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寫在開始之前〉

人生暫停鍵

  二○二三年夏天,我的人生被迫按下暫停鍵。
  健康因素,辭去所有正職和兼職工作。大學畢業後,首度面臨無收入的日子。
  三年前此時,我的右肩肌腱拉傷沾黏,右手懸在輔助帶上踏進花蓮高中校園,與高一的兒子共同展開新階段的學習。
  當時,帶領家長社群的素玲老師跟我說:「你的肩膀要適時放下。」至今才明白她的言下之意──我扛起太多該承擔以及原本可分擔給其他人的事。放下之後,身心才得以有餘裕恢復。
  沒有工作的日子令人心慌。身心狀態在懸崖邊擺盪之際,繼續的路如何穩住步伐,邁向下一段未知?
  回想起在花中輔導室家長社群的點滴,梅英曾說:「別人家的故事,是我家的養分。」學伴媽媽們分享的心路歷程,應是上天早就為我的暫停時光準備的禮物。
  二○二二年冬天,我有了記下讀書會故事的發想,徵得當時帶領讀書會MiniBar老師和夥伴們的同意,開始在聚會時錄音。二○二三年以前的內容,則是透過回顧我的臉書和日記整理稿件。
  實體聚會時,我們往往過於專注在自我陳述,雖然對夥伴們的分享也有所感,通常稍縱即逝,最多就是停佇在心底的一絲印象。而書寫的過程有如咀嚼蔘片,入口探得蔓延的苦味,彷彿沒有底限,讓人揪心,然後慢慢地適應並理得那苦中的甘願。
  然而,擬好寫作大綱不到三個月,眼疾迫使我必須暫停所有的工作。這是進入職場以來,首次對自己擅長的事都失去信心。獨處的夜裡,我常情緒崩潰,被恐懼、挫折、絕望等負面的想法攻擊。我不知道什麼事都做不了的自己,究竟有什麼用?
  原本計劃二○二三年底交稿,但眼睛狀況很糟;好不容易完成初稿,我家又成為四○三地震受災戶,一年中數度搬家。
  非常感謝秀威資訊和編輯懷君的包容與等待,讓我得以用紙本書寫,以及每天一小時的寫作進度,耗費將近兩年的時間,終於完成書稿。
  書寫過程不但反覆思考在讀書會期間,學習和青春期孩子相處之道,並且重新認識自我。更幸運的是,我能實踐過去學到的,與高中的女兒維持和諧緊密的關係,而不是埋怨青春期少女很難搞。
  懂了他╱她的情緒,就能理解他╱她的腦。
  每段人生進程各有意義,每段親子關係,讓我們看見自己,學會人際互動。我深信,心懷感激,懂得珍惜,人生四季皆美。

我的青春夥伴

  本書登場的輔導老師和讀書會家長們,陪伴我度過難熬的「二次青春期」。顧及家長和孩子隱私,本書除老師為本名,其餘均為化名,如有雷同,只因我為大家取了「菜市場」名。

○花中輔導室老師

素玲老師

  我進入家長讀書會遇到的第一位老師,圓圓臉笑起來就是個慈愛的媽媽,說話慢、走路慢,予人放心無壓力的親近感。

卓穎老師

  當時擔任輔導室主任,和素玲老師散發截然不同的風格。理性、俐落、敘事和分析能力強。思緒紛亂時,她能立即引導當事人掌握核心,相當可靠,令人安心。

MiniBar

  以桌遊牌卡協助家長進入人際關係議題,並自行設計多種風格牌卡,應全國各團體之邀帶領桌遊活動。在花中家長讀書會,家長透過牌卡延伸生命經驗的自述,進一步覺察親子、伴侶和職場關係中的自我。

