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引言
在二十一世紀做決策(節錄)

  在一九七○年代,全職員工的標準工時是一週四十小時,但當時大家並沒有討論過所謂「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概念。大家的生活方式就是那樣。對當時大多數人來說,週末都和家人與朋友度過,不會有工作的干擾。沒有家用網路,員工就無法全天候工作。他們下班離開辦公室後,很可能完全找不到人,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回去上班。當時的生活節奏和變化的步伐都比較慢。

  如今,許多產業都是全天候跨時區營運,這表示只在週間工作的傳統概念不復存在。在現代世界裡,隨時隨地工作表示在哪裡都可以工作。不過,改變的不只是我們的工作時間,我們的文化態度也在變。人們愈來愈重視生產力和效率,這表示現在我們把速度和成長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常常為了方便而犧牲品質。節奏不斷加快不僅表現在工作裡,也展現在我們的消費習慣和社會互動。

  這種要求即時性的趨勢,深刻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期望。即時訊息取代了長時間的面對面交談。我們期待馬上收到回覆。如果要等上幾分鐘甚至幾小時才能收到回覆,我們就會覺得沮喪。我們粗略瀏覽文章,匆忙用餐,甚至連走路的速度都比較快。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和赫特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的研究人員,在全球三十四個城市測量行人走路的速度,發現人們平均的步行速度比十年前快了一○%。

  回顧過去,歷史總是不斷改變,但如今不同的是改變速度非常驚人。無可否認,過去幾十年的進步和創新,以各種方式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同時帶來一系列新的難題。生活在過剩的時代,也降低了我們的注意力,並提高我們的期望。我們需要一套新的技能和策略,來駕馭日常生活。事實上,時代已經變了,導致我們出現生存危機。這場生存危機的特色,是被壓得喘不過氣和優柔寡斷。

  我們生活在富足的時代,擁有比以前更多的選擇、機會和自由。然而,這裡有一個悖論:選擇多既是祝福,也是詛咒。表面上來看,雖然有多種選擇看似具有好處,但往往讓人困惑、猜疑和一直覺得不滿足。我們能夠得到的資訊和資源之多,遠超過我們的父母和祖父母所能想像。

  據估計,現在每人每天平均會做出約三萬五千個決定。人們的選擇多到不像話。我們可以無止境地滑手機瀏覽無限可能,從買的衣服、約會的對象到追求的職業,無一例外。歡迎在二十一世紀做決策。我們可以做任何事,去任何地方,成為各種人。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擇?

  現實是,選擇愈多,我們就愈不知所措。衣櫃裡掛的衣服愈多,穿衣服就愈難。在待辦事項清單上寫的事情愈多,就愈不可能完成。我們可以收看的電視頻道愈多,做選擇的時間就愈長。你知道觀眾平均每天要花十分三十秒來決定要看什麼節目嗎?假設他們每天看電視,那麼每年就有超過六十三個小時,也就是幾乎整整三天的時間,花在這個很不重要的決定上。

  或許,許多人之所以無論選什麼都覺得不滿足,還有另一個原因:社會不斷灌輸我們可以「擁有一切」。我們理當得到最好的東西,因為我們值得。既然如此,為什麼要退而求其次呢?無論是計畫假期、考慮新工作或只是在餐廳點餐,人們告訴我們要追求最好,因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期待。我們在滿滿都是選項的地雷區裡摸索,只為了追求完美,彷彿為了尋找那隻獨角獸。我們害怕做出錯誤的選擇,或害怕還有更好的選擇,結果我們根本做不了決定。我們拖拖拉拉,遲遲不肯承諾,以免有更好的選擇出現。於是,我們發現自己不斷陷入一個陷阱。

  從日常瑣事到改變人生的重要時刻,過度思考我們的決定已成為現代人普遍的挑戰。例如,過度解讀昨天和同事的會議:我希望我沒有表現得太苛刻。太過糾結該把浴室刷成什麼顏色:魔幻伊甸綠可以展現出真正的自己嗎?也許我更適合北歐天空藍?甚至反覆思考如何回覆簡訊:他說「好喔」,那到底是什麼意思?他們是不是不耐煩啊?他們在挖苦嗎?也許我該打個電話?

