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文1】為什麼連一點小事,都可能讓人感覺受傷?
對於事情的感受,其影響程度與輕重緩急,完全是因人而異的。關於這點,若是當事者雙方能夠互相理解的話,在人際關係中所遭遇到的麻煩或問題,應該就能避免掉不少。但是,究竟能「理解」別人多少,這種理解力也是因人而異的。
例如夫妻或情人之間,經常會發生各種爭吵的情況。其中大部分的人,都無法理解為什麼一點點小事,另一半卻會如此生氣。隨著相處的時間一長,爭吵的次數增多,不理解的事情逐漸累積,覺得對方不講理、莫名其妙的感覺也日益加深。
於是逐漸地,雙方開始對這種情況感到疲累,而那種想要去了解對方的心情,以及希望能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想法,也不斷地消失。最後,在漫長的爭執過後,彼此都被困在各自的情緒牢籠當中。
「這張桌子,似乎有點搖晃耶」、「這個盤子太小了」、「這部車顏色太刺眼了」、「那輛車比較寬敞」、「這個手續太麻煩了」、「那個人的嗓門真大」、「這間房子離馬路太近了」、「採光真差」……不論說什麼,都有可能讓對方產生負面感受,即便再小的事情,也有可能引發大問題。
日常生活中,看似沒什麼大不了的瑣碎細節,對每個人來說,其實意義和重要性都大不相同。某人眼裡無關緊要的事,卻有可能造成心理障礙傾向者的自尊心嚴重受損。
某件事從這個人的角度來看,根本就毫不在意,搞不好他連自己是否曾經說過這種話、做過這個舉動都不記得了,但是對另一個人來說,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有可能狠狠地刺進他的胸口,造成他難以承受的傷害。
此外,事情是經由誰的口中陳述的,也是影響感受非常重要的關鍵。例如婚姻生活的相處,經常聽到有人勸戒:「絕對不要去說另一半親人的壞話。」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發生在自己親人身上就算是再微小的事情,一旦被配偶或朋友加以指責,往往內心就會覺得非常受傷。因為每個人的認知不同,有人認為是小事所以「說的輕鬆」,但恐怕也只有批評的一方會認為這是「小事」,對於受到指責的人來說,這絕對不會只是一件單純的小事。
還有,「不要去說配偶朋友的壞話。」也是屬於同樣的道理。
這邊姑且以「壞話」來形容某些令人敏感的言語。雖然說出這些話的人,完全不認為自己是在講別人的壞話,也絲毫沒有言語攻擊的意圖,但往往是言者無心,聽者卻有意。
用輕率的口氣脫口而出:「那個人的家裡是在開店做生意的吧!?」雖然對方家中確實是在經營咖啡館,但被評論的一方,內心卻可能產生了受傷的感覺。
對於開口說出這句話的人來說,這純粹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然而聽在被評論的人耳裡,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聽者感受到「被輕視」,會從被批判、被攻訐的角度,來看待這個「純粹就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
即使在開口的人心中,認為大企業的上班族也好、運動選手也罷,都跟開店做生意的人一樣,沒什麼高低之分。可是被評論的人根本就不這麼認為。姑且不論其中哪一方的價值觀有問題,甚至是雙方的價值觀都有所偏差,總之,這兩個人的價值觀,顯然是完全不同的。
所有外在事物,會透過每一個人的價值觀傳遞到心中。當同一件事情以同樣的價值觀抵達內心時,兩個人才有可能感受到相同的事情,產生相同的感受。而價值觀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則很難有共鳴,甚至會有完全相反的感受。