○家長讀書會夥伴

梅英

  家長讀書會的班長,年紀最長,有一頭漂亮的白髮,總是真情流露,開懷與落淚,帶著夥伴敞開心房。

雪兒

  和梅英同期進入讀書會,孩子比我家兒子高一屆。談吐優雅,聆聽夥伴分享後適時歸納出金句,點醒身陷親子困境的當事人。

美莉

  兒子高一同窗的媽媽,全職家庭主婦,熱衷參與課程和自我成長社團,擁有一手好廚藝。

淑月

  退休公職,考取精油、烘焙、粉彩等證照,身上散發安定心神的精油香氣,充分感受到她身心靈的富足和安適。

紅豆

  從事房仲業,總是白襯衫加黑長褲的制服裝扮,笑起來眼睛會瞇成一條線。

心萍

  我出社會第一份工作的同事,陪伴先生抗癌十餘年,兒子考高中時,先生病逝。孩子為了當父親的學弟,以花中作為第一志願。

雨傘姐

  家有腦麻兒的鋼鐵媽媽,有著黃鶯出谷般的嗓音,她的豪爽率直深深吸引我。

兩個天秤小孩

  我家就讀高中的兒子和國中的女兒,相差三歲,都是天秤孩子,個性截然不同,考驗單親媽媽得一人分飾多角。他們讓我發覺身體裡殘留當年未蛻變完成的青春期,那些倔強、焦慮、夢想……有他們引領,看見完整的我。

----

〈2022 夏〉(節選)

潔癖蝦對上散仙兒子

  高二下學期,面對我詢問對未來科系的想法,兒子依舊聳肩「不知道」。此時我會雞婆地追問:「資工系有興趣嗎?還是心理相關?你很有耐心,或許很適合哦!」
  理智告訴我不該如此「積極」,情感上又放心不下。好幾次,我甚至私下問妹妹:「哥哥有跟你說他想讀什麼科系嗎?」「沒有啊,怎麼了?」「我想說他是不是有想讀的系,怕我不同意就不說。」
  我也刻意在「適當時機」找他聊生涯規劃,大多不了了之。他日子照過,書桌永遠堆積如山,看不出在念什麼,比較常見到發呆放空的神情。倒是每天維持固定作息,早上五點半起床,晚上九點就寢,我常自豪地誇他:「你應該是全臺灣最早睡的高中生!」
  進入四、五月,一些高三家長分享一○八課綱第一屆考生個人申請的經驗。MIniBar老師介紹「動物瘋」牌卡,他也利用這套牌卡帶學生作自我探索。
  一百零八種來自水、陸、空或居家的動物,是動物的擬人化,也是將人的特性與動物的獨特性相互對照,很類似有陣子流行的職場動物分析遊戲,每個人挑選自認文字描述與自己相像的動物,或是自己嚮往的職業類型或分類,回過頭配對動物性格,藉此深入自我理解。
  好友「雨傘姐」的化名便是那次她選擇「雨傘姐」(雨傘節)而來,有大姐頭的霸氣又有體貼為人撐傘的義氣。
  「大家覺得她像雨傘姐嗎?」MiniBar問。
  我毫不猶豫地猛力點頭。她向來直率敢說,全身散發大姐的氣場,事情只要交付給她就能放心。某次她分享了小三烏龜的事件太令我震撼,更確定了千萬別踩這位大姐的尾巴。
  而在對照職業和動物配對之後,我居然是潔癖蝦!
  牌卡上是一隻高舉雙螯,有雙超大眼睛的萌蝦,下方手寫的歪斜字體寫道:

  在最純淨的水域中才能生存,有潔癖。
  家裡一塵不染的,連一根頭髮掉在地上都看得見。
  走在地上沙沙的就不舒服。
  看到某物的外表黏著什麼東西就渾身不舒服。

  邊讀著,腦海邊浮現動畫《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裡,專愛清潔水族箱的小蝦。我很想否認這是自己,卻見雨傘姐此時也點著頭,彷彿回應我剛才對她的評價。看來,我們還真了解對方的底細!
  雖然我家地板並不是一塵不染,但無法容許髒汙的性格幾乎可套用在我的行事作風。每個人有各自的「潔癖地雷區」,未必侷限於環境或衛生習慣。
  從事文字工作時,我無法容許文句裡的錯別字──儘管我常寫錯字──這便成為我校對文稿更為潔癖的無限迴圈。每一句文字反覆推敲,究竟要有「的」還是不要「的」?排版時,行距是否一致?圖文邊界是否對齊?照片要不要裁切?這些在工作上幾近吹毛求疵的瘋狂,到底是本身性格的潔癖,還是工作久了,將性格浸泡成另一種樣子?
  MiniBar要我們再挑一張牌卡來描述伴侶或親近的家人,我選擇「眼鏡蛇」作為兒子的吉祥物,不確定動物界的眼鏡蛇是否有牌卡所寫的特徵,倒是很能勾繪媽媽視角下的兒子:

  很有料又謙虛的一條蛇,超愛看書、雜誌和網路文章。
  滿肚子的知識和理論,喜歡靜靜的思考,還不時發出嘶~嘶~嘶~的聲音。

  我不敢自吹自擂地誇讚自己的兒子很有料,畢竟對「潔癖蝦」媽媽來說,「有料」的標準為何,必須先作出定義,不同世代對「有料」的觀點又極為不同。但他確實很愛閱讀(自小被如此圈養),經常陷入「沉思」(或神遊)情狀。最離譜的是,當他在小小孩年紀,就容易進入「心流」狀態,拼一個下午的拼圖、組一整天的樂高,即便家人跟他說要外出,他也回應了「嗯」,但當他回到現世,發現怎麼媽媽不在家,或是反問:「你有跟我說嗎?」次數多了,我們才發現他無視外界變化,或許大地震也喚不回他專注在自我世界的意識。
  MiniBar提醒我們思考:這些動物特徵的配對,在實際親子關係、伴侶關係或人際相處會有哪些優缺點,該如何應對?
  年少時期曾經很迷星座,用來揣摩朋友、上司、伴侶的心思,之後也有關於親子的分析,但人的成長過於複雜,實驗幾次就放棄。倒是母子三人都屬於風象星座,一路走來共通點不少,難免忽略一旦孩子的自主意識增長,我們終究是相異的。
  從課業學習來說,我的國高中在「苦讀」中度過,家裡沒錢買自修,學校大小考的試卷被我全部留下來,分年級分科疊好裝釘,靠著這些考卷反覆刷題。即便中年重回校園讀研究所,我也用苦行僧的步伐,選擇讀一般生而非在職生,指定書單一拿到,馬上跑學校圖書館「入袋為安」,工作以外的時間就是讀Paper、寫報告、找文獻。拿到書卷獎時,那張輕薄的獎狀更激勵我繼續埋進書堆和文獻,當時有位同年齡層的同學問:「你念完研究所有加薪嗎?還是要轉職?」
  「都沒有。」
  「那你是念火大的。」
  「興趣。」
  正因如此,兒子的學習態度在「潔癖蝦媽媽」看來相當散漫,我常苦口婆心或嚴厲斥責他,空有資優生腦袋,卻不懂珍惜,怨嘆若你有媽媽當年一半用功,成績一定不只有如此云云。孩子通常不會頂嘴,最多就是臭著臉坐回書桌,拿出課本,而通常這樣的光景不會延續到隔天。

叛逆的心裡話

  青春期有各種叛逆的表情。
  大人總武斷地認為,他們就是頂撞、摔門或不說話,來表達不爽。
  桌遊聚會回家後,和兒子聊起他國中時期背著我打遊戲,謊稱他在寫程式。但媽媽總是有辦法揪出孩子偷藏的那條尾巴,被我逮著他說謊時,孩子臉色發白、身體發抖,因為他知道「謊言」對潔癖媽媽是不可饒恕的行為。
  
  「那時你為什麼要騙媽媽?」
  「我怕你罵我。」
  「你明知媽媽最討厭人家說謊,你說你在打遊戲我可能還不會氣炸。」
  兒子沒接話,彷彿打開活塞前的蓄積動能。
  「所以,你那時為什麼要說謊?」我想知道孩子明知故犯的心理。
  「我怕你不喜歡我……」

  活塞打開來,孩子深埋心底的模樣,竟是脆弱得令媽媽心疼。
  他開頭都是「我怕」,而我總是「為什麼」地緊迫盯人,不是希望自己能成為傾聽孩子的人嗎?怎麼無意識地成為潔癖蝦,不容許自己犯錯,更不接納孩子真正的樣子,用那對大螯以「母親的正義」揮向孩子,剪除我看不順眼的脾性?
  我不確定「眼鏡蛇」的沉思,有多少是「心流」的喜悅,有多少是躲進自我世界的喘息。

  就在寫這篇文稿前不久,我和大一的兒子提起高中時期我對他的叨唸,他笑說:「你那時真的很煩。」
  「那我們吵架,你不是都很快就摸摸我的頭和好嗎?」
  他像看著小動物的眼神說:「難道我們要一直吵下去嗎?」
  原來,「眼鏡蛇」真是有料的青少年!

