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3年初,我正深陷一場令人恐懼、完全失控的心理健康危機。當時,我正準備被派往阿富汗,擔任高風險地區的貼身保護特勤人員(CPO, close protection operator)。儘管我曾是皇家海軍突擊隊(Royal Marines Commando)的一員,那一刻的我卻絲毫感受不到「精英」或「強者」的樣貌。
長期累積的認知疲勞,加上我過去患有強迫症(OCD,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的經歷,使我飽受侵入性思維的折磨——那些無法抑制、令人不安的想法接連湧現,像潰堤的洪水席捲而來,摧毀了我對自己的認識,也讓我覺得自己是個徹頭徹尾的偽裝者。
我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以「韌性」為信念驅策自己前進,拼命追求目標與成就。如今,這股堅持卻將我推入了崩潰的深淵。七年前,我成功完成皇家海軍突擊隊的訓練,從未想過自己會從那個意氣風發的模樣,變成現在這副模糊不清、滿身裂痕的模樣。我所引以為傲的那套心理訓練系統,竟無法抵禦那些反覆出現的死亡幻象,它們總是在最荒謬、最措手不及的時刻襲來。
我清楚知道:我不能再用「原來那套方式」過生活了。
這場心理風暴促使我踏上另一條路——探索心理韌性的極限、倦怠的真相,以及維持巔峰表現的真正機制。這本書,正是我在多年研究、教學與實踐後,試圖解構「精英心態」的成果。
我相信,每個人都可能進入所謂「巔峰狀態」,但真正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能維持多久?而當狀態下滑時,我們是否擁有足夠的自覺與修復能力?又或者,我們會一再將自己推向崩潰的邊緣?
這正是我提出「七大心態階段模型」的初衷。這套系統並非一勞永逸的「成功心法」,而是針對那些不斷努力、時常懷疑自己是否快撐不下去的高效者所設計。它幫助我們理解心態不是固定的,而是會循環變動的;理解這一點,我們才能用更務實的方式面對波動、照顧自己、並持續前進。
我寫這本書,是為了那個在深夜感到崩潰卻無處可說的你;那個表面堅強、內心卻早已耗盡能量的你;那個即使懷疑自己,也仍然不願輕易放棄的你。
願這本書,成為你在下一次低谷時,最堅實的備援。
【訪談作者】
請用100字說明這本書的內容?
在《低谷戰略》這本書裡,我拆解了「成長型思維」背後的真相——不只是光鮮亮麗的一面,也包括其中的陷阱與脆弱。即使是精英,若忽視了心理調適,也可能被擊垮;就算是再頂尖精英,若沒有刻意主動地調整心理狀態,也同樣會被擊垮。我用自己完成皇家海軍陸戰隊突擊隊訓練的經歷,以及對頂尖運動員的觀察,想打破一個迷思:那些能長期保持成功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們一帆風順,而是因為他們學會與日常的拉扯共存。
請你詳細介紹這本書
寫這本書時,我希望用最真實的方式,把「精英心態循環」一層層拆開。因為我自己清楚知道,維持高效能並不容易,我曾經多次自我懷疑、跌倒受挫,也差點被拖往職業倦怠的深淵。
一般人常以為「心理韌性」是一種恆久不變的特質,但我的經歷告訴我,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而且很危險。我們往往過度崇拜那些展現出極大韌性、擁有高度意志力的人,把他們當成榜樣,甚至要求自己也要做到如此。問題是,這種價值觀往往忽略了真正需要的東西——情緒調節與心理調適。當我們不斷告訴自己要撐下去,卻遲遲沒有面對內心的疲憊,最後換來的往往是徹底的耗竭。
我在皇家海軍陸戰隊訓練中的體驗,讓我深刻感受到這一點。後來,我把這些經驗與反思,結合心理學理論,整理出一套可以實際應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幫助我自己,希望也能幫助每一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思維處方。它不是空泛的大道理,而是能實際拿來用的工具,讓我們避開陷阱,保持成果,並在逆境裡找到自己的方向。
《低谷戰略》對我來說,是一張地圖。它帶領我們看見如何建立、維持、甚至重新找回心智的最佳狀態。這不只是一本談「如何成功」的書,而是一本幫助我們在生活的拉扯與低谷中,找到平衡,並持續向前的書。
為什麼你要寫這本書呢?
