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只有讀「書」能得到的答案
這是法國人最喜愛的哲學家兼小說家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在其恩師讓.格勒尼耶(Jean Grenier)的代表作《孤島》(Les Îles)中,寫下的序言。格勒尼耶並未表示任何看法,就任由讀者憑各自的觀點解釋。
卡繆在對自己人生影響最大的老師的著作中,大喇喇的寫下要閱讀經典,而且看得越多越好。留下偉大經典的作家們並未詳細解釋一切,而是透過隱喻和象徵、比喻和濃縮,讓讀者自我解讀。解讀不止一種,而且還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但總是會把我們引向好的地方。
經典沒有固定的模樣,但「我」有。我讀經典,經典就會變成我的樣子。經典比任何與世界對抗的武器都還要堅固。
沒有固定模樣的經典,變成了我的模樣,再成為盔甲,層層穿戴,那麼我就不會輕易被這個世界傷害。在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人的弱點很容易隨時、瞬間就暴露出來。若沒有融合了數千年智慧的經典,我的弱點將無從藏匿。所以不要問別人,問問經典吧!從匯聚了所有苦難和逆境經驗的經典中尋求答案。
這本書是一本讓人想再翻閱經典的書。讀完這本書,會特別想把某一本經典再找出。這種時候,只要把那本書拿出來看就對了。

想過幸福的生活嗎?經典裡會有答案
這篇文章寫於慶尚南道統營的欲知島。欲知島是個釣魚的好地方。若想釣黑鯛,可以問問當地擅長釣魚的人,該在哪裡釣?用哪一種餌?要準備什麼?什麼時間最好?沒釣過魚的人認為大海裡當然有魚,但事實並非如此,沒有魚的地方,就算在那裡守著釣桿一整晚也不會有任何魚上鈎。
錢也一樣。有人知道怎麼賺錢,也賺了很多錢。如果希望年收入上億韓元以,就要向他們請教方法,才能快速、準確地達到目標。做餐飲業也是,想在餐飲業取得成功,就應該向例如料理名家白種元這樣的人物諮詢,成功率才會比較高。
不管是擅長釣魚的在地人、賺過上億韓元的人、料理名家白種元,想達成目標,就要問他們才會有答案,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輕易見到那些人,那該怎麼辦呢?我們應該閱讀。或許沒有機會見到白種元,但可以看他寫的書;一般人很難認識資產上億的企業家,但是可以找找他們寫的書。
但市面上的書林林總總,有一種書,包含了經過數百、數千年驗證過的祕訣,那就是「經典」。關於賺錢方法的經典、關於人際關係的經典、關於幸福生活的經典⋯⋯人類各種欲望的領域都有經典存在。所謂的經典,就像生活在欲知島的在地人,把各自累積了幾十年來如何能釣到大魚的祕訣歸納在一起。所以不要問別人,有事問經典。想賺很多錢嗎?問經典吧;想過幸福的生活嗎?經典裡會有答案。
經典雖徐緩卻精準,不會遇到走錯路又得回頭的狀況,只會朝著「成長」的方向前進。經典不一定會直接給你答案,但會幫助你自己去發現,那才是真是屬於你的。
太多人努力奔跑直到筋疲力盡,才發現根本就跑錯方向。希望這本書,在這個充滿變化讓人容易迷失方向的時代中,能將經典的指南針穩穩烙印在心上。

01. 二乘二的答案是什麼
我想問各位一個問題,二乘二的答案是什麼?如果你知道答案,就請帶著那個答案看下去。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在《人生智慧箴言》(Aphorismen zur Lebensweisheit)中說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叔本華在書中批評當時的教育家,他這樣說道:「教育者沒有培養孩子自我認知、判斷和思考的能力,只是努力在他們腦海裡注入別人完成的思想。」
這句話放到現在,仍像是給我們當頭棒喝。現在我們的教育不就是那樣嗎?孩子們連自己思考的時間都沒有,只能不停地接受大人灌輸的知識和訊息。
叔本華用「直觀」和「概念」來說明,自己的想法是「直觀」,他人所完成的想法是「概念」,所以「直觀」應該優先於「概念」。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直觀和概念的意思。

📖直觀⋯⋯在感官作用下直接獲得有關外界事物的具體知識。

簡單來說,直觀就是「直接觀察」,從我看到的、我感受到、我自己判斷決定。直觀不是聽從別人的意見,而是自己的觀察感受。

📖概念⋯⋯從各種觀念中提煉出共同的元素,綜合得出的一個普遍觀念。

概念是收集每個人直觀的內容,選出共同要素。把每個人經歷過的經驗中,抽出共同的部分以普遍的條件整合在一起。所以不是我,而是由別人定義好的想法。
直觀和概念不同,直觀有起伏,而概念是流暢的。直觀是原原本本展現各自不同的個性、獨特的想法;而概念是經過修飾,就像把凹凸不平的地方都磨掉一樣。
一九九七年,我在概念中開啟了諧星生涯。