自我評價高,而且自尊心健全的人,內心比較不容易受傷。相反地,經常因為自我評價低而苦惱,自尊心出現心理障礙的人,容易受傷的程度恐怕已經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
此外,對自尊心健全或是自視較高的人來說,他們完全無法想像,自尊心有心理障礙的人到底是多麼容易受到傷害。於是乎,他們總是在刺傷別人的同時,依然搞不清楚對方為什麼會如此生氣。而自尊心有心理障礙的人,則是時時刻刻都處在神經緊繃、容易受傷的狀態當中。
自尊心出現心理障礙的人在感覺受傷時,必須注意提醒自己要改變思考習慣:那些會讓你內心受創的言語、或是某件事,就是因為對方覺得這根本沒什麼大不了,所以才會輕易地說出口。
「他為什麼要說這種話?」
「因為這件事對他來說,只是無關緊要的小事。」
「如果是這樣,為了小事而感覺受傷,就是我自己的問題了。」
你可以試著在心中不斷地跟自己如此對話。
還有一種相反的情況,自己感到非常志得意滿的事,別人卻有可能顯得漠不關心毫不在乎。自尊心有心理障礙的人所認為值得驕傲的事,經常在其他人眼裡,也不覺得有什麼好炫耀的。這些都是因為價值觀不同所造成的,並不是別人故意跟你作對。
【摘文2】易受男人欺騙的女性心理
有心理障礙傾向的男性,即便是性無能狀態,基於疑心病特強的緣故,還是會跟戀人求愛。就算對方跟他的關係穩固,是屬於他的人,他還是無法感受到。
雖說去掉了性愛,戀愛關係依然存在,但因為他無法感受到,所以仍然會想透過性愛建立穩固的戀愛關係。可是,他本質上需要的是依賴性獲得滿足,所以,即便做愛了,心裡還是無法實際感受到這種戀愛關係,也無法因此安心。
心理障礙傾向者能實際感受與對方關係的時候,就是內心的依賴性獲得滿足的時候。所以,雖然他們很難感受到別人的好感,卻會把奉承的話當真,因為這才是他們需要和在意的。
我想,那些所謂容易被男性欺騙的女性,應該也具有心理障礙的傾向吧?也就是說,雖然自己沒有察覺,但在她們的本質裡,依然殘留著強烈的依賴性。
所以,即便有成熟的男性對她表示好感,她卻感受不到,或者因疑心病過重,不斷嚴苛要求對方展現誠意。有人展現了真誠的好感,她感受不到,但卻被心術不正的男性用甜言蜜語迷得團團轉。對於成熟男性的好感說什麼也不信,卻對花心男的奉承話篤信不疑。
這正是因為這些女性心裡想要的東西,不是身為成年人的愛戀或好感,而是這類的奉承話語,所以,她很容易就相信了。
這樣的女性,其實內心仍有自己沒察覺的依賴性,心裡的撒嬌欲望未獲得滿足,持續被壓抑著,無論她是二十歲、三十歲或四十歲。
如前所述,很多女性都想用「無法招架他的男性魅力」這樣的理由,去解釋何以她們會如此選擇交往的對象。雖說有時情況真的是這樣,但幾乎關鍵的選擇原因都跟「男性魅力」無關,而是女性自己沒有察覺到,自己內心存在著依賴性的問題。
內心隱藏著依賴性的女性,會甩開具有誠意且對她有好感的男性,去相信那些其實沒有魅力、個性怯懦的男性,最後只是被玩弄且被拋棄。
這時她們才會說:「我被騙了!」的確是「被騙了!!」而且是自己自願跳進陷阱裡的。
可是,在那段戀情的當下,她們內心需求的,卻只是這樣的謊言與甜言蜜語。
對於奉承的話篤信不疑,對於甜言蜜語深深陶醉的這些女性,也就是所謂具有隱藏依賴性的心理障礙傾向者,她們會被花心男的各種討好招數迷得團團轉,是因為在內心深處,她們冀求的正是這樣的語言。換句話說,這些女性是被心中的撒嬌欲望所操控而活著。
要相信誰?或能實際感受跟誰之間的關係?全都取決於當事者心理的成長和成熟度。在受騙上當而發怒以前,請先察覺自己內心的幼稚面。就從這裡重新出發吧!