在 2020 東京奧運上,或許是史上最偉大的女子體操選手──西蒙•拜爾斯(Simone Biles),突然因為「心理阻塞」而退賽。她形容自己陷入了所謂的空中失感(twisties)──那是一種可怕的解離狀態,你在空中時會失去方向感,分不清自己與地面的相對位置,接著焦慮感就會全面襲來。
儘管西蒙勇敢地承認了自己的不安與失去信心,許多人卻無法理解,甚至拒絕接受:一個「頂尖運動員」(大家以為做起來一定輕而易舉)怎麼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更糟的是,還有人急著下定論、公開指責。舉例來說,知名記者皮爾斯•摩根(Piers Morgan)在推特上帶頭發難,甚至在《每日郵報》發表文章:「抱歉,西蒙•拜爾斯,但因為覺得不『好玩』就退賽,沒有什麼英勇或勇敢可言──妳讓隊友、粉絲和國家失望了。」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樣的說法不只是令人難以置信,更是大錯特錯、天真且危險。摩根和支持他觀點的人,背後其實都有一個假設:他們以為西蒙的心態必然「穩定且堅固」,彷彿永遠不會被情緒、壓力或逆境動搖。他們的判斷錯誤在於:用「成功者應該如何表現」的刻板印象,去推論一個真實的人在真實處境中的感受與行為。
然而,說實話,我們或多或少都曾這樣錯估過別人──光憑職銜或成就,就假設他人的人生應該沒有掙扎。
所以,我寫這本書的初衷,並不是要否定「心態」的力量,或是質疑它在關鍵時刻帶來的驚人突破。相反地,我想提醒大家:到了最後,我們終究只是人。我們受限於有機、脆弱的身體,以及一套同樣脆弱的認知、情感與感官系統。這個系統深層地意識到自己的脆弱,也因此,所謂「持續的專注」──也就是在維持心理健康的同時不斷展現韌性──其實暗藏著許多不被承認的限制與危險。
2013年初,我正深陷一場令人恐懼、完全失控的心理健康危機。當時,我正準備被派往阿富汗,擔任高風險地區的貼身保護特勤人員(CPO, close protection operator)。儘管我曾是皇家海軍突擊隊(Royal Marines Commando)的一員,那一刻的我卻絲毫感受不到「精英」或「強者」的樣貌。
長期累積的認知疲勞,加上我過去患有強迫症(OCD,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的經歷,使我飽受侵入性思維的折磨——那些無法抑制、令人不安的想法接連湧現,像潰堤的洪水席捲而來,摧毀了我對自己的認識,也讓我覺得自己是個徹頭徹尾的偽裝者。
我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以「韌性」為信念驅策自己前進,拼命追求目標與成就。如今,這股堅持卻將我推入了崩潰的深淵。七年前,我成功完成皇家海軍突擊隊的訓練,從未想過自己會從那個意氣風發的模樣,變成現在這副模糊不清、滿身裂痕的模樣。我所引以為傲的那套心理訓練系統,竟無法抵禦那些反覆出現的死亡幻象,它們總是在最荒謬、最措手不及的時刻襲來。
我清楚知道:我不能再用「原來那套方式」過生活了。
這場心理風暴促使我踏上另一條路——探索心理韌性的極限、倦怠的真相,以及維持巔峰表現的真正機制。這本書,正是我在多年研究、教學與實踐後,試圖解構「精英心態」的成果。
我相信,每個人都可能進入所謂「巔峰狀態」,但真正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能維持多久?而當狀態下滑時,我們是否擁有足夠的自覺與修復能力?又或者,我們會一再將自己推向崩潰的邊緣?
這正是我提出「七大心態階段模型」的初衷。這套系統並非一勞永逸的「成功心法」,而是針對那些不斷努力、時常懷疑自己是否快撐不下去的高效者所設計。它幫助我們理解心態不是固定的,而是會循環變動的;理解這一點,我們才能用更務實的方式面對波動、照顧自己、並持續前進。
我寫這本書,是為了那個在深夜感到崩潰卻無處可說的你;那個表面堅強、內心卻早已耗盡能量的你;那個即使懷疑自己,也仍然不願輕易放棄的你。
願這本書,成為你在下一次低谷時,最堅實的備援。
【訪談作者】
請用100字說明這本書的內容?
