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跟自己的關係是轉變的起點

是那顆心,轉動了故事

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很渺小,改變不了任何事?
尤其痛苦的時候,期待和現實的落差不斷帶來無能為力的感受,更容易說服我們做什麼都不會有用。
往往人們即使在這個情況下尋求協助,也是帶著「不然還能怎麼辦?至少讓自己好過一點。」
你有想過「讓自己好過一點」有多重要嗎?如果你真心誠意善待自己,整個世界都會跟著好一點。

她利用小孩上學可以請假的空檔來做談話,說著在生活中發生的事件,聽著心裡面走過的動盪,不知不覺已經好一段時期。有一天她問我:「諮商的作用是什麼?」我澄清她這麼問的原因。
她說:「可能是有點困惑、好奇,以及有一點點驚喜的部分吧!」
怎麼說呢?
「學校跟安親班的老師都有跟我說孩子進步了,情緒變得比較平穩,也比較叫得動,安親班的老師還問我最近家裡面有沒有什麼變化,或者我是否有特別帶小孩去做什麼事情、或是跟他做什麼約定之類的。我說:沒有,基本上家裡的作息跟分工都是一樣的。我突然想到,這幾個月比較明顯的變化是我有來談話,但我也還沒有跟他們說這件事,所以也連結不太起來,我的談話跟孩子的改變會有怎麼樣的關聯。」

當時,我心裡浮現一個畫面,兩個齒輪,一個大齒輪和一個小齒輪互相轉動,大齒輪的轉動如果有穩定的方向和韻律,小齒輪也會被帶向這個節奏。於是我把畫面跟她分享:「也許是因為你的內在有些變化,你透過表達把囤積的部分釋放掉,存在的部分弄清楚。當孩子的行為像個按鈕一樣,觸發你的反應時,因為已經清掉一籮筐過去類似事件的情緒,爆發的幅度自然變小,可以跟孩子對話和討論的空間就增加了,也許這也表示你傳遞出的,包括微細的表情和聲調,是多麼有影響力。」

這個理解也許不完整,還有些其他原因在裡頭發酵著,等我們一一明白。但她親身體認「傾聽自己」、「把心整理好」為家帶來變化,便更願意靠近自己,好好照顧自己的心。

有一位學校的老師跟我聯絡,他讓我知道手上一位學生的許多行為狀況,包括重複偷竊、說謊等,老師很想幫助他,但似乎這兩年來學校的善意和懲罰機制帶來的改變很微小。他描述:「有一次,他沒有來上課,我決定做個家庭訪問,順便帶些東西給他。你知道嗎?我走進去那個房子,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眼淚幾乎要掉下來,我很難相信我的學生居然是在這樣的生活環境裡面,凌亂不堪。我真的非常訝異,我印象中他媽媽有好的工作,說話有條理,也很客氣。以前媽媽來學校,我都跟她討論孩子的事,這一次走進他家,跟他的媽媽聊比較多內心的狀況。原來她一路上走過很多傷害與挫折,飽受精神上的折磨,情緒起伏很大,對孩子很有心,但跟孩子互動時,時而溫柔時而大怒,尤其面對孩子偷竊的行為反覆地發生,讓她幾乎常常處在警戒的狀態。」

因為看到媽媽努力教養與承擔經濟的同時,還要維持自己在崩潰的邊緣不墜落。學校為她申請了一段期間的諮商,並讓媽媽知道:「這是一個自由的談話,這個歷程不為了小孩的進步、不為了面對學校老師的憂心,你可以放心地運用。」將進行的地點放在社區中,而不是在學校裡面,邀請她可以更自在地為自己而談。

我們隔週談話,將近八個月,一起翻閱生命中的故事,包括弟弟死於意外之後,她內心的歉疚和孤單;小學時候好幾次被欺負,不知道如何求援的害怕;婚姻的傷痛;多重障礙女兒帶來的心疼和喜悅,以及對兒子的抱歉和無力。不僅碰觸內心的怨憤,也攤開自己的脆弱和需要。

