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很難完全符合他人期待,盡力就好
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
我活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為了迎合你的期待;
你活在這個世界上,也不是為了迎合我的期待。
我是我,你是你,僅此而已。
如果我們偶然間彼此相識,那將極其美好。
倘若沒有,那也無策。
—《完形祈禱文》,佛列茲‧波爾斯 (Fritz Perls),完形心理學理論創始人
讓我們備感痛苦的,往往不是那些生活在遙遠地區的陌生人,而是我們每天都得面對的親密關係,例如家人、戀人、職場同事、朋友等。我們渴望從這些人身上獲得無盡的愛與認可,同時又希望能夠維持自由與個人的自主性。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期待,正因如此,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是無法避免的。然而,當我們認為唯有滿足對方的標準與期待,才能獲得愛時,問題就產生了。多數情況下,對方所追求的與我們自身所渴望的並不一致,更何況,有些人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被滿足的。試圖滿足他們的期待,就彷彿向無底洞注水一般。以他人的標準和認定來衡量自己的存在價值,只會使我們感到不幸。我們得不斷地與對方做比較,拼命迎合社會和他人的期待。這麼一來,只有在得到他人的認可時,我們會無比喜悅;而當感覺自己不被愛時,又會突然變得無比悲慘。將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他人身上,將會讓我們疲憊不堪又痛苦。更何況,對方通常未必能理解我們的這份用心。
就像我在前一本著作《是家人也是他人》中所闡述的,我與父親之間的關係曾經充滿衝突。在那漫長的歲月中,我之所以無法化解與父親之間的矛盾,主要是因為我對父親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我希望他能接納真實的我、能為了孩子放下自尊,也能夠將親情置於金錢和名譽之上,並花心思去理解子女的心情。如同父親希望我成為一個能讓他到處炫耀、學業優秀且事業有成的女兒一般,我對父親的期待也很理想化。由於我們無法滿足對彼此的期待,衝突才會一再發生。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生活中往往會受到他人的影響。當我們感受到被愛和被認定時,就會產生安全感和幸福感;反之,若被拒絕或被討厭,就會感到不安且變得憂鬱。然而,若勉強自己去迎合他人或社會的標準,便很容易迷失自我。比較、猜忌及自卑感使我們內耗,最終也讓人際關係變得更加困難。
人際關係的發展總是無法如我們所願。因此,不管外部關係或環境如何變化,都要懂得照顧並愛護自己。我們有時會無緣無故地被某人喜愛,有時又會無緣無故地被討厭;甚至可能會遇到性格有缺陷或情感極度匱乏的人。懂得妥善照顧自己的人,即使面對不順心的情境,也能保護好自己。就像被牢牢繫在港口的船,儘管風浪襲來時會搖晃,卻不會漂走。我希望你能做出對自己有益的選擇和行動,懂得治理自己;我希望你在人際關係中盡力而為,但不要過於執著或眷戀。因為世界上唯一能完全理解和愛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父母如何看待我們,我們便如何看待自己
在諮商室裡,當諮商心理師問及童年經歷與父母的養育方式時,一些來訪者會困惑不已。他們的痛苦來自於現在,而且這是自己的事,卻被詢問與父母的關係,這使他們感到很不自在,也許是擔心自己的困境會被歸咎於父母。另一方面,也有來訪者將自己的心理困擾與人際問題全數怪罪於父母,認為:「我的人生被父母毀了,他們應該負全部的責任。」
我觀察到,許多因空虛感、憂鬱、焦慮或人際衝突而尋求諮商的來訪者,往往習慣貶低自己,對世界和他人懷有強烈的不信任與不安。他們有時甚至會得出不合理的結論,責怪並否定自己脆弱的一面。然而,探討父母的養育方式,並不是為了評判誰對誰錯。人類在幼年時期必須仰賴照顧者才能生存,而這段依賴期相當長。因此,童年時期的環境很容易被內化成我們的習慣。通常在追溯心理創傷的根源時,會發現源頭比想像中更悠久。正因如此,為了找出成因並進行適當的治療,必須回溯過去,深入了解父母所提供的養育環境。就像身體出現發炎反應時,單純責怪引起發炎的食物或生活習慣並無助於治療一樣,光是回顧過往也並無法幫助傷口徹底痊癒。但理解問題的根源後,將能使我們以更健康的思維、習慣與良好的體驗來充實每一天。