(……)

我想走近你

  心底極不願接納「潔癖蝦」的自我,太一絲不苟、主觀排外,不符合我對自在生活的期許。
  反觀我家那位在人生朝陽階段的兒子,唯一點燃他積極進取的,就屬高二上的多元選修,他和同學一組的自主學習,小說寫作獲得優等,高一班導說並不容易。
  但他沒讓我看自主學習書寫的內容,孩子從什麼時候,總在我們不知道的時間空間,做著出乎家長意外的事。
  雖然他的成績依舊讓我不甚滿意,我已經學習不要只看成績評斷孩子。這很難,畢竟我們活在看數字的社會,雖然讀書會曾選過那本《你能和孩子聊些什麼》,然而除了成績和課業,我實在很難找到太多話題和孩子聊,學校幾乎是他當前生活的全部不是嗎?
  讀了女兒借來的書《鏡之孤城》,關於幾個拒學的國中生,透過境子來到一座城堡,他們從陌生到熟稔,發現就讀同一所學校,彼此因著不同的理由拒絕上學。鏡子裡的城堡是個逃避現實的空間,孩子們在上學時間才能進入這裡,直到後來某個契機,他們各自發現在現實的學校找不到彼此,謎底揭曉:他們屬於不同的世代。
  小說裡有一段東条萌與安西心的對話:「只不過是學校而已。」安西心聽了大吃一驚。學校是她生活的全部,一大部分。東条萌卻淡淡地給了這句。大不了就不去,沒有嚴重到要抱著對立或像赴死的決絕。
  讀到這裡我很震驚,世界上每個角落不同世代都有各種讓孩子拒學的原因,對某些人來說,學校是成長的夢魘。但,對於像我這樣一路求學順利的人,不去上學有如失去人生重要之物。
  我想起女兒小二有一段拒學的日子,至今我都問不出原因。當時,她每天晚上會嚷著不想上學,直到隔天牽著她的小手走到校門,還在「盧」不要上學。我向班導師反應,老師微笑著說:「在學校很正常啊,成績也沒有掉下來。」她就是有辦法在學校維持好形象,回到家不斷鬧著拒學。所以,她在這本書裡是否找到內心逃避和同理的空間?

  兒子倒是沒有拒學困擾,前不久,我私訊他的班導,想當面瞭解孩子在校狀況。
  稍微寒暄之後,班導顯得納悶問我:「請問媽媽今天來學校,是想談孩子的什麼事情?」
  我拋出困擾許久的憂心:在家不太念書,也不太清楚他在做什麼,都高二了,還不知道想就讀的科系,散仙性格很難不令人操心……。
  班導沉吟一會兒,可能在整理如何說她的觀察。
  「或許在媽媽看來,他不夠用功,但他確實是認真的孩子。」
  在她的課堂,兒子眼神專注,光看神情就知道哪個學生在現場,誰又神遊去了。這學期兒子是她的國文小老師,以及外掃區幹部,每個工作都認真負責做好。
  她提到我沒料到的特質,「他是個體貼的暖男,願意主動關心、協助同學。」班導說,這些特質相當可貴,「我完全不擔心這個孩子將來的出路,無論選擇哪個領域,他都能勝任。」
  當然,她也沒無視我的焦慮,「課業成績我會找時間和他討論,媽媽可以放心。」
  走出校園,我的腳步輕盈多了。
  對孩子,有些許愧疚。當我將重心放在學校成績,忽略了他們在學校的其他面向──在這個小社會的各種生存課題──《鏡之孤城》能被孩子擺在書桌最顯眼的位置,書中傳達的想法走進青春期的內心。
  他們小時候的閱讀由我挑書,我在圖書館選擇「對他們有益」的「優良圖書」,就像在市場採買好食材的餵養。我以為大人為孩子選書是一種引導,等他們自主選書時,我那些「用心良苦」的書籍常被晾在一旁。
  兒子高年級時,有次問他手邊的兩本書哪個好看,他回我一句堪稱讀者真心話:「得獎的不一定好看,重要的是故事。」他介紹了小出版社作者名不見經傳的童書,跟我介紹他認為寫得好的部分。
  那些大人在書籍裡埋下的說教,孩子晶亮的心眼看得透澈。而且,他們不買帳。
  我從「餵養」書籍,想藉此指導人生義理的角色,反過來跟隨孩子的閱讀,連鮮少翻看的漫畫都試著讀一讀,無非想更靠近轉大人的心靈。當我這麼做時,女兒會開心地靠過來:「你也在看這個?好看嗎?」然後,我們開始有了對話。
  後來某個夜晚,兒子坐在我的椅子扶手,我有感而發:「哥哥,媽媽好像不瞭解你,只會叫你讀書。」
  大男孩輕輕拍我的背:「你可以現在開始瞭解啊。」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