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人的一生有多少時間?
一個人渾渾噩噩地度過了大半生,回過頭來發現自己竟然一事無成。
他跑去問一位智者:「我這一生最大的錯誤是什麼?」
智者回答說:「你最大的錯誤就是認為你還有時間。」
…………………………………………………………………………………………………….

我們總認為人的一生很長,過了今天還有明天,過了今年還有明年。殊不知,時間正如流水,悄無聲息地帶走了我們的事業、健康和未來。
在網路上,曾有個不到5分鐘的演講視頻觸動了無數人的心。演講者傑.謝帝(Jay Shetty)只列了幾組資料,就給我們算明白了一筆時間帳:按照當前人的平均壽命78歲算,人一生中要花28.3年的時間在睡覺上,約占總壽命的1/3。若每天工作8小時,那麼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是10.5年。消磨在電視、社交媒體上的時間為9年,做家務花掉6年,吃吃喝喝花去4年,購物、化妝再去掉2.5年……算到最後,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只有短短的9年!一生看似漫長,實則很短暫
如果不具體劃分時間的用途,還按人的平均壽命78歲來算,那麼我們這一生有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小時呢?
答案是78年:在每一年裡,有的人考上了心儀的大學,有的人換了工作,有的人用一年的時間旅遊,有的人因生病在醫院裡度過了一年……每過去一年,生命就減少1/78。
78年=78×12個月=936個月:一個月的時間,有時做一個項目就過去了,有時生一場病就過去了,有時還沒好好感受就溜走了。然而,不管你願不願意,每過去一個月,生命就減少了1/936。
78年=78×365.25天×24小時=683748小時:或許看一會兒書、上一堂課、開個會,甚至什麼都不做,1小時就很快過去了,生命就減少了1/683,748。
時間是慷慨的,但又是吝嗇的。無論貧窮還是富貴,不管男女還是老少,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每個人都只有一生。每一年,每一個月,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是每個瞬間都能產生價值。不管你用不用,它都要帶走,一分鐘都不會多給你留。
時間是公平的,又是不公平的。不管你是在學校讀書,在努力工作,在環遊世界,在運動,還是在做一些無用的事情,它都不聞不問地往前走。只是有的人緊緊地跟上了它的腳步,而有的人無視它的存在,虛度了時間,辜負了光陰。總之,你怎樣對待時間,就等於怎樣度過一生……。
你的時間遠比金錢更有價值
想像一下,如果某天早上,你醒來後發現自己的銀行帳戶突然多了86,400元,這些錢必須在一天之內花完,如果花不完,就會在當天的24點清零,每天如此。你打算怎麼用這筆錢呢?你一定會利用好每一分錢,絕不讓它浪費,甚至用這些錢來做投資,對吧?那如果把錢換成時間呢?
在生命帳戶裡,每天都會自動存入86,400秒,第二天又重新存入,周而復始,那我們該如何花費這些時間呢?
我們常說:「時間就是金錢」,但實際上,時間遠比金錢來得珍貴。我們可以賺更多的錢,但賺不來更多的時間。錢沒了可以再賺,但時間沒了,就一去不復返。 時間看似免費,實則無價,我們不能儲存它,只能花費它,不能擁有它,只能使用它。
時間不像金錢,可以看到、觸摸到,它是無聲無形的,如果不用心去思考、去感受,很難發現它的價值。人生中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小時、每一分、每一秒,甚至每毫秒都有它的價值。如果你不知道一年的價值,可以去問問備考的學子;如果你不知道一個月的價值,可以去問問身患絕症還在與病魔抗爭的人;如果你不知道一周的價值,可以去問問雜誌社的編輯;如果你不在乎一小時的價值,那麼去問問異地而居的情侶;如果你想知道一分鐘的價值,可以去問問剛錯過飛機、火車的人;如果你不認為一秒有什麼價值,可以去問問那些倖免於難的人;如果你認為一毫秒沒有任何意義,可以去問問那些與奧運獎牌失之交臂的運動員。
莎士比亞曾說:「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不同的人對待時間的態度不同,就會有截然不同的一生。
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是美國著名的石油大亨,年輕時曾在洛杉磯生活過一段時間。他住的街道上有兩家理髮店,洛克菲勒經常去兩家店裡理髮,每次都會找老闆聊天,因此跟店裡的老闆都很熟。兩家理髮店裝潢類似,除了理發工具,還放著許多娛樂雜誌供客人消遣。略有不同的是,其中一家理髮店中除消遣性質的雜誌,還有很多專業的美容美髮時尚雜誌,甚至有一些關於創業方面的書。兩家理髮店的老闆均是二十出頭的年紀,在等待顧客時也習慣翻看店中擺放的書籍。
10年後,洛克菲勒回到當初生活的街道,發現第一家店的老闆仍然是一名理髮師,與10年前相比,只是多了一些理髮的經驗;而另一家店的老板已經創立了著名的連鎖美容店。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一生擁有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把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所以,我們要把更多寶貴的時間投入我們真正渴望有所成就的領域,把時間花費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為什麼我們的時間總是不夠用
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抱怨:「今天什麼都還沒做,時間怎麼就過去了?」、「這件事別人2小時就做完了,我做到半夜還沒完成。」、「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
為什麼會產生這些煩惱?很多人將原因歸結為時間總是不夠用,他們認為,如果再多給一點時間,一定能完成計畫要做的事。可事實真是這樣嗎?