大概六個月後,她開始談起新認識的對象,一位非常誠懇而認真生活的人,雖然分隔南北,每天都有交心的對話。

她說:「常常喜歡我的人,我覺得跟他聊不來。我喜歡的人,即使願意跟我住在一起,卻未必可以跟孩子們好好相處。而現在這個他,我們的生活有剛好的距離,又是難得的知己。」

她分享道:「我不是有跟你說過,以前參加家長日的時候,發現班上來幫忙的同
學,大家都一群一群的,會窩在一起做事或說些有的沒的,但是我女兒都一個人徘徊在旁邊,我注意到她很孤單,雖然沒有被欺負,可是看了也蠻心疼的,因為她從小學就是這樣。不過最近倒是有些變化,從女兒口中聽到越來越多其他同學的名字,表示與女兒互動的人變多了。後來弄清楚才知道,她開始會帶著羽球拍,利用下課的時間跟一些同學或學弟找學校的空地打羽球。這些同學慢慢也會在路上跟她打招呼,跟她聊兩句。」

她滿臉笑容,吐了好大一口氣。

又說著:「我在工作的地方一直是個邊緣人,有一段時間很亂,經常請假,可能帶給同事一些麻煩,雖然現在穩定了,可是別人不一定那麼快就釋懷,他們的小圈圈也固定了,我很難融入。不知道為什麼,最近倒是有些變化,我們的人事和資訊部來了兩位新人,我發現跟他們很契合,有很多的生活經驗類似,他們來了之後,我上班開始有了歸屬感。」

帶著淘氣的笑容,做了結論:「覺得很奇妙,我的風水好像改變了!」

什麼意思?

「我以前在合作上,很容易吸引到彼此不對盤、講話不投機的人;談戀愛時,很容易遇到比我小、想依賴我的人。我注意到身邊的緣分開始不一樣,包括我女兒跟我兒子,我都覺得他們遇到越來越多好的人。」

也許這跟心理學裡談的投射現象有關,當我們內在隱藏著不被自己接受的部分,很容易在他人身上放大這些部分,一旦注意到那些討厭的部分,如果沒有覺察,又用如同壓抑跟排斥自己這部分的模式去應對,就會創造不和諧和衝突的外在關係。

因此,我在想,也許這個階段的談話,她心裡面原先被否定或被壓抑的經驗,大部分被帶到意識裡,她不但面對,也接受了自己,於是從內在的自我接納延展為外在的正向關係。

或者,她因為整理了經驗,更了解自己的需要,了解自己的掙扎,也就具備了更可以認出適切朋友的眼光。

但有趣的是,這並不是我們談話的目的,我們幾乎未認真核對不適當的外在投射、討論如何篩選朋友、如何增進同事關係,也沒有催促任何行動。只是一如初衷的,她看著內在,而我跟著她,隨著交流,讓從前生命走過的軌跡和印記一個一個浮現出來,輕輕揭開,讓想法和情緒發聲,如此而已。

我體會到內在世界和外在發生相互轉動,當我們把注意力往內帶,這個過程自然發生,只是,如果未必需要走過訂定目標、找出行動方案、跟家人分享心得,然後一起努力等這些程序,那麼裡頭原則是什麼呢?當我們往內看,說著、談著的時候,那不可見、難以描述,卻真實存在的作用力是什麼呢?

就在我們騰出一個時空好好敘說和理解時,有一個我正照顧生活裡的那顆心,內在的感受在意識裡更完整,情緒能量因為被接待而釋放,對待外在人事物的想法也更清楚。當內在能量更為清澈時,我們會有活力在類似的情況裡做出各種選擇和應對,這份新的活力帶出從內在到外在的不同可能性。

如果想要質變,得有一個「我」站在那,可以看見、體會,愛護,不放任和忽略心中擁有的經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