【摘文3】以「滿足」為名的壓力
某家人獲得有名望的友人邀約,由於父母本身有自卑感,獲得這了不起家族的邀約像是一種抬舉和肯定,所以這家父母親開心得簡直要跳起來。但是,這對孩子來說,這種事情既不光彩也不值得開心。
因為到那戶有名望的人家裡,只會被要求「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或者是「不能發出噪音」、「不可以在裡面跑來跑去」、「不能隨意觸碰擺設的東西」等等規矩,怎麼開心得起來,只覺得好有壓力……。
但是,自卑感強的父母,卻很不滿孩子這種時候感到不開心。若孩子不跟他們一起感到很光彩,父母就會很不高興,接下來還會責備孩子:「有這天大的好事,你卻這種態度……」。
我執觀念重的父母絕對沒有發現,「這天大的好事」其實是對自己,對孩子來說「這天大的好事」根本不值得一提。不,與其說是沒有發現,倒不如說是無法想像、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
父母認為若不將此事視為「好事」,那孩子還真是差勁、有問題。而且,別人給我們「這麼好的事」,「應該要」感到開心、感謝、滿足。
所以,他們認為「這麼好的事,接下來多少忍一忍吧!」他們絕對無法想像,受到這樣龐大的約束和壓力,孩子多少耍點脾氣也是無可厚非的事。而且占有欲強的父母會跟孩子說:「滿足了吧!」「很開心吧!」和「你應該要覺得很光彩」。
於是,過度適應的「好孩子」果真「很滿足」,但這個孩子體驗到的是以「滿足」為名的壓力。
被這種情緒不夠成熟的父母所養大的孩子,有著看不到自己自然情感的危機。若是看不到自己自然真實的情感,過不久對於「活著」這件事,也會感到索然無味。當然,一開始他會努力去感受父母所說的話,但這種努力終究有其限制。
對各類的事「應該如何感受」成為一種教條,就算孩子很努力去感受,一旦卸下緊繃感,心裡馬上就會感到索然無味。
若每件事都有「應該如何感受」的規範,那自己想去「感受意義」的努力,在漫漫一生中將失去意義和動機;身為人這種有意識的能力,經過打壓一段時間後,就算自己想去感受,也會力氣用盡……。
在未經自然感受以前,就「事先備妥」的意義,大致上是個「謊言」。那只不過是懷抱強烈自卑感的父母,為解決內心糾葛,所創造出來的防衛心態。而強迫孩子應該對這種事情感受到正面意義的人,正是我執觀念太重的父母。
有些父母對於某些事,也會事先斷定這是無意義的事,而阻止孩子去感受其正面的價值。
有些孩子沒有嘗試的勇氣,就會認定事實像父母所說,有「無意義」這回事。所謂的「無意義」,正是讓自己的膽小怯懦合理化的產物。
膽小怯懦的父母,希望孩子覺得某些事「無意義」,但為了將自己的膽怯合理化,會用很多「理由」說服孩子,其實是將這種感受強行推給孩子。
在孩子的心裡,或許原本「想要試試看」去感受做這件事的意義。但是,過度順從的「好孩子」,卻會壓抑這種「想要試試看」的情感,而且努力去感受父母說的這種「無意義」。
對我執觀念重的父母過度適應的「好孩子」,要用莫大的力氣,才能掩飾和壓抑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所以大家常說「好孩子比較容易累」,就是這個緣故。同樣地,若說認真的大人比較容易累,那是因為他們也要花許多力氣掩飾真實的自己。
對於事情的感受,其影響程度與輕重緩急,完全是因人而異的。關於這點,若是當事者雙方能夠互相理解的話,在人際關係中所遭遇到的麻煩或問題,應該就能避免掉不少。但是,究竟能「理解」別人多少,這種理解力也是因人而異的。
例如夫妻或情人之間,經常會發生各種爭吵的情況。其中大部分的人,都無法理解為什麼一點點小事,另一半卻會如此生氣。隨著相處的時間一長,爭吵的次數增多,不理解的事情逐漸累積,覺得對方不講理、莫名其妙的感覺也日益加深。
於是逐漸地,雙方開始對這種情況感到疲累,而那種想要去了解對方的心情,以及希望能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想法,也不斷地消失。最後,在漫長的爭執過後,彼此都被困在各自的情緒牢籠當中。
「這張桌子,似乎有點搖晃耶」、「這個盤子太小了」、「這部車顏色太刺眼了」、「那輛車比較寬敞」、「這個手續太麻煩了」、「那個人的嗓門真大」、「這間房子離馬路太近了」、「採光真差」……不論說什麼,都有可能讓對方產生負面感受,即便再小的事情,也有可能引發大問題。
日常生活中,看似沒什麼大不了的瑣碎細節,對每個人來說,其實意義和重要性都大不相同。某人眼裡無關緊要的事,卻有可能造成心理障礙傾向者的自尊心嚴重受損。
某件事從這個人的角度來看,根本就毫不在意,搞不好他連自己是否曾經說過這種話、做過這個舉動都不記得了,但是對另一個人來說,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有可能狠狠地刺進他的胸口,造成他難以承受的傷害。
此外,事情是經由誰的口中陳述的,也是影響感受非常重要的關鍵。例如婚姻生活的相處,經常聽到有人勸戒:「絕對不要去說另一半親人的壞話。」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發生在自己親人身上就算是再微小的事情,一旦被配偶或朋友加以指責,往往內心就會覺得非常受傷。因為每個人的認知不同,有人認為是小事所以「說的輕鬆」,但恐怕也只有批評的一方會認為這是「小事」,對於受到指責的人來說,這絕對不會只是一件單純的小事。
