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總是不好意思的你 將失去機會

79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二章 從「不好意思」到「我可以說出來」
很多人以為自信的人是天生就很會說話、很會表達,但其實所有在台上能夠侃侃而談的人,八成以上都是從一次又一次的訓練累積而來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從許多明星藝人身上觀察,你可以回去看看蔡依琳、周杰倫還是新人時的訪談,對照今天在螢光幕前的談吐表現,是不是有很大的落差?真正的轉變,不是他們原本就「說得多好」,而是從願意改變,願意先說出口開始。

從「不好意思」蛻變為能說出來,你可能會經歷的心理轉折:

1. 擔心被笑、怕說錯
一開始最常出現的心聲就是:「我這樣講會不會很奇怪?」「萬一大家不認同怎麼辦?」這種擔心來自對外界評價的恐懼,是阻擋我們開口的第一道關卡。我自己也面臨過這樣的問題,但你一定要相信,多數時候,別人並不會真的那麼在意你說得對不對,大家只想在眾多意見中找到與意見相同的人,你需要的就只是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你需要的心理素質:接納不完美
要學會告訴自己:「我不需要完美,不需要獲得所有人的認同,我只需要開口表達自己的想法,認同我的自然會靠近我。」

2. 說了之後覺得尷尬,懷疑自己
你終於鼓起勇氣說了一句話,但講完之後卻陷入懷疑:「我是不是講太多?會不會打擾別人?」這是典型的「反芻思考(Rumination)」,是一種過度沉溺於某些負面情緒。反覆想著過去的事,對未來不但沒有幫助,還會讓人陷入一種消極悲觀的狀態,而無法面對眼前的人事物,直接影響未來的生活。

★你需要的心理素質:穩住內在評價系統
「內在評價系統」顧名思義,指的是將評價自己的角色交還給自己,不要過度依賴外界的看法,而所謂的「穩住內在評價系統」,就是要先相信自己說話的動機是善意的、真誠的,而不是為了贏得別人的讚賞,如此才能漸漸地丟掉對自己負面的想法。

3. 開始願意說,但還是會心跳加速
這個階段你會發現,「說出口」雖然還是緊張,但已經不像以前是完全的無聲,一開始可能還是會有一點卡卡,你可以試著在熟人面前開始練習,或者用簡單的點頭或搖頭的方式加入群體對話。

★你需要的心理素質:給自己空間練習
像訓練耐力一樣,表達力也需要慢慢訓練才能強化,一開始肯定會比較難以適應,但只要你做了第一次,無論結果如何,在任何場合的每一次練習,都要記得給自己好好的鼓勵。
4. 有一次說得好,開始建立信心
當你表達一件事,獲得了理解或認同,這是一個重要的「正向經驗」,請記住這種「表達自己,是一件可以被接受的事」的感覺,今後就帶著這樣的鼓勵一步步建立對自己的信心。

★你需要的心理素質:累積正面經驗
別忽略每一次被傾聽、被回應的經驗,它們會一點一滴堆疊出你的自信,而這份自信你將會漸漸地習慣成自然。

請各位一定要記住,自信不是一下子就能擁有的能力,每個人都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而來,它是從願意一次次站出來、說出口,從不安中練出來的「心理勇氣」。當你願意從「說一句話」開始,你就已經在走向更自信的路上了。如果你還是感到迷惘,請不要擔心,接下來我將帶著大家用最具體的步驟行動,一步步從「不好意思」,走向「我可以說出來」。


一、 蛻變第一步:承認「其實我想說」
當我們開始願意說出口,卻發現「我其實不知道自己想說什麼」,這並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長期壓抑與忽略自我感受的結果。這樣的狀況很常出現在從小被教育要「乖、聽話、不要出頭」的文化氛圍中。當內在習慣壓抑,表面上是「說不出口」,更深層其實是「感受不到自己真正在想什麼、要什麼。」

試著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經妥協一個一開始就不太願意接下的承諾。例如:受邀參加一場不太想去的活動,你覺得自己工作一整天,只想帶著疲累的身體回家休息,但你不但沒有拒絕對方,還笑著答應。回到家後才開始煩躁、懊惱,心裡一直浮現一個聲音:「我其實真的不想去啊……為什麼我不拒絕呢?」