  我們反覆衡量利弊,沒完沒了地分析同一件事。會出現這種問題,原因有幾個,包括害怕後悔、決策疲勞(因為做了很多決定而覺得精神疲勞),以及不清楚自己的優先順序(如果這樣怎麼辦?如果那樣怎麼辦?)。與此同時,我們延後了去銀行討論房子轉貸的問題,不斷延後探望父母的時間。我們過度思考不重要的事,卻不斷忽略重要的事。
  在人們注意力日漸衰退、壓力遽增的世界裡,做決策的難度已達前所未有的高,以及前所未有的重要。事情是這樣的:我們每天預留做決策的時間和大腦空間都是有限的。這話聽起來也許再明顯不過,但如果我們一直過度思考和糾結到底要買哪一個牌子的牙膏,要穿灰色毛衣還是藍色外套,就永遠無法做出人生的重要決定。……

  我第一次對決策這個題目產生興趣,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了準備一系列的網路研討會。我曾受邀為企業客戶舉辦一場研討會,他們都和我說了一樣的事:他們理解員工的壓力很大以及工作動力不足。許多人和我一樣,既要全職工作,又要兼顧在家教養孩子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會重新評估事情的優先順序,也就不足為奇。

  我無法視而不見大家的無力感,因此想要提供策略、實用建議和有用的工具,讓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餘。特地針對三個議題開設工作坊:設定優先順序、設定目標和做決定。每次研討會結束後,我一下線就會馬上收到許多參與者的領英(LinkedIn)留言和電子郵件。我在工作坊(以及現在這本書)分享的框架和工具,成為許多研究和談話的主題。但我收到的大部分問題,都和最後一個主題有關:做決定。我意識到和我談話的人,無論他們是資深領導者或團隊裡的菜鳥,無論他們任職於行銷、財務、營運或人力資源部門,他們都需要做決策的有效工具。

  於是,接下來幾個星期和幾個月,我開始嘗試不同的決策策略。我閱讀和這個主題相關的研究、書籍和文章,並深入探討決策的藝術和科學,知道人們做決定的能力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包括過去的經驗和核心信念,到社會壓力和個人偏見皆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我們對某些選擇的取捨,而且影響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

  人生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標準,每一種情況、關係和機會都有細微差異,因此需要不同的方法。有些決策可以馬上做,有些則需要深思熟慮,不應操之過急。本書將幫助你分辨這兩者。透過建立框架並採用策略性的決策流程──無論是預算、時間表或特定的價值標準──你就可以把選項篩減到最少,並減少你必須做的選擇數量。這聽起來可能違反直覺,但有自制力反而可以解放自己。少就是多。

  我在主持這些研討會時發現,雖然決策過程會因個人的狀況、偏好和背景而有所差異,但有幾個和決策相關的普遍事實往往一體適用。例如,每個選擇都需要加以權衡取捨,我們必須放棄一件事,才能得到另一件事。了解並接受我們總在用一件事情來換另一件事,這一點非常重要。另一個例子是後果,無論喜不喜歡,每個決定都會帶來後果,無論是有意或無意為之的後果。我們有責任在採取行動前考慮這些後果。最後,不要忘記脈絡。和決策相關的脈絡很重要,這包括了解我們為什麼要做決定、我們有多少時間做決定,甚至包括誰會因此受影響。了解並評估每個決策的特殊脈絡非常重要。

  決策是一種需要練習的技巧。所有技巧都可以隨時間進步,決策也不例外。就像你精進打網球、畫畫、衝浪或任何其他領域的能力一樣,精進決策技巧也需要我們持續努力、深思熟慮,以及從經驗裡學習。換句話說,做決定是需要努力的。當然,有些人天生就比其他人更果斷、更有主見,但每個人都可以學習如何做出更有效的決策。我希望你在閱讀本書的各章節時,會發現全新的安心感,而且讀到最後時,你會擁有有效處理任何決策情境的能力。你正在決定是否要和父母共度聖誕節?想知道現在是否是離職的適當時機?考慮和前男友復合嗎?(好吧,我們都知道最後那個問題的答案)。任何時候當你覺得困擾、不知所措或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時,你都可以回頭看這本書。翻開書頁,重新檢視書中介紹的策略和模式。

  很多談自我發展和領導力的書籍,都是由英雄、巨頭和出類拔萃的人所寫,裡面有很多故事,談的都是那些對抗逆境、冒險奮鬥,最後脫穎而出的人。他們走過烈焰,活下來告訴大家他們的故事。但本書不一樣。雖然那些書都很有啟發,也有它們的用處,但我發現它們往往缺乏細膩的細節和現實世界的經驗,而這些都是我們生活在當今複雜世界所需的內容。