還有,「不要去說配偶朋友的壞話。」也是屬於同樣的道理。
這邊姑且以「壞話」來形容某些令人敏感的言語。雖然說出這些話的人,完全不認為自己是在講別人的壞話,也絲毫沒有言語攻擊的意圖,但往往是言者無心,聽者卻有意。
用輕率的口氣脫口而出:「那個人的家裡是在開店做生意的吧!?」雖然對方家中確實是在經營咖啡館,但被評論的一方,內心卻可能產生了受傷的感覺。
對於開口說出這句話的人來說,這純粹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然而聽在被評論的人耳裡,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聽者感受到「被輕視」,會從被批判、被攻訐的角度,來看待這個「純粹就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
即使在開口的人心中,認為大企業的上班族也好、運動選手也罷,都跟開店做生意的人一樣,沒什麼高低之分。可是被評論的人根本就不這麼認為。姑且不論其中哪一方的價值觀有問題,甚至是雙方的價值觀都有所偏差,總之,這兩個人的價值觀,顯然是完全不同的。
所有外在事物,會透過每一個人的價值觀傳遞到心中。當同一件事情以同樣的價值觀抵達內心時,兩個人才有可能感受到相同的事情,產生相同的感受。而價值觀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則很難有共鳴,甚至會有完全相反的感受。
自我評價高,而且自尊心健全的人,內心比較不容易受傷。相反地,經常因為自我評價低而苦惱,自尊心出現心理障礙的人,容易受傷的程度恐怕已經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
此外,對自尊心健全或是自視較高的人來說,他們完全無法想像,自尊心有心理障礙的人到底是多麼容易受到傷害。於是乎,他們總是在刺傷別人的同時,依然搞不清楚對方為什麼會如此生氣。而自尊心有心理障礙的人,則是時時刻刻都處在神經緊繃、容易受傷的狀態當中。
自尊心出現心理障礙的人在感覺受傷時,必須注意提醒自己要改變思考習慣:那些會讓你內心受創的言語、或是某件事,就是因為對方覺得這根本沒什麼大不了,所以才會輕易地說出口。
「他為什麼要說這種話?」
「因為這件事對他來說,只是無關緊要的小事。」
「如果是這樣,為了小事而感覺受傷,就是我自己的問題了。」
你可以試著在心中不斷地跟自己如此對話。
還有一種相反的情況,自己感到非常志得意滿的事,別人卻有可能顯得漠不關心毫不在乎。自尊心有心理障礙的人所認為值得驕傲的事,經常在其他人眼裡,也不覺得有什麼好炫耀的。這些都是因為價值觀不同所造成的,並不是別人故意跟你作對。
【摘文2】易受男人欺騙的女性心理
有心理障礙傾向的男性,即便是性無能狀態,基於疑心病特強的緣故,還是會跟戀人求愛。就算對方跟他的關係穩固,是屬於他的人,他還是無法感受到。
雖說去掉了性愛,戀愛關係依然存在,但因為他無法感受到,所以仍然會想透過性愛建立穩固的戀愛關係。可是,他本質上需要的是依賴性獲得滿足,所以,即便做愛了,心裡還是無法實際感受到這種戀愛關係,也無法因此安心。
心理障礙傾向者能實際感受與對方關係的時候,就是內心的依賴性獲得滿足的時候。所以,雖然他們很難感受到別人的好感,卻會把奉承的話當真,因為這才是他們需要和在意的。
我想,那些所謂容易被男性欺騙的女性,應該也具有心理障礙的傾向吧?也就是說,雖然自己沒有察覺,但在她們的本質裡,依然殘留著強烈的依賴性。
所以,即便有成熟的男性對她表示好感,她卻感受不到,或者因疑心病過重,不斷嚴苛要求對方展現誠意。有人展現了真誠的好感,她感受不到,但卻被心術不正的男性用甜言蜜語迷得團團轉。對於成熟男性的好感說什麼也不信,卻對花心男的奉承話篤信不疑。
這正是因為這些女性心裡想要的東西,不是身為成年人的愛戀或好感,而是這類的奉承話語,所以,她很容易就相信了。
這樣的女性,其實內心仍有自己沒察覺的依賴性,心裡的撒嬌欲望未獲得滿足,持續被壓抑著,無論她是二十歲、三十歲或四十歲。
如前所述,很多女性都想用「無法招架他的男性魅力」這樣的理由,去解釋何以她們會如此選擇交往的對象。雖說有時情況真的是這樣,但幾乎關鍵的選擇原因都跟「男性魅力」無關,而是女性自己沒有察覺到,自己內心存在著依賴性的問題。
內心隱藏著依賴性的女性,會甩開具有誠意且對她有好感的男性,去相信那些其實沒有魅力、個性怯懦的男性,最後只是被玩弄且被拋棄。
這時她們才會說:「我被騙了!」的確是「被騙了!!」而且是自己自願跳進陷阱裡的。
可是,在那段戀情的當下,她們內心需求的,卻只是這樣的謊言與甜言蜜語。
對於奉承的話篤信不疑,對於甜言蜜語深深陶醉的這些女性,也就是所謂具有隱藏依賴性的心理障礙傾向者,她們會被花心男的各種討好招數迷得團團轉,是因為在內心深處,她們冀求的正是這樣的語言。換句話說,這些女性是被心中的撒嬌欲望所操控而活著。
要相信誰?或能實際感受跟誰之間的關係?全都取決於當事者心理的成長和成熟度。在受騙上當而發怒以前,請先察覺自己內心的幼稚面。就從這裡重新出發吧!
