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在某一場研討會上,有位與會者提出了一個問題:
「面對意見跟自己不同的下屬時,我認為必須要壓抑自己的感受才有辦法聽他們說話。請問您認為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自己好好忍耐呢?」
為了聆聽下屬說話,竟願意壓抑自己的感受。這樣的態度真是令人敬佩。
只是,如果必須壓抑自己才能聆聽別人說話,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聆聽。

也有人提過這樣的問題:
「有時聽完下屬說話,就會變成我必須實現他們的想法,讓我覺得倒不如別聽。請問就算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我還是應該聆聽他們說話嗎?」
有些主管都因為明白下屬的想法或意見不可行,而煩惱自己該不該讓他們訴說跟表達。如果我是他們的下屬,應該會覺得有這樣的上司真好。
不過,聆聽者本就不必負責實現對方說的事。聆聽他人並不代表要為對方實現他們的想法或意見。

還有一位與會者曾說:
「只要我跟丈夫談到育兒,最後都會變成在吵架。我不想吵,所以後來都靜靜地聽他說,但這樣就會變成什麼都聽從他。我不想吵,也不想什麼都聽從他,所以最近我乾脆都不跟他討論育兒話題。請問您能給我一些建議嗎?」
她一定很想進一步跟丈夫討論育兒話題,只是她不願意跟丈夫爭吵,也不願意完全聽從丈夫的想法。
其實,我們在聆聽他人訴說時,本來就可以選擇不認同對方說的話。聆聽他人,不代表就要順從對方的想法或意見。

這幾位與會者,都是因為想要好好地聆聽對方說話,才會提出這些問題。
當對方的意見或想法跟自己不同時,
用不著壓抑自己,只要好好地聆聽即可。
即使覺得不可行,還是可以好好地聆聽。
即使覺得不認同,還是可以好好地聆聽。
只要聆聽的方法對了,我們都能做到。

有人認為,聆聽就是不插嘴,安靜地聽對方說話。但是,僅僅如此並不能稱為真正的聆聽。而且,聆聽他人並不等於要壓抑自己,也不等於要實現或順從對方的想法及意見。那麼,究竟要怎麼做才能算是真正的「聆聽」呢?請看以下的兩個情境。

假如你是某個部門的主管,有個下屬之前在別的部門,沒有做出什麼成果,三個月前才剛調過來。部門的業務跟他之前的業務完全不同,只來三個月的他如果問你:「我覺得自己不太適合做這份工作,您會不會覺得我做得很差?」你會怎麼回答呢?

回答1:「才做三個月就說這種話,先努力看看啊!」鼓舞對方。
回答2:「大家一開始都是這樣,沒事的。我們一起努力吧!」安慰鼓勵。
回答3:「我當初也跟你一樣,一開始也覺得自己不適合。」表達共鳴。
回答4:「為什麼你覺得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呢?」反問對方。
回答5:「你覺得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所以覺得很不安,對吧?」

假設你有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女兒。上小學一個月後就碰上日本的黃金週長假,放完長假以後,她說:「我不想上學。我可不可以不要上學?」你會如何回答她呢?

回答1:「不可以不上學,妳要去上學。」直接命令。
回答2:「妳去學校就會開心了,再努力一下吧!」安慰鼓勵。
回答3:「放完長假後有這種感覺是很正常的,爸爸媽媽工作也很辛苦,但還是要上班喔。」表示共鳴。
回答4:「咦? 妳不想去學校? 為什麼?」反問女兒。
回答5:「這樣啊,妳不想去上學,對吧?」

在這兩個情境中,這本書定義的「聆聽」都是第5種回答。
不過,我寫這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要告訴各位只有第5種回答才是正確的。其實,我自己也認為光靠聆聽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根據不同的場合跟情況,這5種回答方式都有可能是適合的回答。
如果硬要說這本書與其他同樣談論「聆聽」或「聆聽技巧」的書籍有什麼不同之處,也許最大的不同就是這一點。

那麼,我到底想透過這本書表達什麼呢?
我想告訴大家「『聆聽』也可以是回應方式之一」。在這個時代,使用「原來你是這麼想的啊」、「原來是這樣啊」之類的「聆聽」表現,其實是相當實用的回應方式。
為了推動公司的事業發展、解決工作問題、活化組織、希望下屬能夠成長及過得更好⋯⋯許多人每天都在不停地與人溝通。那麼,你使用了適合的表達方式,去回應你想讓公司、你的團隊、你的下屬變得更好的那份心意了嗎?
「我知道聆聽很重要」、「我覺得要把聆聽當作表達方式的選項之一」、「我覺得自己都在聽,但我真的聽進去了嗎?我也不知道」。我希望有這些想法的你,一定要看一看這本書。

關於第1章,我會說明這本書取名為「首先,好好地聆聽」的用意。我會分別解釋為什麼要強調「先」?「好好地」又是什麼意思?「聆聽」指的是什麼樣的行為?另外,這本書也會談論「表達」。我會在這個章節說明這本關於聆聽的書為何還要特地談論表達,以及介紹聆聽與表達之間的黃金比例。讀完這個章節,各位應該就可以掌握這本書的整體架構。