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家大衛‧帕金(David Parkin)曾在1958年對此進行過長時間的調查和研究。他發現,同一件事交給不同的人去完成,所耗費的時間差異非常驚人。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工作就會被不斷擴展,直到把所有的時間用完。例如,一位老太太閑來無事,想給遠方的女兒寄一張明信片。於是,她花了1小時找明信片,又花1小時找老花鏡,接著用半小時選擇要寄哪張明信片,再花半小時查位址,然後又花了1小時思考信裡該寫些什麼話,最後出門寄信前花了20分鐘找雨傘……她總共花了一天時間才把明信片寄走。而另外一個大忙人只花了20分鐘就寄走了一疊的明信片!
再如,一項原本4小時就能完成的工作,如果我們安排了8小時去完成它,那麼最終完成它的時間就是8小時。有的人一天就可以做完某件事情,而有的人可能要花2天時間才能完成。同樣一件事,為什麼不同的人去做,所花費的時間差別這麼大呢?除了做事方法和效率不同,主要還在於時間觀念的不同。
心理學家津巴多認為,人的時間觀大致可以分為以下5種,不同的時間觀不僅影響我們做事的效率,更決定了我們是活在過去、當下還是未來。
1.當下享樂主義的時間觀:這類人常常沉醉於當下的現實生活,只顧片刻的享受,雖然對生活充滿熱情,但做事往往隨心而行,到最後才發現許多該做的事情沒
有做,時間都花在了沒有價值的事情上,比如上文提到的找明信片的
老太太。
2.當下宿命主義的時間觀:擁有這類時間觀的人,遇到複雜困難的事情時容易退卻,他們覺得自己的力量太過弱小,於是放棄規劃和努力,什麼也不做,將一切交給命運。
3.過往消極的時間觀:一些遭遇過重大挫折的人,他們的腦中常常閃現不愉快的畫面或者某次慘痛的經歷,常常暗自懊惱,渴望做過的錯事能一筆勾銷。這類人往往活在悔恨中,認為今日的厄運都是過往種下的苦果,因此,無論做什麼事都抱著消極的態度,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無用,結果只會一樣糟糕。
4.過往積極的時間觀:與偏向過往消極時間觀的人相比,擁有過往積極時間觀的人雖然也會常念過往,但他們懷念的是過去的美好時光。這類人喜歡追憶童年,且熱衷於傳統習俗,最喜歡各種家庭聚會。
5.關注未來的時間觀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大多心懷夢想,且腳踏實地,為了美好的未來,甘願忍受艱苦乏味的現在。他們能按計劃行事,能夠抵禦各種誘惑。他們是職場上的成功人士,通常能做出一番成績。
在這5種時間觀中,當下宿命主義的時間觀、過往消極的時間觀會對現實生活造成阻礙,最好的時間觀是關注未來的時間觀、當下享樂主義的時間觀和過往積極的時間觀3種時間觀的融合。既有長遠的規劃,又能在當下去實踐,還可以回顧過去的成就,如此,才能把時間花在有價值的事情上,才能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我們和成功人士的差距在哪裡
如果仔細梳理一下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會發現,大部分人重複過著這樣的生活:在8小時的工作時間內,打開電腦後可能會先花30分鐘流覽各種資訊,午飯前30分鐘開始無心工作,下午2點前無精打采,離下班還有20分鐘就開始收拾東西等著下班,這還不包括由於個人情緒不佳導致的工作效率低下。仔細算下來,8小時之內,真正有多少有效時間花在了工作
上呢?
在同樣的時間長度內,為什麼大部分人忙忙碌碌,到最後還是碌碌無為,有的人卻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呢?像比爾·蓋茲、賈伯斯他們又是如何管理時間的呢?