【摘文3】以「滿足」為名的壓力
某家人獲得有名望的友人邀約,由於父母本身有自卑感,獲得這了不起家族的邀約像是一種抬舉和肯定,所以這家父母親開心得簡直要跳起來。但是,這對孩子來說,這種事情既不光彩也不值得開心。
因為到那戶有名望的人家裡,只會被要求「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或者是「不能發出噪音」、「不可以在裡面跑來跑去」、「不能隨意觸碰擺設的東西」等等規矩,怎麼開心得起來,只覺得好有壓力……。
但是,自卑感強的父母,卻很不滿孩子這種時候感到不開心。若孩子不跟他們一起感到很光彩,父母就會很不高興,接下來還會責備孩子:「有這天大的好事,你卻這種態度……」。
我執觀念重的父母絕對沒有發現,「這天大的好事」其實是對自己,對孩子來說「這天大的好事」根本不值得一提。不,與其說是沒有發現,倒不如說是無法想像、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
父母認為若不將此事視為「好事」,那孩子還真是差勁、有問題。而且,別人給我們「這麼好的事」,「應該要」感到開心、感謝、滿足。
所以,他們認為「這麼好的事,接下來多少忍一忍吧!」他們絕對無法想像,受到這樣龐大的約束和壓力,孩子多少耍點脾氣也是無可厚非的事。而且占有欲強的父母會跟孩子說:「滿足了吧!」「很開心吧!」和「你應該要覺得很光彩」。
於是,過度適應的「好孩子」果真「很滿足」,但這個孩子體驗到的是以「滿足」為名的壓力。
被這種情緒不夠成熟的父母所養大的孩子,有著看不到自己自然情感的危機。若是看不到自己自然真實的情感,過不久對於「活著」這件事,也會感到索然無味。當然,一開始他會努力去感受父母所說的話,但這種努力終究有其限制。
對各類的事「應該如何感受」成為一種教條,就算孩子很努力去感受,一旦卸下緊繃感,心裡馬上就會感到索然無味。
若每件事都有「應該如何感受」的規範,那自己想去「感受意義」的努力,在漫漫一生中將失去意義和動機;身為人這種有意識的能力,經過打壓一段時間後,就算自己想去感受,也會力氣用盡……。
在未經自然感受以前,就「事先備妥」的意義,大致上是個「謊言」。那只不過是懷抱強烈自卑感的父母,為解決內心糾葛,所創造出來的防衛心態。而強迫孩子應該對這種事情感受到正面意義的人,正是我執觀念太重的父母。
有些父母對於某些事,也會事先斷定這是無意義的事,而阻止孩子去感受其正面的價值。
有些孩子沒有嘗試的勇氣,就會認定事實像父母所說,有「無意義」這回事。所謂的「無意義」,正是讓自己的膽小怯懦合理化的產物。
膽小怯懦的父母,希望孩子覺得某些事「無意義」,但為了將自己的膽怯合理化,會用很多「理由」說服孩子,其實是將這種感受強行推給孩子。
在孩子的心裡,或許原本「想要試試看」去感受做這件事的意義。但是,過度順從的「好孩子」,卻會壓抑這種「想要試試看」的情感,而且努力去感受父母說的這種「無意義」。
對我執觀念重的父母過度適應的「好孩子」,要用莫大的力氣,才能掩飾和壓抑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所以大家常說「好孩子比較容易累」,就是這個緣故。同樣地,若說認真的大人比較容易累,那是因為他們也要花許多力氣掩飾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