回顧童年的最重要原因在於:我們的自我意象,是由主要照顧者反映出來的模樣。兩歲以下的孩子無法自行建立自我認知,對於「我是好人還是壞人?」、「我是乖小孩嗎?」這類的概念尚未形成,他們只能透過童年時期目睹的環境、對人產生的感受與記憶,一步步建構出自己的形象。若成長於穩定且溫暖的家庭中,並從照顧者那裡獲得關愛與微笑,這樣的孩子擁有的是溫暖且有安全感的正向記憶,而那些記憶將會內化成為他對待自己的態度、懂得珍惜自我。反之,若童年時期充滿不安、害怕與恐懼,或經歷過父母的缺席,這些記憶也會成為其內在基礎,使得這樣長大的孩子難以對自己抱持溫暖與安定的感受。
電影《心靈捕手》的主角威爾是一位數學天才,即便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都無法解出的數學難題,他卻能輕鬆解開。然而,他在童年時期曾遭受養父的虐待。他認為自己之所以被打,是因為自己就是「活該被打的人」、「就算挨打也無所謂的人」。這樣的自我意象使威爾無法充分發揮天賦,只是一味地虛度光陰,因為他相信自己就該活成這副模樣。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最終會成為孩子的自我意象。
每個人都很珍貴,不要否定自己的存在
我所接觸的來訪者中,絕大多數都表示自己必須是個「不違逆父母的乖孩子」、「學業優秀且令人感到驕傲的孩子」,抑或是個「能夠理解父母的難處和辛勞、懂事成熟的孩子」等,才值得被愛。由於家庭不和、父母離異或家境困難等因素,使得父母在身心方面有所犧牲,這也讓父母懷抱著補償心理,對孩子寄予厚望。這樣的補償心理,代表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若孩子心裡認為,自己必須聽從父母的話、必須取得優異成績,才能成為值得被愛的存在,那麼他們將很難真正接受自己,也無法容忍自己未能達到父母的標準。而當他們長大成人後,除了獲得父母的認可,也會為了成為獲得子女、職場或朋友認定的父母、員工、朋友等耗費心力。
童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便是與自身關係的起點。因此,我們一定要回顧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也要矯正那些對自己不合邏輯的想法與態度。就算父母未能全然無條件地接納我們,也不代表我們的存在毫無價值。無論父母反映出來的形象為何,也不管他們是否認定我們,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是珍貴的寶藏。我們的存在價值從不取決於他人。能夠領悟到這一點,便是與自己和解的第一步。
【人際關係諮商室】和父母的關係不好,如何做才能改善?
若你覺得跟父母相處時特別有瓶頸,那麼你很可能屬於不安全依附類型,這也代表你的內心存有傷口與匱乏。因此,在著手改善與父母的關係之前,優先修復自己的創傷與匱乏才是首要任務。人際關係始終是雙向的,很少有靠單方面的努力就能突然好轉的情況。別忘了,孩子無法選擇父母。親子關係良好固然很理想,但改善關係的責任,並不完全落在你身上。
如果你無法先療癒內在的匱乏或傷口,那麼你在自己選擇的重要關係(如朋友、戀人、配偶)抑或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就可能會遇到瓶頸,而這部分的責任則完全由你自己承擔。正因如此,為了守護現在很珍惜的關係,你更應該優先修復與療癒自己的傷口。
有時候,即便父母無法理解或認同你,你仍然必須鼓起勇氣與魄力,以自我的方式為人生負責。若你已成年,就應該學會在經濟與情感上獨立,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導權。在檢視自己與父母的關係之前,請先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從父母那裡獨立。所謂的獨立,並不代表與父母決裂,而是指你能夠自主決策且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療癒傷口與匱乏的最佳方法,就是更加認識自己、讀懂自己的情緒,同時牢記一句話:「我生命的主人就是自己。」希望你能認真思索自己真正的需求,並做出最合適的選擇。當你變得更健康、更能主導自己的人生時,與父母的相處之道自然會浮現。你可以選擇包容情感不成熟的父母,也可以選擇與他們保持適當距離,甚至可以選擇暫時不要碰面。成為一個健康、完全獨立的大人,才是最優先的課題。之後,你便能找尋到與父母相處的最佳解方。