比爾·蓋茲非常珍惜時間,他曾說:「管理時間就是管理生命。」
每天在開始工作之前,比爾·蓋茲都會制訂好行程表。他的行程表都是以5分鐘為單位,每一分鐘他都不會輕易浪費。這樣,一天24小時被他切割成了許許多多個可以利用的時間段,每個5分鐘裡他都能讓自己專注於工作。如果工作行程有變化或會見客人的時間少於預期,他就會拿出一本書來閱讀。
雖然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是比爾·蓋茲每半年都會給自己留出一周的時間「閉關修煉」。在這段時間裡,他會切斷與外界的聯繫,反思自己的成敗與得失,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公司的發展規劃。
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成就差距,根源在於對時間的分配和管理。越成功的人,對時間管理得越嚴格、越精確;越平凡的人,越不懂得也不重視對時間的管理。
我們要做不放棄時間的人,就要對時間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管理。我們要做時間的主人,而不是奴隸。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管理自己的時間呢?
或者說,通過時間管理,我們能獲得什麼呢?
1.掌握並運用時間管理的技巧:時間管理就是利用技巧、技術和工具等完成工作並實現目標。時間管理的精髓在於分配時間。合理巧妙地分配時間需要技巧,任何技巧都需要學習並運用才能掌握。通過學習時間管理的技巧,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時間的效力,從而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2.打敗拖延症:時間管理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能力差的人,往往都有拖延症,正如上文故事中的王浩一樣。習慣性拖延的人,在時間管理上往往做得非常糟糕。「等會兒再做「「明天再說「,這種明日複明日的拖延,不僅會打亂全盤計畫,還會對人的自信心產生負面影響。時間管理的目標之一,就是克服拖延的惡習,通過記錄和管理自己的時間,認清自己的時間都花在哪兒了,並設法減少用於非生產性工作的時間,從而達到「集中時間辦大事」的目標。
3.形成有條不紊的行事作風:時間管理的目標並不是完全掌控時間,而是降低變動性,它的意義在於通過事先的規劃,提醒和指引人們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預設的任務和目標。一個善於管理時間的人,往往能分清輕重緩急,瞭解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不管遇到什麼情況,他總能讓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我們學習時間管理,就是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做事有條理的人。
4.平衡工作與生活:我們常常感歎工作太多,都沒有時間好好享受生活。很多情況下,並
不是工作多,只是我們的工作效率太低,時間管理能力不足而已。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公司裡職位越高的人,時間管理的能力往往也越強,而且他們很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工作之餘,他們會儘量做到與家人一起吃早餐和晚餐,每年還會擠出一定的時間帶著全家出去旅行。
反而是職位低的人,天天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完全沒時間和精力去顧及家庭和發展自己的業餘愛好。我們強調時間管理的目的在於,盡可能讓自己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點,除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還能分出一些時間給自己和家人。
不同行為風格的人,需要不同的時間管理工具
不同的環境和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其性格特徵和行為風格是迥然不同的,有的性格溫和,有的個性強勢,有的行事衝動,有的則趨向理性。在時間管理上,行為風格不同的人,需要的時間管理方法是不一樣的。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哪種性格呢?美國的心理學博士威廉·莫爾頓·馬斯頓(William Moulton Marston)曾創建了一套理論來解釋人的情緒反應和行為模式,這套理論被稱為「DISC理論「。DISC理論是根據一個人是急性子還是慢性子,是更關注結果還是更關注自身感受等,將人的行為風格分為支配型(Dominance)、影響型(Influence)、穩健型(Steadiness)和服從型(Compliance)4種。DISC理論最早用於美國軍方進行軍人篩選工作,後來被普遍應用於員工招聘、經理人發展、團隊構建等人力資源開拓方面。
下面列出DISC理論所述的4種行為風格供大家參考。
D型風格的人,注重目標和結果,做事雷厲風行,抗壓能力強,愛冒險且競爭意識強,有創新精神;要求嚴苛,常因周圍人做錯事或做事太慢而發脾氣;是工作狂人,平時對家人缺少陪伴,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也不太在意。