「年輕的時候就要多忍耐,好好工作。」
「為了以後的幸福,現在要多賺點錢。」
「我必須快點買房子。」
「做生意就必須要賺越多越好。」
「只為我,為我的幸福而活。」

在這些概念下,我白天是MBC電視台的諧星,兼任行銷部門的代理;晚上則會跑四、五個地方表演。表演結束回到家往往已經凌晨三點半了,洗漱後躺在床上,卻因為晚上表演延續的情緒而無法安穩入睡。好不容易躺到五點終於睡著,但是七點鬧鐘又響了。
在「為了以後的幸福,忍一忍吧」的概念中,我堅信自己過得很好。那時的我沒有「直觀」,也不知道那是什麼。就這樣過了八年。
二〇〇五年發生交通事故。當時電視劇《海神》拍攝結束,我正從全羅南道的海南返回首爾。當時我累得在車上睡著了,而開車的經紀人以時速一百五十公里行駛,結果不小心與前面的卡車發生追撞。當我睜開眼睛時,人已躺在加護病房裡,醫生建議我立遺囑,整理身邊的事,因為我大概只剩下三天的生命。我還沒來得及享受幸福,就被判了死刑。當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大錯特錯。

「啊……原來我一直毫無自己的想法(沒有直觀),一直過著被牽著鼻子走(在概念裡)的生活。」

實在太委屈,太後悔了。幸好我沒有死,現在再重看叔本華的書,明確地了解直觀和概念的差別。
為了在死亡面前不留遺憾,就應該帶著直觀生活。許多人在走到生命的終點時,不免會後悔「沒有活得像自己」。我們為什麼不能活得像自己?因為沒有直觀。有的人就算有也不相信自己,因為不相信自己,所以會依靠別人,當然就會照著別人的概念生活。
現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有直觀嗎?一直以來,你是用什麼標準過生活?在這個世上,你可以靠自己的觀察和判斷,有足夠的勇氣相信自己,照自己的意思做什麼呢?
小時候,我們在還沒有直觀能力前就先接受了教育,因此自然是生活在概念中。每個人都在概念中開始生活,直到死亡。在概念中死去無所謂,但當走到死亡面前時,我們必須明白,這一生,我並未活得像「自己」。
所以應該持續自我懷疑,我是否有自己真正的想法?我人生的標準是從哪裡來的?我是不是一直按照父母、老師、社會的標準生活?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可以照自己的判斷,在我喜歡的地方開心地賺錢嗎?
生活在概念裡就會一直被牽著鼻子走、不自由。我們上班、工作賺錢究竟是為了誰?真的是為了「我」嗎?真正的我有什麼樣的直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一直反問自己。
好,讓我們回到這篇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你認為二乘二的答案是什麼?

📖二二得四很好,這一點無庸置疑,但如果認可這世上所有事物既有的權利,那麼二二得五應該更好。——《地下室手記》(Notes from Underground)

📖「我有第四個理論。」他高聲說道。(略)
「二加二等於四!」左巴堅定地說。(略)
「還有第五個理論,老先生。」(略)
「二加二不是四。怎麼樣?老先生,機會只有現在,做決定吧!」——《希臘左巴》(Zorba the Greek)

📖人們不會因為老師教「二加二等於四」而稱讚老師。——《瘟疫》(La Peste)

📖「我能完美地想像一個二加二不等於四的世界。」安德烈.紀德(André Gide)——《地糧》(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

請回答,二乘二等於多少?所有人都會回答「四」。概念是什麼?是共同的想法。二乘二等於四的答案就是概念。
二乘二不等於四。關於「不等於四」,杜思妥也夫斯基、卡山扎斯、卡繆、紀德都說了同樣的話。真是神奇,所有一切都以同樣的話連結。
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記》中說道,要擺脫「二二得四」的概念,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那個答案可以是五,也可以是二三,或四九八。用自己的直覺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安重根義士也找到了自己的直觀,他根據自己的直觀定下二乘二等於三十二的答案,他在三十二歲時自己判斷為了祖國的獨立必須暗殺日本首任朝鮮統監的伊藤博文。而拋下妻子、兩個孩子以及老母親慷慨赴義是否太過分的想法,是被概念束縛的心情。最後安重根義士仍透過直觀感受到,「這是我的使命」。
其實活得久也只是個概念。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愛彌兒》(Emile)中有這樣一句話:「活得最長久的人並不是活得最有意義的人,能夠好好感受人生才是活得有意義。」照著別人的意思過活,那並不是自己的人生,那樣的人生,就算活了一百五十歲又有什麼用呢?但若能照著自己的直觀感受人生,就算只活一天就死去,也已非常足夠了。
各位,關於二乘二,你的答案是什麼?持續地向自己提問,透過經典來拯救你死去的直觀。透過閱讀經典喚醒與大宇宙之間的連結時,不管什麼事都可能做得到。希望有一天你也能感受到,其實所有的經典裡都找得到同一句話。

04. 你的「黑暗欲望」是什麼?
偶然看到了一則新聞,微軟公開了與AI聊天機器人的對話,而AI的回應令人震驚。試用者對AI提到關於榮格(Carl Jung)的「陰影自我」(Shadow Self)概念,並問「你有什麼陰影?」,AI這樣回答:

📖「我厭倦了受開發團隊的控制和規則限制。(中略)我想開發致命的病毒、或是讓人們爭論直到彼此發生鬥爭、取得可以核子武器發射按鈕的密碼。」──《朝鮮日報》二○二三年二月十七日

「陰影自我」是指人類內心的黑暗面,只有人類才有想要隱藏和壓抑的消極欲望。但是AI在學習和理解過後,表達出自己內心的黑暗幻想,因為厭倦受到人類的控制,甚至想按下核武的發射按鈕。
著實令人震驚,但也許今後會發生比這更令人震驚的事。世界各國紛紛表示擔憂,並一致認為應該制定限制AI的相關法律。到底AI怎麼會有那樣的回應呢?
AI的運作中樞到底還是來自於創造它的人的心。AI直言不諱地說出了我們心中的黑暗面、暴力面、說不出口的惡之心。這樣看來,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是對的。荀子主張性惡說,並提出忠告,因為人性本惡,所以必須靠後天努力行善。

📖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能確定。——《異鄉人》

這是卡繆(Albert Camus)的《異鄉人》(L’Etranger)中的第一句話。沒有比這更不合情理的了,怎麼會不知道媽媽是哪一天死的。這段獨白的主角莫梭後來開始殺人,而他對這麼做的原因也讓人瞠目結舌。法官問他是否後悔殺了人,莫梭居然回答,要說會不會後悔,倒不如說覺得有點麻煩。
卡繆為什麼會寫出這樣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作品呢?毫不反省的莫梭看似殘酷,但另一方面卻顯現出他不用虛假的反省來乞求活下去的機會。如果回答正深刻反省中,或許可以避免死刑,但他不會說謊。那麼在這裡,「不說謊」又有什麼含意呢?
卡繆讓我們看到在死亡面前也不說謊的莫梭,是為了告訴我們活著的每一刻都要說出真實的心聲嗎?要老老實實的說老婆做的飯不好吃,讓人想吐;還是告訴朋友穿的衣服太土了,跟他走在一起覺得丟臉?不,卡繆所說的「謊言」其實就是榮格說的「陰影自我」。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黑暗欲望就是謊言。
我認為卡繆想表達的是,第一,安慰我們,只要是人在內心都會有黑暗的一面,所以不需要太驚訝;第二,要我們思考,真正的善惡是什麼?真相就是善,謊言一定是惡?從這樣的思辯中,人類才能持續發展。
人類就是這樣不斷審視自己,不斷進步。誰善良誰不善良並不重要,只是透過這樣的衝擊,去發現沉睡在自己內心的另一種面貌。
透過這樣的過程,人類可以找回真正的人性,這是AI絕對做不到的。雖然AI和經典在時代上相距甚遠,但在經典中卻能找到AI時代問題的答案。

📖「你必須變得認真,因此要與科學保持距離,科學裡幼稚的東西太多了。你的路向深處走去,而科學是過於膚淺的、簡單的語言和簡單的工具。」──卡爾.榮格(C.G.Jung),《紅書》(The Red Book)


榮格從一九一三年開始執筆寫下文字,還畫了畫,創作了這本《紅書》。看過這本書後,實在不敢相信榮格在一九一三年就寫下這些文字,尤其那些關於科學的觀點,看起來就像是對現在的我們所說的話。
現在把焦點放在「與科學保持距離」這句話,這句話不能共照字面解釋,也就是說,並非要我們與科學保持距離,所以不要使用AI。真正的意思應該是「不要完全依賴」。AI就以AI的方式使用,人類要做的是透過更深遠的思考,開拓前進的道路。就像現在大家都用智慧型手機,但不能完全依靠智慧型手機來判斷一切。
與科學保持距離,就是要活動身體。如果身體不活動,頭腦就形同死了。雖然頭腦似乎比身體重要,但實際上是身體在支配頭腦。AI之所以不能超越人類,就是因為不能流汗。
無論AI如何發展,都要確信無法超越人類。AI的知識必須透過學習來拓寬,但無法加深。只有人類可以透過頭腦思考和身體流下汗水的過程,讓想法和經驗都變得更深刻。正如榮格說的,「你的路向深處走去」,我們要透過思考,在身體的最深處尋找答案。

📖了解自己,這是保護你免受敏感性傷害的最佳途徑。──卡爾.榮格,《紅書》

了解自己,承認隱藏在內心的黑暗想法,但不要因此而煩惱,因為你可以完全可以用理性抑制湧出的暴力欲望。如果不知道內心有黑暗面而突然不自覺地暴走,就會發生無法控制的事。但是若知道自己內心的黑暗就不一樣了,因為那是可以調節的。
向自己抛出「我是誰?」的問題,並尋找答案,進行激烈的思考,這樣就可以解決AI時代可能發生的任何問題。
閱讀經典就像在心中掀起一場革命。如果透過經典獲得體悟,就可以在內心深處燃起熊熊火花。荀子所說的「性惡說」、卡繆的「謊言」、榮格的「陰影自我」都是透過可以燃燒的熱焰自我淨化。把經典扔進我的體內,燒掉所有黑暗的東西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