這是許多人熟悉的情境,我們常因為「怕讓人失望」「怕場面尷尬」而忽略自己的真實感受。而「我其實我不想去」這個念頭,就是覺察的開始,學會辨識「我想說什麼」,下一步才能學習要如何說。拒絕不是自私,而是認真對待內在感受的第一步。

還有一種狀況是,在公開場合中被被主管或前輩當眾開玩笑,雖然當下只是笑笑地回應,但下班後越想越不舒服,心裡反覆出現一句話:「我其實很不喜歡這種開玩笑的方式……為什麼不能尊重我呢?。」

這種「外表沒事、內心翻騰」的反差,是東方文化中極常見的壓抑型表達模式。其實你的內心已經有很清晰的語句:「我很在意」、「我希望被尊重」,這是自我聲音浮現的訊號,雖然當下沒說出口,但能意識到內在語言,就是自我情緒覺察的蛻變起點。
請你一定要重視「我其實想說……」這句話,這是一顆種子,象徵我們開始看見自己的感覺,願意重視自己的想法。

從不好意思蛻變的第一步,不必在乎自己是否說得完美、說得漂亮,而是先找到內心的想法和感知,而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練習的重點。

1. 重新連結內在,從「我現在感覺……」開始
嬰兒身體上有任何感受,會立刻透過身體語言表現出來。隨著年齡慢慢增長,當我們被教育要懂禮貌、要適當表達情緒、要考量他人的感受,在這些外在規範的影響下,我們逐漸學會將真實的感受藏在內心深處,開始用微笑掩蓋不悅,用沉默取代抗議,用理性壓制悲傷,從行為上掩飾情緒,漸漸地變成忽略情緒。

★你可以做的練習:
每天花幾分鐘,單純寫下一句「我現在感覺……」的句子,不必解釋,不需合理化,哪怕只是「我現在感覺有點悶,但不知道為什麼……」。這是重新喚醒自我覺察的起點,是訓練自我覺察的第一步,讓大腦從「空白」慢慢習慣連結身體與心裡的聲音。

自我表達必須建立在覺察與尊重自己內在感受的基礎之上,透過這樣的方式,將長期以來被我們忽略的真實聲音找回來。只有重新學習聆聽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的需求,我們才能從「被動適應」的狀態中,走向「主動選擇」的人生。

當我們習慣將模糊的感受具體化,身體與心靈的連結也會慢慢被修復。上述的練習,你可以多做幾次,相信你很快就會習慣。

2. 回到內在渴望:將焦點放回「我想說什麼?」
在日常人際互動中,我們經常下意識地考量別人的反應,於是,話語未出口,就被自己打斷了。而真正的自我表達,應該是從「我想說什麼」出發,而不是「別人會怎麼想」。當我們學會問自己:「如果不用擔心別人的反應,我最想說的是什麼?」就能逐漸釐清內心真正的渴望。

★你可以做的練習:
從現在開始,無論是對朋友、對上司,或者對內心深處的自己,誠實地記錄下想說的話。即使只是一句「我不知道要說什麼」,也是一種珍貴的覺察。這樣的練習,不是為了馬上得到答案,而是讓自己習慣傾聽內在的聲音,並慢慢建立起自信與清晰。

3. 語言表達肌力:每天錄一句話給自己聽
除了書寫,聲音也是一種重要的自我連結方式。許多人在說話時經常會卡住,或者無法將自己的想法清楚表達,不是因為思緒不夠,而是缺乏練習將內心的感受轉化成語言。說話的能力,其實是「連結自己」的能力,你不是不會表達,而是還在學習「感受自己」。說不出,不等於你沒有想法,而是你習慣了「不說」這個生存方式。

將想法轉換成說出口的語言,不僅能釋放情緒,也在潛移默化中,鍛鍊對情緒的感知力和對生活的反思力。「語言」會在一次次說出口的過程中,變得更有力量;「思緒」也會在一次次整理中,變得更有邏輯與自信。

★你可以做的練習:
用錄音的方式,每天為自己錄下一句話,不論內容多簡單、多片段,都是一次重要的練習。例如:「我今天有點煩,可能是因為客戶的問題還不知道怎麼回覆。」或者:「剛剛對方的語氣讓我有點不舒服,但我沒說出來。」

現在,你正走在改變的起點,這條路會慢,但每一小步會推著你往目標更進一步。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