I型風格的人,自信樂觀,善於交際,喜歡成為人群中的焦點;容易被各種新鮮事物吸引,討厭按部就班的工作,也不喜歡做計畫;每天忙忙碌碌,但常常忘記做最重要的事;常因交際太廣泛而做事情無法太專注。
S型風格的人,親切友善,是很好的傾聽者和團隊合作者,行事穩健,真誠有耐心;邏輯思維強,能適應重複乏味的工作;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不懂得拒絕,有依賴心理;不喜歡太複雜的事,喜歡團隊一起工作。
C型風格的人,個性謹慎謙恭,有責任心,分析能力強;追求完美,容易在細節和過程上耗費時間;喜歡驗證和假設,也常因為可能的負面後果過度擔憂。
適合D型風格的時間管理工具:潮汐
潮汐是一款利用白噪音(並非真的雜訊,而是一種不會讓人特別關注的環境音,像雨聲、水聲、鳥叫聲等,讓人感覺靜謐和放鬆的聲音)來使我們達到專注的一款時間管理App。其介面簡潔大氣,內置幾款不同的白噪音背景音樂,白天可以讓我們保持專注,夜晚可以助眠。打開App,點擊「開始專注「按鈕,對應的白噪音會貫穿整個專注時間。
適合I型風格的時間管理工具:番茄土豆
這是一款結合了番茄工作法和任務清單(To-do List)的線上工具,我們可以直接在電腦上使用它,也可以在手機上下載安裝App後使用。這款工具具有強大的功能和簡潔的任務列表,還有「標籤「「重要程度」、「快速置頂」等功能,高級版還有「子任務」、「提醒」、「重複」和「預計番茄數」等功能。這些功能不僅可以規劃時間,還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專注,讓我們完成更多工作。
適合S型風格的時間管理工具:Doit.im
Doit.im採用了任務管理理念—GTD理念,這是由時間管理大師大衛·艾倫·艾克(David Allen Aaker)提出的一套經典時間管理模式,全稱為「Getting Things 015Done」,每個任務都可以按照日期、日程來安排,同時支援子任務和標簽分類等操作。這款工具可以説明我們有條不紊地組織規劃各項任務,輕松應對各項龐大繁雜的工作。
適合C型風格的時間管理工具:ForestForest(即森林的意思)
這款手機App是基於番茄工作法的原理,將專注與「植樹「相結合,在使用Forest時,我們可以為App裡的虛擬森林植樹。每完成一個番茄時鐘就可以種植一棵小樹,一旦我們因使用手機導致計時中斷,種植的樹苗就會枯萎甚至死掉。在完成一個番茄時鐘後,我們可以對成功種植的這棵樹進行標籤定義和備註。當森林變得茂密時,我們就會收穫巨大的成就感。這款手機App適用於愛玩手機而造成時間浪費的人。
當心!別走進時間管理的誤區
時間管理的意義並不僅限於管理時間、提高效率、實現某些目標,更重要的是管理好我們自己的人生。時間管理不僅是一門學問、一項技術,更是一種能力。我們在學習時間管理時可能會存在一些誤區,如果不加以重視,可能會使我們走向錯誤的方向。
誤區一:時間管理就是在短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提高效率。
時間管理做得好不好,並不在於任務完成了多少、是否全部完成,而在於完成的事情是否與目標計畫相一致。比如,同樣花4小時,上午按計劃完成了一份項目計畫書,下午處理了10封郵件、電話回訪20位元客戶、參加了60分鐘的部門會議,你能說下午的工作效率更高嗎?
所以,對於時間管理來說,品質高於數量。我們要走出「在有效時間裡完成更多工「的誤區,不要自欺欺人地給自己安排大量沒意義或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這樣做只會讓人沮喪。
誤區二:時間管理一定要找個完美的工具才可以開始。
時間管理,就是要管理我們自己,關鍵在於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和自製力,工具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初學者最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一開始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嘗試各種工具和軟體上,總覺得自己時間管理做得不好,是因為某個工具不適合自己。
其實,最重要的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好相應的規劃,我們的目的是根據規劃安排好自己的時間,而不是用時間來測試工具和軟體的優缺點。
誤區三:時間管理就是要讓自己時刻像機器人一樣按計劃行事。
有人認為時間管理會讓人變得像機器人一樣按部就班地做事,非常無趣;還有的人覺得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做計畫沒必要。其實,時間管理就是要説明我們盡可能地把需要做的事情安排好,然後沒有壓力地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好的時間管理一定會給自己留出一些機動時間,而不是像機器人一樣完全按照計畫行事。人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很多時候變化太多又缺乏規劃,就容易與自己最初的目標背道而馳。
誤區四:大忙人才需要時間管理。
大忙人當然需要時間管理,這樣能幫助他們有條不紊地處理好各種瑣事、要事。那麼,不忙的人就不需要時間規劃了嗎?想想自己為什麼不忙呢?是不是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沒有目標,也沒有價值感呢?如果是這樣,你更加需要時間管理。時間管理可以幫助你把盡可能多的時間用於有意義的事情,避免虛度光陰。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