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
我活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為了迎合你的期待;
你活在這個世界上,也不是為了迎合我的期待。
我是我,你是你,僅此而已。
如果我們偶然間彼此相識,那將極其美好。
倘若沒有,那也無策。
—《完形祈禱文》,佛列茲‧波爾斯 (Fritz Perls),完形心理學理論創始人
讓我們備感痛苦的,往往不是那些生活在遙遠地區的陌生人,而是我們每天都得面對的親密關係,例如家人、戀人、職場同事、朋友等。我們渴望從這些人身上獲得無盡的愛與認可,同時又希望能夠維持自由與個人的自主性。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期待,正因如此,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是無法避免的。然而,當我們認為唯有滿足對方的標準與期待,才能獲得愛時,問題就產生了。多數情況下,對方所追求的與我們自身所渴望的並不一致,更何況,有些人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被滿足的。試圖滿足他們的期待,就彷彿向無底洞注水一般。以他人的標準和認定來衡量自己的存在價值,只會使我們感到不幸。我們得不斷地與對方做比較,拼命迎合社會和他人的期待。這麼一來,只有在得到他人的認可時,我們會無比喜悅;而當感覺自己不被愛時,又會突然變得無比悲慘。將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他人身上,將會讓我們疲憊不堪又痛苦。更何況,對方通常未必能理解我們的這份用心。
就像我在前一本著作《是家人也是他人》中所闡述的,我與父親之間的關係曾經充滿衝突。在那漫長的歲月中,我之所以無法化解與父親之間的矛盾,主要是因為我對父親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我希望他能接納真實的我、能為了孩子放下自尊,也能夠將親情置於金錢和名譽之上,並花心思去理解子女的心情。如同父親希望我成為一個能讓他到處炫耀、學業優秀且事業有成的女兒一般,我對父親的期待也很理想化。由於我們無法滿足對彼此的期待,衝突才會一再發生。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生活中往往會受到他人的影響。當我們感受到被愛和被認定時,就會產生安全感和幸福感;反之,若被拒絕或被討厭,就會感到不安且變得憂鬱。然而,若勉強自己去迎合他人或社會的標準,便很容易迷失自我。比較、猜忌及自卑感使我們內耗,最終也讓人際關係變得更加困難。
人際關係的發展總是無法如我們所願。因此,不管外部關係或環境如何變化,都要懂得照顧並愛護自己。我們有時會無緣無故地被某人喜愛,有時又會無緣無故地被討厭;甚至可能會遇到性格有缺陷或情感極度匱乏的人。懂得妥善照顧自己的人,即使面對不順心的情境,也能保護好自己。就像被牢牢繫在港口的船,儘管風浪襲來時會搖晃,卻不會漂走。我希望你能做出對自己有益的選擇和行動,懂得治理自己;我希望你在人際關係中盡力而為,但不要過於執著或眷戀。因為世界上唯一能完全理解和愛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父母如何看待我們,我們便如何看待自己
在諮商室裡,當諮商心理師問及童年經歷與父母的養育方式時,一些來訪者會困惑不已。他們的痛苦來自於現在,而且這是自己的事,卻被詢問與父母的關係,這使他們感到很不自在,也許是擔心自己的困境會被歸咎於父母。另一方面,也有來訪者將自己的心理困擾與人際問題全數怪罪於父母,認為:「我的人生被父母毀了,他們應該負全部的責任。」
我觀察到,許多因空虛感、憂鬱、焦慮或人際衝突而尋求諮商的來訪者,往往習慣貶低自己,對世界和他人懷有強烈的不信任與不安。他們有時甚至會得出不合理的結論,責怪並否定自己脆弱的一面。然而,探討父母的養育方式,並不是為了評判誰對誰錯。人類在幼年時期必須仰賴照顧者才能生存,而這段依賴期相當長。因此,童年時期的環境很容易被內化成我們的習慣。通常在追溯心理創傷的根源時,會發現源頭比想像中更悠久。正因如此,為了找出成因並進行適當的治療,必須回溯過去,深入了解父母所提供的養育環境。就像身體出現發炎反應時,單純責怪引起發炎的食物或生活習慣並無助於治療一樣,光是回顧過往也並無法幫助傷口徹底痊癒。但理解問題的根源後,將能使我們以更健康的思維、習慣與良好的體驗來充實每一天。