  我該接受億萬富翁的理財建議嗎?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這個問題在邏輯上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問題是,我不是億萬富翁,我只是個普通人,我在思考的是一萬英鎊該怎麼投資最好,而不是要評估砸幾百萬英鎊做一筆交易的風險有多高。億萬富翁當然擁有寶貴的理財知識,但他們的觀點和我目前的財務狀況相差太遠。我需要的是了解我的狀況,並能夠提供相關可行建議的人幫助我。

  和你說實話,我從來沒贏過奧運獎牌,從來沒被提名諾貝爾獎,也從來沒登上聖母峰的峰頂(嗯,目前還沒有)。我沒有私人飛機、島嶼或球隊。如果那是你想要的,那麼這本書可能不適合你。但事實上,全世界只有不到○‧○○一%的人可以或想要達成這些目標。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不論目標大小,我們每天都需要做決定。這都是相對的。對你來說,重要的是有效又重要。這本書談的是在真實世界做決策。在我看來,你不一定要成為下一個比爾.蓋茲,才能過快樂的生活、擁有成功的事業、維持有意義的關係,以及對周圍的人帶來正面的影響。

  我寫這本書,不是為了給大家看人生教訓和激勵人心的名言。相反地,我希望帶給讀者深入的見解和實用的想法,讓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些見解和想法進行決策。在我擔任企業顧問、董事會成員、導師、朋友和家長的工作裡,這些策略和流程都可以有效做決策,我曾用各種方式嘗試、測試過這些策略,並應用在自己的事業和生活中。

  閱讀本文時,你可能會想到自己在人生中做過的決定。也許,你正在反省讓你後悔的決定,或是想像如果你當時選擇了另一條路,可能會有哪些不同的結果。你看,要知道我們是否做出「好的決定」,感覺就好像在打一個移動的靶。人生充滿不確定性,而我們的選擇會帶來哪些結果,往往要事後才會揭曉。事後才知道結果的好處是,我們只有在回顧過去時,才會豁然開朗。我們可以看到讓我們做決定的關係、模式和事件。當然,如果我們可以回到過去,可能會用不同方式來處理某些事情。你曾經想過多少次,啊,如果當時知道我現在知道的道理就好了,或是我那時候怎麼這麼天真?這些問題可能會折磨你,尤其當你面對的是不如人意的決定所帶來的後果。但重要的是,你要記得,當你做出關鍵決策時,你並不天真,也不愚蠢。你是以當時能夠得到的資訊、經驗和洞察力來做決策。

  人生無法預測,就算是最謹慎考量過的決定,也不一定會帶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重要的是,當情況改變時,我們必須能夠改變自己的想法。環境改變時,我們的適應能力非常重要。當我們周遭的一切都已經改變時,固執地堅持最初的決定,長遠來說不太可能對我們有利。

  決定,尤其是我們認為重要的決策,是由多種因素形成的,其中有許多因素我們無法控制。有時候,即使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和意願,但由於這個或那個原因,事情就是無法成功。外部環境,例如時機,甚至是純粹的運氣,都可能影響最後的結果,而我們對此無能為力。我們很容易把過去的自己看成天真無知的人,但請你對自己有一點同理心。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做了一個不幸的決定時,不要對自己太苛刻。從事後諸葛的角度看事情,都會讓我們過於嚴苛地看待過去的決定。
  當一切順遂時,也一樣要記得這一點,這很重要。當我們在工作上晉升,當我們的孩子在學校表現優異,或者當我們做了一筆成功的投資時,我們很快就會為自己慶祝,沾沾自喜。但我們往往忘記運氣是雙向的。我們很容易掉進一個陷阱,假設我們的成功完全是因為自己的努力、技術和天賦使然,而當我們跌跌撞撞、諸事不順時,我們又會說都是自己運氣不好。

  荷蘭有句俗話:「Voor de wind is het goed zeilen。」這句話可以翻譯成「順風就會順利」,意思是在有利的條件下,取得成功會容易很多。我很喜歡這句話,因為它提醒我們謙卑,因為人很難只靠努力就能成功,擁有好的條件可以讓我們更容易成功。我們將在第四章,根據自己對成功的定義,揭開決策時需要考慮的許多事情。

  事後反省有一定的作用,但在決策過程中卻沒有什麼幫助。當你面對艱難的抉擇後,無論結果如何,都要練習同理自己和保持謙卑。因為做決定當下的你,並不知道做決定後得知的一切。所以,要限縮你回顧過去的時間。一旦做出決定,就接受事情就是現在的樣子,然後向前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