在《低谷戰略》這本書裡,我拆解了「成長型思維」背後的真相——不只是光鮮亮麗的一面,也包括其中的陷阱與脆弱。即使是精英,若忽視了心理調適,也可能被擊垮;就算是再頂尖精英,若沒有刻意主動地調整心理狀態,也同樣會被擊垮。我用自己完成皇家海軍陸戰隊突擊隊訓練的經歷,以及對頂尖運動員的觀察,想打破一個迷思:那些能長期保持成功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們一帆風順,而是因為他們學會與日常的拉扯共存。
請你詳細介紹這本書
寫這本書時,我希望用最真實的方式,把「精英心態循環」一層層拆開。因為我自己清楚知道,維持高效能並不容易,我曾經多次自我懷疑、跌倒受挫,也差點被拖往職業倦怠的深淵。
一般人常以為「心理韌性」是一種恆久不變的特質,但我的經歷告訴我,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而且很危險。我們往往過度崇拜那些展現出極大韌性、擁有高度意志力的人,把他們當成榜樣,甚至要求自己也要做到如此。問題是,這種價值觀往往忽略了真正需要的東西——情緒調節與心理調適。當我們不斷告訴自己要撐下去,卻遲遲沒有面對內心的疲憊,最後換來的往往是徹底的耗竭。
我在皇家海軍陸戰隊訓練中的體驗,讓我深刻感受到這一點。後來,我把這些經驗與反思,結合心理學理論,整理出一套可以實際應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幫助我自己,希望也能幫助每一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思維處方。它不是空泛的大道理,而是能實際拿來用的工具,讓我們避開陷阱,保持成果,並在逆境裡找到自己的方向。
《低谷戰略》對我來說,是一張地圖。它帶領我們看見如何建立、維持、甚至重新找回心智的最佳狀態。這不只是一本談「如何成功」的書,而是一本幫助我們在生活的拉扯與低谷中,找到平衡,並持續向前的書。
為什麼你要寫這本書呢?
在 2020 東京奧運上,或許是史上最偉大的女子體操選手──西蒙•拜爾斯(Simone Biles),突然因為「心理阻塞」而退賽。她形容自己陷入了所謂的空中失感(twisties)──那是一種可怕的解離狀態,你在空中時會失去方向感,分不清自己與地面的相對位置,接著焦慮感就會全面襲來。
儘管西蒙勇敢地承認了自己的不安與失去信心,許多人卻無法理解,甚至拒絕接受:一個「頂尖運動員」(大家以為做起來一定輕而易舉)怎麼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更糟的是,還有人急著下定論、公開指責。舉例來說,知名記者皮爾斯•摩根(Piers Morgan)在推特上帶頭發難,甚至在《每日郵報》發表文章:「抱歉,西蒙•拜爾斯,但因為覺得不『好玩』就退賽,沒有什麼英勇或勇敢可言──妳讓隊友、粉絲和國家失望了。」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樣的說法不只是令人難以置信,更是大錯特錯、天真且危險。摩根和支持他觀點的人,背後其實都有一個假設:他們以為西蒙的心態必然「穩定且堅固」,彷彿永遠不會被情緒、壓力或逆境動搖。他們的判斷錯誤在於:用「成功者應該如何表現」的刻板印象,去推論一個真實的人在真實處境中的感受與行為。
然而,說實話,我們或多或少都曾這樣錯估過別人──光憑職銜或成就,就假設他人的人生應該沒有掙扎。
所以,我寫這本書的初衷,並不是要否定「心態」的力量,或是質疑它在關鍵時刻帶來的驚人突破。相反地,我想提醒大家:到了最後,我們終究只是人。我們受限於有機、脆弱的身體,以及一套同樣脆弱的認知、情感與感官系統。這個系統深層地意識到自己的脆弱,也因此,所謂「持續的專注」──也就是在維持心理健康的同時不斷展現韌性──其實暗藏著許多不被承認的限制與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