理解代替指責,一小步、一小步,走向更深的自己。
03:父母的覺察,就是送給孩子最好的未來
「父母在生命裡的缺憾,會以相反的型式遺傳給孩子。換言之,孩子會在無意識中被迫選擇一條人生路,以補償父母未完成的生命。」──卡爾.榮格,〈婚姻作為一種心理學關係〉("Marriage as a Psychological Relationship")
孩子會活出父母「未及」成為的樣子。如果父母對人生有遺憾,孩子會繼承他們的遺憾,從而用自己的努力替代父母「光宗耀祖」。
有些孩子也會活出父母「不想」成為的樣子。如果父母的人生已經很完美,孩子會繼承他們的陰影,成為父母親不願他成為的人。
俗語說的「歹竹出好筍,好竹出龜崙」就是這個意思:子女的表現,恰好與父母的成就相反。
原因無他,孩子必須與父母競爭才能獲取獨立,如果父母方方面面都很優秀,那他只能往壞的那一面去發展了。他的不成材是父母太過優異的補償。
原來壞與惡,也是父母應該去完成的生命嗎?榮格的說法令人震撼。但他此處的完成,指的是「認識」我們的另一面。
如果父母願意給自身的「懶」與「無用」足夠的空間,那麼,孩子就有空間,不去活成父母「未及成為」或者「不想成為」的樣子,而這樣,有益的事物就有機會從其中生長出來。
現代父母普遍焦慮,常想用各種學習活動填滿孩子的寒暑假,而現在的孩子,則喜歡用垃圾資訊或3C產品填滿自己的休息時間。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說,這都不太像榮格心理學說的「無用」。
我們說的無用並不是滑手機,因為這類的「方便」其實會讓我們與自然脫節。無用指的是單純的存在,或專注地完成一件沒有產值的事,最好能與自然相連結。例如,榮格會雕刻石頭或畫一幅畫,我則會排積木士兵,或給戶外的三葉草澆水,不設定任何成長目標。
教養中的焦慮,源於父母未完成的生命,或者他不想成為的生命。孩子自然而然接收了大人的各種情緒,學會了該對什麼事物起什麼樣的反應。教養其實是攬鏡自照的過程,我們以為自己在「教」,但其實我們是在自說自話。
我們對自己瞭解得越深,越有機會修正不良的反應,中止它的世代循環。育兒是人獲得成長的絕佳時機,所以孩子既是試煉,也是禮物。
越來越多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但依舊有一些父母不這麼想。
事實上,學校教育不可能完全替代家庭教育。如果希望孩子過得比我們這一代還幸福,父母的自我認識可能比賺更多錢還有幫助。
陰影的投射與承接都是無意識的,稍有覺察的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前大概就都發現了,他們的言行舉止經常是父母的翻版,或者父母最討厭的人的翻版。父母無意間流露的想法與使用的語言,都可能變成他們的信念,或者他們必須打倒的信念。
父母的侷限成為了他們的侷限,父母的價值觀,也成為了他們無意識中不可逾越的天花板。或者,他們不知不覺逆反父母的價值觀,活成了父母最討厭的那種人,過著父母最痛恨、最懼怕的人生。
於是,長大的孩子繼續受父母當年受過的苦,甚至站到了父母的對立面。沒有什麼比這更讓父母心痛。
好的教養一定不能脫離幾個要素:
‧ 向性格開放的父母多學習「適時放手、給予空間」
‧ 經常花時間跟孩子分享自己的難關與奮鬥,讓孩子看見你的平凡與努力
‧ 能大方向孩子認錯
‧ 不吝惜用言行向孩子傳遞自己的愛
‧ 願意當一個不斷成長的人
上面沒有任何技巧或方法,講的全是心態。但即使這麼做,孩子依舊不會成為我們期待的樣子。他們是他們自己。他們屬於未來,我們屬於現在。
就像詩人紀伯倫(Gibran Khalil Gibran)所說: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本身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每一代人都在學著更溫柔地愛。榮格心理學深信,父母的覺察,就是送給孩子最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