回顧童年的最重要原因在於:我們的自我意象,是由主要照顧者反映出來的模樣。兩歲以下的孩子無法自行建立自我認知,對於「我是好人還是壞人?」、「我是乖小孩嗎?」這類的概念尚未形成,他們只能透過童年時期目睹的環境、對人產生的感受與記憶,一步步建構出自己的形象。若成長於穩定且溫暖的家庭中,並從照顧者那裡獲得關愛與微笑,這樣的孩子擁有的是溫暖且有安全感的正向記憶,而那些記憶將會內化成為他對待自己的態度、懂得珍惜自我。反之,若童年時期充滿不安、害怕與恐懼,或經歷過父母的缺席,這些記憶也會成為其內在基礎,使得這樣長大的孩子難以對自己抱持溫暖與安定的感受。
電影《心靈捕手》的主角威爾是一位數學天才,即便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都無法解出的數學難題,他卻能輕鬆解開。然而,他在童年時期曾遭受養父的虐待。他認為自己之所以被打,是因為自己就是「活該被打的人」、「就算挨打也無所謂的人」。這樣的自我意象使威爾無法充分發揮天賦,只是一味地虛度光陰,因為他相信自己就該活成這副模樣。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最終會成為孩子的自我意象。
每個人都很珍貴,不要否定自己的存在
我所接觸的來訪者中,絕大多數都表示自己必須是個「不違逆父母的乖孩子」、「學業優秀且令人感到驕傲的孩子」,抑或是個「能夠理解父母的難處和辛勞、懂事成熟的孩子」等,才值得被愛。由於家庭不和、父母離異或家境困難等因素,使得父母在身心方面有所犧牲,這也讓父母懷抱著補償心理,對孩子寄予厚望。這樣的補償心理,代表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若孩子心裡認為,自己必須聽從父母的話、必須取得優異成績,才能成為值得被愛的存在,那麼他們將很難真正接受自己,也無法容忍自己未能達到父母的標準。而當他們長大成人後,除了獲得父母的認可,也會為了成為獲得子女、職場或朋友認定的父母、員工、朋友等耗費心力。
童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便是與自身關係的起點。因此,我們一定要回顧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也要矯正那些對自己不合邏輯的想法與態度。就算父母未能全然無條件地接納我們,也不代表我們的存在毫無價值。無論父母反映出來的形象為何,也不管他們是否認定我們,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是珍貴的寶藏。我們的存在價值從不取決於他人。能夠領悟到這一點,便是與自己和解的第一步。
【人際關係諮商室】和父母的關係不好,如何做才能改善?
若你覺得跟父母相處時特別有瓶頸,那麼你很可能屬於不安全依附類型,這也代表你的內心存有傷口與匱乏。因此,在著手改善與父母的關係之前,優先修復自己的創傷與匱乏才是首要任務。人際關係始終是雙向的,很少有靠單方面的努力就能突然好轉的情況。別忘了,孩子無法選擇父母。親子關係良好固然很理想,但改善關係的責任,並不完全落在你身上。
如果你無法先療癒內在的匱乏或傷口,那麼你在自己選擇的重要關係(如朋友、戀人、配偶)抑或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就可能會遇到瓶頸,而這部分的責任則完全由你自己承擔。正因如此,為了守護現在很珍惜的關係,你更應該優先修復與療癒自己的傷口。
有時候,即便父母無法理解或認同你,你仍然必須鼓起勇氣與魄力,以自我的方式為人生負責。若你已成年,就應該學會在經濟與情感上獨立,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導權。在檢視自己與父母的關係之前,請先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從父母那裡獨立。所謂的獨立,並不代表與父母決裂,而是指你能夠自主決策且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療癒傷口與匱乏的最佳方法,就是更加認識自己、讀懂自己的情緒,同時牢記一句話:「我生命的主人就是自己。」希望你能認真思索自己真正的需求,並做出最合適的選擇。當你變得更健康、更能主導自己的人生時,與父母的相處之道自然會浮現。你可以選擇包容情感不成熟的父母,也可以選擇與他們保持適當距離,甚至可以選擇暫時不要碰面。成為一個健康、完全獨立的大人,才是最優先的課題。之後,你便能找尋到與父母相處的最佳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