關於第2章,我會進一步討論「聆聽」。
我將「聆聽技術」定義為:
聆聽技術=態度✕做法
「好好地聆聽」的關鍵不在於做法,而在於態度。只要調整好自己的態度,自然就能「真正地」聆聽別人說話。這個章節會說明這個態度最重要的核心,也就是聆聽所需的有效信念。這是這本書中最重要的部分。
接著,我會解釋及說明聆聽的做法(技巧)。
如果說擁有正確的態度是為了能夠「好好地」聆聽,那麼掌握適合的技巧就是為了能夠「順利地」聆聽。聆聽技巧又分為語言技巧與非語言技巧,能讓你在短時間內掌握有效率地聆聽的重點。
另外,個人狀態也是聆聽的關鍵。就像技術再厲害的運動員,如果狀態不好的話,也沒辦法在賽場上有好表現。聆聽也是如此,如果狀態不好的話,就算擁有再高超的技術,一樣沒辦法發揮出好的聆聽能力。

聆聽力=聆聽技術(態度✕技巧)✕狀態
透過這樣的分析說明,相信各位一定能對「聆聽」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3章要探討聆聽之後的「表達」。聆聽對方訴說後,下一步多半是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意見,以推動事物發展、協助對方成長等等。
在前面提到的兩個情境中,回答1、回答2以及回答3其實也都是「表達」。為了讓聆聽發揮更好的作用,我們其實也需要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意見。坊間已有許多探討表達個人意見或想法的書,這本書則會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提出全新的表達方式。
在這個時代,有不少主管都沒辦法嚴厲責備或強勢指導下屬,但就算說話再溫柔,下屬還是聽不懂。也有一些人雖然學了自信型溝通(assertion),卻覺得難以應用及實踐。有這些困擾的人讀完這個章節,必定會覺得豁然開朗。

第4章會探討聆聽與表達的黃金比例(如何兼顧兩者)。
「聆聽固然重要,但該說的還是必須說清楚,到底該如何拿捏這之間的分寸?」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煩惱,這個章節將會提出有助於解決這些煩惱的重點。要兼顧聆聽及表達的平衡,其實有幾個可依循的準則。只要掌握這幾個準則,我們每一天的溝通一定會輕鬆許多。

第5章是關於有助提升聆聽技術、表達技術,以及兼顧兩者技術的實用建議。
究竟該怎麼做才能提升這幾項技術呢? 我會將這個學習過程分為4個階段,然後具體說明每個階段應該採取的行動。
溝通並不是腦袋理解了就能立刻做得好,因此我會在這個章節裡,提出具體的行動方案,幫助各位一步一步培養出真正需要的能力。

第6章要來談一談掌握前述3項技術以後,未來將會有什麼樣的改變,以及分享我的個人感受。
在這個提倡人才資本、員工參與、職涯自主、多元與共融的時代,企業不再只靠上對下的命令式管理,更重視透過對話的有效管理。
他人的聆聽能讓你更了解自己,聆聽他人則會讓你更理解對方。如此,我們才會逐漸成為自律自主的個體。
一提到聆聽,很多人都是聯想主管要聽下屬說話,但其實下屬去理解主管的意思、管理階層去理解公司的目標,也是一種「聆聽」。我想告訴你們「聆聽」與「被聆聽」是如何改善公司與個人、主管與下屬之間的關係。

另外,我也相信「聆聽」在這個時代是最珍貴的給予。
你給予他人的聆聽,將會跨越時間與空間,讓未來產生連鎖效應。我希望能藉由描繪出這樣的未來,讓各位明白聆聽的價值與潛力。

我對「聆聽」的關注,其實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從小生長在一個幾乎沒有對話的家庭,必須從父母為數不多的話語以及言語之外的一切,努力揣摩他們的情緒與想法。這樣的童年,就是我的聆聽之路的起點。
如今,我創辦的公司YeLL每年都有3萬場以上的線上一對一面談,對談對象主要為企業管理階層。我也會舉辦有關聆聽的講座及課程,每年至少50場以上。
身為公司經營者,我也會與員工進行一對一面談,每年約300次左右。這些經驗讓我更深刻體會到「聆聽」與「被聆聽」的價值與可能性。

或許,這本書只是重新整理了前人累積下來的智慧,好讓這些智慧可以應用在現代社會罷了。不過,我相信如果是認真在思考如何提升溝通品質的讀者,一定能夠從這本書中獲得實用的啟發。

只要做得到「首先,好好地聆聽」,與他人溝通的品質就會有所不同。
當溝通的品質改變了,你與他人的關係、你與工作的關係、你與公司的關係,甚至你與整個社會的關係,也都會跟著產生變化
最後,也期望你能因此改變你與「自己」的關係。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